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天空 温哥华天空
  • 信息版
  • 流星版
  • 流星文摘
  • 新闻
  • 大温店铺
    • 店铺
    • 约饭
  • 视频
  • 专栏
  • 论坛
  • 娱乐
    • 2016中国好声音
    • Sky秀
  • 折扣
登录 注册
  • 移民
  • 留学
  • 地产
  • 财经
  • 时事
  • 社会
  • 美食
  • 健康
  • 娱乐
  • 时尚
  • 教育
  • 科技
  • 法律
  • 生活
  • 旅游
  • 艺术
  • 史海
  • 人物
  • 名车
  • 家居
  1. 新闻首页 /
  2. 健康

    /
  • cover

    BC省蜱虫迅速增加!专家提醒这样防!

    它们体型虽小,却外壳坚硬,还会咬人——蜱虫季节已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悄然来临,近期的高温天气也导致蜱虫数量迅速增加。 BC省入侵物种委员会执行主任盖尔·沃林(Gail Wallin)在接受 1130 NewsRadio 采访时表示,目前该省已识别出30多种蜱虫,其中以两种本地种类最令人担忧:西部黑腿蜱和落基山木蜱。 “蜱虫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生物之一,”沃林说,“它们确实本地常见,而且现在数量正在上升。” 她建议市民一旦在自己、宠物猫或狗身上发现蜱虫,应尽快将其取出并鉴定。市民可通过 eTick 应用上传蜱虫照片,以帮助科学家追踪其分布并确认种类。 蜱虫常出没于草丛之中,因此沃林提醒民众在户外活动时务必穿着长袖和长裤,最好将裤脚扎进袜子中以防蜱虫攀附。离开户外区域前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确保没有将蜱虫带回家。 她强调,尽早发现并移除蜱虫至关重要:“如果你或宠物身上有蜱虫,越早清除,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 近期,温哥华一只狗身上就被发现了蜱虫。沃林建议养宠家庭为宠物使用防蜱药物,以减少附着风险。 随着气候变暖,蜱虫的活跃期也在延长。“如今,从初春一直到十月,蜱虫季几乎贯穿整个暖季,具体情况因地区而异。” 沃林还补充,蜱虫的外观相对容易辨认:“它们有个很长的吸嘴,会嵌入皮肤,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取出时必须小心,以免残留在体内。” 蜱虫叮咬处通常会出现红肿,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蜱虫叮咬可能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皮疹、发烧、疲劳、头痛、肌肉酸痛和淋巴结肿大。 “尽管BC省目前莱姆病的传播风险不算高,但蜱虫仍有携带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我们仍需提高警觉。”
    time 10小时前
  • cover

    4人被蚊叮患脑炎!温哥华卫生局找原因!

    在去年有4人疑似被蚊子叮咬后出现脑炎(即脑部肿胀)的症状后,科学家们将对Sea-to-Sky走廊一带的蚊子及其携带的疾病展开研究。 图源:AI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公共卫生官Dr. Rohit Vijh指出,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蚊媒病毒和疾病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Vijh说,“这些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和疾病的出现,正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体现,气候变暖意味着蚊子的繁殖期变长、数量增加。” Vijh表示,4人同季感染这种疾病的情况非常罕见:“自2009年以来,我们总共只见过大约3例。而这一次,是我们首次发现可能有一种新型病毒在该地区传播。” 这4位感染者都出现了脑炎(即脑部肿胀)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但目前均已康复。 Vijh指出:“去年秋天,我们收到几例病例报告,这些患者都出现了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脑炎。” 此项研究由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与BC省疾病控制中心(BCCDC)联合开展,研究周期为三个月,主要覆盖Sea-to-Sky走廊沿线地区,研究目的是帮助卫生部门更清晰地了解蚊子叮咬带来的健康风险,并更有效地对公众进行风险教育。
    time 昨天
  • cover

    温哥华华裔男子不幸患癌,听妻子话救回一命!

    加拿大的何先生(Chris Ho,音译 )从小就很少谈论健康。 “我爸爸是个传统的华人,他出生在越南,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去看医生,”现年 44 岁、居住在温哥华River District区的何先生说道。 2013 年,情况发生了改变。当时 32 岁的何先生发现自己的一个睾丸上有一个肿块,当时,他没有家庭医生。 他当时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 Maggie 鼓励他去找一位,他找到了一位让他感到会理解自己的亚裔男医生。 何先生说,这个决定挽救了他一命。 在病情多次复发并切除双侧睾丸后,何先生战胜了病魔。 但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它关乎打破人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寻求帮助非常重要,比默默忍受更加需要力量和勇气。” 加拿大一份新的全国报告显示,过时的观念可能导致男性推迟寻求帮助,再加上医疗保健方面的差距,导致加拿大男性过早死亡人数上升,对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的打击最为严重。污名化、经济问题以及医疗服务机会有限,使得这些群体难以获得帮助。 这份题为《男性健康的真实面目》的报告由Movember男性健康研究所本周发布,并由卑诗大学男性健康研究项目共同撰写。 报告发现,2023年约有7.5万名加拿大男性过早死亡,主要两大死因是癌症和心脏病,其次是意外事故和自杀。 报告的共同作者、卑诗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利夫 (John Oliffe) 表示,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长期存在但令人不安的现实。 他说:“我们早就知道男性的寿命不如女性。但这份报告有助于解释为什么44%的加拿大男性在75岁之前去世,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专注于预防这一问题。” 奥利夫教授指出,温哥华的健康差距十分明显。在贫困和阿片类药物危机集中的温哥华东区,每10万人中就有923名男性过早死亡,这一比例在全加拿大名列前茅。而在距离温哥华东区仅几公里的富裕地区Vancouver-Quadra,这一比例下降到164。 该报告概述了解决方案:早期诊断、文化安全护理、减少吸烟和饮酒、改善饮食和活动,以及重新设计医疗保健环境,使其更易于男性获得并更具针对性。报告还呼吁联邦政府制定类似于澳大利亚十年计划的国家男性健康战略,并任命一位副部长来领导该战略。 这项全国性调查访问了加拿大各地超过1500名男性,结果发现近60%的男性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三分之一的男性表示感到孤立或孤独,类似比例的男性表现出抑郁症状。 然而,大多数加拿大男人并没有寻求帮助。 “尽管人们对男子气概的观念正在改变,但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遗留问题仍然让男性感到矛盾,”奥利夫说道。“许多男性仍然想成为家庭的保护者和供养者,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去履行这些角色。” 报告发现,许多男性仍然将精神疾病视为弱点。61%的受访者表示,“硬撑”之类的刻板印象对他们的健康决策或医疗保健体验产生了负面影响。 有些人为了显得自力更生而拒绝接受治疗,而另一些人则积极保持健康,以便继续养家糊口。 报告指出,在极端情况下,“对男子气概的刻板观念会增加自残的风险”。 自杀是加拿大男性过早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男性自杀率几乎是女性的三倍。原住民男性在所有五大过早死亡原因中自杀率最高。 奥利夫表示,对抗孤独和孤立感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男人棚屋”(Men’s Sheds),这是一个非正式的团体,男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木工或参与社会项目。“他们提供了这种社交联系,因为孤独可能是男性的一大杀手。” 男性也受到加拿大有毒药物危机的严重影响,占阿片类药物意外过量死亡人数的72%,占阿片类药物相关住院人数的63%。 这些负面的健康影响也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连锁反应。 “当一个男人的健康状况不佳时,负担往往会落在他生活中的照顾者身上,比如他的母亲或妻子,”奥利夫补充道。“但数据显示,当他更健康时,他会更好地支持身边的女性,每个人都会受益。” 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何先生都深深清楚知道,这种转变始于家庭。 2016年,何先生63岁的父亲被诊断出患有四期肺癌,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男人哭泣。 “这改变了我对情感和力量的看法,”何先生说。 何的父亲在见到他的第一个孙子后不久就去世了。 如今,何先生会公开地与他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三岁的Caden和七岁Liam谈论健康。“他们都见过我的伤疤,我尽可能多地与他们谈论我的健康和情感。” 他希望他的故事能帮助其他加拿大男性重新思考力量的含义。 “我从未感到像现在这样勇敢和坚强,”何先生最后说道。  
    time 2天前
  • cover

    华人气疯:加拿大医院差点把我爸搞嘎了!

    很多人觉得,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再慢、再挤,好歹还算“人道”。 但最近,小红书上一位魁省华人网友分享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人道光环”背后更复杂的一面,引发了不少华人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据她描述,父亲在住院期间并无明显疼痛症状,却被反复投喂强效吗啡和安眠药;而真正救命的抗癌靶向药,却因为一个模糊的理由被叫停。   她控诉住院医生“一手遮天”,主治医生迟迟不露面,护士服务冷漠,家属几番努力也难以改变现状。读完让人不禁脊背发凉。   原帖内容很长,共分为三篇发布。小编在此整理了截图和重点,供大家自行判断。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为原作者一方的自述,而且可能是担心担责,没有具体说明是哪家医院。 在第一篇帖子中,她回顾了父亲的住院过程。父亲曾因腿伤使用过一种长效止痛药,但自今年三月康复后已停药。 此次因其他原因再次住院,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医生却重新开出这种吗啡类止痛药和安眠药,并设为每日固定投喂。老人多次表达拒绝,但护士和医生以“这是医嘱”为由盯着他吃,不允许联系医生取消药物。 她写道,父亲为了抗拒,有时只好把药吐出来藏在口袋里。而不按规定吃药后,一些护士换药时变得异常粗暴。 类似情况一个月前就发生过一次。当时化疗副作用严重,医生在未尝试其他缓解方法前就直接降低药物剂量。她自行为父亲寻找替代药物,服用后副作用缓解明显,肿瘤医生也重新调回剂量。她认为,正是那次剂量调整不当导致病情反弹,才引发了这次住院。 她写道:“这次住院两周了,我爸每天都被喂安眠药,早上打电话叫不醒,说话上句不接下句,完全不像以前那个可以教我微积分的人了。” 她为此专程去医院找当班护士,得到“会留言给医生”的承诺,并同时写信给父亲的肿瘤医生请求协助。几天后再探视,药依然在继续投喂,一切毫无改变。 她承认,加拿大医疗系统的确在药费方面减轻了病人负担。父亲每月需服用的抗癌药价值高达六千至两万元,而自付额仅100元。但问题在于:“你得盯着。否则轻则投错药,重则酿成大错。” 事实上,止痛药的问题只是表象,真正影响治疗的,是抗癌药物的停用。 她在第二篇帖子中提到,父亲长期服用的靶向药确实会导致血氧值下降,但血氧稳定在90出头,并无临床症状。她还专门为父亲购入Apple Watch,用于实时监测。父亲长期随诊的肿瘤医生也明确表示过这不是问题。 然而,住院医生却以“我们不能确定血氧下降原因”为由,当场告知病人必须停药。她父亲当场反对:“我知道是药的副作用。你不能用我的身体做实验。” 尽管父亲强烈表达意愿,医院仍未恢复其用药。此时,父亲还在偷偷服用之前的剩下的抗癌药物,不过已经所剩无几了。 为此,她带着丈夫和三个孩子前往医院沟通。走廊中遇到自称“住院医生”的人,对方口头承诺“稍后来看病人”,结果一家人等了一个多小时,对方迟迟未现身。再次询问时,对方只说:“我说了会来见你们。” 最终等到主治医生电话回拨,住院医生态度大变,语气谄媚,却全程没有传达家属希望沟通的请求。哪怕她提高音量直接说出“我们要求通话”,对方也没理会,迅速挂断。 她判断,住院医生试图“遮掩一切”,只要不让主治医生知情,他在病房内的一切决定就不会被问责。 她于是绕过一切渠道,拨打总机要求直接与主治医生通话。这一次,对方接起了电话,但语气强硬:“我在急诊,有更紧急的病人。”她解释父亲正因过量用药陷入风险,住院医生拒绝传达信息,但对方仍然挂断了电话。 随后住院医生更显被动敷衍,回病房装模作样询问父亲情况。老人有气无力地说:“你去问我女儿。”对方却再次询问:“你是病人的什么人?”在她丈夫追问下,才承认自己是“内科三年级”,也就是说,并非肿瘤专科医生。 她继续追问为何停药,对方称“病人浮肿”;但她指出,父亲已排水完毕,“瘦得像干煸牛肉干”。当她质疑这一判断时,对方反问“你知道肌酐值吗”,试图套话、制造反诉证据。关于止痛药的问题,对方又甩锅给“姑息治疗团队”,但父亲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姑息治疗会诊。 最终,无论她怎么沟通——吗啡照喂,安眠药照发。 唯一的“例外”来自一位护士。护士在她离开前打来电话说,药没有停,但她留下手写纸条提醒下一班护士:病人有权拒绝药物。她写道:“这是她所能做的全部了。” 这一系列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帖子下留言,有些劝网友带父亲回国治疗。不过也有人质疑帖主没有临床医疗背景,却让父亲继续偷偷吃药。 这一系列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有的建议她带父亲回国治疗,也有人质疑她没有医学背景却私自让父亲继续服药是否妥当。 目前尚不清楚她是否会继续更新后续情况,也不知道这位父亲最终是否能恢复正常治疗。但就目前公开内容来看,这起事件中所暴露出的药物滥用、沟通失灵、制度冷漠与权责模糊等问题,令人不寒而栗。 也令人不禁想问一句:如果没有一个熟悉医疗、能坚持发声的家属在身边,那些年迈、语言不通、或者“听话”的病人,又会在这样的体系中遭遇什么?
    time 6天前
  • cover

