温哥华天空
信息版
流星版
流星文摘
新闻
大温店铺
店铺
约饭
视频
专栏
论坛
娱乐
2016中国好声音
Sky秀
折扣
繁体
登录
注册
移民
留学
地产
财经
时事
社会
美食
健康
娱乐
时尚
教育
科技
法律
生活
旅游
艺术
史海
人物
名车
家居
新闻首页
/
教育
/
留学生注意!加拿大高校纷纷宣布9月重开!恢复课室上课
大流行爆发以来,加拿大高校从去年3月宣布关闭校园,统一网课。随着加拿大疫情消退以及疫苗期望在9月前普及,包括麦吉尔等各大高校纷纷宣布校园9月重开,恢复课室面对面授课,还在国内的留学生要注意了。 麦吉尔大学:9月复课 麦吉尔大学2月23日发出公开声明,计划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重返课堂,恢复面对面的授课形式。 声明说:“虽然课程的某些组成部分仍将利用网上在线教学的教学优势,但是,学生和教职员工应计划在9月之前恢复更具规律的校园学术活动。” 根据最新计划,麦吉尔大学说,将为所有要求秋季住宿的一年级新生开放住宿服务。 声明说:“当然,我们校园社区的健康和福祉仍将是重中之重,所有必要的健康和安全措施将继续实施,以确保我们的校园在明年成为安全的学习和工作场所。” 声明继续说:“虽然无法确定魁北克省公共卫生状况的演变,”但校方有能力“以符合麦吉尔大学所预期的卓越标准方式,以提供学术课程和大学服务。” 麦吉尔大学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提供更多更新,以准备恢复课堂面对面的教学。 康考迪亚大学:5月宣布秋季复课 蒙特利尔市另外一所中国留学生的康考迪亚大学( Concordia University)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它的目标是5月份宣布秋季学期。 康考迪亚大学正在考虑根据公共卫生状况,提供远程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课程。 Lethbridge大学:秋季返校 阿尔伯塔省的Lethbridge大学同样宣布,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使学生可大量返回校园。 大流行使该大学找到了创新的方法来进行涉及卫生、身体隔离和戴口罩的方式参加面对面的课程学习。 目前,由于全部上网课,有很多留学生回到国内,但是,如果9月校园重开,留学生们要注意查询,是否可以继续选择远程教育,否则要考虑回来了。
4年前
中国留学生疑似熬夜上网课猝死!UBC学生发声
今天确诊人数中:安省新增1228例,累计291999人;魁省新增769例,累计281456人;BC省累计75835例;阿省累计130355例,诺省确诊累计1608,萨省确诊累计27245,纽省累计901,曼省累计31329,新省累计1420例,PEI累计115例。 中国留学生疑似熬夜上网课猝死! 多大,UBC学生发声: 网课太难顶,头发都要掉光了... 受新冠疫情影响,从去年开始,留学生的求学之路就变得困难重重。 在2021到来之前,不少人期盼着新的一年能够重返校园,然而海外疫情的持续蔓延,无情地粉碎了留学生的希望,很多人在农历新年前就收到了学校的通知:下学期继续上网课! 令人心痛的是,距离春季学期开学还没几天,就传来一则噩耗。一张朋友圈截图在华人圈里疯传,一名中国大一留学生突然去世,原因疑似在国内熬夜上网课... 随后,该名中国留学生所就读的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也在学校官网发布了讣告。 据悉,这名去世的学生姓张(Kaijie Zhang),来自江苏无锡,是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 自新学期开学以来,张同学就一直在国内的家里远程上网课。 小张的突然离世引起了该校华人学生会的关注,在对小张的逝世表示哀悼的同时,学生会还揭露了当下留学生普遍面临的现状:在学校规定本学期所有hybrid/online的课程可以不必实时参加的前提下,仍然有部分教授不顾时差,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出席,都这将拿不到出勤分。 RPI学生会表示正在积极地与校方联系,希望"逆时差"上课的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云留学"有多痛苦,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 《每经头条》曾采访到一名去年9月刚入学UBC大学的新生,20岁不到的小伙子直呼吃不消,每天国内时间凌晨2、3点开始上课,这意味着他得提前一小时就要摸黑起床,为上网课做准备。 深夜的家里,爸妈都睡了,只有他的房间亮着灯。虽说这上完一节课中间会留有一到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恰恰这段时间最是折磨人。 睡觉吧,这到点了起不起得来还真难说;不睡吧,硬扛到早上8点多继续上课,心脏砰砰加速跳的声音自己听着都害怕。 就这"阴间作息",就算不是程序员,也逃不了脱发的命... 随手在社交网站上搜一搜,就会发现感同身受的留学生数不胜数。 "天天网课...眼睛都要瞎了。" 课程安排: 晚上十点到凌晨4点?光是想想都窒息... 在多伦多留学的妹子疫情回国之后,被亲妈嘲笑大学念的是"夜大"。 评论区的同道中人表示:"明明是Z大!"(University of Zoom)emmm攻击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 不同于国内高校普遍宽松的校园氛围,国外大学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如今又碰上疫情,留学生只能待在家里上网课,当中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一名在加拿大留学的江苏籍女生自曝开学才一个月,就因为状态不好被妈妈带去看心理医生。 不仅是中国留学生,几乎所有异国求学的学子都身处相同的困境。 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Linda,在多伦多大学开学三个月后就进了医院,被诊断出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 Linda称她其实很清楚自己在为什么而感到困扰,刚升入大学的她还没调整好节奏,迎接她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due,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 "数学课程的难度很大,通过网课学习只会令人感到更加吃力。" 无法和教授面对面交流,没有同学可以讨论,Linda觉得这个学上得实在是有些脱节了。 另一名就读多伦多大学的德国留学生Luise Hellwig也有相同的烦恼,学习成绩向来不错的她,要花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做笔记和理解知识点。 上网课对于大学的教授们而言,也是一种挑战。STU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Karen Robert透露,自从实行网络授课后,她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整个过程很容易令人沮丧,授课者需要重新设计课程,这不是将上课内容转换为视频那么简单。" 话说像Karen这样的老师,当真算是极为负责的了。就在去年,澳大利亚有多所大学都被投诉,称某些学科教授在网课上使用的课件竟然是七八年前的预录讲座,甚至还发生了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上使用相同课件的乌龙事件。 这也太过分了!对得起视频那一头昼夜伏出、熬夜上课的留学生吗? 除了学习压力大、网课质量差、熬夜身体被掏空,大多留学生还不得不自我消化"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就说前文那位UBC的大一新生小伙子吧,本以为升入大学之后会在UBC享受美好的"迎新生周"活动,因为疫情,一切都没了。 国外求学图得啥?不单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更是希望能够在异国校园领略当地风土人情、零距离接触本地文化。 在留学生回国就业优势不断被削弱的当下,花着同等甚至更高的学费"家里蹲",这酸楚一般人谁顶得住? 仅图示 新冠疫情之前,海外留学费钱,疫情之后,"云留学"那是既烧钱又"废人"! 不过话说回来,办法总比困难多!越是身处困境,各位留学生越是要挺住,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身体锻炼。 如果感到压力超负荷时,一定要多与家人或朋友多沟通,相信只要摆正了心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加油!
4年前
妈呀。。BC省937间中小学曾出现暴露风险
再有两间列治文学校可能暴露於新型冠状病毒下。 报导指,市内的Whiteside 小学及Steveston-London 中学的家长昨天分别收到学校的电邮,表示校内可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望家长留意子女的健康状况。 温哥华沿岸�o生局表示,本月十日及十一日该小学可能存在感染风险,而Steveston -London 中学就未有透露暴露病毒风险日期。 根据一个网上自发组织BC School COVID Tracker 的数据指,目前省内共有937间中小学曾经出现暴露风险,超过三千宗潜在个案。 卫生部在电邮中表示,已接触可能潜在感染风险人士须自我隔离,重申未有证据显示校内出现大规模感染。 // 卫生局的声明指,若家长发现子女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即联络卫生部门。有关方面亦会主动接触与确诊者有密切联络或存在感染风险的人士,若家长没有收到卫生部电话或信件,学童应继续回校上课。
4年前
SFU 20万师生被这个团体盯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西门菲沙大学证实,有骇客入侵校方电脑服务器,有现就读及前学生,以及教职员部份个人资料可能被盗,受影响人数约20万。 校方表示,骇客主要盗取受影响人士电子表格数据,包括学生或雇员的身份证号码,以及有关录取或学历信息。 受影响范围由2012年至2020年之间就读的学生;1988年至2017年之间申请经济援助的学生,以及1968年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荣誉奖。另外,亦有关申请学校的教职员信息。 校方强调,骇客无法获得受影响人士的银行详细信息,密码及社会保险卡号。 // 校方正就事件展开调查,并已就事件通知BC私隐专员办公室,提醒受影响人士必须监察个人帐户及身份资料是否有异常活动。
4年前
加拿大华人留学生曝料! 学校逼迫“高危场所”实习, 不去就学费白交! 学签凉凉!
过去这一年新冠疫情期间,加拿大的留学生小伙伴们真的是太!难!了! 一面要客服种种不便上网课,一面还要应付繁重的考试学习压力,同时还要腾出手应对疫情带来的种种政策变动,简直没sei了。。。 然鹅比起普通的留学生,还有这么一批更惨的人,他们不仅要面对上面的这些麻烦,还有一个令人头秃的大问题:毕业实习!! 小伙伴们都知道,加拿大很多强调实操经验的专业都是对毕业生的实习有要求的,没有通过实习,就拿不到毕业证。 然鹅今年疫情期间,想要找到一个合适又安全的实习机会,那可真是难如登天,直接导致一大批留学生们,可能将面临无法毕业、甚至学签取消的困境。。。 这不就在这两天,一名来自隔壁多伦多的华人留学生就爆料了自己的遭遇,她的学校要求她现在立即前往“高危”场所进行实习,否则就将延迟毕业! 纳尼??? 据悉,这名华人留学生小C就读于多伦多的Centennial College(以下称为百年理工学院),专业是幼教。 根据该校的规定,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最后两个学期前往当地幼儿园实习10天,否则就不能毕业。 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幼儿园都出现了集中疫情爆发,有的甚至已经到了不得不关闭的地步,毕业生们都对这个实习要求感到头大。 然而校方却不愿意做出任何让步,依然要求所有学生强制实习! 这名华人留学生表示,自己如果不去实习,学校根本不会允许她上其他的课程,学费还只能退还其中的一部分,以后如果要补上课程,还得重新交钱! 不仅如此,长期停课可能会导致她的学签取消,这简直是没有给人任何选择。。。 最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学校并未将幼儿园疫情爆发风险考虑进实习要求,实习生们工作的幼儿园如果因为疫情紧急关闭,那么今年的实习就作废了,明年还得重新来! 啊这简直绝了。。。 这名留学生吐槽说,现在加拿大新冠疫情这么严重,变异病毒在不断出现,这种关头让学生去“高风险”的幼儿园实习,那不是逼人拿命毕业吗? 但是就现在这个疫情拖拖拉拉的局势,今年如果不去,那就真的不知道还要等到啥时候了。。 最关键的是,学校还专门向留学生发布了警告,提醒大家如果不去实习不按时毕业,那么大家的留学生身份可能将受到影响! 就无语。 这名留学生表示,自己感到非常不解的是,她了解到其他学校的类似专业都因为疫情取消了实习,这完全是学校可以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还要逼迫学生呢? 事实上,不仅是这名留学生,百年理工大学同专业的其他学生们,也都因为这个规定面临着延期毕业的问题。。。 这些事情曝光后,Global News联系了当地幼儿教育学院,了解实习相关规定,这种疫情期间的实习要求,是不是真的必须要强制呢? 其中一位负责人回应称,原则上来说实习的确是幼教毕业必须做的事情,但是现在疫情期间,线下实习可以有修改的空间,具体决定权在学校手上。 也即是说,如果校方愿意,这些实习是有机会避免的。 那么对于学校这种疫情期间逼迫学生去高危场所实习的操作,大家咋看呢?你觉得学校应该根据疫情状况采取特别措施,还是应该严格遵守行业规范,要求学生必须实习才能毕业呢?
4年前
7年前
8年前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如今怎样了?
