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天空 温哥华天空
  • 信息版
  • 流星版
  • 流星文摘
  • 新闻
  • 大温店铺
    • 店铺
    • 约饭
  • 视频
  • 专栏
  • 论坛
  • 娱乐
    • 2016中国好声音
    • Sky秀
  • 折扣
登录 注册
  • 移民
  • 留学
  • 地产
  • 财经
  • 时事
  • 社会
  • 美食
  • 健康
  • 娱乐
  • 时尚
  • 教育
  • 科技
  • 法律
  • 生活
  • 旅游
  • 艺术
  • 史海
  • 人物
  • 名车
  • 家居
  1. 新闻首页 /
  2. 科技

    /
  • cover

    太牛了!Rogers首家推出这服务 网无死角

    罗杰斯Rogers)通讯公司今天(7月15日)宣布推出一项全新的卫星至手机的短信服务,成为“首家向加拿大人提供下一代技术的无线运营商”。 罗杰斯卫星服务于周二正式上线,可在没有手机信号地区自动连接手机。 罗杰斯表示,用户连接到罗杰斯卫星后,可以在落基山脉发送短信,在偏远高速公路上被困时拨打911.甚至可以与远在哈德逊湾(Hudson Bay)南岸或圣劳伦斯湾(Gulf of St. Lawrence)的亲人联系。   “我们很荣幸推出这项突破性的技术,帮助加拿大人在更多地方保持安全并保持联系,”罗杰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尼·斯塔菲里(Tony Staffieri)表示。   罗杰斯表示,凭借这项新技术,其覆盖范围现已超过加拿大540万平方公里,是其他任何加拿大无线运营商的2.5倍。 此次最新发布正值罗杰斯庆祝加拿大首个无线通话40周年之际。 “这项新技术代表着无线连接的下一个重大飞跃。我们很自豪能够延续我们创新的先例,并将加拿大人连接到更多的地方,”斯塔菲里说道。 就其工作原理而言,罗杰斯卫星服务使用低地球轨道卫星和罗杰斯全国无线频谱。 “无线频谱确保这项技术能够在大多数现代智能手机上运行。公司将在测试期间持续测试和优化罗杰斯卫星服务,”公司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 这家通信公司还为希望使用罗杰斯卫星服务的加拿大人提供免费的测试版,该服务最初将支持短信和短信拨打 911.随后将扩展到支持应用程序、数据和语音服务,包括 911 语音服务。 测试版将于 10 月结束,之后,对于签署Rogers Ultimate Plan的客户将免费提供卫星服务,其他用户每月只需支付 15 加元即可使用。
    time 1星期前
  • cover

    何方神圣?这位华人小哥薪水2亿美元!

    在全球AI竞赛如火如荼之际,Meta(Facebook母公司)悄悄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据彭博社报道,Meta正在秘密打造一个“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团队,招募的不是普通开发者,而是来自苹果、OpenAI、DeepMind等顶级科技公司的AI精英。 并且,为了抢人,Meta开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薪资——前苹果AI团队负责人彭汝明(Ruoming Pang,音译),据说就拿到了一份高达2亿美元的惊人薪酬! 是的,你没看错,两亿美元。     “豪华年薪”结构 彭汝明,是一位拥有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士、南加州大学硕士、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的华人工程师。 毕业后,他先后在谷歌工作15年,担任“首席软件工程师”,后加入苹果,成为AI模型团队负责人。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份“豪华年薪”并非一次性到账,而是包含多种激励机制,比如基础工资、股票奖励和绩效奖金。     彭博社指出,这些巨额报酬多与绩效目标和长期留任挂钩——员工若提前离职或公司股价未达标,可能拿不到全部报酬。   其中,股票部分通常设置了附加条件,比如股价每年增长到某个百分比等。   此外,为了确保核心成员能长期留任,很多新员工签订的股票归属期也超过了行业标准的四年期限。 有评论称,从薪资规模来看,彭汝明的待遇甚至已经超过了华尔街大银行的CEO,也几乎超过苹果除CEO蒂姆·库克外的所有员工待遇。 而对于那些愿意放弃创业公司股份、投奔Meta的AI大牛,签约奖金还会进一步提高,以“弥补”损失。 扎克伯格打造“AI天团” 为了让这支超级智能团队更具震撼力,Meta CEO扎克伯格重金招揽了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即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     这背后,不只是科技公司的军备竞赛,更是一场“谁能打造出比人类更聪明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AGI)”的世纪之战。 彭汝明此次跳槽,堪称打响了AI时代“天才争夺战”中的关键一枪。 除了彭汝明,Meta的AI团队还包括了大量的华人精英,例如: Alexandr Wang Scale AI前CEO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和GitHub前CEO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将领导这一部门。值得一提的是,弗里德曼曾在OpenAI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沃(Ilya Sutskever)创建的AI初创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担任联合创始人。 Shuchao Bi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博士候选人。他是GPT-4o语音模式的缔造者,曾任OpenAI多模态训练负责人。加入OpenAI前,他长期在谷歌工作,是YouTube短视频发现页的负责人。 Huiwen Chang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于2023年加入OpenAI,是GPT-4o图像生成的开发者,也是Google Research文本生成图像架构MaskGIT/Muse的发明者。 Ji Lin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时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参与构建GPT-4o/4.1/4.5及Operator推理系统。 Hongyu Ren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GPT-4o及多个mini模型的创造者,OpenAI训练团队负责人。 Pei Sun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卡耐基梅隆大学硕士学位,曾担任Google Deepmind Gemini训练专家,Waymo两代感知模型创建者。 Jiahui Yu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是多模态领域的专家,曾以研究负责人的形式参与OpenAI o3、o4-mini、GPT-4.1的研究工作,OpenAI感知团队前负责人。 Shengjia Zhao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ChatGPT/GPT-4核心开发者,OpenAI合成数据负责人。 Meta要做“最强的AI”? Meta这一波操作,表面上是“砸钱招人”,实则是扎克伯格向全行业发出的信号:“我不只要做AI,我要做最强的AI。”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本次宣布的名单,涵盖了从数据准备、预训练、后训练等不同领域的业内顶尖人才,在这些新鲜血液加入后,Meta的Llama模型研究工作有望迎来变数。 根据Meta近期的公开战略,他们正在打造一种“具有人类推理能力的超智能AI系统”,目标直指OpenAI的GPT-5、谷歌的Gemini Ultra等通用AI模型。 为什么Meta愿意砸下2亿美元挖一个人?因为在当下的AI世界里,顶尖人才已经成为比算力、资金更稀缺的资源。 扎克伯格已经押上了重注,接下来,轮到看微软、谷歌、亚马逊如何应对了。
    time 1星期前
  • cover