    好失望! 加拿大这类牙科治疗超一半被拒

    加拿大牙科护理计划拒绝超过一半复杂治疗申请 如果你在加拿大的联邦牙科护理计划下遇到复杂治疗申请被拒的困扰,你并不孤单。   加拿大卫生部向《每日蜂巢》透露,超过一半的复杂牙科治疗预授权申请在加拿大牙科护理计划(CDCP)下被拒绝。 该计划于2023年推出,旨在为没有牙科保险的人提供更便利的牙科护理服务。要符合资格,您必须是没有牙科保险的加拿大居民,您和您的配偶或同居伴侣都需要在加拿大报税,且家庭净收入必须低于90,000加元。   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数据,在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520万加拿大人获得了该计划的覆盖,超过220万人在CDCP下接受了牙科护理。虽然大多数治疗不需要预授权,但仍有约1%的复杂程序需要预先批准。 复杂牙科工作的例子包括牙冠、重大外科手术、根管再治疗、专科检查、全身麻醉、可拆卸的部分义齿以及过度义齿和即刻义齿。 牙科计划 截至7月4日,52%的复杂牙科治疗预授权申请被拒绝,加拿大卫生部的一位代表告诉我们。不过他指出,这些数字包括了不完整的提交。如果去掉不完整的提交,拒绝率降至38%。 “常见的拒绝原因包括提交不完整、患者的需求不符合覆盖的临床标准、申请为已批准的重复提交,或者所申请的服务不符合该计划的资格。”   他补充说,如果预授权覆盖被拒绝,而口腔健康提供者有额外或新的临床信息希望CDCP考虑,可以“请求重新审查,并提供新增的支持性临床信息或文件。” 约翰逊表示,经过去年11月的积压情况后,CDCP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7月11日,80%的预授权申请在七天内得到处理。 牙科计划 尽管加拿大卫生部已经解决了预授权的积压问题,但CDCP仍然面临批评。   PolicyMe的联合创始人安德鲁·奥斯特罗表示,CDCP的推出让患者和提供者都感到困惑。 “我们听到一些人以为自己符合资格,结果却被拒了。还有人不确定是否应该放弃私人保险以符合资格,”他说。   “对于哪些程序是完全覆盖的,患者仍需承担哪些费用,信息的清晰度也有限。这种困惑削弱了人们对该计划的信任,使得他们很难做出明智的牙科护理决策。” 他还补充说,雇主甚至可能“预先削减牙科福利,假设CDCP能填补空缺,但实际上并不能。”   他表示,CDCP的资格要求过于严格,瞬间将拥有私人牙科保险的加拿大人排除在外。 “CDCP初衷良好,但在变得更加包容、慷慨,并更好地与现实成本对接之前,加拿大人不应认为它是牙科护理的全面解决方案,”奥斯特罗说。    
    time 6天前
  • cover
    10小时前

    BC省蜱虫迅速增加!专家提醒这样防!

    它们体型虽小,却外壳坚硬,还会咬人——蜱虫季节已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悄然来临,近期的高温天气也导致蜱虫数量迅速增加。 BC省入侵物种委员会执行主任盖尔·沃林(Gail Wallin)在接受 1130 NewsRadio 采访时表示,目前该省已识别出30多种蜱虫,其中以两种本地种类最令人担忧:西部黑腿蜱和落基山木蜱。 “蜱虫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生物之一,”沃林说,“它们确实本地常见,而且现在数量正在上升。” 她建议市民一旦在自己、宠物猫或狗身上发现蜱虫,应尽快将其取出并鉴定。市民可通过 eTick 应用上传蜱虫照片,以帮助科学家追踪其分布并确认种类。 蜱虫常出没于草丛之中,因此沃林提醒民众在户外活动时务必穿着长袖和长裤,最好将裤脚扎进袜子中以防蜱虫攀附。离开户外区域前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确保没有将蜱虫带回家。 她强调,尽早发现并移除蜱虫至关重要:“如果你或宠物身上有蜱虫,越早清除,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 近期,温哥华一只狗身上就被发现了蜱虫。沃林建议养宠家庭为宠物使用防蜱药物,以减少附着风险。 随着气候变暖,蜱虫的活跃期也在延长。“如今,从初春一直到十月,蜱虫季几乎贯穿整个暖季,具体情况因地区而异。” 沃林还补充,蜱虫的外观相对容易辨认:“它们有个很长的吸嘴,会嵌入皮肤,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取出时必须小心,以免残留在体内。” 蜱虫叮咬处通常会出现红肿,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蜱虫叮咬可能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皮疹、发烧、疲劳、头痛、肌肉酸痛和淋巴结肿大。 “尽管BC省目前莱姆病的传播风险不算高,但蜱虫仍有携带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我们仍需提高警觉。”
  • cover
    昨天

    4人被蚊叮患脑炎!温哥华卫生局找原因!

    在去年有4人疑似被蚊子叮咬后出现脑炎(即脑部肿胀)的症状后,科学家们将对Sea-to-Sky走廊一带的蚊子及其携带的疾病展开研究。 图源:AI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公共卫生官Dr. Rohit Vijh指出,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蚊媒病毒和疾病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Vijh说,“这些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和疾病的出现,正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体现,气候变暖意味着蚊子的繁殖期变长、数量增加。” Vijh表示,4人同季感染这种疾病的情况非常罕见:“自2009年以来,我们总共只见过大约3例。而这一次,是我们首次发现可能有一种新型病毒在该地区传播。” 这4位感染者都出现了脑炎(即脑部肿胀)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但目前均已康复。 Vijh指出:“去年秋天,我们收到几例病例报告,这些患者都出现了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脑炎。” 此项研究由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与BC省疾病控制中心(BCCDC)联合开展,研究周期为三个月,主要覆盖Sea-to-Sky走廊沿线地区,研究目的是帮助卫生部门更清晰地了解蚊子叮咬带来的健康风险,并更有效地对公众进行风险教育。
  • cover
    2天前

    温哥华华裔男子不幸患癌,听妻子话救回一命!

    加拿大的何先生(Chris Ho,音译 )从小就很少谈论健康。 “我爸爸是个传统的华人,他出生在越南,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去看医生,”现年 44 岁、居住在温哥华River District区的何先生说道。 2013 年,情况发生了改变。当时 32 岁的何先生发现自己的一个睾丸上有一个肿块,当时,他没有家庭医生。 他当时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 Maggie 鼓励他去找一位,他找到了一位让他感到会理解自己的亚裔男医生。 何先生说,这个决定挽救了他一命。 在病情多次复发并切除双侧睾丸后,何先生战胜了病魔。 但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它关乎打破人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寻求帮助非常重要,比默默忍受更加需要力量和勇气。” 加拿大一份新的全国报告显示,过时的观念可能导致男性推迟寻求帮助,再加上医疗保健方面的差距,导致加拿大男性过早死亡人数上升,对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的打击最为严重。污名化、经济问题以及医疗服务机会有限,使得这些群体难以获得帮助。 这份题为《男性健康的真实面目》的报告由Movember男性健康研究所本周发布,并由卑诗大学男性健康研究项目共同撰写。 报告发现,2023年约有7.5万名加拿大男性过早死亡,主要两大死因是癌症和心脏病,其次是意外事故和自杀。 报告的共同作者、卑诗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利夫 (John Oliffe) 表示,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长期存在但令人不安的现实。 他说:“我们早就知道男性的寿命不如女性。但这份报告有助于解释为什么44%的加拿大男性在75岁之前去世,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专注于预防这一问题。” 奥利夫教授指出,温哥华的健康差距十分明显。在贫困和阿片类药物危机集中的温哥华东区,每10万人中就有923名男性过早死亡,这一比例在全加拿大名列前茅。而在距离温哥华东区仅几公里的富裕地区Vancouver-Quadra,这一比例下降到164。 该报告概述了解决方案:早期诊断、文化安全护理、减少吸烟和饮酒、改善饮食和活动,以及重新设计医疗保健环境,使其更易于男性获得并更具针对性。报告还呼吁联邦政府制定类似于澳大利亚十年计划的国家男性健康战略,并任命一位副部长来领导该战略。 这项全国性调查访问了加拿大各地超过1500名男性,结果发现近60%的男性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三分之一的男性表示感到孤立或孤独,类似比例的男性表现出抑郁症状。 然而,大多数加拿大男人并没有寻求帮助。 “尽管人们对男子气概的观念正在改变,但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遗留问题仍然让男性感到矛盾,”奥利夫说道。“许多男性仍然想成为家庭的保护者和供养者,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去履行这些角色。” 报告发现,许多男性仍然将精神疾病视为弱点。61%的受访者表示,“硬撑”之类的刻板印象对他们的健康决策或医疗保健体验产生了负面影响。 有些人为了显得自力更生而拒绝接受治疗,而另一些人则积极保持健康,以便继续养家糊口。 报告指出,在极端情况下,“对男子气概的刻板观念会增加自残的风险”。 自杀是加拿大男性过早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男性自杀率几乎是女性的三倍。原住民男性在所有五大过早死亡原因中自杀率最高。 奥利夫表示,对抗孤独和孤立感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男人棚屋”(Men’s Sheds),这是一个非正式的团体,男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木工或参与社会项目。“他们提供了这种社交联系,因为孤独可能是男性的一大杀手。” 男性也受到加拿大有毒药物危机的严重影响,占阿片类药物意外过量死亡人数的72%,占阿片类药物相关住院人数的63%。 这些负面的健康影响也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连锁反应。 “当一个男人的健康状况不佳时,负担往往会落在他生活中的照顾者身上,比如他的母亲或妻子,”奥利夫补充道。“但数据显示,当他更健康时,他会更好地支持身边的女性,每个人都会受益。” 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何先生都深深清楚知道,这种转变始于家庭。 2016年,何先生63岁的父亲被诊断出患有四期肺癌,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男人哭泣。 “这改变了我对情感和力量的看法,”何先生说。 何的父亲在见到他的第一个孙子后不久就去世了。 如今,何先生会公开地与他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三岁的Caden和七岁Liam谈论健康。“他们都见过我的伤疤,我尽可能多地与他们谈论我的健康和情感。” 他希望他的故事能帮助其他加拿大男性重新思考力量的含义。 “我从未感到像现在这样勇敢和坚强,”何先生最后说道。  
  • cover
    3天前

    男子戴金属项链强闯核磁共振室 遭机器吸入惨死

    美国纽约长岛发生恐怖意外,一名61岁男子16日陪同亲属进行磁力共振(MRI)检查时,违反医护人员指示闯入扫描室,因其颈部配戴金属项链,当场遭机器强大磁力吸入,不幸伤重身亡。 综合美媒报道,意外发生于纽约韦斯特伯里(Westbury)的拿索开放式MRI中心(Nassau Open MRI),死者并非病人,而是陪同前往检查的家属。 据目击者向CBS透露,男子被要求留在扫描室外等候,但因听见亲属在检查过程中痛苦喊叫,不顾医护人员阻止,闯入正在进行扫描的MRI室内。 患者接受MRI扫描时,医护人员会要求取下所有金属饰品及物品。 法新社   警方指出,这名男子因颈部配戴一条大型金属项链,当场被强大磁力吸进机器中。他被紧急送往当地一间医院,但因伤势过重,于17日下午宣告不治。 北岸大学医院医生苏德(Payal Sud)指出,项链缠绕颈部,“可能发生各种勒颈性伤害,包括窒息和颈椎损伤”。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医学影像与生物工程研究所,MRI设备“利用强大磁场”进行检查,对铁制品、部分钢材及其他磁性物质会产生极强的吸力,“足以将轮椅甩过整个房间”。因此患者在接受扫描前,医护人员会要求取下所有金属饰品及物品。 警方未对外公布死者身分,仅称目前仍在调查事故详细经过,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性。
  • cover
    3天前