2010年,一则“高考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新闻曾在社会广泛传播,引发了人们对体制教育的热议。 各大门户网站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图片来源:网易、搜狐、新浪 当时,就读于人大附中实验班的李泰伯,以703分耀眼的成绩成为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清华、北大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然而,在此之前申请美国11所著名大学悉数被拒的事实,将这名18岁的少年推上舆论另一端的风口浪尖。 由此,李泰伯“一败成名”。 有人说,这又是一次“体制教育”的失败,还有媒体将他描述为“失宠的高考状元”、“书呆子”、“斧凿”、“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活该”等 。 唱衰与嘲讽之声向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扑面“砸”来! 高中时的李泰伯与杨振宁对话 图片来源:教子砖家梦里江河博客 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在同学眼中李泰伯绝非“书呆子”,作为人大附中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不仅如此,他还是班长、校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主席,三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冠军。 班主任汤步斌评价李泰伯说:“他是个有领袖气质的人才,不仅成绩好,而且组织能力非常强。”,是“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那么,这位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领袖型人才”;媒体形容下的“书呆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8年过去了,当年被媒体大肆消费的“高考状元“,现在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教子砖家梦里江河博客 版权归作者所有 浩浩荡荡的舆论争议 李泰伯所在的人大附中一班,不仅仅意味着100%的清华北大录取率,还意味着一个充斥着才华、热血、梦想的集体。即使在中学这样的时期,你的同学有出版书作家,有拍电影的,有各种比赛金牌,各种电视曝光,更别提各种“二代”。 然而,无论之前的辉煌,当李泰伯从美国名校的申请之路上败下阵来,一个在中国拥有非凡履历的领袖式人才,被美国大学拒之门外,人们多少从中读出了一些讽刺的意味。 对他的失败,公众毫不留情,作了各种各样的分析。 有人认为,李泰伯在申请中只展示了数不清的耀眼头衔和奖项,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有人认为,李泰伯对于美国人而言太根正苗红了,所有的社会活动经历都是在官方背景之下进行;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更是直接给他扣上了“书呆子”的帽子。 左一李泰伯 图片来源: Boston.com 而在媒体笔下,大都先谈其辉煌成就,再猛地画风一转,将笔墨更多地揣测“美国11所名校全拒”的理由,由此展开一系列中美教育的大讨论。 毕竟,作为人大附中的风云人物,几乎被所有人认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进入世界顶尖名校的学霸牛人,却被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等13所常春藤大学全部亮了红灯。 因而,对于李泰伯所遭遇的美国名校否决,人们更愿意将其看作是美国对中式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态度。 中美教育对比所引起的反思,使他犹如撞上枪口,成为众矢之的。 这场舆论,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在往后的八年里,“李泰伯”几个字都依然被很多人当做中国教育体制失败的代名词。 面对浩浩荡荡的舆论争议,一开始的李泰伯是无暇顾及的,彼时的他正忙于准备三所名校的面试,在香港校园进行“实地考察”。 直到一天,这位停不下来的18岁少年,看到众说风云的媒体越发夸张的评论,终于决定站出来在博客中作出自己的回应。 回应1: 我的申请中集中突出的是我的好奇心,而非各种头衔。我的essay中,完全没有提我的各种头衔,完全没有提到数学竞赛的奖项。我的主题全部是兴趣,特别是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活的兴趣,对于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兴趣。我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最终落在了I love everything I do, and do everything I love的主题上面。 回应2: 其实,学生会和班长的工作并不是我的侧重。恰恰相反,我的申请中着重于展现在模联、志愿服务和宿舍管理方面的initiative和creativity. 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我的自己联系、创办的活动和机会,比如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北京地球村的环保行动等等,避开了主流的“官方”行为。我想,如果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就要尽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回应3: 这个我没话说,不过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或者说一定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还有丰富的感情生活(这个略去)。 正如李泰伯对自己的分析,当年的准备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准备时间晚,在文书中,各类社会活动太过分散,而丢失了重点,并没有呈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并且SAT分数不够高、美式竞赛成绩不算最好,这些都可以说是申请中的一些“硬伤”。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考状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偶然因素的头衔,头衔之下成败乃常事,状元亦凡人。 在媒体的包装下,我们似乎忘记了申请美国名校,录取率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在申请过程中始终以全奖标准要求自己的李泰伯,也对最后的录取产生了影响。 现如今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年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实际上更多在被媒体们大肆消费。 曾经的高考状元,如今在哪里? 在2017年底,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校刊的一篇文章上,我们找到了一位作者见到李泰伯第一面时的描述,“很难看得到光环,‘谦和’会是更准确的形容”。 事实上,在2010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当人们围绕着一个“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北京高考状元”起哄,甚至借机诟病体制内教育的不足时,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李泰伯本身。 而那时,处在风暴漩涡中心的他,已经对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 图片来源:微博 李泰伯的大学生涯过得很“折腾”,以至于旁人很难猜测他接下来会提出什么冒险的想法。 他当年果断放弃北大保送,获得香港三所名校的全额奖学金。但由于他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所以大一由清华代培了一年,大二赴港大学习。 一年后,他再次选择留学,远渡重洋,从港大转学到MIT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 之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以满分绩点拿到本科学位后,读完了MIT该专业的硕士。 2017年秋季,李泰伯又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公布了自己即将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的好消息。 (多年以来,霍普金斯的医学博士-博士项目培育出众多美国学术医药领域的领头者,我们坚定地相信你也会继续这个光荣的传统。我们热切期盼你加入我们的项目。) 图片来源:微博 在一篇媒体的报道中,李泰伯的父亲告诉记者,之所以给李泰伯取这个名字,是从《论语·泰伯》中得到的启发,他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做事谦虚、诚恳,生活得安然、踏实。 清华、港大、剑桥、MIT,从中国高中到美国名校,对于当年批评指责他的人,李泰伯是这么回应的:“我要感怀所有对此事发表见解的人,因为毕竟你们对我的关注,见证了我的成长。” 在美国,学业压力与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交压力叠加,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不容易,而如李泰伯这般在成长之路上一路平坦、从未经历过挫折的学生更是不小的挑战。 图片来源:微博 例如,在理科如鱼得水的李泰伯在文科课上就过得并不轻松。 在MIT, 李泰伯曾经修过一门文化全球化的课程,像大部分美国的文科课一样,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而这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际生来讲的确充满挑战。“我当时英语并不是特别好,”他坦诚地说,“有些阅读并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尤其是读小说,可能一两句话里作者的意思就表达了好几层,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抓狂啊。” 然而,语言方面的劣势从来都不是李泰伯的借口。在大部分人只选择四门课的情况下,李泰伯在MIT的第一学期依旧挑战了五门课。对此,他解释道:“作为国际生,本来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如果十个作业选择九个最好成绩记分,那十份都要好好做。有没有好的心态是一回事,努不努力是另一回事。如果努力过了,那我就坦然接受结果。” 果然,高考过后的李泰伯从未停下脚步,他一直都在奔跑,在李泰伯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所谓“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当年那个被人们指指点点的男孩李泰伯,曾对媒体回应时说:“一切靠自己”,现如今看来,他早已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印证着这句话,扶摇而去了。
7年前
霍金的三个子女都在干啥?天才是如何培养孩子
前两天,霍金的葬礼在剑桥大学圣玛利亚大教堂举行。虽然当天剑桥雨雾蒙蒙,但是一大早,道路两旁还是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名群众。 (图源:dailymail) 不少名人也出现在现场,比如小雀斑、名模Lily Cole等,大家都自发地前来,送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最后一程。 (图源:dailymail) 之后,霍金的骨灰将会移往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和著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等安放在一起。而霍金的家人,也在葬礼上向霍金做了最后的告别。 (图源:dailymail) 说起霍金的家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曾经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简,两人一见钟情,霍金生病以后也精心尽力照顾他。第二任妻子是他曾经的看护伊莱恩。不过,这两段婚姻都是以离婚告终。 (图源:the sun)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霍金和第一任妻子简,有三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图源:dailymail)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14年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当年霍金也接受了挑战,只不过当时被冰水浇头的不是霍金本人,而是他的三个孩子。 (图源:the sun) 只不过,他们不属于公众人物,一向行事低调,而且各有各的生活,因此常常被大家忽略。所以今天报姐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天才霍金的三个孩子,是不是也都是天才~ (图源:dailymail) 我们先说说霍金的女儿,露西·霍金Lucy Hawking。露西应该是霍金三个孩子中最出名的了。 她出生于1969年,是霍金的第二个孩子。她的很长一段童年时光都是在剑桥大学度过的,大概是因为从小在名校的熏陶下成长,加上继承了老爸的学霸基因,她和父亲霍金一样,也毕业于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 (图源:the sun) 说起来,霍金的父母也都是毕业于牛津大学,加上女儿露西,霍金一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牛津世家了。 除了继承老爸的高智商,露西也继承了作家老妈的语言和文字的天赋。她在牛津大学学了法语和俄罗斯语,后来发现自己喜欢写作,开始了写作生涯。 (图源:the sun) 她现在是英国出名的儿童小说作家,出版过许多儿童小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她曾和父亲合作,写的一套儿童科幻小说,《乔治的宇宙》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叫乔治的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与反对科学的父母斗智斗勇,最终成长为科学家的故事。 这套儿童小说,父女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向孩子们灌输了宇宙的起源、命运,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和物理知识。 曾经被美国杂志《出版者周刊》称为“儿童版《时间简史》”。很多孩子因为这本书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评如潮。这套书,已经被翻译成38种语言,在43个国家出版了。 (图源:dailymail) 除了露西以外,霍金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各自行业的翘楚。但是相比起来,两个儿子就显得低调很多了,鲜少出现在媒体镜头前。 大儿子罗伯特·霍金,今年50岁,三兄妹里唯一一个继承父业,在理工科发展的。现在的他,是微软总部软件开发方面的专家。 (图源:the sun) 虽然比不上父亲研究宇宙论和黑洞来的惊天动地,但无论怎么说,他也是有多项专利傍身的高级工程师。 小儿子蒂莫西·霍金Timothy Hawking,今年38岁。和姐姐一样对理科没有兴趣,醉心于文学和艺术。他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学的是法语和西班牙语,现在在乐高公司做品牌拓展经理。 (图源:the sun) 蒂莫西偶尔会和姐姐一起陪同父亲出席活动。201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典礼,霍金就带上了他们姐弟俩。 (图源:the sun) 作为霍金的儿子,他们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小儿子蒂莫西接受采访时,曾经谈论过幼年时他和父亲霍金的相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其实和父亲的沟通非常地少。 自从霍金21岁患病,病情就在不断恶化之中。蒂莫西出生不久,霍金的语言功能已经严重退化,在霍金装上语音合成器之前,他几乎不和自己的父亲进行语言交流。 (图源:the sun) 但是,父子两还是有一些难得的温情时刻。小时候的蒂莫西对赛车非常感兴趣,有时候会跳到霍金的轮椅上,把父亲的轮椅当作四驱车来玩,而霍金,则会耐心给他讲解关于车与机械的各种知识。 (图源:the sun) 相比起无忧无虑的小弟,大哥罗伯特的童年要沉重了几分。从10岁开始,他就帮助母亲照顾生病的父亲,任劳任怨,为母亲分担了很多重担。 (图源:dailymail) 他的母亲简曾在自传里写过,自己曾有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刻。不仅要时刻照顾丈夫,还要独自抚养兄妹三人,无论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了巨大压力。 好多次,她都几乎接近崩溃边缘。正是大儿子罗伯特,给了她莫大的慰藉。 (图源:the sun) 霍金的一生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他的天才和思想是常人难以项背。 他的三个孩子,虽然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在科研道路上创造奇迹,但也是自己的人生路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source: https://www.mirror.co.uk/news/uk-news/stephen-hawkings-children-carrying-legacy-1228434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cy_Hawking https://heightline.com/robert-hawking-wiki-bio-family-wife/
7年前
边玩边学边挣钱 BC推暑期公园游学拟聘48名学生
省府推出暑期公园游学计划,预计聘请48名学生,参与保护全省公园环境、文化及历史,下月接受申请,计划同时目标有30%原住民年轻人参与。 当局构思将48名参与者分成8队,年龄介乎18至30岁,队伍会分别派往Prince George、Smithers、Kamloops、Squamish及北温省级公园工作。 参与者将会获得培训,负责保护生态,监测公园及对外宣传,向公众展示BC省珍贵的大自然、文化及历史价值。 计划将由联邦政府及省府合作,预计涉及金额61万,拨款包括来自早前出售省级公园特别车牌项目收益。
7年前
休斯顿17岁非裔生申请顶级大学 20所全录取