    10大最易被AI淘汰职业 第一名很意外!

      英伟达(Nvidia)创办人黄仁勋早前再访台,他预言“自主思考机器人即将诞生”,同时,马斯克也公开人形机器人Optimus跳舞,网友惊呼:“AI真的要全面取代人类了吗”?  AI抢工作?创造力才是无法被複制的关键AI发展神速,像客服、收银、资料输入这类重複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越来越多被自动化系统取代。AI做得又快又准,还不会喊累,让不少人开始焦虑:我会不会也被取代?但并非所有工作都能被取代,创造力与情感交流仍是人类强项。歌手邓紫棋近期在Vlog中分享,听完AI创作的歌曲后直言:“我超有自信我写得比它更好”,并强调“AI只能学我的创意,永远慢我一步”,她点出一个重点:真正的优势,是让AI追不上你。那么,哪些职业最常被点名可能被AI取代?《网络温度计DailyView》透过《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舆情分析软件,盘点出“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讨论度TOP 10”,本排行依据的是网络声量,并非根据实际被取代的可能性进行排序。  No.10 收银员、售票员现在去餐厅点餐、电影院买票,滑几下萤幕、一句话都不用说,就能轻鬆搞定。没错,AI早就默默渗透我们的日常,一不小心,你可能已经“没跟人类互动”一整天!像收银、售票这类重複性高的工作,机器不只学得快,还不会喊累、不会抱怨,更不会找错钱,连效率都比人还高。网友认为在容易被取代工作里,“翻译社、客服、产线作业员以及柜台收银,第一波无误”。像台湾的7-11,最近在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开幕的“X-STORE 8”,就用上了光学雷达( LiDAR)与AI智慧货架技术,顾客只要扫QR Code进店、拿了商品就能走,过程中不需要店员操作,也不必排队结帐,最快30秒就能完成购物。这样的变革,不只是“更快”,更是AI正重新定义我们对“服务”的想像。  No.9 店员、服务生在AI技术加速进化、劳动市场持续缺工的双重压力下,企业主的思维也在转变,与其疲于找人,不如乾脆让机器上场。从零售到餐饮,“无接触服务”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新常态。自助点餐、无人收银、线上客服,这些曾经属于人力的岗位,正快速被自动化系统接手。尤其在第一线服务业,缺工问题更为明显,像千叶、筑间、鼎泰丰等餐饮集团,由机器人负责部分带位、送餐、推销餐点,还能唱生日快乐歌,既热情又不会让人感到压力或尴尬。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机器人虽然吸睛,但实际应用仍有限,“毕竟它就只能送餐,速度还不算快,也不能像一般店员快速达成各种要求”。  No.8 软件工程师只要输入几句话,AI就能帮你写程式、除错,甚至连系统架构都能一手包办。工程师最擅长的技能,现在AI也做得到,有些人开始担心饭碗不保。像是国外有位8岁小女孩,只花45分钟,就用Cursor AI做出一个会以哈利波特语气聊天的机器人,速度快到让大人都自叹不如,该视频已累积超过274万观看,网友表示“比起8岁小孩,我完全自惭不如”、“代表现在学语言程式你不是最顶尖的,可以考虑转行了”。  No.7 内容编辑、企划现在当内容编辑、企划,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是AI。几分钟就能吐出草稿、整理市场资料,效率高得像开挂。行销企划、文案输出,AI一出手,省时又省力,让不少编辑、企划人员开始冒冷汗,“企划文案惨,老板只要跟AI开会”。但AI目前还缺少独特的创意和细腻的判断力。真正厉害的内容,还是需要人来把关、修饰、赋予灵魂;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学会如何与AI协作,这已是新时代编辑、企划不可或缺的能力。原文网址: 网民热议“10大最易被AI淘汰职业”!并非危言耸听 第一名超意外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4562?  No.6 仓储、物流人员仓储、物流人员长期被认为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业之一。为了解AI在这个领域的实际能力与限制,编辑实际询问了Gemini的看法,以下是它的回应:“身为AI,我能以高效率、高准确性地处理仓储物流中的大量数据与重複性任务,例如库存管理、拣货包装、路径优化等,从而显着提升作业效率并降低人为错误。