    卑诗政府员工因这事辞职!显现政府价值观

    卑诗省卫生部长乔茜·奥斯本在2024年6月10日于卑诗省本拿比的档案照片。加拿大新闻社/Darryl Dyck 维多利亚——卑诗省的贵重药物稀有疾病委员会的四名成员辞职,此前政府违背了他们的建议,为一名患有罕见疾病的10岁女孩恢复了药物资金的支持。 在查利·波洛克(Charleigh Pollock)的案件处理过程中,卫生部长乔茜·奥斯本于周五向这位温哥华岛女孩的家人“真诚道歉”。 波洛克是BC省唯一一位患有不治之症巴腾病(Batten Disease)的人,而她缓解症状的治疗费用每年约为100万元。 由于委员会建议停止资助,引发了广泛的抗议。尽管政府最初声称不会干预该决定,但奥斯本在周四宣布了这一逆转。 卫生部于周五确认了辞职事件,但未说明这四名成员是否参与了最初的资金切断决定。该委员会共有50名成员。 一位卫生部发言人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我们无法分享辞职成员的姓名。专家在加入委员会时,政府承诺保持他们的身份保密。” 尽管卫生部指出无法猜测这些成员是否因奥斯本的逆转而辞职,但表示辞职是在部长的决定后发生的。 奥斯本在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道歉,并表示她在周四与波洛克的母亲乔里·法尔斯(Jori Fales)通话,表达了她的歉意。 奥斯本说:“我为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道歉。” 法尔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庆祝,表示“噩梦结束了”,并感谢那些支持她恢复资助的支持者。 上个月,省政府停止了针对巴腾病药物布林努拉(Brineura)的资金支持,理由是委员会的专家表示该药物不再能有效减缓女孩病情的进展。 巴腾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癫痫、失明和运动功能下降,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奥斯本亲自给法尔斯打电话,告诉她政府将恢复资助,提及一组美国专家的邮件,他们在本周表示“强烈”反对停止资助,并呼吁重新审视导致该决定的标准。 奥斯本表示,波洛克不应因专家组之间的“重大分歧”而受苦。 7月11日,另一个专家委员会支持停止资助的决定,法尔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泪流满面地表达了她的“厌恶”和“心碎”。 政府后来确认,波洛克是唯一一名没有公共资金支持药物的加拿大儿童。 在资金被切断后,启动了一项为查利私人购买布林努拉的活动,这在政治界各个角落都引发了批评,包括卑诗省保守党领袖约翰·拉斯塔德,他指责政府制造了“众筹医疗”。 现任波特库奎特兰市市长、前NDP员工布拉德·韦斯特上周也批评了政府。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问:“难道民选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不是抵消官僚体制的冷漠无情吗?我们的民选官员不应该是人性化系统的人吗?”他表示,“特别是来自声称关怀的政党。否则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针对批评,奥斯本在周五表示,她“完全理解”卑诗省居民对女孩案例所表达的沮丧。 她说:“我自己也有很多这样的感受。我也看到了对查利和她家人的海量支持,这表明卑诗省的人们关注这一问题,并深切关心。” 她补充道,人们希望医疗决策由健康专业人员和医学专家做出。 奥斯本表示:“但我也知道,卑诗省的人们绝不希望看到像查利这样的孩子受苦……或被卷入其中。” 波洛克的情况突显了奥斯本所说的“迫切需要更强劲、更透明的程序”,尤其是在布林努拉方面。 奥斯本表示,她已要求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独立机构治疗学倡议(Therapeutics Initiative)对布林努拉进行全面、基于证据的审查。 她表示,已敦促生产布林努拉的生物玛琳制药公司迅速请求加拿大药物机构对当前的报销标准进行正式审查。 奥斯本呼吁联邦政府“紧急加快”实施稀有疾病药物国家战略,以确保各省和地区都能获得一致的国家政策。 保守党立法会议员、乡村和老年人健康的反对派批评者布伦南·戴(Brennan Day)在一份声明中对政府的逆转表示欢迎。 戴称此决定是“查利、她的家人以及每一位为此挺身而出的卑诗省人的胜利”,但质疑促成这一结果的过程。 他说:“政府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仅是在民众愤怒和媒体审查推到极限后。” 他补充道,这一决定显示了一个“深度破碎”的系统,“只有在头条新闻足够响亮、家庭曝光后才会做出反应。” 本报道由加拿大新闻社于2025年7月18日首次发布。
  • cover
    6天前

    华人气疯:加拿大医院差点把我爸搞嘎了!

    很多人觉得,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再慢、再挤,好歹还算“人道”。 但最近,小红书上一位魁省华人网友分享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人道光环”背后更复杂的一面,引发了不少华人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据她描述,父亲在住院期间并无明显疼痛症状,却被反复投喂强效吗啡和安眠药;而真正救命的抗癌靶向药,却因为一个模糊的理由被叫停。   她控诉住院医生“一手遮天”,主治医生迟迟不露面,护士服务冷漠,家属几番努力也难以改变现状。读完让人不禁脊背发凉。   原帖内容很长,共分为三篇发布。小编在此整理了截图和重点,供大家自行判断。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为原作者一方的自述,而且可能是担心担责,没有具体说明是哪家医院。 在第一篇帖子中,她回顾了父亲的住院过程。父亲曾因腿伤使用过一种长效止痛药,但自今年三月康复后已停药。 此次因其他原因再次住院,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医生却重新开出这种吗啡类止痛药和安眠药,并设为每日固定投喂。老人多次表达拒绝,但护士和医生以“这是医嘱”为由盯着他吃,不允许联系医生取消药物。 她写道,父亲为了抗拒,有时只好把药吐出来藏在口袋里。而不按规定吃药后,一些护士换药时变得异常粗暴。 类似情况一个月前就发生过一次。当时化疗副作用严重,医生在未尝试其他缓解方法前就直接降低药物剂量。她自行为父亲寻找替代药物,服用后副作用缓解明显,肿瘤医生也重新调回剂量。她认为,正是那次剂量调整不当导致病情反弹,才引发了这次住院。 她写道:“这次住院两周了,我爸每天都被喂安眠药,早上打电话叫不醒,说话上句不接下句,完全不像以前那个可以教我微积分的人了。” 她为此专程去医院找当班护士,得到“会留言给医生”的承诺,并同时写信给父亲的肿瘤医生请求协助。几天后再探视,药依然在继续投喂,一切毫无改变。 她承认,加拿大医疗系统的确在药费方面减轻了病人负担。父亲每月需服用的抗癌药价值高达六千至两万元,而自付额仅100元。但问题在于:“你得盯着。否则轻则投错药,重则酿成大错。” 事实上,止痛药的问题只是表象,真正影响治疗的,是抗癌药物的停用。 她在第二篇帖子中提到,父亲长期服用的靶向药确实会导致血氧值下降,但血氧稳定在90出头,并无临床症状。她还专门为父亲购入Apple Watch,用于实时监测。父亲长期随诊的肿瘤医生也明确表示过这不是问题。 然而,住院医生却以“我们不能确定血氧下降原因”为由,当场告知病人必须停药。她父亲当场反对:“我知道是药的副作用。你不能用我的身体做实验。” 尽管父亲强烈表达意愿,医院仍未恢复其用药。此时,父亲还在偷偷服用之前的剩下的抗癌药物,不过已经所剩无几了。 为此,她带着丈夫和三个孩子前往医院沟通。走廊中遇到自称“住院医生”的人,对方口头承诺“稍后来看病人”,结果一家人等了一个多小时,对方迟迟未现身。再次询问时,对方只说:“我说了会来见你们。” 最终等到主治医生电话回拨,住院医生态度大变,语气谄媚,却全程没有传达家属希望沟通的请求。哪怕她提高音量直接说出“我们要求通话”,对方也没理会,迅速挂断。 她判断,住院医生试图“遮掩一切”,只要不让主治医生知情,他在病房内的一切决定就不会被问责。 她于是绕过一切渠道,拨打总机要求直接与主治医生通话。这一次,对方接起了电话,但语气强硬:“我在急诊,有更紧急的病人。”她解释父亲正因过量用药陷入风险,住院医生拒绝传达信息,但对方仍然挂断了电话。 随后住院医生更显被动敷衍,回病房装模作样询问父亲情况。老人有气无力地说:“你去问我女儿。”对方却再次询问:“你是病人的什么人?”在她丈夫追问下,才承认自己是“内科三年级”,也就是说,并非肿瘤专科医生。 她继续追问为何停药,对方称“病人浮肿”;但她指出,父亲已排水完毕,“瘦得像干煸牛肉干”。当她质疑这一判断时,对方反问“你知道肌酐值吗”,试图套话、制造反诉证据。关于止痛药的问题,对方又甩锅给“姑息治疗团队”,但父亲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姑息治疗会诊。 最终,无论她怎么沟通——吗啡照喂,安眠药照发。 唯一的“例外”来自一位护士。护士在她离开前打来电话说,药没有停,但她留下手写纸条提醒下一班护士:病人有权拒绝药物。她写道:“这是她所能做的全部了。” 这一系列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帖子下留言,有些劝网友带父亲回国治疗。不过也有人质疑帖主没有临床医疗背景,却让父亲继续偷偷吃药。 这一系列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有的建议她带父亲回国治疗,也有人质疑她没有医学背景却私自让父亲继续服药是否妥当。 目前尚不清楚她是否会继续更新后续情况,也不知道这位父亲最终是否能恢复正常治疗。但就目前公开内容来看,这起事件中所暴露出的药物滥用、沟通失灵、制度冷漠与权责模糊等问题,令人不寒而栗。 也令人不禁想问一句:如果没有一个熟悉医疗、能坚持发声的家属在身边,那些年迈、语言不通、或者“听话”的病人,又会在这样的体系中遭遇什么?
  • cover
    6天前

    好失望! 加拿大这类牙科治疗超一半被拒

    加拿大牙科护理计划拒绝超过一半复杂治疗申请 如果你在加拿大的联邦牙科护理计划下遇到复杂治疗申请被拒的困扰,你并不孤单。   加拿大卫生部向《每日蜂巢》透露,超过一半的复杂牙科治疗预授权申请在加拿大牙科护理计划(CDCP)下被拒绝。 该计划于2023年推出,旨在为没有牙科保险的人提供更便利的牙科护理服务。要符合资格,您必须是没有牙科保险的加拿大居民,您和您的配偶或同居伴侣都需要在加拿大报税,且家庭净收入必须低于90,000加元。   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数据,在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520万加拿大人获得了该计划的覆盖,超过220万人在CDCP下接受了牙科护理。虽然大多数治疗不需要预授权,但仍有约1%的复杂程序需要预先批准。 复杂牙科工作的例子包括牙冠、重大外科手术、根管再治疗、专科检查、全身麻醉、可拆卸的部分义齿以及过度义齿和即刻义齿。 牙科计划 截至7月4日,52%的复杂牙科治疗预授权申请被拒绝,加拿大卫生部的一位代表告诉我们。不过他指出,这些数字包括了不完整的提交。如果去掉不完整的提交,拒绝率降至38%。 “常见的拒绝原因包括提交不完整、患者的需求不符合覆盖的临床标准、申请为已批准的重复提交,或者所申请的服务不符合该计划的资格。”   他补充说,如果预授权覆盖被拒绝,而口腔健康提供者有额外或新的临床信息希望CDCP考虑,可以“请求重新审查,并提供新增的支持性临床信息或文件。” 约翰逊表示,经过去年11月的积压情况后,CDCP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7月11日,80%的预授权申请在七天内得到处理。 牙科计划 尽管加拿大卫生部已经解决了预授权的积压问题,但CDCP仍然面临批评。   PolicyMe的联合创始人安德鲁·奥斯特罗表示,CDCP的推出让患者和提供者都感到困惑。 “我们听到一些人以为自己符合资格,结果却被拒了。还有人不确定是否应该放弃私人保险以符合资格,”他说。   “对于哪些程序是完全覆盖的,患者仍需承担哪些费用,信息的清晰度也有限。这种困惑削弱了人们对该计划的信任,使得他们很难做出明智的牙科护理决策。” 他还补充说,雇主甚至可能“预先削减牙科福利,假设CDCP能填补空缺,但实际上并不能。”   他表示,CDCP的资格要求过于严格,瞬间将拥有私人牙科保险的加拿大人排除在外。 “CDCP初衷良好,但在变得更加包容、慷慨,并更好地与现实成本对接之前,加拿大人不应认为它是牙科护理的全面解决方案,”奥斯特罗说。    
  • cover
    6天前

    血压正常爱走动 111岁日本男公开3大长寿秘诀

    健康长寿的法门是什么?日本最高龄男子、现年111岁的清隆水野,血压正常,而且“食得行得”,胃口很好更爱每天爱吃零食,到底他有什么长寿秘诀,让自己保持活力十足? 长寿秘诀|111岁日本最高龄老翁 血压正常爱走动 居住在日本静冈县磐田市的清隆水野,在2025年3月迎来了111岁生日。他出生于1914年,经历了大正、昭和、平成、令和四个时代。他在去年的8月,以110岁的高寿成为日本最年老的男性。 据日媒《集英社オンライン》报道,清隆水野现时与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家四口同住。“到了这个年纪,很多人不得不住在机构里接受照顾。虽然失明了,但我的身体还算健康。” 清隆水野年轻时曾从军,在战后回到故乡静冈过著平静的务农日子,种一些芋头、薯仔、韭菜、蜜瓜等当地特色农产物,直到85岁左右才退休。他有4个子女、10个孙子、10个曾孙,甚至还有玄孙。他在108岁时,因白内障双眼失明,一度以为自己“结束了”。但除此之外,他没有患过什么大病,医生会每月上门探访两次给他检查,也提到他“血压和脉搏都正常”。 即便目不能视,但因为生活在非常熟悉的环境,清隆水野在家中走动时通常沿着墙壁即可。更让人惊讶的是,直到去年为止,他除走路外几乎不需要任何帮助,清隆水野又公开自己每日的生活习惯及长寿秘诀: 清隆水野的长寿秘诀:   长寿秘诀|1. 一日吃五餐 清隆水野仍然非常能吃,每日除了要吃三餐正餐,上午和下午也会吃一次零食,长崎蛋糕、年轮蛋糕、益力多、甜馒头都是他常吃的零食。 他长年务农,每天三餐都是吃当季食材,每次都只吃七分饱,没有特别讨厌的食物。他为了健康着想,在95岁的时候就戒酒了,身体也已经非常适应不喝酒。 长寿秘诀|2. 睡觉时间规律 清隆水野每天晚上8点刚过就会睡觉,每天早上6点起床。 长寿秘诀|3. 忘记担心的事 被问到长寿的秘诀,清隆水野表示从没想过自己能活这么久,但他觉得关键在于什么都别担心。不要让压力影响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担心不会有任何效果,忘掉它就好。 在患上白内障之前,清隆水野喜欢看棒球、接力赛、相扑等体育比赛。尤其在他50多岁时,正值是他喜欢的运动明星的黄金时代。虽然他现在已经看不见了,也喜欢戴着耳机听相扑比赛的转播。他表示,自己在过去111年里经历了太多快乐,很难选出最开心幸福的事。他遇见了太多的人,见到了我的孩子、孙子、曾孙的面孔,它们都是珍贵的回忆。  
  • cover
    1星期前

    加拿大麻疹传染病大爆发,这省超美国!