休士顿的17岁非洲裔学生布朗(Micheal Brown)接连申请全美20所最佳大学,结果全获录取,而且获得全额奖学金及26万元额外奖学金。 布朗受访时说:"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事情,因我看见自己的努力和牺牲得到确实回报。"在这20所大学中,他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耶鲁大学、宾州大学、史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和泛德堡大学列为八大选择。 布朗目前是拉马高中(Mirabeau B. Lamar High School)的12年级学生,他多年来一直频繁地参加学校辩论队、模拟审讯和学生管理工作。他还自愿参加政治运动,他说最感兴趣的是"欧巴马当选的那一刻"。 他打算主修政治学,但也考虑选修经济学为第二个学位。 当他去年12月收到第一份录取通知书时,他选择在朋友家中庆祝,以缓解被全家人围绕着的压力。 他说:"家人对我的期望很高,他们也许不知道申请名校的竞争力有多大。"但他仍然邀请母亲柏斯妮亚.拉利奇-布朗(Berthinia Rutledge-Brown)参加,她是他的最大支持者。 她自豪地忆述,在六年级后,布朗主宰自己的教育,他很专注,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自行做决定。 柏斯妮亚在怀上布朗之前,曾失去三个孩子,后来她终于生下布朗,所以全力栽培他,尽可能给予他最好的东西。 柏斯妮亚说,布朗自上学以来,只有一次拿到B,对他来说,这是十分困难的目标。 在3月28日那天,布朗打开最后收到的四份录取通知书,当天柏斯妮亚下午休息,陪着布朗。 她是一位有执照的化学品依赖顾问,做两份工,两母子现在仍对申请大学的结果感到震惊。 学霸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休斯顿这名17岁的高中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做开挂! 据KPRC电视台消息,休斯顿Lamar High School高中的17岁学生Micheal Brown申请了全美20所名校,结果无一例外全部被录取,并拿到全奖!除此之外,他还拿到了总计26万美元的额外奖学金。 Micheal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事情,因为我看到我的辛勤付出、我的决心、我的牺牲都得到了回报。” 在这20所学校中,Micheal列举出了他心中的前8个志愿,分别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敦大学和范德堡大学。 Micheal目前是Lamar High School的一名高四学生,在校期间他一直参与学校辩论队、模拟法庭以及学生会的活动。此外,他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过政治竞选活动,他表示,从“奥巴马当选总统那一刻”,他就燃起了这方面的兴趣。 今后,Micheal表示他将主修政治学,但同时也在考虑经济学作为第二学位。 去年12月,Micheal迎来了他的首封录取通知书,揭晓结果的那一刻,为了减轻家人的压力,他特地选在朋友家查看结果。 Micheal表示:“我的家人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申请的过程中有多大的竞争。” 不过,Micheal还是邀请了他的母亲Berthinia Rutledge-Brown与他一同见证这一时刻。也正是她,拍下了Micheal得知结果时高兴到震惊的画面。 这来之不易的第一封录取信来自斯坦福大学。随后,胜利的果实接连到来,3月28日,Micheal收到了最后4所学校的录取信,完成了他的20所名校“大满贯”。 Micheal的母亲是一名药品顾问(chemical dependency counselor),她表示,在怀上Micheal之前,她曾先后失去了三个孩子,因此当Micheal降生后,她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尽可能把最好的都给了他。 Micheal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只有一次得到过B,成绩十分优异。 不过,Micheal表示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些帮助。多年来,他通过QuestBridge、Emerge Fellowship、Breakthrough Collaborative等组织,结识了许多来自藤校的朋友,这些组织致力于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搭建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 Micheal表示:“对我而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并不是有色人种里唯一取得这样成就的学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类计划,获得帮助。 接下里的一个多月里,Micheal将参观更多的学校,并最终于5月1日作出他的最后选择。
7年前
和日本小孩吃了顿饭 才知啥叫输在起跑线上
和日本孩子吃了一餐午饭,我看到了:我们的孩子常常输在哪里。 首先看看午饭构成,一碗蛋汤,一碗米饭,一点青菜,一点肉。 个人觉得菜的味道非常一般,没有精心制作,但原料很天然,所以吃下去很舒服,尤其米饭很好吃。 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些孩子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帽子,拿着餐具拎着沉重的牛奶箱迎面而来。 个头很小,一看就是低年级的小孩子。 我急忙问翻译这是在做什么呢?翻译告诉我,他们是帮厨的学生,每天都抽到一个班,不管大小学生,都要参加,主要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 日本的小朋友,已经坐好在等我们了,没人先开始吃饭,等到我们的学生都坐下来,他们才动了筷子。 这是日本学生为我们准备的礼物,是他们画的画,做成小帽子放在桌子上。 我的对面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她帮助我解开牛奶瓶上的绳子,好懂得礼貌。 她立刻将绳子和封盖分成两个杯子装了起来,还拿着杯向旁边的中国学生走去,帮助他们分开装。 我们的同学解开瓶子,就立刻有日本小朋友,接过取下来的绳子和瓶盖。 杯子里,垃圾就分离开了,为什么这么小的东西都要分开乘装呢? 原来,塑料的包装要放在左边的垃圾桶,右面的纸质封盖要在右面。这就是垃圾分类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才会在整个社会延续实施下去。 看看日本小朋友吃饭的样子,很努力的吃,汤已经一滴不剩了,菜也快吃完了。 我们的学生问:你们感觉快乐吗?回答是响雷一样的“快乐”。 这也许就是应试教育下,孩子的郁闷吧。 这时候,我们的翻译用日语说了句什么,很多孩子高高举起了手。 然后这些孩子,就跑到前面围成一个圈,猜拳,玩石头剪刀布。 最后一个一个被淘汰,剩下几个胜出学生。 他们欢天喜地跑到箱子里拿了一支牛奶来喝。 原来,剩下没发完的牛奶,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分发的。 牛奶喝完,饭菜吃光光,几乎所有日本小朋友的午餐都是这个结果。 这个孩子刚才赢得了第二瓶牛奶,喝完后都倒着放在托盘里。 这个微小的细节告诉我们,他们受过训练,瓶子喝完后,都要倒着放,这样不容易走路的时候倒下来,摔坏瓶子。 看到我们学生的剩饭和剩菜了吗?看见我们的瓶子立着被端着走吗? 这不能怪学生,我作为教师是很脸红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贯彻到细节。 吃剩下的饭菜,要分别倒在桶里,餐具要排队放回原处的。 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每个日本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牙缸,吃饭后,他们就立刻刷牙,饭堂里就有敞开式的水池,很方便。 这样的习惯,在学校里就养成,一生都会坚持的。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吃完了,下面的场面,就是终生难忘的了。 很多日本孩子开始自觉的擦桌子,干活了。 没有监工和指挥,各自找能干的活。 有的同学负责把托盘叠的很高很整齐。 小女生抱着大号的饭桶。 她还在尽心尽力的擦每一张桌子。 我相信,看着日本孩子欢天喜地的干活,中国的家长们会感慨的。
7年前
中国式虎妈教育的孩子是啥样?7年后听她自己讲讲
七年前,华人母亲“虎妈”的一本关于她如何用中国式的严格方法教育子女的书成为头条新闻,一时之间,媒体,家长,教育学者都在谈论她的故事和经验,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七年过去了,她的子女教育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成果呢?今天的纽约邮报报道了她的女儿露露(Lulu)现在的情况,标题就是:我是虎妈养大的,她的方法是成功的。” 露露今年22岁,是哈佛大学四年级学生。虽然她她今年即将毕业,但是她对学业毫不放松,目前她已经完成了一个90页的关于美国犹太人身份的论文,以及10页的关于伊朗的前王室政权的论文。 当她母亲Amy Chua出版她的虎妈一书的时候,她才14岁,在康州上中学。 这本书讲述了她严格的教育子女的方法。露露和她的姐姐索菲亚(Sophia)在童年的时候,完全不准看电视,不准跟其他小孩约着出去玩,不准去其他小孩家里过夜。书里写到,Amy拒绝收下露露四岁的时候给她手工做的生日贺卡,因为卡片的样子看着太差劲。 露露每天必须练习小提琴六个小时。还要练钢琴。如果弹得不好,Amy威胁说就烧掉她们的动物玩具。犯一点错误就会挨骂,索菲亚是“垃圾”,露露是“让人丢脸的女儿”。 不完美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现在,22岁的露露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她的GPA是3.9。她说,自己已经准备好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她感谢虎妈的教育。 露露说,“那时候的日子的确很书里写的一样紧张。必须是这样的。坚持好几年每天练琴六个小时。绝对是煎熬。” “她是一个很厉害的妈妈。如果我能在练琴和跟朋友看电视之间选择,我肯定不会选择练琴。” 在书中,她在一次去俄国的旅途中终于爆发了。她在餐厅里砸碎玻璃杯,大叫道,“我不是你想要的 �C 我不是中国人!我不要当中国人。你怎么听不进去?我恨小提琴,我恨自己的生活。我恨你,我恨这个家!” 露露回忆说,“我觉得她很震惊,对她来说,这是所有的压力和争吵最厉害的顶点。她从那以后就开始写这本书,就是在莫斯科,作为她倾诉宣泄的方式。” 但是露露依然坚持下来了,她继续练琴,成绩一直是全优的A。她拿到了耶鲁大学的提前录取,但是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在波士顿我不会在酒吧里碰到我父母。”) 然而,让她吃惊的是,自从踏进哈佛大学的校园,她的父母就完全不再管她。露露回忆说,她父母把她送到宿舍就告诉她,“我们不会干涉你的生活了。”“现在她完全不干预我的生活。我想她根本不知道我都上什么课。她认为她的工作已经完成,我已经学到了她的教训。我现在得靠自己。”虽然独立是“让人欢快”,但是也有烦恼。在第一学期,她就因为一篇关于康德的伦理理论的论文而不知所措。她恐慌到坐在洗手间地板上哭,然后拨通母亲的电话。“她很严厉。”露露回忆,“她说,你自己振作起来,你知道自己可以做到的,从洗手间地板上起来开始写。”最后露露的这篇论文拿了A。很多同学得知她的背景以后对她感到好奇,但是她并不觉得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我觉得自己完全正常。”她说,“我不认为我自己重要到很多人会注意的程度。”“我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小提琴演奏者。在哈佛,我任何事情都不是最好的。这里到处都是天才。但是我不会去假装什么。我觉得我得到了我应得的,因为我自己非常努力了。”她说,中学的磨练让她准备好了哈佛的生活。她在哈佛可以睡到自然醒,随便交朋友。“现在的生活比中学更放松。”她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出去玩。我有很多朋友。这里绝对是拼命学习,拼命玩的状态。”回顾她的大学生活,她对她母亲的严厉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人们认为严厉的家长教育会让小孩缺乏自信,因为没有父母不断的赞扬。但是我觉得我自己比一些人自信很多,因为我的自信是自己争取来的。我的母亲给我了赢得自信心的工具。”她现在还不确定毕业以后做什么。她在考虑考法学院,搬到纽约去住。但是她确信一件事。“我将会一定是个虎妈。做要求高的父母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候这只是意味着你真的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7年前
14岁少年考进研究生复试 年龄不够高考只好考研
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3月28日报道,14岁的男生,可能还在初中的篮球场上撒着欢,但出生于2004年1月的广西男生胡耀元,却已经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紫牛新闻记者拨通了胡耀元妈妈的电话约访,胡妈妈爽朗的声音传来:“我正在带着小朋友逛街呢。” 在妈妈眼中,14岁的胡耀元显然是“小朋友”,但在刚刚结束的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复试中,“小朋友”胡耀元却已经能够和20多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道,成为复试考场上的一份子。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胡耀元在复试中的表现相当不错,最终能否录取,正在等待最后审核。 小学入学前已经看完《荷马史诗》 采访地点约在了湖南路某书城的一家咖啡店。胡耀元提前带着一本《小妇人》和一本法语翻译教程,点了一杯饮料和一块蛋糕坐在了店里,看书看得十分入神。这本宣扬女性意识的作品,对于14岁男生的阅读能力来说,显然是超龄的。 但胡耀元的妈妈莫女士并不这么认为。她表示,胡耀元的阅读能力来自宽松环境的培养。“孩子没什么压力,可以自由自在地读书。孩子3岁时能够认识一千多字,小学入学前就已经读完了《悲惨世界》《叶普盖尼·奥涅金》《荷马史诗》等外国名著。”这一串高校中文系学生必读的作品名单,莫女士说得非常轻松,“小的时候,我的外公也是这样给我讲名著的,这些名著我都读过。” 胡耀元的阅读书单一大部分来自妈妈的推荐。“孩子小学时,有一次做作业我忘了签字,老师罚孩子抄半本语文书。我肯定舍不得孩子,于是我抄了半本书。”抄完后,莫女士有了心得,“我发现书里的一些内容对于孩子的语文教育来说还是有些不够的,我希望能够补充一点东西。”莫女士向胡耀元推荐了《红楼梦》。胡耀元接受了这本“大部头”的作品,当作故事看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和莫女士讨论,由莫女士对孩子进行引导。 曾经担任过英语老师和电视台编导的莫女士,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颇有心得,她表示,自己曾经和很多教育专业人士讨论学习过教育学话题。”对于阅读引导,莫女士也很自信,“如果一定要说,只有在某一个学校得到一个文凭,能够证明‘我读过这本书’,我才算是真正读过这本书的话,那你可以说出不足。但是陈寅恪没有在任何学校得过任何文凭,你能说陈寅恪没有文化吗?” 先后通过30多门自考 莫女士说着儿子的阅读话题,胡耀元在一边偶尔眨着眼睛,一言不发,闷声吃完了眼前的半块蛋糕。当记者提问:“《红楼梦》里印象最深的情节或故事”时,他流利地背诵起了贾宝玉的诗句。“我很喜欢《红楼梦》里的古诗词。” 小学毕业后,莫女士和胡耀元商定,决定在家学习。胡耀元也认同这一做法,“因为学校学不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在家学习期间,文科由胡耀元自学,莫女士指导,理科请人回来一对一辅导。“我很推荐一对一的辅导形式,而且我对孩子的理科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小学成绩中等偏上的胡耀元,曾经做过中考的理科考卷练手。“后来忙于复习考试,就没有再练习中考卷了。” 按照莫女士和胡耀元原先的规划,胡耀元是要参加高考的。但由于广西高考对于年龄限制的变化,未成年人胡耀元无法参加高考。“不让考高考怎么办?那我只好考研了!”莫女士解释,“我没选择了呀,要不然我们在家里面一直呆着也很寂寞。” 参加研究生考试,需要有本科同等学力。小学毕业的胡耀元已经获得了大专文凭,“我们那时候是准备一边考完大专,然后还是打算参加高考的,我们一直特别想考高考。之前没想过考研的事。我让他干任何事情都是被逼的。” 2014年10月至2017年,胡耀元先后通过了30多门自考科目。2014年,胡耀元在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情况下裸考了4门:《大学语文》《综合英语一》《英语阅读一》,《综合英语二》,只过了一门大学语文;2014年12月初他又来南京报考了一月份上旬考的4门课程《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化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5年1月上旬,考试4门全部通过。2015年到2017年,他又通过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学一》,《综合英语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基础》《英语阅读二》《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教育学》等将近30门考试科目。 去年11月,胡耀元正式开始复习考研。“我很喜欢传播学,我还自学了文学历史和外语,法语学完了孙辉的《简明法语教程》,德语学完了《德语速成》,日语通过了自学考试二外德语的考试。”对着我们的镜头,胡耀元流利地背诵起了莫泊桑《项链》法文版中的一段。他决定选择南京理工大学的新闻系作为考研目标,“之前参加《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时我来过南京,觉得南理工的学风很好,所以我选择了南理工设传学院新闻方向。” 带着五门课总分364分,两门专业课120分和125分的初试成绩,胡耀元出现在了南理工设传学院的复试现场。除了相关专业问题,他还用英语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简·奥斯汀,“她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我都看过,是英文原版。” 考研备考期间,胡耀元的心态倒是放松。他延续了自己参加自学考试时的习惯,每天看书3—4个小时,中午和晚上各看一集电视剧,晚上的时间还出去跳拉丁舞和打网球。“我喜欢打网球的竞争感。” 此前,胡耀元在桂林的自学和生活,妈妈一直陪伴左右,如果他能被南理工顺利录取,那么接下来他将来到南京生活。莫女士已经为未来做好了规划,“顺利考上的话,我们会在校外租房子,毕竟是未成年人,我们有监护的义务,不能把压力转嫁给学校。” 研究生报考时,胡耀元选择的是新媒体方向的研究生。14岁的准研究生是如何看待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空间的?胡耀元表示,自己会在QQ空间发表说说,“好友会给我点赞。” 南理工将为他定制培养方案 小学毕业后就在家自学的胡耀元,明显比同龄的男生要内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抛出“内向”这个词,胡妈妈立刻打了圆场,“他的性格啊,摩羯座。”当年和他一起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就读的同学们,现在和胡耀元还有联系吗?胡耀元的回答是,“他们升入初中后我们就不怎么聊天了,他们比较忙,考试要准备很久的。但每年过节我们都聊天。” 更多的时候,胡耀元是一个人自学,但他并不觉得孤独,“从小到大做的这些都是我愿意的。”在妈妈的培养下,胡耀元学会了洗碗,“洗衣服主要还是靠洗衣机。” 14岁的男孩儿如果顺利考入南理工,能否融入高校大环境?南京理工大学设传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系主任骆冬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胡耀元在复试中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最终能否录取,正在等待最后审核。他属于“考试型”学生,学习精神值得肯定。能够通过研究生统考的笔试,充分说明了胡耀元的应试能力。但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胡耀元如果能够通过审核,顺利进入设传学院,学院会针对他的特殊情况,为他定制培养计划。胡耀元需要补上研究生必读的相应书目,此外,由于胡耀元一直采用的是自学的方式,因此写作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以符合新闻系研究生的要求。
7年前
好消息!BC省政府拨款近2亿维修学校
省政府宣布拨款一亿九千八百万元改善和维修学校的设备,BC学务委员协会表示欢迎. 协会说,校区长期争取增加拨款,改善学校建筑物的维修;提升学校公共汽车的服务;以及提升节省能源和其他类似的服务. 协会主席说,省政府拨款明显反映出省政府优先处理青年人的问题,以及向青年人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 教育厅说,拨款会用作提升学校的冷暖气和洒水及消防系统,还会在部份学校安装太阳能装备,节省下来的电费会投放回学校其他服务.
7年前
中国小学生深刻作文背后 站着不断壮大的中产爸妈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中产阶层在子女教育上的高度重视和不遗余力的投入,从小能够获得知识触感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多,写出漂亮文字的小邵们也会越来越多。 ▲图/视觉中国。 宁波华天小学王老师此前发布的一条学生作文的微博,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这篇作文是王老师布置的周记,主题自定。学生小邵起的题目是《沙漏》,文章主要是讲,他在观察沙漏流逝的过程中,思考时间的意义。微博发布的是文章的片段,里面这样写道: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一位六年级的孩子,有如此缜密的逻辑和深刻的思考,很多网友直呼“要逆天”“我怎么读着有三体的即视感”,并自嘲不知道自己六年级的时候在干嘛。 从爆款图书《孩子们的诗》到王老师微博上屡次晒出的小邵们的作文,不少人感叹道,现在的孩子文章是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深刻了。 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孩子们未经雕琢和教化、带着对世界对生活最新鲜的直觉和感悟,本就是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当他们将这些直觉和感悟体现在诗歌和作文中,成年人很容易有一种“震惊体验”,因为多数人的细腻触角早就被条条框框束缚死了。 不过孩子们写出好作品,并不仅仅是直觉和本能这么简单。无论是《孩子们的诗》还是新闻中的小邵,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小邵同学写的随笔《沙漏》。图/新京报 ━━━━ 良好的家教给予的知识“触感” 在记者对王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从一年级起,他就在父亲引领下读《道德经》,算是启蒙学习,由父亲给他讲解。四年级时,他就能把《道德经》全部背出来了。” 小邵从小热爱阅读和写作,尤其喜欢看历史和科幻题材的小说。他以前还写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点评过《万历十五年》等。而最近小邵在看的书,是王小波文集,以及科幻作家埃塞克艾西莫夫的书。 很显然,小邵来自良好的家庭。这并不是说这个家庭经济上多富有,而是说小邵拥有良好的家教:父亲从小带他读书,家中有不少经典藏书,家人鼓励他阅读和思考…… 小邵从小就有一种“知识”的触感,他懂得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去理解世界,如何在知识的熏陶中形成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只有麻将声和吵架声的家庭,一个父母从来不阅读的家庭,一个没有任何藏书只有游戏和电视的家庭,一个除了如何挣钱没有其他“语言”的家庭,一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守在农村的家庭……能够从小培养出孩子的知识触感。但小邵良好的家教给予他的知识触感,让他跑在许多同龄人前面。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中产阶层在子女教育上的高度重视和不遗余力的投入,从小能够获得知识触感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多,写出漂亮文字的小邵们也会越来越多。 ▲小邵同学写的《第一次奋进》。图/新京报 ━━━━ 中产对教育的重视提升了小学作文的写作水平 或许很少有国家的中产阶层像中国的这样,如此重视子女教育,在子女教育的投入上可以说是不惜一切。 虽然这让中产阶层不时在舆论中遭受种种嘲讽和揶揄,比如中产教育鄙视链、学区房焦虑和暑期培训热,但也应该承认,中产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国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深刻影响。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正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发现:在再生产的过程中,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差别不仅体现在财富积累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的逻辑和方式。 中产家庭中的高学历父母,会花费更多时间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习,并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过着规律的、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课余生活。他们对语言的运用及交流方式,也会深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也就是说,中产阶层愈发注意到举止、学识、人脉等文化资本的价值,相较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门槛更低一些,孩子可以从小就赶上,比如从小就让孩子博览群书。 长期的文化积累最终会反馈在孩子的学识和见解上,写诗的孩子和新闻中的小邵会越来越多,而孩子们越来越有文化,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有希望。
7年前
15岁女生因补课与父争执 连刺父亲8刀致其身亡
负责任的父亲,争气的女儿,当地人眼里最好的家庭,却引发出杀父的伦理悲剧。 3月18日那天下午,致使女儿对父亲拿起刀的导火索,是因为补课而引起的一场争吵。 44岁的罗春光在身中8刀之后,家人没有第一时间想起打120急救电话。 母亲让他赶紧去医院,罗春光答应了。背部在流血。他打开家门,没走几步,就栽倒在门前的楼梯上。之后,他被急救车送去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用刀杀他的人,是他平时称呼为“宝宝”的人——未满15岁的女儿罗依。 死者是湖南邵阳下辖洞口县小有名气的中学老师,而女儿罗依是当地最优秀高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这场杀父悲剧让邻居和熟悉这家子的人觉得“不可思议”。 就在事发前1个月,邻居看到过罗家一家三口手牵手出门散步。在同事眼里,罗春光很爱女儿罗依,并引以为傲。一家人住在180平米四室两厅的房子里。今年家里还添了二胎,是个男孩儿,刚出生40多天。 警方调查后发现,自女儿初中开始,这对父女就有矛盾,而且关系逐渐恶化,父亲长期家暴妻子和女儿。3月18日那天下午,致使女儿对父亲拿起刀的导火索,是因为补课而引起的一场争吵。 3月25日,罗春光的遗体在当地殡仪馆火化。罗依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她已被警方拘留。 1 3月18日这天是周末,湖南邵阳市洞口县降了温,最低气温到10度以下,人们又穿起了羽绒服。 无论是不是周末,或是天气是不是降温,洞口一中的大部分学生都会照常补课,尤其是罗依这样的尖子生。 两个月后,罗依就要过15岁生日。这个高中生身高1米4左右,显得有些瘦弱而娇小。父亲罗春光浓眉大眼,身材微胖,总戴着一副半框眼镜,理着一个寸头,不说话时嘴角向下,给人严厉的印象。 罗依跟朋友刘芳说过,她的生日愿望是可以在家好好休息一天。 补课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寒假补课,暑假补课,周末也补课。补课的时候,作息跟上学没太大区别,晚上还要上晚自习。 罗依上的是当地县城最好的高中——洞口县第一中学。她是尖子生里的尖子生。按照惯例,洞口一中每年会从1000多名录取学生中,抽出100多人组成几个重点班,再从重点班之中抽出成绩最好的30多人,组成“火箭班”,又名“博雅班”。这个班的学生就是高考冲击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顶尖力量。 罗依就读的洞口一中图/ 易方兴 罗依正是顶尖力量中的一员,但父亲对她的成绩仍然不满意。住在一个小区的朋友刘伟说,罗春光既是罗依的父亲,也是“老师”。从初中开始,他就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女儿,“肯定是希望女儿考上清华北大的,而要考上清华北大,仅仅进火箭班是不够的,要考到班上前5名,才能说把握比较大”。 刘伟很少看到罗春光对女儿罗依笑。罗春光还告诉他,只要女儿稍微退步一点,就会打骂她。 他记得,罗春光第一次跟他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孩子如果不好好念书,一辈子就出不了这个县城,所以不听话必须要打,他说他自己也是这么从小被打到大的”。他当时觉得罗春光说得没错,还随口附和了几句。 在身边一些人看来,罗春光是个负责任的父亲。他对自己也要求高,当年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被录取为初中数学老师。他曾跟人说,自己这么努力工作,也是为了女儿的未来。 他给外人的印象是很爱女儿和妻子。他称妻子为“大宝”,叫女儿罗依为“小宝”,就连在学校上班时,也这么称呼她们。 他早已着手准备为女儿未来的生活打下物质基础。他跟同事在聊天时说起,“现在房价涨得这么快,这几年要努力挣钱了,好给小宝在长沙买一套房子”。 对当地人来说,搬到房子均价万元的长沙去生活,算是“有出息、有能力”的体现。洞口县房价只在2000元左右。 罗春光正是如此行动的。他办了个补习班,每周组织10多个学生来自己家补数学。一个熟悉他的邻居算了一笔账, “每周给十几个学生补课,每人每个月收几百块补课费的话,一个月就是好几千,再加上自己的工资,过万是肯定的,这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已经相当不错了”。 负责任的父亲,学习争气的女儿。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说起罗家人来,都羡慕不已。 2 外人不知道的是,争气的女儿一直在反抗父亲。但她的反抗很隐秘,显露出来的细节不多。 在学校,罗依没有给同学留下过“极端”的印象。一名同班同学说,罗依人缘很好,跟谁都聊得来,“有说有笑的,几乎没有见她在班上发过脾气”。 如今,旁人回想起来的,只有少数异样的痕迹。跟罗春光下过棋的老刘,有一次看到罗春光卷起袖子,胳膊露出被抓破的血痕,“当时他说,是女儿跟他打架的时候抓的”。 偶然间,罗春光跟刘伟抱怨女儿玩手机,“不光打耳光,还用脚踹”。刘伟觉得“太过了”,劝他看开一点,女儿已经很优秀了,没必要逼这么狠,“但他听不进去”。 刘伟的儿子曾在罗春光家补过课,“补了5天课,孩子就受不了压力跑回来了。”刘伟说,“可能是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偏下,无法适应罗老师上课的节奏吧。每次都是做完一张试卷,简单表扬一下,然后马上再拿出一张,而且罗老师会比较严格,逼着他们做题。” 补课那几天,刘伟的儿子几乎天天看到罗春光吼罗依,“每天都让她罚站,一站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罗春光给学生的印象是很严厉,但并不凶狠。他的一个学生说,“罚过站,但没有体罚”。 这个口碑不错的老师曾在《科教新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称“要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学生”。 罗春光工作的学校,他是学校的数学一级教师图/ 易方兴 跟他一起下棋的邻居老刘说,大部分时候,罗春光看起来是和善的,“见到我们也笑着打招呼”。 或许有过一些端倪。“洞口对学习抓得很严,学生学习退步,老师都会打电话通知家长。每到这个时候罗春光就要对女儿发脾气,跟我下棋的时候也发脾气,每次都面红耳赤的,嗓门也大。”老刘说。 罗依跟刘芳说过,父亲会打她耳光,有时急了还会一脚把她踹倒在地。 事后,警方调查结果也证实,罗春光曾多次家暴妻子和女儿。“其亲人说,罗春光对于妻子和女儿,动辄拳脚相加,导致父女关系越来越紧张。” 2018年春节前几天,罗春光觉得罗依的学习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打骂之余,扯住罗依的头发往沙发上撞。春节过后,正月初十,这个父亲再次将这个动作施加于女儿。 罗依对警方说,这是父亲最常殴打她的方式。 罗依通常的反抗方式是逃走。过年前后遭受两顿暴力后,她离家出走过3天。但抗争的结局,是受到更加严厉的责罚。 3 3月18日下午,隔壁邻居听到了罗家激烈的吵架声。 那个周日,罗春光坚持要女儿去补课。罗依对警方的供述是,她的母亲站出来,觉得罗春光对女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并再次引发了夫妻之间的争吵。她看到父母在对骂后,跑进主卧室,关上门继续厮打。 像往常一样,暴力来临时,罗依跑到自己的房间躲了起来。 她听到父母卧室的动静,又和奶奶一起跑进去。她先是想拿凳子去帮母亲,但又一想,“父亲身材那么大可能制服不了,一眼瞅见客厅隔断上有把水果刀,就把刀揣进口袋里”。 这时,罗依正好看到,她母亲挣脱了父亲的手,打开主卧室门想跑出来,却又被罗春光拉回房间。 在对警方的供述中,罗依承认,矛盾正是从这一刻被激化到了顶端。她冲进卧室,试图保护母亲,拿出水果刀敲击父亲罗春光的头部。她说,水果刀本来是连着鞘子的,敲了几下后鞘子脱落。于是她便拿刀连续戳向父亲背部。 罗春光放开妻子回过身来夺刀,手一扫将罗依扫到了床上。此时吓坏了的罗依,仍持刀对着父亲乱舞。 在这个过程中,罗春光已经身中7刀,但都不是致命伤。直到混乱中,罗春光站立不稳,一下扑倒在罗依身上。刀尖正好插进了罗春光心脏部位,成为致命的一刀。 这一刻是下午17时48分左右。 随后,身中8刀的罗春光摔倒在门口的楼梯上。罗依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赶来时,一切已经迟了。 在刘伟记忆中,罗依一直是一个心肠好且遇事镇定的小女孩,“有一次我买菜回来,她还主动帮我提过袋子”。事发后,他看到的罗依完全是另一副样子,“被警察带下来的时候,脸色惨白,身体一直抖个不停”。 4 罗春光的遗体在头七当天火化。亲朋和生前的部分同事,去殡仪馆给他送行,一些老师在现场落泪。 小区里,恐慌的气氛还没有散去。在罗春光一家所在的楼栋里,家家户户都请来道士,杀鸡,用鸡血画符,撒下米粒,驱赶“邪气”。对当地居民来说,60岁以下的非正常死亡,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 一个多星期里,过去经常聚在楼下聊天的居民也少了很多。谈论起此事,人们的声音会低八度,仿佛在躲避着什么。 有些东西是无法躲避的,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发生改变。比如当地人依靠高考来改变自身命运的热情,以及常年占用假期的补课。 多名曾在洞口一中就读的学生证实,尽管湖南省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补课,但他们“仍然无法逃避补课”。其中一名学生还出具了补课的收据,费用为1960元。 洞口一中的教室,罗依曾在这个教室里学习图/ 易方兴 此时,洞口一中校方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罗依的校外补课并不是学校组织的,“应该是家长自己要求,而且我们学校本身也严禁教师参加和组织学生补课”。 如今,这一切都已经与死者无关。罗春光的家门口,摆放着几双歪倒的鞋。门口的鞋架上,女儿的鞋子最多,一共有8双。 门梁的对联已经泛黄,还歪下来一角。 横批写着:喜气盈门。 (文中罗依、刘芳、刘伟为化名)
7年前
安大略省竞选白热化,现政府震撼承诺免费幼儿园
安大略省的省选竞选正在进入白热化。 现在执政的省自由党承诺,如果在6月的选举中当选连任,则将推出一个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全日托儿所的项目。 这个项目将于 2020 年开始实施,预计耗费省政府 9.3 亿加元的资金. 安省省长韦恩 Kathleen Wynne 星期二(3月27日)在多伦多的曼德拉公园公立学校 (Nelson Mandela Park Public School)向一些家长和学生们发布了这个消息,她还表示将在周三的大选前预算案中提供有关这一承诺的更多细节。 安大略省的托儿费用昂贵,有研究发现,安省只有不到 25%的家庭有财务上的能力送孩子进有执照的全日托儿所。 省选前派糖 韦恩承诺2020年免费托儿 周二,省长韦恩承诺,省府将列支22亿元用于持照托儿服务。预计此项支出将开列在明天公布的省预算中,作为6月省选前最后一次预算案的杀手锏。 韦恩称,该计划将在2020年开始。届时省内2.5-4岁儿童将享受免费持照托儿服务。该计划,使超多10万儿童收益,中低收入家庭受益最多。 设计该计划的多大经济师克利夫兰(Gord Cleveland)说,目前安省有大约9.6万学前儿童接受持照托儿服务,平均每年的费用为9,900元。 他表示,仅20%家庭可以负担得起一个孩子的持照托儿服务,只有少数非常富裕家庭才可以负担2个以上孩子的托儿费。 目前许多欧洲国家提供免费托儿服务,但在北美,如果该计划实施,安省将成为首例。
7年前
“我想看她会不会流产” 熊孩子猛推孕妇