      阿尔伯塔省现已确认的麻疹病例数,超过了美国今年全年报告的病例总数。   该省自3月以来就一直在应对麻疹疫情,截至周一中午,该省的累计病例数已激增至1314例。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今年的麻疹病例累计为1288例。   “看到这些数字,我感到很痛心,”阿尔伯塔省医学会儿科分会主席Sam Wong博士表示。   “我认为,如果我们能更早地采取行动,更早地重视起来,或许就不会达到这样一个节点——一个省份的病例数竟然超过了美国全国的病例数,而美国的人口是加拿大的10倍。”   从周五中午到周一中午,该省新增了30例病例。   图源:CBC   “这情况实在太糟糕了,”阿尔伯塔大学传染病专家Lynora Saxinger博士说。 “目前麻疹的传播规模确实非常大。”   专家和卫生官员普遍认为,阿尔伯塔省的实际病例数高于已确认的数字。由于病毒传播广泛,该省整个南部地区和北部部分地区的持续性暴露风险提示仍在生效。   此外,阿尔伯塔省政府的麻疹专题网站也指出,可能存在病例未被报告和发现的情况。   Saxinger对夏季大型集会活动(如刚刚在周日结束的卡尔加里牛仔节)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担忧。   “我认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病例数会趋于平稳,而且现在又有了大规模的人群聚集活动,之后学校也将开学。所以我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病例数仍有很大可能继续增加,我们仍将面临严重的风险。”Saxinger说。   “作为一名传染病专家,我从未想过会发生这种事,因为麻疹本应已被根除。”   南部、北部和中部卫生区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根据该省数据,截至7月5日,已有102人住院,其中15人进入重症监护室,目前尚无死亡病例报告。   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在6月22日至6月28日这一周内,全国新增病例中有58%出现在阿尔伯塔省。   “我们知道,阿尔伯塔省的人均麻疹病例数比北美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卡尔加里大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系教授Craig Jenne表示。   “我们听说美国可能存在病例漏报的情况,但即便如此,考虑到我们的人口几乎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一,我们的病例数却接近美国,这一事实也相当令人担忧。”   最新病例分类显示,南部地区累计774例,卡尔加里地区35例,中部地区107例,埃德蒙顿地区13例,北部地区385例。   “或许更令人担忧的一点——至少对我来说——并非病例总数,而是我们走到这一步的速度之快,”同时担任斯奈德慢性病研究所副所长的Jenne表示。   Jenne称,阿尔伯塔省麻疹疫情的蔓延速度超过了安省,后者的疫情始于10月。   安省的人口是阿尔伯塔省的三倍,截至7月8日,安省已确认1934例麻疹病例,另有310例疑似病例。   “这里的病例增长速度要快得多……这种传播率非常令人担忧。”   大规模免疫接种诊所   麻疹传染性极强,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包括肺炎、脑部炎症、早产甚至死亡。 幼儿、孕妇以及免疫系统较弱者属于高危人群。   “我真的很担心我们会在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中看到糟糕的结果,因为他们是整体而言最脆弱的群体,”Saxinger说。   她呼吁省政府采取关键措施控制疫情,包括设立大规模疫苗接种诊所和开展宣传活动。   “我认为,即便是那些想更新疫苗接种的人,也可能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实际上,预约接种真的很难,”她说。   Saxinger还希望该省能在秋季开学前,针对学龄儿童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和其他医生一样,Saxinger呼吁该省为所有地区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提供提前加种的额外疫苗剂量。目前,只有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提供这种额外接种。   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已就此向政府寻求回应,但尚未立即得到回复。   孕妇同样属于高危人群,Saxinger表示,若阿尔伯塔省的孕妇可能接触过麻疹病毒,她们需要知道应及时寻求帮助,同时,整体的疫苗接种宣传工作也有待改进。   “我认为,这确实应该成为民选官员的首要任务之一,要去提醒人们,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看新闻,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取相同的信息。”   省级应对措施   阿尔伯塔省政府为其麻疹应对工作进行了辩护,称正致力于限制病毒进一步传播,并为受影响人群提供支持。   初级与预防卫生服务部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部分提到:“扩大疫苗接种诊所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 outreach 工作以及明确的公共卫生指导方针已落实到位,并已显现积极成效。”   据发言人称,高风险地区的麻疹诊所已延长服务时间并增加了服务地点,尤其是在阿尔伯塔省南部。   “与美国进行比较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美国今年的大多数病例都集中在单个州——得克萨斯州……正如得克萨斯州和安大略省的情况所示,麻疹由旅行者传入后,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时间各异,病例数也在不同时间有所增长。”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网站显示,大多数州都报告了一些麻疹病例。自1月下旬以来,得克萨斯州已报告753例病例。   “目前,(阿尔伯塔省)有2名患者住院治疗,且住院患者数量从未超过3至4人,”阿尔伯塔省政府发言人称。   “全省目前有13例活跃病例,这一数字已稳定数周。五个卫生区中有三个近期未出现病例显著增加的情况。周病例数已连续四周下降,约为近期峰值时的一半。”   阿尔伯塔省政府官网解释称,“活跃”病例数只是一个估计值,且无法反映风险水平,因为它未计入未确诊病例或已暴露人群。   阿尔伯塔省政府还将其“别得麻疹,接种疫苗”广告宣传活动延长至8月中旬,公共卫生团队正致电疫情最严重地区的婴儿家长,告知他们的婴儿有资格提前接种疫苗。   该部门表示,这些努力正在见效,从3月中旬到6月初,阿尔伯塔省的疫苗接种剂量增加了57%。  
  • cover
    1星期前

    加拿大肥胖率暴增!几人中就有一个!

    加拿大最新健康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新冠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无形中加速了国民肥胖率的攀升。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5年期间,全国肥胖率增长速度较之前11年快了近三倍,这一现象被医学专家称为"疫情后遗症"中最令人忧心的健康危机。 这份基于全国超过10万成年人健康调查的报告指出,目前加拿大肥胖人口比例已达到惊人的31.5%,而在2019年这一数字还维持在27.2%。更值得警惕的是,儿童肥胖率同样出现显著上升,12-17岁青少年群体中肥胖比例从疫情前的12%跃升至16.8%。多伦多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医生表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发酵的公共卫生危机,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   深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疫情封锁期间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约克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疫情期间加拿大人日均步数减少了43%,屏幕时间增加了2.8小时,而外卖食品消费量则激增65%。"居家办公、线上教学、健身房关闭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完美风暴',"研究负责人李教授解释道,"人们不仅活动量骤减,情绪性进食现象也大幅增加。"   这一健康危机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明显差异。低收入家庭的肥胖率增幅是高收入家庭的两倍,这反映出经济压力与健康风险之间的密切关联。原住民社区的肥胖率更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暴露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问题。营养学家玛丽安指出:"当新鲜蔬果价格持续上涨时,高热量廉价食品往往成为无奈之选。"   医疗系统已经开始感受到压力。心脏病、糖尿病等肥胖相关疾病的就诊量在过去两年分别增长了18%和22%,给本已不堪重负的医疗体系雪上加霜。蒙特利尔圣心医院的威廉姆斯医生警告:"如果不及时干预,我们将面临慢性病大流行的风险,这对医保系统将是灾难性的。"   面对这一危机,各级政府开始采取应对措施。联邦政府计划投入3亿加元用于社区健康促进项目,包括在城市中增设步行道、资助低收入家庭健身会员等。安省政府则要求所有含糖饮料必须标注健康警示,并考虑对高糖高盐食品征收特别税。温哥华等城市率先试点"处方蔬菜"计划,允许医生为低收入患者开具农贸市场代金券。   公共卫生专家强调,扭转这一趋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议包括:恢复规律运动习惯、控制屏幕时间、选择健康零食替代垃圾食品等简单措施就能产生显著效果。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陈教授指出:"疫情教会我们健康的重要性,现在是时候把教训转化为行动了。"   随着加拿大逐步走出疫情阴影,这场悄然而至的肥胖危机提醒人们:在应对病毒威胁的同时,维护基础健康习惯同样重要。专家呼吁将肥胖防控纳入国家长期健康战略,避免这一"隐性流行病"在未来造成更大的健康和经济损失。
  • cover
    1星期前

    这种维生素普遍缺!脱发、皮肤差都是后果

    国人最缺的维生素有哪些?你可能想不到,主攻“眼部健康”的维生素A就是其中一员。 事实上,很多人低估了维生素A的作用,细胞组织再生、头发、皮肤等都和它有关。并且,一出生就要补足这种营养素。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维生素A缺乏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并教你科学食补。 维生素A不只掌管视力 什么是再生能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壁虎断尾再生。对于人类以及像鼠类等多数哺乳动物来说,这种再生能力似乎已经随着进化丧失。 近日,中国团队发表于顶级期刊《科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生物体再生能力“丢失”的背后秘密,并成功通过实验让小鼠重获再生能力。其中,维生素A代谢产生的视黄酸信号通路,是决定实验中哺乳动物耳廓再生的关键开关。 从这项研究里,不难发现,维生素A还有着促进组织再生等重要作用。 虽然维生素A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视觉功能,但它对于上皮组织细胞的形成和发育也非常重要,充足的维生素A能让皮肤和黏膜维持正常的天然屏障作用,抵抗外来的感染侵袭。 维生素A还能够调节神经、心血管等系统,以及眼睛、骨骼、皮肤等组织的细胞生长和分化,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维生素A还有促进免疫、抗氧化、抑制肿瘤等作用。 缺维生素A,给身体带来3个负担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女维A的推荐摄入量分别是770和660微克/天。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维A平均每日摄入量为406.8微克。 维生素A缺乏,往往会对身体造成以下影响: ! 增加眼部疾病风险 维生素A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视觉功能,缺乏会增加患干眼症和夜盲症的风险。 ! 脱发、皮肤疾病 由于维生素A有利于上皮组织细胞的形成和发育,缺乏会导致皮肤黏膜干燥、增生、角质化、易感染。掉头发和长头皮屑也是维生素A缺乏的常见症状。 ! 呼吸道感染风险上升 儿童、老年人和抵抗力低下的人群,缺乏维生素A还容易出现呼吸道炎症。 食补维生素A,有哪些讲究? 据统计,维生素A或D缺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营养素缺乏,尤其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 对于婴幼儿来说,预防维生素A缺乏,首先应提倡母乳喂养,出生后就及时添加维生素A,一直持续到3岁;添加辅食时,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尤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胞胎在前3个月按照补充上限(2000国际单位/天)补充。 生活中,补充维生素最好的方法是食补,其中的天然维生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代谢。 维生素A的最佳来源是动物肝、肾脏、蛋黄、奶油和高脂肪的鱼类。 胡萝卜素能够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所以富含胡萝卜素的橙黄色、深绿色果蔬,比如胡萝卜、南瓜、芒果、木瓜,以及各种深绿色绿叶菜,都是供应维生素A的好来源。 举个例子,胡萝卜炖牛肉、清炒绿叶菜,用南瓜代替一部分主食,再来半个芒果当餐后水果,这就是高维生素A的一餐。 当然,这不意味着维生素A越多越好。因为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代谢相对较慢,一次或多次大量摄入会引起急慢性中毒。 不过,除非是过多服用营养素补充剂,否则我们的日常饮食是不会引起维生素A过量的。
  • cover
    1星期前