熊孩子这个称呼,曾经被网友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之一,他们有着近乎无穷的活力,行动力,破坏力,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各国都拥有着未成年人保护法。 关于熊孩子惹祸的新闻我们早已屡见不鲜,去年的时候,一对中国夫妻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前往美国,初次乘坐飞机的兴奋让孩子躁动不已。自从飞机起飞,孩子对邻座乘客的骚扰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不仅坐立不安,而且叽叽喳喳吵闹不已,飞机平稳飞行后,更是上蹿下跳,而且对邻座的小哥拳打脚踢。邻座的小哥经过几轮深呼吸的冷静包容后,礼貌的请求孩子的父亲能否管教一下孩子。 结果自然是被孩子的父亲无视~ 先礼不成,那就只能后兵了,小哥在忍受了3个小时的人肉沙包后,终于忍无可忍,大骂了熊孩子的这对熊家长。 没想到的是,熊家长的反应更加激烈,隔着6岁的儿子就与小哥扭打在一起,直到乘务员将两人分开,并把这对父子调换了座位。 事情如果到此结束,那不过是一场见怪不怪的基础案例,但飞机落地后,FBI、机场安保、边防安全等20多名执法人员在机场组成了豪华的迎接阵容,将这一家三口遣返回国。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了熊孩子的诞生呢? 有网友这样描述: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家长。 最近知乎上的一个关于熊孩子的段子火了起来 (来源:知乎@三倍氢二氧一) 这位妹子左手拖把、右手擀面杖 从餐厅打到客厅 最后把熊孩子踹出了家门 这个画面可以说是十分解气了 网友的评论炸了锅 大家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这种做法: 熊孩子不打不长记性! 最令人气愤的是熊孩子的态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故意推倒孕妇亲戚,事后竟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可他为什么还是如此肆意妄为?帖子中有一个细节:当这位妹子狠狠地修理了熊孩子之后,妹子的姑姑抱怨说:把孩子的背都打肿了,膝盖也青了。 言外之意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再去伤害孩子了,他还是个孩子啊!” 就是因为有些家人的不作为,甚至是溺爱,才让熊孩子有了继续作恶的底气。 在我们的印象中,孩子就是天真无邪的。但你知道有些熊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吗? 他们的恶,有时候可以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 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耍赖撒泼地非要得到,得不到就闹脾气; 因为不让其玩游戏,可以连划小区地库里的29辆私家车; 因为想吃鸡排,可以去推人到地铁轨道; 随地大小便,甚至还故意对着电梯按钮肆无忌惮地撒尿…… 他们的恶,有时候却严重到已经接近“犯罪”了: 因为没得到姑娘手里的炸鸡排 在地铁来临的瞬间 男孩猛地从后面把姑娘推向轨道 幸好旁边的市民眼疾手快拉住了姑娘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事后,男孩的妈妈拉着他 迅速离开了现场 连句道歉都没有...... 男孩因为没得到年轻姑娘的手机 于是往姑娘的火锅里吐口水 姑娘跟他父母说了之后 他们一脸不屑地说: “孩子小,不懂事,让一让就好啦” 在老板更换了汤锅之后 小男孩把滚烫的锅底泼向了对面的女生 年轻貌美的一张脸,说毁就毁了...... 因为嫌楼外施工声音太吵 妨碍自己看动画片 一气之下,家住8楼的10岁男孩 用小刀割断了楼外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 可不要以为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国 英国的几个小男孩在天桥上朝下方扔石子 家长认为并没影响 终于有一天,熊孩子扔下了一块大石头 正好砸中了开车路过的男子头部 一条鲜活的生命因此离去 熊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 这样做仅仅因为好玩、好奇! 因为即使自己犯了错 家里人也不会怪罪 甚至还会帮着自己和外人理论! 所以才会愈发地骄纵蛮横 愈发有恃无恐 从小恶到大恶,只有一步之遥;从熊孩子到杀人犯,也只有一线之隔。 网上曾经有人总结中国的四大宽容:来都来了,人都死了,大过年的,还是孩子。 熊家长总会拿“他只是个孩子”作为借口,来逃避责任。 是啊,不满14周岁的儿童故意实施任何刑法禁止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 可这并不代表熊孩子可以为所欲为!你不教育熊孩子,早晚有人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摧毁一个熊孩子很简单,做错了事情,跟他讲道理就好。实在不行,以暴制暴,揍一顿也就长记性了! 最难的是叫醒无理取闹的熊家长! 穷养富养,都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惯子如杀子,你的溺爱 只会毁了孩子一生 让他把天性里面的恶发挥到极致 熊孩子与杀人犯之间 只是隔着家长而已 你现在舍不得管教熊孩子 将来社会一定会狠狠地帮你教育他! 曾看过这样一条新闻: 熊孩子坐电梯将所有楼层键都按了一遍 家长在得知后 和孩子各写一份检讨书贴在电梯里 “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 家长说,让儿子写检讨 也是为了让其他小朋友知道 乱按电梯按钮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气质。
7年前
与国内大不同!加拿大学校禁止家庭作业
加拿大魁北克一所学校实施新政策,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作业,而回家后则不需做家庭作业。 Ecole Elizabeth Ballantyne学校的学生Nicole Walsh说,蒙特利尔地区学校实行“没有家庭作业”的政策大快人心。 她说:没有作业,是每个孩子的梦想。 校长Michael Brown表示,学生不应该在学校学习了六个小时后,然后还在家里再做两个小时功课。 他说,学校希望学生能够与家人在一起,与朋友在一起玩儿,孩子就要有孩子的样子, 事实上,Elizabeth Ballantyne并不是第一个废止家庭作业的学校。安省巴里及魁省的Saguenay都有禁止家庭作业的禁令。 一些研究表明,家庭作业对于六年级以下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学业上的帮助,相反对他们还是一种压力。 麦吉尔大学教授 Steven Shaw认为,家庭作业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他说,没有证据表明家庭作业有任何积极地作用。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禁止作业是正确决定。 蒙特利尔Solomon Schechter学院院长艾德里(Steven Erdelyi)说,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在家中花时间复习他们学到的东西。 他说,这些学习技巧,和通过做家庭作业而发展出来的工作习惯将会帮助他们在人生中取得成功。 显然,这一政策让学生们非常高兴,但华裔家长肯定会担忧无法让孩子复习白天所学了。
7年前
请求丈夫帮忙照顾孩子 这个妈妈写的帖子火了
照片上这个女人,名字叫Celeste Erlach。 Celeste今年38岁,是两个孩子的妈,最大的孩子4岁,最小的那个还是个宝宝。平时,这一家四口,完全是别人眼中的幸福家庭的样子。 事实上,自从有了孩子以来,Celeste一直都感觉心力交瘁,照顾这两个孩子,花费了她大部分的精力。 然而让她伤心的是,经常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她的丈夫并不是很乐意去帮忙照顾孩子...最后,在又一次差点爆发的经历后,这个妻子终于忍不住,在网上给自己丈夫写了封公开信, “亲爱的丈夫,我,需要你,更多的,帮忙。 我知道昨晚你过得不好,当时因为我想早点睡觉,所以拜托你帮忙照看宝宝。 宝宝当时在哭闹,我在楼上都能听到。我在犹豫要不要下去帮忙,还是直接关上门睡觉,因为我已经困得不行了。最后,我选择了后者。 20分钟后,你带着宝宝走进了我们房间,宝宝还在狂哭着。你把宝宝放进摇篮,然后把摇篮推到了我的床边。你用这种方式说明你已经受够了照顾他了。 我当时简直想尖叫着大声呵责你,和你开撕,我已经照看俩孩子一整天了,晚上还要爬起来整夜的给宝宝喂奶,我只是希望你能帮忙照看宝宝几个小时,让我稍微睡个觉,只是几个小时的宝贵睡眠时间,这难道也是一种无理要求吗? 我知道我们从小都是在我们传统的典型的母亲和父亲角色氛围下长大,我们双方的母亲都是专职照顾自家孩子,而我们的父亲,基本没帮过忙。 我们的爸爸都是好爸爸,但不能指望他们花很多的时间在换尿布和喂孩纸上面,我们的妈妈都是超人,努力地为自己家庭付出着,做饭,打扫,照顾孩子。如果我们的父亲能帮忙更好,但不能太指望这一点。 我感觉到我们现在也越来越像他们的状态了,照顾家庭,保持屋子干净,照看我们的孩子变成了我分内的责任,即便我下班回家,我也因为做不到以上这些而感到自责,因为我一直都在这么过来的。 // 我看到我的朋友和其他的妈妈把这些事情做得非常有条理,得心应手,而且,我知道你也观察到这一点,如果她们能做到,为什么我就没办法应付?我不知道。 可能我的朋友在外面假装一切OK,私底下也在烦恼;可能我们的妈妈多年来也在饱受煎熬,只是这样几十年过来,她们可能早已经忘记当初这一切有多痛苦;又或者,可能我不够称职,做不到像别的妈妈那样胜任这份工作,这也是我每天在苛责愧疚自己的一点。 然而我还是要说:我需要你更多的帮忙。 我光是这么提出来,就已经觉得自己很失败了。我意思是,你确实有帮忙。你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但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一直这么每天只睡5个小时,真的会累成狗。 我需要你的帮忙。 我需要你在早上的时候,帮忙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这样我就有时间照顾宝宝,顺便给大家准备午餐,顺便喝杯咖啡。 我说的给孩子准备好,不是单纯的把他放在电视机面前,而是要确保他已经去过厕所,确保他吃了早餐,他想喝水的时候,要递水给他,然后给他装好上课要用的东西。 晚上的话,我想要一个小时的时间的休息减压时间,你要确保孩子在他的房间里睡着了,宝宝也在被你稳妥照看着。 我理解一直听着宝宝哭是很难受的,相信我,我真的理解。但我白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安抚宝宝,你晚上花一两个小时去照顾下他,是没有问题的。 拜托了,我需要你帮忙。 周末的话,我需要多点的休息时间,这样我可以走出家门,有些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即便只是在家附近走几圈,或者去超市买点杂物,也是好的;如果有时候我想去参加一下游泳课什么的,我希望你能帮忙照顾下孩子;又或者,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我希望你能体贴地让我休息一下;或者,不用我提醒你,你自动地把碗碟拿去厨房洗一下。 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忙。 最后,我希望你能感激我为这个家所做的这一切,我希望你能留意到我洗了一堆衣服,做了一顿美味的晚餐;我希望你能感激我一边做家务一边母乳喂养孩子,虽然喂奶粉会方便很多;我希望你能注意到,在你要去交际应酬,又或者去打球做运动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强行把你留在家里。 作为一名母亲,我好像已经被假定为一定要留在家,随时要照顾孩子。 我知道我们的父母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也很抱歉我提出这样的要求,我真的希望我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毫不费力的做到,毕竟这是大多数人对于一名母亲的期待,然而,我现在真的投降了,我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现在想告诉你,我真的很需要你,如果我再这么下去,我真的会崩溃。 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这对于你,对于孩子,对于我们的家庭,都是一种伤害。 所以,我们还是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吧:其实,你也需要我。 这个帖子发出来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很多人觉得,这个妈妈将她们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我也应该写写这个了,我的丈夫是一个很好的爸爸和伴侣,但是,没错,有时候我也希望一些他的额外帮助:一个轻轻拍打我后背的支持,一个短暂的休息,一句简单的感谢,一个小时的独处时间。 为什么我光是提到这些的时候,还是会感到良心不安?” “我经常在想,做男人真的很好。上班之前,不需要做一大堆的东西,不需要给孩子洗澡,穿衣服,喂食,下班了,也不需要做任何东西,洗衣服,做饭,监督孩子做功课,为明天的东西做准备...这些都已经有人做好了。 做男人真好,随时可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不会有一个娃24小时粘着你。” 在谈及自己为什么要写这封公开信的时候,Celeste说,“如果你不敞开心扉地谈一下,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你的想法”“跟你的伴侣谈谈吧,跟他们说,你需要更多的帮忙”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个帖子底下,有些妈妈表示,自己的丈夫,其实是会很主动的帮忙的。“每当我感到沮丧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就会提出来,我的丈夫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不需要我开口。有时候我觉得做不来,他也会主动做多一些。我很感激有这个一个帮忙照顾孩子,做家务,做饭打扫的丈夫” “这也是我们有第一个孩子之后的状态,我也应该把这一切写出来。第一年我们净是为这个吵架了。 不过,虽然他工作非常忙,在看到我为家里做了这么多事后,他也开始理解,并且帮忙分担了。现在我们有第二个孩子了,我都不用开口叫他帮忙干活了。我做饭的时候,他负责洗碗,回到家了,自动照顾孩子,还帮忙看着家里的狗。 我之前都没留意到这一点,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意识到我有多么幸运。希望更多的丈夫可以站出来分担这一切。感恩我目前所有的一切。” 确实,一个完整美满的家庭,需要双方努力地去维系.... 孩子是2个人才能生出来的,为什么只有妈妈照顾? 生活里没有人是轻松的,所以公平地分摊照顾孩子的任务吧! 看完觉得心疼妈妈的点赞。
7年前
UBC学生带领自闭症孩子走进编码世界
Bahar Moussavi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编码,而且越早学越好。 她和三位朋友以及UBC的所有本科理科学生都自己动手,让以前没有机会学习的自闭症孩子使用计算机编程。 “我们认为,对编码的热情应该从娃娃抓起,孩子们越早学,探索的兴趣就越浓厚,”Moussavi说。 一年前,联合创始人Moussavi、Mikhaela Torio、Felicia Chan以及Mohamed Aly提出了“创造机会并定义教育”(CODE)的倡议。他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自闭症儿童计算机编程基础研讨会,其中学生与志愿者比例为一比一,课程由列 治文的Pacific Autism Family Network提供。 现在,学生们希望扩大他们的服务范围,提高人们对这种编码类型的认识。 针对自闭症患者的编码程序并不少见,科技行业已经认识到自闭症患者大多很适合以细节为导向的编程任务。科技公司微软和SAP都有专门针对招聘人员类型的计划。 COD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特别关注这类孩子。 “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概念是相信自己,”Moussavi说。 “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写了一个特定的脚本,他们会得到一定的结果。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有一种掌控力和自豪感。 “ Moussavi一直惊叹于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一位八岁的参与者通过使用培训代码语言Sketch构建一个简单的游戏的方式来参与手头的任务。他努力的结果甚至超越了构建多人游戏版本。 “他所做的远远超出了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情,以至于我不得不坐下来认真和他谈谈代码,”她说。 “最后,他非常兴奋。这个刚开始很害羞的孩子会走到大众面前说‘看看我制作的这个游戏!’” 另一位共同创始人之一的Torio没有计算机编程背景,但她觉得CODE是回馈社区的正确方式。她有一位表弟,他已经观察到同班同学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发展。 “我所看到的是,截止至本周,志愿者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的发展态势还不错,”Torio说。 学生们正在为返校学生开发更先进的课程,并通过公司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他们的计划。
7年前
90后高颜值教授走红,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