    加拿大看病太折腾!跟中国差距在这里

    最近回国探亲时, 顺便拜访了不久前刚从加拿大回国定居的老友Lily,听她详细讲述了近期在中加两地的就医经历,感觉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图源:CTV 事情要从今年年初说起。因为肺部感染,Lily 的家庭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服药后,Lily的咳嗽明显减轻,随后的X光复查结果也显示炎症消失。虽然看医生很麻烦,整个过程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月,但毕竟病已经痊愈,Lily感觉一块石头落了地。 没成想才过了两个多星期,咳嗽又卷土重来,而且开始出现胃反酸。Lily再次联系家庭医生时,诊所秘书说最早的预约要等一个月。无奈,她只得去了一家无需预约的Walk in 诊所。医生检查了她的喉咙,说扁条体发炎了,然后又给她开了抗生素。Lily本想提醒他,自己有胃病,最近吃过抗生素,已经有胃反酸迹象,再吃抗生素是否需要同时服用抗胃酸药物?可惜,她刚一开口说自己这几天胃不舒服,医生就不耐烦地打断了她,说病人每次来看诊只能看一个症状,胃的问题下次再来看吧。医生一边说,一边站起来打开房门,Lily只好起身离开。 事实证明,Lily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次服药后,胃痛和胃反酸明显加重,而且喉咙奇痒难忍,咳到夜不能寐。她只得又回到Walk in 诊所,这一次,医生倒是给她开了抗胃酸的药物,让和抗生素搭配着吃。 冬去春来,Lily的症状不仅没有痊愈,反而添了新毛病:鼻涕倒流。虽都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却也折磨得她苦不堪言。咳嗽加剧,夜里只能半坐着睡觉,体重也下降了近十磅。去过一次医院急诊室,医生转介她去看耳鼻喉和肠胃科专家。Lily打电话一问,像她这种 “非紧急” 的病情,要两个月后才能见到肠胃科医生,耳鼻喉科更夸张,需要三个多月。恰巧她已经预定了回国的机票,与其在这里干等,倒不如直接回国内医院就诊。 回国前,Lily的家人已经帮她在一家三甲医院做了网上预约。按照规定的时间到了医院大厅,导诊护士马上走过来将她领到相应的科室。医生听她讲了这几个月的身体症状,很快就开出了一系列的检验单:验血、胸部CT、呼吸测试和过敏测试。 领完结果回诊室见医生,医生告诉Lily,她的肺部依然有感染,但面积不大,不用太担心。按照医生的说法,肺感染、胃酸反流、过敏性鼻炎引发的鼻涕倒流,这几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才导致久咳不愈,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治愈。医生不仅给她开了抗生素和止咳糖浆,还要求同时服用抗过敏和胃动力的药物。由于她的白血球很低,医生还特意提醒她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营养,提高自体免疫力。  服药才一周,Lily的胃反酸和过敏性鼻炎就明显缓解,咳嗽也逐渐减少。身体的好转带来了食欲的改善,按照医生的要求,她一日三餐保质保量,力求把前几个月失去的营养补回来,结果才半个多月,体重就长了好几斤。我见到她时,距离她回国才刚满一个月,她的白血球已经恢复正常,咳嗽也基本痊愈了。 自从孩子大学毕业,作为独生女的 Lily就一直在犹豫:到底是该回国陪伴年过七旬的父母,还是帮老人移民到加拿大?这次的就医经历让她对加拿大的医疗很失望,担心年迈的父母万一患病,在这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于是决定长期留在国内照顾老人。 听了Lily的讲述,我真心为她的康复而开心,也尊重她的人生选择。回想她的整个就医过程,有几个疑问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同样的病,在中国只需一个上午,看病、做检查、看结果、取药的过程就全部完成。而在加拿大,不仅每次预约看医生要等待很长时间,还要另外跑几趟分别去不同的地方验血、做X光等检查。更不要说结果出来后,还要等很多天才能复诊和拿到处方药。这种效率低下的就诊程序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二,我们加拿大人常常为公费医疗而自豪,怎奈僧多粥少,很多该做的检查却很难排上队。像这次Lily前前后后咳了几个月,也曾要求做个肺部CT检查和过敏测试,却都未能如愿。在中国就医,她虽然是自费,但各项检查非常及时,而且价格合理。所以,对于危急重症以外的普通病症,完全免费的医疗真的有必要吗?如果像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那样,适当的收一点费,是不是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滥用,也让那些真正 有需要的病人能及早得到治疗呢? 第三,很多人都对加拿大的医生不满,但在我看来,更需改进的是医疗体制。就好比这次,Lily被Walk in诊所医生告知 “每次就诊只能看一个病症” ,我相信作为受过多年训练的医生,他不会真的只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是,如果医疗制度规定是按病人的就诊次数来给医生付费呢?假如你是医生,花十五分钟给病人解决三个问题,和花五分钟只给病人解决一个问题收到的报酬都一样,你会做出哪个选择? 我觉得加拿大并不真的缺医生,也不缺其他医疗资源,只是没有合理利用。可不可以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一种类似于中国基层社区医院的机构,专门医治危急重症之外的普通病症?机构里有数位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就诊、验血、影像检查等都放在一起,病人只来一两次就能解决基本就医需求。可以适当收一点挂号费,或者百分之几比例的检查费,哪怕每次看病只收10元,也可以将一部分滥用医疗资源的人挡在门外。 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会在加拿大出现吗?虽然希望渺茫,但我仍翘首以待。  
  • cover
    1星期前

    3大衰老征兆 背部现1特征最高危

    当年满50岁之后身体开始出现衰老,有何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预防?有医生指,50岁后身体有机会出现3大衰老征兆,若背部出现1个特征有机会增加致命风险。 根据日媒《President Online》报道,日本骨科医生野尻英俊和医院公共关系顾问高桥诚指出,关于50岁后急速衰老的特征,除了驼背可能导致疼痛、关节问题及肌肉萎缩,甚至有机会增加死亡风险。他们也列出50岁后开始衰老的人可能会显现的3大特征: 衰老征兆|1. 背部突然变得弯曲 随着年龄增长,背部逐渐弯曲本属自然老化现象,但若原本没有驼背问题,背部却突然出现明显弯曲,则需特别警惕,这可能是骨质疏松症或压迫性骨折等病理性变化的征兆。尤其压迫性骨折往往不会引发剧烈疼痛感,若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将导致姿势严重变形,最终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衰老征兆|2. 骨盆与髋关节向前突出 当背部出现弯曲时,身体会启动补偿机制来维持平衡,这是脊椎柔软度与肌肉力量损失后由其他部位弥补的现象,导致腰痛与关节疼痛,其中以骨盆与髋关节最为明显。 当背部活动能力下降时,人体会不自觉地采取骨盆前突、膝盖微弯的站立姿势,这正是身体为保持平衡产生的补偿动作。曾有艺人招牌的滑稽老人步态,即是膝盖弯曲、骨盆前倾的姿态,正是典型的脊椎功能退化后由骨盆与髋关节补偿的表现。 衰老征兆|3. 行走速度明显减缓 行走速度被视为评估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甚至有从65岁时的步行速度可预测寿命长短的说法。行走动作需依靠脊椎、髋关节、膝盖与脚踝等全身关节与肌肉协调完成,因此步速减慢可能表示身体某处已启动代偿机制,属于老化征兆,不容忽视。 4大习惯恐加速脊椎老化 体重增加也中招? 除了以上衰老征兆,野尻英俊医生表示,缺乏运动、饮食过量等4大习惯,可能会加速脊椎老化: 长时间维持前倾姿势办公,会使脊椎深层的重要抗重力肌群,特别是竖脊肌逐渐变得不活跃。 久坐在沙发、长时间低头滑手机等习惯,更会完全抑制背部肌肉活动。 缺乏运动会削弱维持体态所需的肌肉,使肌肉变得无力,导致身体其他部位,例如下背部、膝盖和脚踝受到拉伤,最终引发疼痛与变形问题。 无法控制体重的人也面临背部急速老化风险,因体重增加会对骨骼、椎间盘和肌肉带来更大的负荷,导致驼背。 医生教3大运动 躺平1分钟竟可抗老化? 野尻英俊医生指出,忽略背部保养属普遍现象,背部既是视觉死角又难被他人提醒,然而这个被忽略的部位,恰恰最先显现驼背、脊椎僵硬、无法挺直,以及不良的姿势对腹部造成压力并使呼吸变浅等老化征兆。既难从镜中察觉又缺乏自觉症状,导致多数人错失早期介入时机。 因此,培养关注背部状态、细心调整日常姿势与肌肉使用的习惯是健康的关键秘诀,对背部保养意识越高者,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并且更能延缓衰老。建议可请家人或朋友协助以手机侧拍日常姿势,定期记录能直观地看到背部倾斜与驼背程度。而家人和朋友提出的提醒,往往比自我觉察更精准,建立这种坦诚互动的关系也能延续寿命。 除了手机侧拍日常姿势,他也教3大抗衰老运动,不但能维护脊椎健康,即使再忙碌或不擅运动的人也无须担忧,所有运动甚至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  3大抗衰老运动和做法 抗衰老|1.睡眠万岁练习(寝バンザイ体操) 躺平在地板上或坐垫等。 像做万岁一样举起双手,保持1分钟。 抗衰老|2.椅子上腹部伸展运动(椅子でおなか伸ばし体操)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手放在脑后。 上半身向后拱起并保持1分钟。 抗衰老|3.靠墙脊椎伸展运动(壁ピタ背筋伸ばし体操) 脚跟、臀部、背靠墙,抬起头站立,保持该姿势1分钟。 野尻英俊医生表示,每日进行1分钟正确姿势训练能帮助大脑建立姿势记忆,经持续练习即可见效。研究发现,对65岁以上长者而言,短暂数十秒伸展效果有限,而这些设计动作透过维持1分钟特定姿势,能同时达到增强肌肉力量效果。若长期缺乏锻炼,背部肌肉、椎间盘与骨骼将逐渐退化,反之每日仅需数分钟有意识地伸展背部,即可有效刺激抗重力肌群,成为维持脊椎健康基础,更能预防跌倒与卧床不起风险。 此外,现代人普遍缺乏脊椎健康意识,虽然血压、血糖等数值已成为身体检查常规项目,却多数人从未关注脊椎状况与姿势问题。事实上,脊椎健康正是支撑健康寿命的重要支柱,建议身体检查时应新增姿势检测与脊椎弯曲度测量项目,例如透过测量后脑与墙壁距离,即使仅数公分差距都可能预示早期驼背征兆。定期追踪比较年度数据可获得重要预警,能否及早发现身高缩减、镜中驼背等细微变化,将显著影响脊椎健康寿命。特别提醒,脊椎退化是难以察觉的隐形杀手,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严重受损,因此强烈建议50岁后应将脊椎检查列为常规健检项目。 资料来源:《President Online》  
  • cover
    1星期前

    罕病9岁女童药物不续保 卫生厅长说跟年花100万无关

    卑诗省一名9岁女童患有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疾病,女童母亲此前表示,她对每年约100万元药物不再获得健保给付的决定感到「厌恶」。 患有巴顿病(Batten disease)的女童波洛克(Charleigh Pollock)的母亲费尔斯(Jori Fales)在社交媒体视频中抽泣着表示,他们「完全无视」她女儿的生命。 在费尔斯发布这段影片之前,卑诗省卫生厅长奥祖宜(Josie Osborne)在本周五(11日)宣布专家委员会的决定不会改变,该决定认为Brineura药物不再有助于减缓波洛克病况的进展。 费尔斯哽咽着说,听到这个消息令她「心碎」,她并向女儿道歉,说她的家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影片标题写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无法从这场创伤中痊癒。」 奥祖宜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她知道审查结果并非家人所愿。「我知道这对波洛克和她的家人来说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我的心与他们同在。」 奥祖宜表示,她上周与波洛克的父母见面,了解了更多关于巴顿病的信息,他们表示,卑诗省罕见病专家委员会尚未考虑到这些信息。 她表示,波洛克的家人特别提到了两位未曾咨询过的巴顿病国际专家。 奥祖宜说,她所在的卫生厅已确认,委员会已审查并评估了这些专家的8项独立研究。 奥祖宜说:「就波洛克的案例而言,卫生厅现在可以确认,患者权益倡导者提供的所有相关证据,早在2025年2月就已被罕见病昂贵药物专家委员会考虑过,当时波洛克的医生对终止治疗的决定提出上诉,并有机会提供更多信息,并与他们会面讨论此案。」 她表示,专家委员会并未考虑费用,所有省份都依赖加拿大药品管理局建议的临床标准。 奥祖宜表示:「委员会经常做出此类决定,处境极其艰难。」她补充说,公平对待每个人至关重要。 这名女童是卑诗省唯一患有巴顿症的病人,加拿大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不到20名。 奥祖宜表示,卑诗省还有大约650人正在接受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委员会对所有患者都采取同样严格的程序」。 (图:Facebook)
  • cover
    1星期前

    遇到她算倒霉!卑诗省这护士被暂停执业

    卑诗省的护士受到护士和助产士学院的监管。alvarez/E+/Getty Images 卑诗省的护士和助产士学院在调查后,对一名来自甘露市的护士作出了为期五天的停职处分,原因是该护士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隐瞒药物使用,并伪造记录,此外还有其他问题。 调查委员会发现,阿姆里特帕尔·兰达瓦还将任务委托给了未受监管的护理提供者,并未能及时报告药物事件,也没有准确或完全更新病人的护理计划。 相关信息于7月8日的公开通知中发布。 学院表示,专业和实践标准设定了期望,以确保护士具备胜任、安全、负责任和道德的执业能力。 通知中指出:“护士对其护理决策、行为和专业表现负责。护士必须确保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时,符合这些标准。” 兰达瓦受到的纪律处罚包括停职五天以及因未能遵守学院的专业和实践标准而受到公开谴责。 此外,兰达瓦还必须与学院的标准与指导顾问会面,讨论并制定计划,以防止将来再次发生类似行为。 通知称:“调查委员会相信这些条款将有效解决所出现的专业和实践问题,并保护公众。”  
  • cover
    1星期前

    Costco保健品别乱吃!加国女肝脏被吃坏

    要说平时大家在加拿大带回国最多的东西,除了枫糖花旗参,可能也是保健品了。 不仅仅是本地人,就连出来旅游的游客、放假回家的留学生,不带点保健品回去都会显的不诚心。与此同时,似乎全世界的都认为,保健品是个好东西。 大家都想着多吃多补,于是乎就一通狂吃,结果可能是…不仅没起到保健美容功效,反而把身体吃出了大问题…   下面这名女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为服用了过量的维生素,Annie Gilberthrope的肝脏受到损伤,不得不进行肝移植手术! Annie女士是一位单身妈妈,不仅要照顾孩子,工作也很繁忙,为了抗压和保持身体健康,她常常会服用维生素,包括山葵、维生素C和紫锥菊、葡萄籽、圣约翰麦芽汁和鱼油。   一开始,她感觉自己好像感染了胃肠炎,但那时她没有去看医生,而是增加了一种保健品,瓜拉那(Guarana,有提神作用)。 然而…情况似乎并没有转好,不仅如此,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球竟然变成黄色了! 这个时候,她来不及多想了,于是赶紧去医院就诊。医生看到她这个样子也吓了一跳,让她立即验血,而验血的结果是,肝功能受损!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不到一周时间,Annie被告知可能需要肝移植。幸运的是,Annie等到了肝供体,并接受了手术。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捐赠者,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手术过后,医生严肃的警告她说,大量的补充剂和病毒会对肝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Annie表示,她一直把维生素带在身边,她从来没有想到维生素竟会带来伤害。 除了Guarana,绿叶精华素也被许多商家推崇,为具有强身健体、减肥降脂的奇效,含有绿茶精华素的产品在华人社区十分畅销。 但加拿大卫生部近日升级了对绿茶精华素产品的安全警报,不仅在加拿大已经有人因为吃了这类产品导致肝功能受损,而且世界各地已有60多起类似案例,甚至已有人因此身亡。 绿茶中含有一种叫做儿茶素(Catechins)的物质,属于抗氧化剂的一种,而绿茶精华素中的儿茶素含量比绿茶中的含量高得多。 美国胃肠病专家Dr. Herbert Bonkovsk表示,尽管喝绿茶有益健康,但过量服用绿茶精华素就相当危险,甚至会致命。 2010年时,新斯科舍省Mulgrave一名55岁女子,Joyce Boudreau-Hearn因为肝衰竭而身亡。她的女儿表示,之前母亲身体一直很好,但前阵子吃了绿茶精华素减肥药之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由于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世界各地,都出现因为服用了含绿叶精华素的产品,而出现肝功能受损的案例,卫生部认为服用绿叶精华素,与引发罕见的肝损伤病症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的联系。 因此卫生部提醒人们提高警惕,建议患有肝脏疾病的人在服用含绿叶精华素的产品之前,一定要询问医生。一旦出现例如皮肤或眼白变黄(黄疸)、胃疼、尿液黄赤、冒汗、反胃、异常疲惫或没有食欲等症状,应该立即看医生。 所以啊,前人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虽然说吃保健品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药三分毒!千万不能过量服用!大家千万不要以身试险!要多加注意哦!
  • cover
    1星期前

    加国荒唐家医:丢档案、丢处方、诊所脏乱差!

      在加拿大找家庭医生有多难?排队几个小时抢名额还不算,就算遇到的家庭医生有问题,也不敢投诉,只因为再找新的家庭医生很难很难......   温尼伯的一名家庭医生被指控处理医疗档案不当、丢失档案或延迟移交档案,这有时导致患者获取医疗服务受阻。在一个案例中,由于保险公司未收到必要文件,一名患者在美国一家医院产生的数千加元医疗费用需自行承担。     图源:CBC     “我当时都想死了,”前患者Helena Friesen在采访中说,“我坐着哭了起来。我给女儿打电话,说‘我该怎么办?我没那么多钱啊’。”   Friesen是向加拿大广播公司讲述与Christina Winogrodzka医生打交道经历的几人之一。Winogrodzka是温尼伯Birchwood医疗诊所的一名全科医生。   在多次采访中,现患者、前患者和前员工描述了与Winogrodzka打交道的经历,其中存在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医疗档案丢失或不见、患者转诊单未发出、处方从未送达药剂师手中,以及办公室档案系统混乱。   Friesen和Winogrodzka的前员工Christine Edwards都告诉CBC,她们已向曼尼托巴省医师外科医生学会(曼省医生的自律机构)投诉。   这是Friesen第二次尝试投诉。几年前,她第一次想就Winogrodzka的问题表达担忧时,该学会告诉她,想找到新的全科医生会很困难。于是她撤回了投诉。   该学会向CBC证实,目前已与该诊所“取得联系”,并承诺会更好地处理患者投诉。   Edwards曾担任Winogrodzka的办公室经理长达六年,2025年4月被解雇。   她在2024年底首次向CBC透露情况,称“多年来,这一直是个不断爆发的问题”。   Edwards说,患者经常“感到不满——人们来到前台,又是投诉又是大喊大叫,还会哭,因为他们的事没办好,而且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   “我希望听到这些的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肿瘤转诊单一年未提交   Edwards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不得不寻找丢失文件的经历。一名患者联系诊所,让Edwards帮忙查查她转诊去看肿瘤医生的事情进展如何。   “我当时在找这份文件,结果在医生办公桌左侧、差不多最底下的位置找到了,那一堆病历大概有20份厚,”Edwards说。   “我把文件拿给医生看,说这位女士打过电话,一直在等,想知道转诊去看肿瘤医生的事情怎么样了。她上一次来诊所还是一年前。”   Edwards找到文件后,转诊单才被提交上去。   “于是我只好回电话给这位患者,告诉她事情还没办,但(Winogrodzka)当天会处理。我心里特别过意不去,真为她感到难过。”   在Helena Friesen这类案例中,医疗档案移交延迟不仅带来了情感困扰,还造成了经济压力。   “太难熬了,”Friesen简单地说,眼泪流了下来。   2023年2月,Friesen和丈夫在佛罗里达时都感染了新冠,最终进了医院。Helena Friesen几小时后出院,后来康复了。   她的丈夫最终通过医疗转运回到加拿大,之后去世了。   Friesen说,起初他们以为旅行保险会覆盖医疗费用。后来,他们的旅行保险公司TuGo要求提供医疗文件,以核实两人是否有导致患病的既往病症。   到2024年2月——也就是一年后,尽管Friesen和保险公司多次打电话、当面拜访并发送电子邮件催促,Winogrodzka仍未寄出Helena的医疗文件。   就在那时,保险公司取消了她的保单。   CBC看到了该公司的一封信,信中称“无法为您产生的医疗费用提供赔付……因为尽管我们多次请求,Winogrodzka医生仍未提供所需的医疗健康问卷(MHQ)来确认您的病史”。   Friesen现在要为自己三小时的住院治疗支付超过6000加元的医疗账单。她说,医院在她丈夫去世后免除了他的治疗费用。   她说,她希望保险公司能撤销取消保单的决定,并恳求Winogrodzka寄送文件。   “每次就诊,我都会问,‘你把我的病历寄出去了吗?……因为他们要我付钱,’”Friesen说。   Friesen说,她的女儿陪她去看了一次病,也强调了寄送文件的重要性以及欠款数额,但毫无效果。   CBC请求采访Winogrodzka,但她拒绝了。   患者:残疾证明未提交   Linda Gies也是Winogrodzka的患者,身患癌症和多发性硬化症。   Gies说,她去年的收入只有$1.7万元,由于Winogrodzka迟迟未填写联邦政府要求的表格,她面临失去残疾身份的风险。   “有一项残疾补贴——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不算什么,但这笔补贴能帮我支付账单,”Gies说,“比如 groceries、家里的食物之类的。这真的很重要,对吧?”   Gies一直能领到残疾补贴,直到这个纳税季,她需要重新提交确认自己病情的文件。   她说,起初她请Winogrodzka帮忙填写所需表格时,这位医生否认曾让Gies享受残疾待遇。   “她说,‘嗯,是谁让你享受残疾待遇的?’”Gies说,“我说,‘你这话什么意思?谁让我享受残疾待遇的?是你啊。’她却说,‘不,不是我。’”   Gies说她建议Winogrodzka查一下文件,但医生仍然否认是自己让她享受残疾待遇的。   最终,Gies约到了和Winogrodzka当面沟通的机会,想一起填写残疾表格。但她说,当她到达诊所赴约时,Winogrodzka并不在那里。她等了几个小时,然后回家了。   几周后,Gies说她威胁要向曼尼托巴省医师外科医生学会举报Winogrodzka。   她说,不久之后,Winogrodzka就填写并提交了表格。   CBC总共采访了11名前患者、现患者及工作人员。他们讲述的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核心问题一致,包括:获取残疾福利或医疗转诊所需的病历延迟;据称因医疗结果丢失而导致获取延迟。   他们还描述了诊所的不卫生状况。有两人提到医疗工具上有锈迹,检查床上有血迹。   此外,还有关于处方丢失的指控。4月,前员工Edwards接到了Winogrodzka的电话,当时Winogrodzka即将出国度假。Edwards说,Winogrodzka忘了为多名患者的处方签字并交给药剂师。   于是,确定哪位患者在等待哪张处方的任务就落到了Edwards头上。更麻烦的是,这些处方不在诊所里,而是在Winogrodzka的家中。     图源:CBC     患者与前员工:办公室不卫生   前员工和患者还描述了诊所杂乱、不卫生且混乱的状况,一名前员工称其为“猪圈”。   提供给CBC的照片显示,检查室和储藏室里堆满了患者档案,一摞摞叠在一起。有些堆在地板上,还有些堆在桌子上,旁边就是水槽、咖啡杯和更多药品样本。   “档案总是放错地方。我一直在找档案。患者打电话来要检查结果,我却找不到病历,”一名前员工说,CBC同意不透露其姓名,因为她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患者打电话来,冲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发火,但这不是我们的错。问题出在Winogrodzka医生身上。”   在其他照片中,药品样本似乎被随意放在抽屉里,一堆堆叠在一起。两名前员工表示,其中许多已经过期。   “她架子上有些东西已经过期好几年了,却还在给患者使用,”这位前员工说。   另一张照片显示,一个装有标本的标本容器放在桌子上。还能看到一些医疗器械放在水槽里浸泡着。   “有时(活检标本)就被留在检查室里,”Edwards说。   “我们带患者进去的时候,患者的病历以及从他们身上取出的各种样本……就那么放在那里,谁都能看见。”   Lindsay Sarrasin在2006年至2008年间担任Winogrodzka的办公室行政人员。她也提到检查室杂乱无章。   “Sarrasin说:‘有好几次,患者一两周后给我回电话,说‘我还没收到转诊单呢’。她办公室里的文件太多了,连自己手头在处理什么都搞不清楚。’”   她还说,那些房间又乱又脏。   “Sarrasin说:‘作为女性,我是不会想在那个办公室做体检的,因为我去医生办公室的时候,就希望那里是干净的。’”   患者们表示,他们不愿对Winogrodzka提出投诉,因为从医疗角度来说,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担心很难找到另一位愿意接纳他们的医生。   “事情没那么简单,”Gies说,“就像你去杂货店,不喜欢那里的东西,可以去另一家。但对医生不能这么做。”   前患者Friesen说,在撤回第一次投诉后,她于今年6月再次联系了医师外科医生学会。这次,她给该监管机构发了一封详细的电子邮件,列出了对Winogrodzka的担忧。   Edwards说,她也在同一个月向该学会反映了自己的担忧。   6月,CBC就针对Winogrodzka的种种担忧联系了该学会以寻求评论。   五天后,消息人士告诉CBC,文件、箱子和医疗记录已从Winogrodzka所在的Birchwood诊所被移走。   在最初就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担忧请求评论后,CBC又就记录被移走一事向医师外科医生学会寻求评论。该学会负责投诉与调查的助理注册官Guillaume Poliquin博士提供了书面回应。   “我们知晓有关Birchwood医疗诊所的担忧。该诊所已参与到我们的流程中,因此目前无法提供更多细节,”他说。   关于Friesen此前试图投诉时遇到的问题,Poliquin表示,该学会将于7月“实施改革,以完善我们对有关医生诊疗或行为的担忧及投诉的审查流程”。   “媒体是我们宝贵的合作伙伴;对备受关注的案例的报道,能让其他可能有类似担忧的人站出来,”他写道。   CBC多次通过短信、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Winogrodzka,希望她对这些指控作出评论。接通电话时,她说自己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了35年,不愿对此置评。  
  • cover
    1星期前

    加拿大看病难约,AI和社媒变“家医”!当心误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家庭医生短缺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尤其是在安省,开始依赖网络和社交媒体自行诊断和治疗健康问题。对此,安省医学会(Ontario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OMA)的多位医生在最新媒体简报会上发出警告,指出“DIY 式健康管理”虽受欢迎,但隐藏着诸多严重风险。     AI、短视频和网络测试成“诊断工具”?医生忧虑加剧   在这场由安省医学会主办的媒体说明会上,来自不同专业的三位医生 —— 一位内分泌科医生、一位肿瘤专家和一位精神科医生,分享了他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错误自诊”案例。   精神科医生 Valerie Primeau 医生指出,目前网上最流行的自诊工具之一是所谓的“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测”。许多平台和短视频声称可以通过简单几道题判断是否患有 ADHD,导致大量用户误以为自己患病,甚至擅自开始服药。   “这些看似无害的测试,实际上会误导人们,把正常的情绪反应或行为习惯病理化。”Primeau 医生强调,尤其是年轻人和心理健康脆弱的人群最容易受到此类误导。   假信息泛滥+就医难,误诊误治风险高   三位医生一致指出,网络平台上的错误医疗信息不仅容易误导公众,还可能导致实际病情恶化。   “我们看到一些患者因为相信社交媒体上的‘天然疗法’或‘偏方’,延误了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早期治疗时机。”一位肿瘤科医生表示。   与此同时,加拿大长期存在的家庭医生短缺问题也推波助澜。由于预约困难、候诊时间长,不少人索性转向网络“自助诊疗”。   然而医生强调,缺乏专业培训的普通人无法准确解读身体信号,更难区分信息真伪,轻则浪费金钱,重则影响健康。   如何安全获取医学信息?医生给出建议   虽然医生们对“网络自诊”持保留态度,但他们也并非完全否定在线健康信息的价值。   安省医学会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可靠医学信息:   访问知名医学机构、大学、医院、政府或医学协会的官方网站(如 Sunnybrook、Mayo Clinic、加拿大卫生部等); 前往 Walk-in Clinic 或线上医疗平台进行专业咨询; 在社交媒体上参与互助社群获取心理支持,但需对医疗建议保持警觉; 有任何疑虑,仍建议尽量找医生确认,哪怕是家庭医生难以预约,也可寻求药剂师或其他专业医疗人员意见。   “公众有权主动了解健康信息,但也需要具备判断力。AI 并不是医生,社交媒体也不是诊所。”医生们一致表示。   医疗系统改革仍是关键   医生们指出,解决“网络自诊热”背后的根本问题,仍需从医疗系统改革着手,包括扩大初级医疗服务覆盖率、增加医生培养名额、改善医疗资源分配等。   在全民健保体系下,公众对医疗信息有高度依赖,因此系统性提升医疗可及性至关重要。  
  • cover
    1星期前

    护士喂错药,93岁老人惨死加拿大养老院!