迈入2018,最后一批90后也该进入大学了,而第一批90后,在朋友圈脱发了、离婚了、出家了…… 也有一些,在成为人生赢家的道路上领先了许多步。 前不久,湖南大学的90后副教授陈少威上了微博热搜。 吸引大家的,不光是他的颜值,还有他的简历: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毕业后,被湖南大学法学院聘任为副教授。 有网友感叹道,简直就是小说男主走进现实。 90后年轻教授,陈少威并不是唯一一个。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90后美女老师杨树,也曾在微博上引起大家关注。 根据公开简历,杨树不仅是首批香港博士奖学金获得者,而且在国际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除此之外,还有1990年的刘明侦,已经是四川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再看她的简历:本科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随后在牛津大学读博,23岁时,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迅速成为其研究领域里引用量前三的文章…… 年轻有为已经足够让人佩服,而这些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的年轻人,更是让人羡慕。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19岁的小赵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本科,而父亲认为读大专没用,便让女儿和自己一起摆摊卖韭菜盒子。 父亲说:“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十几万,也耽误时间。” 但是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那十几万。 就像龙应台在写给孩子的信里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来说,读书能够让他们有机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曾经有两个90后美女网红在直播平台上直播撕书,同时称:“我不读书照样开跑车,大学生也得给我打工”。 视频中,女主播撕了一本《史玉柱的创业智慧》,一本郭敬明的书以及网红作家沈煜伦的书。 有人质疑炒作,有人称这样的书撕了也不为过,也有人认为只有读书少了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但是无论如何,能够说出“不读书照样开跑车”这句话的人,显然没有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读书与美丽》中,严歌苓道: “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为了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与丰富起来。 即使在一些大家看来早已“功成名就”的明星身上,我们也能轻易看到读书对人的影响。 文学批评家朱大可说,李健是中国罕见的知识分子型音乐人。《我是歌手》采访拍摄到李健的家里时,大家都被他的书架震惊了。 、 他酷爱读书,在《我是歌手》热播后,也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疯狂接商演刷存在感,而是选择避开风头,一如既往地和所有音乐创作以外的事情都保持着距离。 《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读书的“无用”与“有用”》: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胡歌则是另一位“好读书”出名的明星。 遭遇车祸,处于人生低谷时,他开始阅读、写作。他在专栏文章里写:“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现在提起车祸,胡歌说:“这场车祸就像上天的恩赐,让一直无法静下心思考学习的我,忽然有时间去充电。” 有人偷拍到胡歌在酒店大厅看书,旁边放着行李箱,人来人往,对他好似全无影响;给媒体朋友送礼物,别人送自己代言的各种产品、饰品,胡歌送购书卡…… 他们清醒且有分寸,懂得自己要什么,李健说,他喜欢可控的生活,隐藏在生活里,当个旁观者。胡歌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追随自己的内心。 二、读书为你提供更大平台 看看现在的知名企业家就会发现: 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丁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 IPIN人工智能公司统计发布了一份毕业五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2016年,平均月薪过万的39所高校中,985、211院校占了30个;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中,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名校。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好的学校意味着好的教育资源,从专业负责的老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等等。 优秀的同龄人会激励你不断前行,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一纸文凭是许多人向上走的敲门砖。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在2014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对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期望:去过“不负此生”的生活。 他说:“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它教他客观地对待事物,教他开门见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乱的思想,教他弄清复杂的而摒弃无关的。” 如果连读书的苦都吃不了,日后面对着更多困难坎坷,恐怕也无力应对。 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副院长的90后,必然也是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大一番心血与精力的。 看着他们的故事羡慕着他们的成就之时,更应该去做的是把他们当做人生的标杆,鞭策自己奋而前行。 三、不读书会输掉什么 作家Ann Morgan曾做过一个TED演讲,名为《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 人们总说,通过一个人的书橱,可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而Ann看了自己的书橱后却发现,她的书柜里居然只有英语文化类的书籍,她认识到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并且为此担忧不已。 于是她罗列出了196个国家的书籍清单,制定了高强度的阅读计划,通过他人的翻译帮助完成了阅读。 在阅读中,她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但思想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 她感慨:“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有人在网上求助,说自己很困惑,她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家里有个姐姐,一直在县城里,结婚生子,家庭幸福。 可是每次回家,她和姐姐总会在各种事情上产生分歧,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事业的问题。 她说,每次她都会心平气和地跟姐姐解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姐姐的理解,从来不会指责姐姐在小城市里待久了眼界狭隘。因为她觉得,读书多也不代表就能明辨是非。 但姐姐总是指责她读书读傻了,连个男朋友都找不到。 且不论她们两人谁对谁错,单就处事态度来说,已经是天差地别。 妹妹不指责是因为受到的教育让她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意见,而且她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去炫耀,或者为了瞧不起别人。 而姐姐则只会重复毫无意义的指责。 其中区别,只在于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不读书的人,时间和空间是被眼前的世界禁锢着的,而读书则可以让你领略不同的人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并且时刻保持谦卑与谨慎。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最怕你一边鼓吹读书无用论,一边看不到平凡和“平庸”之间的天差地别。
7年前
为了教娃学习 硅谷博士爸竟然这么带孩子
因为组织了身边几位学霸爸爸一起教娃数学、机器人,这几个月来我见识了各种爸爸的带娃方法,真是太有意思了,超级有启发性! 本来我们决定给娃上课时,都觉得会很轻松,因为,我们都是学霸吗,不是名校的博士,就是名企的工程师,教娃不是轻松+easy啊,可是等自己教了之后才发现,真的完全不是那回事! 对我们来说,教知识很简单,最难的是如何让这帮小家伙们上课好好听我们讲,不要调皮捣蛋乱说话,这才是最最最难的!而且你知道吗?如果单独教自己的娃还稍微简单一点,但是一旦让这些相互很熟悉的孩子们凑在一起,那简直会闹翻天的,只要有一个不听话,别人都会跟着起哄 … 因此才上完第一节课,就有爸爸感慨,“太累了!这帮娃们都不听你讲的!”,第一次我认识到了在外面上兴趣班的好处,倒不是在于有老师帮你教了,而是兴趣班老师的存在至少会让孩子们上课稍微收敛一点! 不过我们在教娃的过程中,也在互相切磋,不断成长,渐渐地我们也开始琢磨出,如何让孩子更专注、更听家长话的好方法,所以今天我把心得分享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借鉴吧! 一、温声细语型 一开始我们真的很温柔,毕竟都是朋友的孩子,太严厉不好,有个爸爸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特温柔: “小朋友们,请不要讲话,我们上课了!” “XX小朋友,请不要说话,我们上课了!” “YY小朋友,你怎么跟着说话了?我们在上课!” “咦,ZZ小朋友,你怎么跑到别人座位上了,快回来,我们在上课呢 …” 这个爸爸奉行的是讲道理的原则,每次遇到孩子们不听话,就会很温柔地告诫他们“不要讲话了、该上课”的道理,可是然并卵,越温柔,小家伙闹得越厉害,从一个人讲话,到大家都讲话,再到座位里乱窜,简直闹翻天了。 有一次,这个爸爸用英文讲Robot这个单词,发音发得不够标准,他儿子直接就说,“Dad,你读错了,应该读 …”,结果惹得下面哄堂大笑,有的娃直接离开座位,笑趴在地上 … 搞得那个爸爸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好下不了台啊! 二、严厉镇压型 看到上次那位爸爸的遭遇,轮到我讲的时候,我果断改变了风格,敬酒不吃是吧,哼哼,那就吃罚酒,老子给你们严厉一点! 当有娃开始讲话时,我立刻板下脸,声音提高八度,很严肃地批评他,“XX,不许讲话”! 很明显,这个娃被吓住了,噤了一下,不说话了! 这招太管用了,我一阵窃喜,于是乎,我把严肃进行到底,只要有人讲话,有人有小动作,我都严肃的批评过去。可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这招一开始挺管用,但是时间增长,感觉犯事的娃逐渐又开始多了起来。我们教机器人尤甚,我在台上讲课,有娃就在台下自顾自地调试机器人,你悄悄调试也就算了,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是你还时不时地让机器人发出怪异的声音、或者机器人走几步,好吧,所有小朋友的目光都被你吸引过去了,谁还听我讲课啊 … 那天上完后,老婆很关心地给我递上一杯水,“喝口水吧,润润嗓子,一整堂课就听你喊个不停 …” 这时候我才觉得嗓子干干的,感觉整堂课1/3的时间都在对那些小家伙们整顿纪律了!虽然对他们喊是有效的,但是累,真是太累了!而且感觉是,就像一个到处是洞的小桶,这水不知道就从哪溢出来了,就得不断喊,不断地去补洞才行,水没有打满,精力都花在补洞上面了 … 三、团队规矩型 上个礼拜轮到一位博士爸爸讲课,这次我真是大开眼界,博士爸爸的套路跟我们以前的都完全不一样,他玩的是团队规矩型。 这位爸爸刚上课的时候掏出一个手机,对孩子们讲,“我们今天上课要定个规矩,如果有人不遵守纪律,他浪费多少时间,那么全体都罚静坐多少时间!”,博士爸爸的语调很平和,完全看不出任何严肃的样子! 显然这个规矩是没啥效果的,很快就有小朋友犯事了,这个孩子开始讲话,结果别的孩子也跟着一起讲话。我看见博士爸爸在旁边不吭声,忍不住了,想冲上去对他们严肃地喊几下,结果被这位爸爸拦住,他说说不急,与此同时掏出手机开始给他们计时 … (博士爸爸在旁边冷眼观看娃们讲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概过了5分钟后,这帮孩子也识趣,发现怎么大人都不讲话了?感觉气氛很不对劲,于是一个个都停止了嬉闹,安静了下来! 这时候博士爸爸走了过去,他把手机上的钟给大家晃了一圈,“5分钟,你们足足浪费了5分钟”,他顿了顿,然后宣布,“根据我们之前的规则,你们浪费1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得静坐1分钟作为惩罚,现在你们每个人要静坐5分钟,不能乱动、不能发出声音!” 有个孩子还觉得很好玩,问,“那我趴在桌上睡觉算不算?” “可以”,博士爸爸语调依然很平和,“每睡1分钟,全体时间增加1分钟!” 这回大家不说话了,乖乖地开始静坐,但偏偏有一个不老实的,那就是我家憨憨,他打开水杯咕咚咕咚开始喝水,博士爸爸也没有拦他,等憨憨喝完后,他缓缓地宣布,“刚才因为Nathan喝水1分钟,破坏了规则,所以从现在起,你们之前的时间清零,重新开始计时,并且时间增加到6分钟!” “What?”,这下有别的孩子不干了,“Nathan喝水,我们也没动,为什么也要接受惩罚?” “因为你们是一个team,要为互相负责,一个人做得不好,整个team都要一起受罚!”,博士爸爸很坚决! 这回没有人再敢有任何异议,所有人都乖乖在座位上静坐,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等6分钟过后,这位爸爸把大家叫起来然后开始重新上课,而这回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讲话、做小动作了! (上完规矩后,教课就轻松好多) 我们几个爸爸看得都惊呆了,这招真的太好用了,不需要对孩子喊,竟然还能让娃服服帖帖的,看来事先上好规矩并配合上相应的奖惩,这才是治娃最有效的手段啊! 每个爸爸妈妈教娃学习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娃不听讲、不服从的困扰,很多父母会有管不住娃的困惑,或许我们的经验能给您一点小小的启发! 请记住:只是对娃讲道理,没用;对娃吼,更没用;一定要给他们定好规矩,奖惩有度,这才是带娃的最佳方式!
7年前
美国“毛坦厂”:没体育课 疯狂学习 高压末位淘汰
美国International Academy,全世界第二大的IBDP高中,因其突出的学术成绩,常年被USNews评为全美排名前十的公立高中,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高中里的“常青藤”。 要说IA有什么区别于美国其他公立高中之处,或许就是高压学习的鸡血程度、申请美国名校的办学导向、末位淘汰机制,竟有几分中国“毛坦厂中学”的影子! 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要想升入名校,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学生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付出、学会适应复杂的环境,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注:文中出现的“IB课程”即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为全球学生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MYP面向11-16岁学生,IBDP面向16-19岁学生。 ........................................ 美国International Academy创校于1996年,是一所全IB的美国公立高中,Lambert Okam校长于1996年创立该校。建校短短几年,IA便成为北美排名第一,全世界第二大的IBDP高中,因其突出的学术成绩,IA常年被USNews评为全美排名前十的公立高中,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高中里的“常青藤”。 IA的学术成绩究竟有多突出?根据IA的官网首页公布的信息,IA毕业生IBDP文凭的获得率是96%,远高于世界78%的平均水平。每年IA都能输送百名以上学生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斯坦福、MIT等美国排名前30的名校。(注:IA总在校人数1500人左右,每一届毕业生数量在350-400之间。) IA的突出成绩,并不是由优质生源决定的。美国公立高中录取学生采用多学区摇号的方式,摇号录取率在30%左右。即便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家庭会在IA的学区租房、购房,提高自家孩子入读IA的几率,但事实上,IA的生源与同一学区其他公立学校并无二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IA毕业生的表现如此突出?受IA创校校长Lambert Okma的盛邀,蓝橡树创始人兼CEO张伟琪和COO胡徐旻前往美国IA学校,近距离观察IA学校,及它旗下数所分校。 IA创校校长Lambert Okma 先生(左),蓝橡树创始人张伟琪(右) 令人惊讶的是,并不存在所谓的独创教学方式或提分秘诀,IA的师资也基本源于内部培养。要说IA有什么区别于美国其他公立高中之处,或许就是它高压学习的鸡血程度、申请美国名校的办学导向、末位淘汰机制,竟有几分中国“毛坦厂中学”的影子! 一、高强度学习,学生因压力过大而哭泣 IA学校要求学生必修IB的六大课程体系,包括语言,第二语言,数学,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这意味着,其他美国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理程度扬长避短,选择不修某些不擅长的课程,但在IA却行不通。尽管每天下午两点半就放学了,但IA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接受课外补习。 IA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Dell笔记本电脑 Hannah Drake2014年从IA毕业,她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在加入IA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她可以完全适应IA这种以学术为导向的高压环境。但回忆起Hannah在IA的学习,她的母亲Kay说,随着学习曲线的陡然提升,Hannah睡得非常少,因为繁重的学业压力,她经常感到头痛,甚至因压力过大而哭泣。“我们都预计到了它在学术上具有挑战性,但是这个程度比我们想象得要高得多。”母亲Kay说。 1996年之前,Lambert Okma校长还只是密歇根州某中学的一名普通经济学和历史老师,机缘巧合下他受命为底特律汽车公司的员工子女开设一所全新的公立学校。 与中国学校老师和同学基本都比较认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太一样,美国公立学校始终有一种“反智”倾向。学习有兴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遭到嘲笑和排挤,被冠以Nerd或Geek(书呆子)之类多少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大家都追求的都是Popular,外形好、社交能力强、运动型的学生,是校园明星。 IA的创校校长Okma对美国校园中的“反智”倾向非常反感,所以当他受命开设一所高中时,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美国私立高中洋溢着浓郁精英气息和保守态度,IB课程体系高度国际化,注重学术能力培养的特性吸引到了Okma校长。 IA是美国最早一批采用IB体系的公立高中,目前密歇根州有60多所IB学校,但只有IA体系下6所学校要求学生修满IB全科。大部分在美国的IB学校会同时开设AP课程,或者普通美国高中课程供学生选择。对此,Okma校长认为,不同的教育体系多多少少会有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矛盾和不融合,同时过早选课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 “大部分美国高中要求学生在10年级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文理方向,但我认为这很不科学。