    安省北部一家长期护理院发生的致命配药错误,夺走了一名93岁老人的生命,并将一名62岁的护士送上了刑事被告席。然而,随着调查深入,一份政府报告揭示了更多令人震惊的细节。 图源:51记者拍摄   安省省警(OPP)在周一的一份声明中表示,62岁的Michelle Biglow面临一项刑事疏忽致人身体伤害的指控。 OPP所指控的女子姓名,与今年3月28日从安省护士学会辞职的一名注册执业护士(RPN)的姓名相符。 指控源于去年Iroquois Falls镇长期护理机构一名93岁男子的死亡事件。警方称,2024年5月17日发生的事件导致该男子出现“医疗危急状况”。他被送往当地一家医院,并于5月24日去世。 警方没有提供更多细节,但Iroquois Falls镇唯一的长期护理(LTC)机构是拥有69个床位的South Centennial Manor。据据《环球邮报》的一位消息人士称,该案涉及在该机构发生的错误配药事件。 检查发现护士错上加错 根据安省长期护理厅的一份报告,在一名住户发生药物事件后,于2024年6月4日至6日期间对South Centennial Manor进行了检查。 报告称:“一名注册工作人员为几位老人派发了药物,并且没有遵守院方的药物管理政策。结果,其中一位老人收到了错误的药物,导致其健康状况发生变化。” 报告补充说,第二名工作人员在应对时,给该老人服用了同样不适合老人的药物。 这份日期为2024年6月12日的报告称,两名工作人员都承认,他们未能确保该老人不会收到错误的药物。 报告称:“未能确保注册工作人员遵守院方的药物政策,以及未能确保给老人服用的药物是为其开具的处方药,导致一人受到伤害,并因不安全的用药操作而使院内其他老人面临受伤害的风险。” 该文件还提到,一名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卷入了两次独立的药物事件。 该长期护理机构的持牌人是位于Iroquois Falls镇的医院Anson General Hospital,被责令确保负责派发药物的注册工作人员接受关于院方药物管理系统政策的培训。该持牌人还被要求在至少一个月内,每周审计三次药物派发情况。 一份日期为8月26日的后续报告称,该院已遵守了先前检查的命令。 Iroquois Falls位于Timmins东北70公里处。 根据一家殡仪馆的讣告,Iroquois Falls的93岁居民Roger Sauvé于2024年5月24日在Anson General Hospital去世。他曾是一名造纸厂员工和哥伦布骑士会(Knights of Columbus)的成员,留下五个孩子、十个孙子和十三个曾孙。 消息人士证实,Sauvé就是在长期护理院South Centennial Manor去世的那位男士。 长期护理院的一位主管拒绝发表评论,并在未透露姓名的情况下挂断了电话。 Anson医院的首席执行官兼长期护理管理员Paul Chatelain没有回复语音邮件和电子邮件信息。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华人被蜱虫叮连夜赴急诊,账单惊人!

    近日,加拿大多伦多一个华人家庭在即将开启美国之旅的前夜,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蜱虫危机”。家中老人身上一个看似普通的“瘊子”,竟是一只吸饱血的蜱虫。这险些让全家人的旅行计划泡汤,也揭示了社区周边潜藏的健康风险和可能面临的高昂医疗费用。   图源:小红书@一棵毛豆   小红书网友@一棵毛豆发贴,6月24号晚上,她的母亲让她帮忙处理一个新长出来的“瘊子”。然而,贴主检查后却头皮发麻:在母亲的后背肩膀上,一个灰黑色、硬鼓鼓的东西牢牢地嵌在皮肤里。   “我越看越不对劲,赶紧叫我老公来看,他一看就说是蜱虫!”贴主回忆道,当时全家人都慌了神,因为他们第二天一早8:30就要赶飞机去美国,这是全家人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种生物。   好在贴主的先生还挺镇定,找了镊子然后根据加拿大政府官网关于啤虫的处理方式,将它拔了出来,并确定了口器是出来的。   贴主还特别叮嘱丈夫把虫子保留着,如果有任何症状,需要检验有没有莱姆病。   图源:canada.ca   惊魂未定,又曝出更危险的!   更让贴主感到后怕的是,在追问下,她的母亲回忆起一周前,肚子上也长过一个类似的东西,当时也以为是瘊子,已经被她的父亲用最传统的“丝线缠勒”方式给处理掉了!   贴主说:“我听完脑仁都疼了。”就在此时,她的母亲又表示,自己右侧胸腔在呼吸时会感到疼痛。这让一家人立刻联想到,胸痛会不会与一周前那只被错误处理的蜱虫有关?   深夜急诊:$1150账单和跟时间的赛跑   考虑到母亲没有加拿大健康卡,并且第二天一早就要出境,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都可能带来大麻烦。于是当机立断,立刻驱车前往北约克综合医院(NYGH)挂急诊。   贴主提醒,作为没有健康卡的访客,去急诊一定要带好护照。抵达急诊后,流程如下:   初步登记: 询问来诊原因,确认有无健康卡。 伤情分类(Triage): 护士会详细询问病情,评估紧急程度。 正式登记并付款: 记录详细的病人信息,并当场支付急诊基本费用。贴主的母亲支付的基础费用高达$1150加元。   图源:小红书@一棵毛豆   贴主晒出急诊室的账单,并对金额表示”震惊“!好在有保险,这笔费用已经报给保险公司。   当晚在急诊室的经历也还算顺利。她回忆说:“急诊的护士非常友善,了解到我们要赶飞机后,还特意提醒我们进入‘绿区’(Green Room)后要主动告知那里的护士。”   从晚上9:30抵达,到夜里12:30见到医生,整个过程比想象中要快。医生在查看了他们带来的蜱虫样本后,初步判断并非携带莱姆病菌的高危种类,并为保险起见开了抗生素。   不过,贴主母亲的胸痛症状和一周前的“瘊子”事件,医生表示必须进行血液检查和X光检查才能放心。在得知一家人要赶飞机后,医生立刻安排了加急检查。最终在凌晨1:30左右,所有检查结果出炉,显示一切正常,一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带着抗生素离开了医院。   社区警报:蜱虫离我们并不远!   贴主最后想要通过这一经历提醒华人朋友:   不要掉以轻心: 母亲是在自家小区里跳广场舞时被咬的,说明蜱虫早已不局限于森林野外,华人聚居的社区草坪、树下都有可能成为高危区。   保留“凶手”证据: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拔出后千万不要扔掉虫子。应将其保存在密封容器里,一旦身体出现不适,这只虫子是医生判断和化验病毒(如莱姆病)的关键证据。   访客保险至关重要: 此次急诊仅基础费就高达$1150,后续X光、验血和药费账单可能还会寄来。提醒所有父母、亲友来探亲的家庭,一定要购买旅游保险,否则一张急诊账单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这个贴子引来近200位网友留言,许多网友感谢贴主的分享,也有人给出自己的建议:   ”加拿大的蜱虫到处都是,草丛,花丛,树上,叶上。我的一个朋友家的狗狗在她家后院拉完尿回家后发现身上有20多个蜱虫。因为全球变暖,蜱虫的数量每年都在翻倍增长。千万不要走在或者坐在草地上,要走人行道。“   ”夏天都不敢去郊外了,太可怕了,我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钓鱼时候带回来的,好几只,还好都不是坏的蜱虫。“   ”只要在有植被的室外活动一定要喷驱虫水,难闻归难闻,比被蜱虫咬强。“   ”大家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去医院验下蜱虫。我女儿一岁多被咬了,奶奶发现的,说孩子头皮长东西了,那时虫子还不大,没开始吸血,发现是蜱虫,直接去了个walk in,摘下来后把虫子送去检测,给宝宝化验。还好最后没事,超级后怕。我们现在户外回来都互相检查有没有被叮咬,养成这个习惯。“   蜱虫和莱姆病   根据政府官网的信息,莱姆病是由被感染的黑腿蜱(通常称为鹿蜱)咬伤而传播的。   在加拿大,有多位明星曾被莱姆病折磨。著名歌手艾薇儿(Avril Ramona Lavigne)曾在高峰期突然罹患莱姆病,导致演唱事业中断5年。她亲口表示,“2013年12月我患上了莱姆病,我当时觉得自己不能呼吸,5个月卧床不起,一度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不能吃饭,甚至一周没办法淋浴,生活陷入崩溃。”在最严重的两年时间内,她每天都在挣扎。     流量巨星比伯(Justin Bieber)是在2020年患上莱姆病的。当时他被人发现面如土色,很多歌迷怀疑他磕了药,不过其实是患上了莱姆病和严重的慢性单核细胞病。疾病严重影响了比伯的皮肤状态、大脑功能、精力和整个身体健康。   图源:Instagram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温,黑腿蜱的数量正在增长并扩展到新的地区。这意味着整个加拿大感染莱姆病的风险正在上升。阴暗、潮湿的栖息地,如高大的草丛、灌木丛、树林或森林地区,是蜱虫的首选。   图源:ottawapublichealth.ca   症状   通常在被感染的蜱虫叮咬后的三天至一个月内出现。如果你出现症状,请去看医生。症状可能包括:   圆形红疹(有时称为“牛眼”皮疹),在蜱虫叮咬区周围缓慢扩大。但是,并不总是出现皮疹。 发烧或发冷 肌肉和关节疼痛 疲劳 头痛 淋巴结肿大   当您去户外场所时,请遵守下述贴士:   预防   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 将上衣下摆塞进裤子,并将裤腿塞进袜子里。 穿不露脚趾的鞋子。 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羟哌酯(Icaridin)的驱虫喷雾(务必遵守标签上的使用说明)。 您还可以穿着经扑灭司林(permethrin)处理过的衣服,现在在加拿大已可买到 (务必遵守标签上的使用说明)。   检查   从户外回来后,尽快淋浴或泡澡。 对您自己、您的小孩、宠物以及户外装备进行每日全面检查。 换下的衣物用烘干机高温烘干至少10分钟。   采取行动   立即使用干净的尖头镊子将附着的蜱虫拔除;缓慢将蜱虫直接拔除。尽量不要扭动或挤压蜱虫。 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酒精的消毒液清洗被叮咬部位。 如果您要去见医疗服务人员,可将蜱虫放在密闭容器内,交给他们检查。 如果您在被蜱虫叮咬后感到不适或担忧,请联系您的医疗服务人员。  
  • cover
    2星期前

    30岁女子飞11小时回国突然去世!这事要小心!

      7月8日,话题 “女子坐11小时飞机后心跳骤停去世”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 7月3日,李女士(化名)坐飞机从新西兰来到广州,谁知刚下地10分钟都没到,她就晕倒在机场里面,经过机场医生急救后,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据广中医一院白云医院ICU彭主任介绍, 这名患者坐了大约11小时的飞机,送到医院时出现了心室颤动,之后心跳停止,经过抢救后宣布死亡。 经过了解病发过程和既往病史医生推测, 肺栓塞就跟她在飞行途中坐着的时间太长有关。对此,医生特别提醒,不要以为肺栓塞离我们很远,久坐长时间不动都是高危因素。另外,肥胖、妊娠期妇女和吃了口服避孕药、肿瘤病人等身体处于高凝状态的人群也要特别注意。 此类事件曾不止一次发生。 长期久坐、顿顿外卖 130公斤男子突发肺栓塞差点丢了性命 33岁的创业者张先生, 体重超过130公斤 ,长期久坐剪辑视频,还顿顿外卖,殊不知,他早已被“沉默杀手”盯上……今年2月,张先生轰然倒在路边,呼吸急促、四肢瘫软,眼前阵阵发黑,被紧急送往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 张先生被送医院时,血压60/40mmHg,氧饱和度检测不到,血气分析显示氧合指数断崖式下跌至75mmHg(正常400-500mmHg),D-二聚体“爆表”,心电图异常波形频现——所有箭头直指肺栓塞! 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成功脱离危险。 27岁小伙骑行摔伤腿部 两周后遭遇“猝死之王” 今年5月,27岁的小于在一次骑行时,不慎摔倒受伤,腿部划出一道不小的伤口。伤后他在家卧床休养了一周,接着回到办公室,久坐一周。 两周后,伤口结痂、疼痛缓解,小于准备重新开始骑行。可就在那几日, 他突然感到严重的胸闷气急,稍微活动下就加重,右侧肋下还隐隐作痛,伴随发热、乏力、咳嗽,于是立即前往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根据病史判断病情并不简单,立即安排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小于右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被血栓堵塞,确诊为肺动脉栓塞(PE)。医生紧急联系血管外科,专业团队迅速为小于实施肺动脉溶栓吸栓手术,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血栓再次脱落。 术后,小于的呼吸明显改善,胸痛缓解。经过规范治疗,他很快顺利出院。 杭州网资料图 警惕! 沉默杀手“肺栓塞”专盯这几类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生死劫,揭开了肺栓塞这一致命疾病的狰狞面目……肺栓塞,被称为“藏在腿上的死神”, 超90%血栓源自下肢深静脉。 “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就会引发肺栓塞,一旦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心脏骤停,直接威胁生命。”韩芳主任提醒, “久坐、肥胖、长期卧床者最易中招!” 久坐不动:如长途飞行、长时间开车、久坐办公。 肥胖:体重超标增加下肢静脉压力,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术后、瘫痪患者风险极高。 吸烟、饮酒: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 疾病因素: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心衰等。 药物影响:如口服避孕药、激素治疗等。 预防肺栓塞的“保命”法则 首先动起来。 久坐1小时,活动5分钟,做做踝泵运动(脚尖上下勾动); 长途旅行时,每隔2小时起身走动。 其次 控体重、戒烟酒。肥胖是血栓的“帮凶”,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是关键;吸烟损伤血管,应该主动戒掉它! 再次多喝水。 每天饮水1500-2000ml,避免血液黏稠。 最后是高危人群注意事项。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要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同时建议 穿弹力袜 、使用间歇性气压装置,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 cover
    2星期前

    樱桃采摘季!注意这些人吃多了会胃疼!

    现在又是樱桃季,很多人又拎桶摘果去! 尽管樱桃的受欢迎程度不如香蕉、苹果或草莓,但它仍然是北美最常购买的水果之一,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新鲜农产品协会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200种樱桃品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宾戈(Bing)、雷纳(Rainer)、黑樱桃(Black)、皇后安妮(Queen Anne)和蒙特莫伦西(Montmorency)等。 樱桃的独特魅力 “人们喜爱樱桃的甜酸口感、鲜艳的色泽和多汁的质地”,纽约大学营养学副教授、《最终饱足,最终苗条》一书的作者丽莎·杨(Lisa Young)博士表示,“它们不仅美味,而且非常清爽”。 樱桃的独特风味使其在多种甜点和咸味菜肴中都能大显身手,包括派、奶酪蛋糕、饼干、果仁糕和塔饼;同时,也常见于蘸料、果酱和果冻中。樱桃通常作为冰激凌、巧克力糖果、酸奶、果昔和“樱桃盛宴”(Cherries Jubilees)等甜点的配料。干樱桃也常被加入到混合坚果(trail mix)中,或者作为沙拉的点缀。新鲜的樱桃酱有时甚至用来调味和甜化牛排等红肉。 樱桃对健康有益 无论你如何享用樱桃,它们都能为你的健康带来诸多益处。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樱桃富含钙、铁、镁、磷、锌、硫胺素、烟酸、维生素A、维生素E,并且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 丽莎·杨博士特别强调樱桃的膳食纤维含量——每杯约有3克,能帮助促进消化健康,并表示樱桃中含有的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樱桃还富含多酚和维生素C,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注册营养师、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发言人克里斯滕·史密斯(Kristen Smith)表示。她指出,这些营养素能够减少氧化应激、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同时保护心脏免受细胞损伤。因此,“在饮食中加入富含多酚的食品,如樱桃,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樱桃还富含叶酸,这是一种对孕妇和胎儿发育至关重要的B族维生素。叶酸也有助于蛋白质的代谢和红血球的生成。 樱桃的卡路里和营养成分 樱桃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被视为低卡食品,有助于健康体重管理,尤其是考虑到其高纤维含量能帮助增加饱腹感。 一杯完整的樱桃含有仅86卡路里,但它们含有较高的天然糖分——每杯接近18克糖分,“这在零食时会加起来”,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注册营养师谢莉·雷尔(Shelley Rael)表示。她指出,虽然这些天然糖分在适量食用时不必担心,但她建议“尽量减少食用玛拉斯奇诺樱桃(罐装樱桃),因为它们含有较多的添加糖分”。 樱桃的潜在副作用 尽管樱桃有许多健康益处,但并不是所有关于樱桃的事情都值得称赞。杨博士表示,吃过多樱桃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如腹胀、腹泻、痉挛、胀气甚至呕吐,尤其是对那些胃部敏感的人群,例如患有肠易激综合症(IBS)的人。 这是因为樱桃含有天然的糖醇,例如山梨醇,这种成分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胃部问题。 杨博士还指出,有些人会对樱桃产生过敏反应,可能是直接的反应,也可能是与樱桃同属蔷薇科的花粉过敏的继发反应。 对于其他人来说,史密斯表示,“樱桃是一个美味的独立小吃,随时都可以吃——只要记住不要吃樱桃核!” 总体而言,樱桃不仅美味多样,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水果。不过,适量食用更为重要,尤其是对那些有特殊胃肠敏感的人群。享用樱桃时,最好避开含糖较高的罐装版本,尽量选择新鲜或干燥的樱桃。
  • cover
    2星期前

    牙科保健100%报销? 病人需自费金额不小

    旨在为普通加拿大人提供免费牙医服务的加拿大牙医保健计划(CDCP)自推出以来,有参与该计划的牙科专业人士表示,由于计划的措施模糊且具有误导性,患者不得不承担部分费用,而且申请报销漫长且经常被无理拒绝。 温尼辟42岁的残疾女子罗曼纽克(Olesia Romaniuk)表示,当她得知可以享受该计划100%报销时,非常兴奋,立刻注册申请并获批,但当她前往几间牙科诊所时,每家诊所都告知她需要自己承担部分费用。 “全包项目”与各省指南不符 罗曼纽克说:“我需要支付每次洗牙费30至60元,这笔钱对于只有每年1.4万元残疾人补贴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开销,因为付房租和各种帐单后,我每月只剩200元生活费。没办法,我只能放弃看牙医。”   安省牙科协会主席布朗(David Brown)表示,该计划于2024年11月开始对某些牙科治疗实施预批制度,做牙冠、牙桥和一些特殊治疗需要牙科诊所事先提交患者的病例获得批准,“这不仅增加了牙科诊所负担,许多提交的申请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审核,而且有些还被退回,并非总能获得批准”。   布朗表示,更令人困惑是,政府列出的符合资格的治疗费用100%报销,却与各省不同的收费指南不符,导致患者不得不承担部分费用。 与政府签署合约负责CDCP保险报销的永明金融(Sun Life Financial)拒绝媒体的采访,表示有关该计划的问题应谘询联邦卫生部。 联邦卫生部发言人回应表示,当保险索赔被拒绝时,牙科保健提供商会得到明确的解释说明被拒绝理由,包括没有提交所需文件资料、不符计划中概述的临床标准、没有满足其他规则,以及可能超过了频率限制、服务项目不在保险覆盖范围等。 申索造牙冠 等半年后遭拒 卑诗省69岁的男子阿赫巴尔(Mark Achbar)也符合CDCP的资格,2024年11月牙科医生为他提交了一份牙冠报销申请,在等待批准期间安装了一个临时牙冠。几周后永明金融要求提供更多文件证明该治疗的必要性,并被告知需要等待8个星期,并且“每次提交新的信息请求后,报销时间都会重新开始”。至今年5月4日,距离牙科诊所首次提出申请已过去了6个月,永明金融最终拒绝其保险索赔。 根据加拿大牙科协会对该计划的一份调查,全国80%的牙医表示,他们在帮助患者申请保险报销时遇到问题,即使是牙医认为一些必要的治疗也未获批准。 而且由于等待审批时间太长,许多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只有30%的牙医表示申请顺利获得批准,而高达92%的牙医表示由于审批时间的严重延误影响了患者继续就诊的意愿。    
  • cover
    2星期前

    卑诗花季少女突然瘫痪!早晨醒来动不了了

    加拿大卑诗省阿博茨福德(Abbotsford)一名年仅20岁的女孩布鲁克林·阿莱克西克(Brooklyn Aleksic),近日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她某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无法动弹,仅仅过了两小时,医生就确认她已经从颈部以下完全瘫痪。 布鲁克林是加拿大的一名冰壶新星,也是知名冰壶选手香农·琼尼斯(Shannon Joanisse) 的女儿。 6月初,阿列克西奇在萨斯喀彻温省准备开始她的暑期工作。但是,有一天早上,当她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无法动弹。 她在被送到萨斯喀彻温省雷贾纳综合医院后,被诊断出患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横贯性脊髓炎(Transverse Myelitis),这种病会导致脊髓发炎,从而影响身体的运动与感觉功能。 布鲁克林的妈妈香农在接受CTV新闻采访时说道,“基本上,从那天早上醒来到两个小时内,她就已经完全瘫痪了。” 14次治疗!175位血浆捐赠者 布鲁克林目前是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学生。自确诊以来,她已经接受了14次血浆置换治疗,每一次治疗都需要约13名捐献者提供足够的血浆。 她的前冰壶教练 戴安·德祖拉(Diane Dezura) 在CTV的采访中表示:“14次治疗意味着总共需要175位血浆捐赠者。对她来说,鼓励人们捐献血浆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帮助布鲁克林渡过难关,德祖拉发起了一个GoFundMe募捐活动,目前已筹得近88.000加元(目标为90.000加元)。有人一下子就捐了$6000. 这笔钱将用于她接下来的医疗、康复、转运、轮椅设备以及生活改造等方面的开销。 募捐页面写道:“她目前仍然在医院接受治疗,远离家人朋友。接下来她需要转送到温哥华接受长期康复治疗,并回到亲人身边。但这只是开始。轮椅、辅助设备、住房改造和全天候照护等花费都相当庞大。” 虽然筹款在进行中,布鲁克林一家人也强调:血浆捐赠同样关键。 高强度治疗,希望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CTV报道指出,家人仍然对布鲁克林接下来的康复充满希望。 在女儿突然瘫痪后,布鲁克林的妈妈几乎崩溃了,但全家人坚强面对一切,常常在医院陪伴和为她打气。 妈妈哭着说,“她身边有一大群朋友,是大家生命中的小太阳!她正能量爆棚,积极乐观、很坚强,在学业上也表现出色。真的希望她有一天能好起来!” 妈妈还透露,布鲁克林她读大学是为了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除了母亲是冰壶界的明星之外,布鲁克林自己也颇有知名度。 2024年,她曾出现在纪录片《Curl Power》中,记录了她在枫树岭(Maple Ridge)冰壶队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在加拿大各地影院上映,记录了这支队伍在备战加拿大青少年冰壶锦标赛过程中的起伏。 她所患的横贯性脊髓炎属于极其罕见的疾病,每年每百万人中仅有1例。 家人希望布鲁克林最早能在下周返回卑诗省,并且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够重新行走,重新站上赛场。
  • cover
    2星期前

    数十医生束手无策的怪病 靠ChatGPT破解了!

    一名美国病人近日于社交媒体发文表示,被不明病症困扰十多年,遍访数十名医生仍查无病因,决定将累积多年的所有病史输入ChatGPT,结果准确诊断出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MTHFR基因突变”,成为AI医疗应用的震撼案例,并在医疗圈引发关注。 症状获得显著改善 该名病人遵循AI的提示方向,与主治医生沟通及调整治疗方案后,其长年的神经刺痛感及“大脑迷雾”等症状在几个月内获得显著改善。通用人工智能(AGI)观察者Rohan Paul认为,AI模型提供的第二意见应成为诊疗流程的一部份,而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也有转发案例表态支持。 另外,网络上也有用户分享自己透过ChatGPT等工具,成功找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罕见血液病等长期未获确诊病症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微软近期公布的研究即显示,其AI诊断编排器“MAI-DxO”在处理复杂病例时,准确率已能达到85.5%,远超人类医生的20%。
  • «
  • 1
  • 2
  • 3
  • 4
  • 5
  •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 封面
    4人被蚊叮患脑炎!温哥华卫生局找原因!
  • 封面
    温哥华华裔男子不幸患癌,听妻子话救回一命!
  • 封面
    男子戴金属项链强闯核磁共振室 遭机器吸入惨死
  • 封面
    卑诗政府员工因这事辞职!显现政府价值观
  • 封面
    华人气疯:加拿大医院差点把我爸搞嘎了!
  • 封面
    好失望! 加拿大这类牙科治疗超一半被拒
  • 封面
    血压正常爱走动 111岁日本男公开3大长寿秘诀
  • 封面
    加拿大麻疹传染病大爆发,这省超美国!
  • 封面
    加拿大肥胖率暴增!几人中就有一个!
  • 封面
    这种维生素普遍缺!脱发、皮肤差都是后果
  • 封面
    加拿大看病太折腾!跟中国差距在这里
  • 封面
    3大衰老征兆 背部现1特征最高危
Contact Vansky
Tel: (604)269-8468, (604)537-9766
Location: 258 - 5701 Granville St, Vancouver, BC V6M 4J7


微信客服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1999 - vansky.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