先不说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是否成熟到足以选择未来人生,学生最终会成长成社会人,他将会拥有多元的社会身份,担任多种角色,过早地决定选择这个不选择那个,不利于学生多元社会身份的形成。” 可以这么说,IA体系下的学校在贯彻IB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远超于美国其他IB学校。 二、坚持不下去了?那就只能被淘汰 IB课程被誉为含金量最高,同时也是难度最高的国际课程体系。如果选择IB属“Normal模式”,而在IA学校学习IB可就是“Hard模式”了。所有申请IA的学生,在入学前都对IA出了名的“高强度学术氛围”有心理准备,但如果学生真的无法胜任IA高强度的学习,只能退学回到自己学区高中。 IA不愿透露的末位淘汰率,也是它作为公立高中被人诟病“不公平”的地方。但事实上,即便不采用末位淘汰率,无法适应IA高强度学习的学生,也会选择回到自己学区其他普通高中,在AP课程上再碰碰运气。 询问任何一个IA的学生,他们都会告诉你,除非你在12年级结束时的6次IB考试中,每一次都获得5分或以上(满分为7分),否则这些努力都毫无意义,他们将无法获得IB的学位,那意味着他们将在申请大学中丧失竞争优势。 Drake和Shane是俩兄弟,他们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幸运入学IA,但他们都没能在IA坚持到第二年。IA提供2年的MYP课程和2年IBDP的课程,对应美国从9年级到12年级。在前三个年级结束时,当学生的成绩出现C以下,学校就会与学生和其家长沟通,第二次出现C以下成绩时,IA就会对其劝退。“不过当学生已经进入到12年级,也就是IBDP的最后一年,即便成绩不佳,IA也会给其颁发IB单科文凭。”Okma校长补充说。 在IBDP为期2年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撰写一篇论文(不包括课程作业的4000字独立研究);参加最少150小时的创意、行动和服务活动(这也不属于普通课程的一部分);同时还要使自己在6大体系8个不同科目中保持足够高的分数。 IA的公立学校性质决定了它预算有限,重视学术的投入必然会牺牲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在IA就体现在体育设施被极大压缩,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如果学生想坚持体育锻炼,他们只能回到自己学区的普通高中进行。 即使学习压力再大,Hannan也在9年级时加入了足球队,在游泳队作为初级和高级运动员参加比赛。坚持自己喜欢的运动,这在美国并不是什么难事儿,但多数情况下这会让原本就缺乏睡眠的IA学生难以招架。他们必须在完成IA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不同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时间表。 三、常青藤的宠儿 IA的学习是令人感觉压力巨大的,但总体来说校园氛围非常融洽,我们在参观IA的过程中,接触到学生性格阳光、能力出众。因为IB课程学习的特殊性,绝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体系的教学。为了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学校,适应IB课程,学校有浓郁的互助文化。11、12年级的学生作为学生导师,给9年级新生提供非常多的帮助,这一点在美国精英学校中也很罕见。 升入世界顶尖大学是IA办学的导向,它也的确拿出了傲人的成绩。IA多年来一直被USNews评为美国顶尖公立学校之一,全美排名第一的IB高中,录取名校成绩首屈一指,每年IA都能输送100名以上学生进入美国排名前30的名校。 IB课程对学生学术能力的高强度训练,使得IB毕业生进入大学后的表现也普遍优于其他学生,同时IA对学生超前的升学规划也是他们连续多年获名校青睐的原因之一。据Okma校长介绍,从10年级开始,学校就会有专人跟进指导学生的大学申请,而一般美国公立大学要等到12年级才开始这项工作。 在IA,几乎每个学生都忙得像个陀螺,他们虽然每天上午8点上课,下午2点半放学,但通常都要忙活到凌晨1、2点才能睡觉。美国名校录取的“指挥棒”迫使他们必须在学术之外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IA的学生活动包括舞蹈、运动、表演在内的6大门类。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一栏,学生不仅要列出特长,还要写下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州、全国、世界等不同等级的成绩。如果没有成绩,不能算是有特长,而没有特长的学生,基本不会被名校录取。 美国权威网站GreatSchools 给予IA满分评价 有些学生没办法承受这样的压力,他们失眠、患病、在心理办公室大哭……但其实他们的成绩都还不错。有些人觉得这些学生牺牲了自己的睡眠以及很多东西来换取进入好大学的机会,实在得不偿失。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在IA的历练经历弥足珍贵,获益良多,利大于弊。IA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对美国公立教育的一次纠正。 Kay回忆起她女儿在IA的艰苦学习经历,认为如果再来一次她不一定会愿意把Hannah送去IA,但是Hannah有最后的决定权。“我相信她会再次选择IA,她认为她的整体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学术氛围、高强度学习对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对自己整体的提升都非常有价值。”Kay解释。 四、学习到哪里都是辛苦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01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 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惠特尼高中和IA并不代表所有的美国公立高中,但这两所学校“鸡血”的校风,以及它们在名校升学率上的出色表现却说明了很多问题。在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现在政府“教育减负”的决心很大,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应试教育中知识学习重要性被夸大了,学习方式也亟待改进,学习方向也要调整。但高强度、高压状态下的学习,对学生的吃苦能力的锻炼毋庸置疑。 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哪里都是稀缺的,要想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学会适应恶劣的环境,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7年前
全美首创 休斯敦开班教警察说中文
22日中午于圣汤玛斯大学所举办的“警用华语课程”课程启动欢迎会,休士顿警局代表、经文处官员等合影。(记者郭宗岳/摄影) 休士顿警局局长阿塞维多在欢迎会上致词,并鼓励员警们踊跃参加。(记者郭宗岳/摄影) 为了加强员警与华裔民众互动,驻休士顿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教育组与休士顿警察局合作开设“警用华语课程”,为此课程所举办的欢迎会中提到,这个警用华语课程为全美首创,将藉专业师资、教材,来帮助员警系统化学习中文,未来在处理与华裔民众相关案件时,员警能快速掌握状况,并拉近与华裔民众间的距离。 22日中午于圣汤玛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Thomas)所举办的课程启动欢迎会上,有包含休士顿警察局长阿塞维多在内的数十位员警出席,再加上经文处官员、侨界领袖和圣汤玛斯大学代表们,近百位宾客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以行动表示支持、并期盼借着警民融洽互动、共同携手防治犯罪。 负责休士顿警局员警训练的警察队长(Captain Kristine Anthony)致词时表示,休士顿有越来越多的华裔民众定居,也显示出具备基本中文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中尤其在华裔民众高度聚集的西南区、以及代表休士顿门户的国际机场等地,都需要能以中文沟通的员警进驻。此外,学习中文对员警个人来说,更是种突破、自我学习和成长;因此Kristine Anthony在致词时鼓励员警积极主动参与课程。 阿塞维多致词时则强调,休士顿是全美多元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其中,华裔更是快速成长,员警应该要让自己具备能更融入社区的条件,以协助社区稳定,让居民安居乐业,吸引更多商家进驻,让地方更加繁荣成长。致词中,阿塞维多还邀请已经报名课程员警起立,接受众人掌声以鼓励他们积极投入。 积极致力于强化主流社会与华裔社区连结的驻休士顿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陈家彦则对该项课程表示欢迎与支持,并感谢休士顿警局和圣汤玛斯大学鼎力协助。经文处教育组组长周慧宜则提到,员警在为期十周的课程中不仅能学习中文,还能加深对华人文化的认识,进而促进与华裔社区和谐;周慧宜透露,目前课程虽然才刚刚推出,就已经有超过30位员警报名,报名状况非常踊跃。 “警用华语课程”教师马丽雅博士则提到休士顿警局对此课程相当重视与支持,也期待能在十周课程中,帮助员警们专注学习、认识中文,未来在执行勤务时能派上用场。
7年前
妈妈想给7岁儿子买名牌鞋 爸爸当场甩脸 网友吵翻
近日,一位7岁孩子的妈妈发帖《想给儿子买一双nike毛毛虫,老公当场甩脸子》,这条帖子发出后,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帖子内容大概是—— 这位妈妈自己想让孩子穿好点的鞋子,觉得某知名品牌的毛毛虫鞋舒适耐穿,但是老公认为孩子脚丫长得快,没必要,不同意她买,夫妻两人因此怄气。 以下是帖子原文: 怎么说咧?知道工薪阶层的不要随便攀比,可如今放眼望去,穿毛毛虫的小孩简直不要太多,它的舒适性、方便性也是孩子们公认的好。 自我感觉,我家条件也不算很差,2套中心城区房子,夫妻年收入一起将近20万,只有一个7岁的孩子。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之家,怎么就不能让他穿一双好点的鞋子? 老公的纠结无非一个:孩子的脚还要长,买了穿不久,而且认为这会助长他的攀比心、虚荣心。 可周围的人,一些月收入3千多的,都是尽量让孩子用好的,背着轻奢的包,自己拿的也是苹果手机……可我老公是个非常讲信价比的人,就认为没必要,用它不值,也不同意我买。 原来我还一直比较赞成这样,勤俭是美德嘛,但怎么说呢,一定有人能理解,有时就是不想天天过这种寡淡的日子,偶尔对自己和家人好一点,很过分嘛? 何况鞋子并不是孩子主动要的,只是作为母亲,想给他买双好点的鞋子。就这么简单。 PS:是的,鞋子我已经买了,而且直接买了两双换着穿。人家刚开始是生气的,这两天也自己打哈哈过去了。看着娃穿得到处跑,也笑。 有位网友说到一个词——匮乏感,这个词说得太精准了。我现在三十好几,莫名开始对有品质的生活很向往(原来只讲信价比,啥啥都淘宝),可能还是源于童年、少年时期在穿衣打扮方面的匮乏感。毕竟那时,以父母的条件,能供我读书,吃饱饭,已经不易了。或许现在是在找补些回来吧。希望儿子将来没有这种匮乏感。 买家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 该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 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经历与看法, 大概分成以下几个派别: 1、站队妈妈 评论中,支持妈妈的比较多,普遍认为纯属大人自己想多了,这题无关勤俭与虚荣心,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只有舒不舒服,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不是名牌: @清晨-SunP:是大人把牌子看得太重了,在小孩子眼里只有舒不舒服好不好看,不会问多少钱是不是名牌的 @朵拉地盘775:不能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根本没有这种名牌不名牌的想法,只有舒服不舒服的感受。从孩子会走路开始,买双舒服的鞋子非常重要! @焦糖美儿:毛毛虫真的非常好穿,也非常耐穿,男孩子不用多,一年有个两三双球鞋换着穿够了。这个爸爸不会算。 @薇薇-太天真_531:因为好的品牌就是穿着舒服,为什么不能追求好的品牌呢,有经济能力就应该享受生活,不要做守财奴,我的小孩我就要给他用好的,他对生活有感受会不一样 @婷婷丫婷婷:先不说多少钱,孩子衣服可以穿便宜点的,但是脚上的鞋子一定要穿好的舒服的,宝宝的脚在成长期,舒适很关键。 @李小小小九:穿的是质量而不是虚荣!并不是穿阿迪耐克就是有钱人 @ldan满满幸福感来自zjun呀:一双四百多的鞋也叫攀比毛毛虫轻巧,确实好穿吧啊,还有阿迪的贝壳鞋也好穿。孩子的东西不能说贵就是好,但是得讲究性价比吧,几百块钱穿起来舒适就很值得了。 @咩咩牵咩咩:觉得虚荣心攀比心 你不告诉小孩子多少钱,小孩知道什么 穿舒服不就好了? 2、站队爸爸 从小让孩子接触名牌,容易产生攀比心 @小Bowie妹夫斯基:可是现在的幼儿园攀比现象很严重哎,一两年前我还看到报道说幼儿园只有穿毛毛虫的小朋友才一起玩。 @再胖也要哭着吃下去:感觉不是这个道理,老公的意思是小孩长得快400多的鞋不一定能穿多久 @敏感的小神经:这是多少年前的小孩思想了,现在有些小孩攀比的比大人还厉害 @污林盟主啊:不要从小就让孩子接触名牌,容易产生攀比心,鞋子舒服就好。别过于注重品牌。 @周先生的微博乐园:支持父亲,因为你会发现,男孩子穷养是对的。而且长身体还特别块。曾经做过一次销售员,一个母亲带孩子过来买凉鞋,而那个孩子因为经常穿运动鞋而骨头变形了。所以,别买太好的 @ccmysunshine:看了帖子感觉这个妈妈消费观不太对头啊,过于在意这些外在的东西了 @阿波罗--:什么叫好点的鞋子,从小就给孩子穿名牌!长大这孩子注定爱慕虚荣的人,走到哪了都让人反感 3、中立派 如何鉴别孩子是否真的穿得舒服? @地平教主凯里欧文:那些说毛毛虫穿着舒服的,你们穿过??? @艾米AmySweety:我不是很清楚,一群36码以上脚的人,怎么知道10码人很舒服的,就因为测评? @月野包子是个大饼脸:我觉得主要还是要孩子喜欢吧,我女儿喜欢穿公主类的鞋子,但是评论里所有都在说毛毛虫鞋多好多舒服…但是孩子不喜欢的话,多好也没用啊 @windflower0:谁知道呢,你们其实都是跟风买的,谁问过孩子好不好穿? @月华下的一尾萤光:两个大人有什么好争的,问问孩子啊,孩子想要吗? @大脸飞马:十分同意,这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是该不该给孩子买贵重物品的问题 那么,究竟该不该给孩子买名牌? 就帖子内容南都君小范围采访了 一下身边已为父母的同事朋友 大概分为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一: 以舒服为前提,以经济能力为准绳,有条件买好点的。 观点二: 只是买双鞋,也没必要怄气,有条件买好点,没有差点,在能力范围内就好。 观点三: 会给孩子买好点的,但同时也会教会他来之不易,少攀比多珍惜。 观点四: 不会买,小孩东西损坏速度太快,喜好变化也快,多做攻略,舒服的东西很多,名牌有时候只是广告效益下的产物而已。 黄女士刚晋升为妈妈9个月,她明确表示给宝宝买东西不会追逐名牌。 我会做功课,看是否全棉,看商标是否外露是否摩擦到皮肤,比较注重这些,像某知名品牌的衣服,打底就是商标打印在衣服内侧,会脱落,我觉得不好。 加上小孩儿长得快,买名牌的钱性价比不高,舒服的选择大把,不会首先考虑名牌。 吴女士的孩子已经2岁多,她告诉南都君,其实自己也时常面临贴主的问题,屡屡会因为给孩子买名牌的事情和老公发生争执。 我也不是经常买名牌,像衣服类的,主要注重材质,必须要100%全棉,是否名牌不重要。 但是,像鞋子类的,以前也买过非名牌的,对比发现,非名牌的材质真的比较一般,而且单薄,也会偏硬,鞋头特别容易磨损,甚至还磨脚跟,所以会优先选择知名品牌的鞋子。
7年前
北大开电子游戏选修课 选课火爆教室坐不下
北京大学开电子游戏选修课 课程讲述电游开发、技术、行业等问题;少数同学可去电竞赛场近距离观察 电游理论课课程设置 王者荣耀、吃鸡游戏、旅行青蛙 …… 电子游戏已渗透进现代人的日常,当然,社会上仍有不少观点认为游戏是洪水猛兽,玩游戏是不务正业。这个学期的北京大学,新开了一门关于电子游戏的课《电子游戏通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游戏相关的知识,业内的行家也会到课堂跟同学分享游戏 " 干货 "。 授课老师陈江说,开设这门课并非是 " 反传统 "" 为了挑战而挑战 "。游戏产业高速发展,很多同学将来都是要去这个行业的,这是一个很大的人才市场。 " 这个课不是培训学生玩电竞的,课程讲述跟电子游戏有关的研发、技术、行业、媒体、心理等问题。" 陈江介绍。 除了陈江本人教课,一些业内 " 大牛 " 也会和学生进行交流。" 因为我自己本身不是做游戏的所以我希望这些源头越多越好。" 陈江对记者说。课程中有一小部分内容商讨之后邀请了游戏开发团队来讲,也会让少数同学将来去电竞赛场近距离观察。还有比如,以前北大有一个外语专业的女生,在学校读书时就自己做游戏,然后毕业之后去了某网站,我也会请她来讲她的体会、感受和一些经验。再比如,有一节课专门会讲游戏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我自己可能讲不好,也会请心理系的老师来讲。 据陈江介绍,课程为全校的选修课,上限定为 120 人,结果选课 " 爆掉了 ",第一次上课时,教室里坐不下,第二天去找了教务,把人数上调至 150 人,教室换成了 180 人的教室,这两次课大概有 200 名学生来听课。 - 对话 " 游戏研发和道德建设都需要努力 " 这学期开设《电子游戏通论》,在网上引起不少关注,为什么想开这样一门课,电子游戏应怎么健康发展 …… 课程老师、北京大学信科院副教授陈江谈了很多。 谈开课原因 自己喜欢玩游戏 有种使命感 新京报:这门课最近引起了很多关注,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陈江:从大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必需。 第一是产业和行业发展得太凶了,我们的同学将来就业或者投资,都要直接的或者间接跟这个行业打交道。 第二个原因是,电游包括电竞啊,涉及的人太多了。以前最早玩游戏这一代,刚到四五十岁。随着时间过去,基本上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玩过游戏的,再过 20 年的话,电游走向会影响很多人。大学生们将来走出校门,到政府机关去做政策的制定者或执行者,那电游情况到底怎么样,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还有我的个人原因。我自己很喜欢玩游戏,但也深觉游戏存在问题。我大学第一份兼职,就是做游戏的,提交游戏创意,做游戏测试。 从自身角度来讲,我喜欢玩游戏,但也觉得有一种使命感,然后又要让很多同学知道游戏到底是什么:有好玩的地方,也有很多问题。 新京报:课程的选课情况怎么样? 陈江:我去年秋天申请这门课,一开始是想面向信科的学生,容量 60 人。但后来觉得所有同学都应了解一下,就改成全校选修课,上限定为 120 人,结果选课 " 爆掉了 ",第一次上课,教室里坐不下,第二天找了教务,把教室换成了 180 人的。 新京报:你说这门课是为了让学生鉴别游戏,一些烂游戏就不要玩了。在你看来,什么是好游戏? 陈江:所谓好游戏,是能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感受到感情。企业不是一天到晚算计钱,现在很多独立游戏做得相当不错,有很多独辟蹊径的想法,他们做的很多东西都是为了让人去感受的。我在课上提到的独立游戏也比较多。 谈游戏产业 很多游戏涸泽而渔 应该收税 新京报:现在游戏对青少年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在你看来存在什么问题? 陈江:现在游戏有点 " 涸泽而渔 ",把太多的小孩圈进来。 新京报:要怎么样去解决? 陈江:这里面缺位的,不光是企业,需要企业、家长和政府三管齐下。家长不能觉得小孩吵,随手给孩子一个 iPad,过两天发现孩子已上瘾了。政府方面,将来的游戏可以尝试生物检测,不能单凭身份证就能玩游戏,通过指纹、虹膜等确认是不是青少年。企业方面,游戏的研发并未走上正轨,不管从游戏研发和道德建设上都需要努力。 一些游戏设计者已能掌握玩家心理,这种做法应该是指导所有游戏设计,只不过还需要增加社会责任,不能说把所有人都吸引到我这个游戏就是胜利了。将来游戏需要统计所有玩家在线时间等,国家可按这个来收税。 新京报:为什么收税? 陈江:因为这是游戏消耗的国民生产力,从简单来讲是收税,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管理,企业要负担这些,可以去营利,也要反应你消耗青少年、成年的 ( 生产力 ) ,有一定制约。 谈游戏行业 大学生进入游戏行业的会越来越多 新京报:大学生进入游戏行业已经算比较普遍了? 陈江:还不算普遍,以后规模会更大。 新京报:有不少大学生投身游戏行业,比如去做主播等。 陈江:个体情况可以不管,没有讨论价值,自己愿意怎么发展是自己的事。北大有很多学生从事游戏相关工作,在校同学也应了解一下游戏到底是什么事情。 新京报:现在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电游相关专业? 陈江:我这个课程绝对不是第一个,北大中文系一位老师开了电子游戏与文化的课,只面向研究生,十几人的规模。电子竞技的专业很多学校都有,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有这样的班,讲游戏设计。 这个行业工作的年轻人收入很高,即使高校不开,也会有培训班开。我希望我的学生站得更高,做这些事,还要有社会责任感。 谈开课的争议 不能不谈电子游戏这件事 新京报:北大以后会开电子游戏这些专业吗? 陈江:我觉得会。北大有很多优势条件,能吸引很多优秀的讲课者,还会有很多素材可以提供;北大很开明,不排斥新事物。 现在很多微博评论,大概 1/10 是骂我的,说好好讲课就行了,讲电子毒品干吗。1/5 到 1/4 的人觉得新奇,另外可能是赞成。现在社会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事情,还有很多人觉得不好没什么好说的。 我相信这件事,不管对游戏支持还是不支持,把脑袋埋在沙子里总是不对的。你想在游戏行业好好地做,利国利民,那就找一些好的能干的人,而不是不能谈这件事。 话又说回来,把这件事做好不一定要有大智慧,但确实需要很多人认真做。 - 现状 去年游戏市场销售破 2 千亿 王者荣耀、吃鸡游戏、旅行青蛙、跳一跳 ……。电子游戏成为现代人生活绕不开的一部分,同样也具有庞大的市场。 根据《2017 年中国游戏行业发展报告》,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 2036.1 亿元 ( 折合美元 309 亿 ) ,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多 5 亿美元,稳坐全球游戏市场吸金榜的头把交椅。 "2015 年的时候,电子游戏相对于电影行业,是三倍。有那么多人做影视,肯定也需要很多人做电游相关的,比如直播、战队、俱乐部,还有一些做外挂,规模是蛮大的。" 陈江说,并且,游戏的内容产出的效率非常快,受地点、时间限制小。在可见的未来,游戏会成为娱乐业的主业。 游戏产业愈加壮大,逐渐走入课堂并不稀奇。2016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 专科 ) 专业目录》,公布了 13 个新增专业,其中包括 "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属于体育类。 2016 年内蒙古一所高职院校设立了全国首家电子竞技专业课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开设了电游相关专业。2017 年中传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 数字娱乐方向 ) ,据介绍这个专业主要是学习数字游戏的策划与运营,其中包括电子竞技的相关内容,培养游戏策划和运营人才。
7年前
丧心病狂!约克大学23岁女子竟被拖走性侵
约克大学附近是出了名的乱。。。 多伦多警方日前表示,称正在搜捕一名涉嫌在约克大学附近将女行人拖入绿地并实施性侵的男子。 据警方透露,这起事件发生在3月17日凌晨5点30分左右,地点在Murray Ross Parkway 交Sentinel Road附近公交车站。据了解,这名23岁的女子在公交车候车厅等车时,被该男子靠近,随后这名女子被男子捂住嘴拖到了候车厅后面的绿地中,在那里这名女子遭到了性侵犯。 随后,一名路过该公交车站的行人设法上前干涉,嫌犯发现后立刻逃离了现场。 嫌犯年龄大约在25岁到35岁之间,肌肉发达,平均身高,眉毛浓密。最后一次被看到时穿着蓝色牛仔裤和黑色棒球帽。 任何有线索的民众可拨打416-808-7474向警方报告。
7年前
约克大学劳资谈判破裂 已经罢工2周了
约克大学的工潮持续。校方与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3903地方分会(CUPE 3903)昨天(周二)在调停员介入下重返谈判桌,但谈判宣告破裂。 工会声称,校方的谈判小组发出最后通牒,又拒绝继续谈判的要求。校方就声称,工会没有提出新的意见,又指双方在薪酬以及由合约员工转为全职员工人数方面,存在分歧。 约克大学大约3000名合约教职员和教学助理等员工,自本月5日开始罢工,至今已经超过两星期,部份课堂受影响。
7年前
有钱人和穷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
前几年我们说起富二代,是个贬义词,一般印象都是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等等,因为家里有钱啊,宠坏了,以前果姐也觉得穷人家出生的孩子能吃苦,后来发现变了,我有个远房亲戚,家境一般,但是孩子从小要啥给啥,美其名曰是富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后来孩子毕业之后不想工作,就在家里上网打游戏。相比之下,反而是那些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更能吃苦,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导致的结果是豪门贵子越来越多,寒门却富养出败家子。 最近,郭晶晶一家参加了一场马拉松亲子跑比赛,霍启刚接受赛后采访时爆儿子的料,在跑步途中他劝儿子累了休息一下,霍中曦说:“不行啊,我停下来就会输。” 何猷君 ,澳门赌王的儿子,他说,“我20岁期间,从未放过一天假。”别人一学期修四门课,他就修8门。圣诞节,大家忙着开轰趴,而何猷君却一如往常,认真学习。考试前几周,凌晨五点的图书馆永远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当你在睡梦中时,我一直在工作,当你在工作时,我已经付出了双倍于你的努力。” 豪门的贵子们,这么拼,可是,寒门却屡屡传来因为父母的溺爱养出败家子的消息。 近日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河南省罗山县,一个23岁小伙,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他懒得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到后来身上的衣服都散发恶臭。 他懒得吃饭,村里人给他的肉、菜,挂在屋檐上变臭了,也不烧来吃,除非饿到极点,他才出门要饭吃。 村民说,杨锁不是饿死的,他是懒死的。他到底懒到什么程度呢? 他懒得工作,在建筑队、酒店干活,不到1天,就嫌苦嫌累不肯干了,接着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靠乞讨为生; 他懒得出门,甚至连大便也不去茅房,而是在堂屋里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 除了吃喝拉撒,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睡。有时候吃了一顿饱饭,他躺在地上能连睡两天。 为什么躺在地上? 为了取暖!!他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他宁愿饿死、冻死,也不肯动一根手指头。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年仅23岁的杨锁,把自己活活饿死了。 而害死他的,正是父母的娇惯。 杨锁从小长得清秀,而且聪明,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能把独子永远留住,专门给他起名,叫杨锁。 他从来不走路,8岁时出门都是靠父母用担子挑着。 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来不让他干农活,“你到一边玩着吧,别累着了”。杨锁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仍然舍不得他干活。当疾病缠身的母亲身体扛不住,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反遭到儿子的暴打。 杨锁嫌学习累,退学在家无所事事,还要身体有病的老母亲伺候一日三餐。“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一个当地的村民说。 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5年之后的一个雪天,懒惰成性的杨锁活活饿死在家中。从小到大,杨锁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娇惯里,父母离世后,他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 寒门的孩子富养出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一位从教20年的资深教师说:二十年来,社会深刻巨变,学校里的顶尖学霸们,也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近几年,升入顶尖名校的学生,大多是家境好的孩子。 而班级里,表现最烂的所谓“双差生”,往往不再是过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常来自于低收入家庭。 这几年做老师的都有共同的体会,越是中等以下阶层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而越是较高社会阶层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 一位公司的创始人,说到团队建设,他困惑地说:“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可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越是厉害的人越拼 越厉害的人越拼,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深知实现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财务自由和迁徙自由;越不上进的人越懒,因为当一个井底之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觉得日子过得蛮好的。 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相,有时候蛮残酷却也蛮励志的:无论中外,原来那么多比你有钱的人,一代一代的,都还比你努力。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赚不出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个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 继续穷下去,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结果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有一个员工,单亲家庭,父母工作不稳定,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家里也穷,但正因为穷,只要有10块钱,就把10块钱全花在他身上。 宁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责任心几乎为零。“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让同事对他意见很大。 离职前,老板找他谈话,他表情游离,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个人,特别像我爷爷。” 长大成人对他是一种凌厉的痛,因为宠爱他的人再也帮不了他。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着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在一个赛艇俱乐部,有个14岁的男孩,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搭公交转地铁再步行来训练。训练完毕,帮教练收拾好器材,再去另外一个地方打篮球。要去美国留学,他担心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儿,所以拼命练习。 晚上,他还要回家给父母做饭。他妈妈只会做西餐,他爸对吃没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赛艇俱乐部看到他,你一定会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到他头上。 但他父亲是上市公司高管,问他为什么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惊讶地说:“怎么叫吃苦,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吗?” 如果你身边有诚实的创业者,而不是像马爸爸一样会演讲的,你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 富人都是真正苦过的,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而是一枚螺丝、一个零件,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贝克汉姆的儿子曾经去咖啡馆打工,时薪20元人民币。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着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 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时,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寒门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7年前
清华帅气学霸又火了!这次是因为懒得洗袜子…
大家是否还记得春节期间, 一篇名为 《【惊呆】微信红包先抢和后抢, 差距居然这么大?有人做了个实验 的帖子》 走红网络! 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 他就是人称“毕导”的毕啸天! 1993年出生,杭州萧山小伙, 集学霸、网红、 清华第一段子手于一身…… 据说慕名而来的粉丝已经把 学校办公室的电话“打爆了”, 连吃饭走路都有人想来跟他合影 最近他又火了! 因为他上了《奇葩大会》, 并认真地给大家讲起了 如!何!洗!袜!子! 你真的没听错, 毕导说了, 因为自己特别讨厌洗袜子, 因为又无聊又麻烦又痛苦, 所以做了一个“有味道”的研究...... 毕导说, 每一次洗袜子之前我都要先攒一大堆 然后鼓足了心理勇气再去洗它们。 他就想,怎么造一个自动洗袜机呢? 参考了洗衣机的工作原理, 他取了我们家平时洗水果的盆, 用来做装袜子的盆。 然后拆了电脑的主机风扇 作为带动它旋转的东西, 然后再用两个磁子 就可以做一个磁力搅拌器。 然后他找了一双袜子实验 看一下洗的效果。 竟然失败了...... 因为力量不够! 所以他想,有什么东西 能提供一个强力的搅拌? 于是从厨房里面找到了一个打蛋器。 还不是成功, 因为袜子在打蛋器的两根柱之间游来游去。 两种方法都失败了, 于是他想到了传统的方法:打衣服。 他就找到了一个大鼓,上铺一个袜子, 浇一些肥皂水然后开打。 过了一段时间,他意识到 这比正常洗一只袜子还要累。 怎么自动化,批量化呢? 于是他就召集了一支打鼓大队。 发条小玩具,上了发条之后 就可以聚在袜子的周围, 打得很开心。 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但问题又来了...... 它们是发条玩具, 需要不停地上发条。 结果你比它们还累, 一直在那里上发条。 所以他又有了一个新点子! 灵感来自搓衣板, 机械里面有一个装置, 叫曲柄连杆装置, 这个滑块可以把一个圆周运动, 转化为一个直线往复运动。 从这个灵感出发, 他制作了这样一个 机械式半自动洗袜机! 可以说非常的酷炫了! 除了“如何洗袜子”, 毕导还在《奇葩大会》上提到了 另外几个脑洞清奇的“研究成果”。 比如风雨型防雾霾可穿戴设备…… 还有如何自制电动牙刷…… 看到最后小编只想说: 一本正经地设计一些 无厘头东西的大学霸, 真帅啊!
«
44
45
46
47
48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好消息!加拿大让儿童在校免费用餐 家长轻松了
闹大了!加拿大6.2万学生集体罢课 多所大学行动
难以为继!加拿大猛减国际留学生 学院大裁员
“张飞穿针”下句是啥?小学生妙回1句 老师笑翻
考试压力大!UBC流行“破坏疗法”放松身心
亚裔家庭卷疯了!17岁高中女生自学通过律师考试
加拿大一所大学被外国学生争抢!突然暂停招生
全球就业能力最强大学有哪些?加拿大这10所大学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