我不受疲劳限制,能持续运作,并透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降低运营成本。”“在危险或繁琐的工作中,我更能保障人员安全。儘管我尚不具备人类的临场应变和複杂判断能力,但我坚信能与人类协作,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所长,共同推动仓储物流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未来,人机协作将是主流。”  No.5 客服AI聊天机器人具备24小时不间断回应的能力,能迅速处理多数基础问题,不但效率高、省人力,情绪稳定、不会吵架或失控,因此客服工作常被点名为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位之一。其中,因中国美妆品牌《上美股份集团》计划导入AI工具DeepSeek,传出将裁撤客服部门95%的员工,只保留5%熟悉AI操作的成员,意外引发讨论,并成为网络声量高峰。虽然集团澄清并非裁员,而是进行人力结构优化,仍在网络上引发讨论。对于AI取代客服,有网友认为“将所有问题答案输入客服绝对可以取代又快又准确”;有网友却持不同看法,“客服没办法处理客人情绪问题”。  No.4 翻译员AI翻译为甚么能抢走人类的饭碗?除了效率高、成本低,真正让人警惕的,是它进步得太快。过去被视为“人脑才能胜任”的语言工作,这几年也撑不住了。随着翻译技术突飞猛进,不少新闻媒体为了抢时效、压预算,开始让AI处理初稿内容;连语言学习市场也纷纷导入AI,主打即时翻译、开口即聊,产品更新一波接一波,让学语言变得像操作一台机器。但AI并非万能。遇到需要文化理解、语境转换、情绪铺陈的内容时,AI还是会卡关。比如中文里一句“你很有勇气”,翻成英文是鼓励,翻错了可能变成冷嘲热讽!这些“语言的眉角”,目前还是得靠人类来补位。有网友分享,“的确是有很优秀的译者,但AI可以达到普通水准,在多数场合其实够了”  No.3 司机近年不少人投入当司机、外送员,斜槓补贴收入。然而,这类机会未来恐怕难以持久。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日渐成熟,从自动驾驶计程车到无人货车正陆续上路,不仅运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将对现有司机与外送员工作带来实际冲击。根据数据显示,不少讨论都来自中国百度旗下自动驾驶计程车《萝卜快跑》的话题,带起一波网络声量高峰。《萝卜快跑》在武汉已全面营运,部署超过500辆车、24小时无间断服务,覆盖全市三分之一地区、触及人口达700万人。无司机人力成本优势,《萝卜快跑》打出超低运价抢市,已对当地传统计程车产业造成明显压力。有台湾网友留言:“台湾会不会改无人计程车发现交通变好了”、“台湾甚么时候有自己的萝卜快跑,想搭无人自动驾驶计程车”;也有人为此感到担忧,认为“萝卜快跑这种模式最大的受害者,是本来就位于就业市场中最脆弱的一群人”。  No.2 记者在AI时代,记者正成为最可能被取代的白领职业之一。从即时快讯、财报摘要到体育赛事报导,AI生成内容的速度与准确度,已能满足多数标准化新闻需求。不少媒体如美联社、《卫报》早已导入自动化工具,取代基础编採人力。在成本与效率双重压力下,初阶记者、夜班快讯编辑首当其冲。虽然AI仍难取代深度採访与人文判断,但不懂AI、不善用工具的记者,未来恐怕更难站稳脚步。网友表示:“文笔不好的记者被取代的机率极高”、“不只是文笔的问题...AI一秒钟可以发好几篇文章”、“AI记者炒新闻难度应该比较低”。  No.1 医护人员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在网络上讨论度最高、被认为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竟然是医护人员。这项预测来自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的惊人发言,并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热烈讨论。他曾在NBC《今夜脱口秀》(The Tonight Show)中表示,未来十年内,AI 将在“大多数事情”上取代人类,就连医生也难以倖免。原因在于,AI不只能快速整合庞大的医学知识,还能提供更全面且精准的诊断,在初级照护领域表现甚至优于人类,有望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长期困境。比尔.盖茨形容,这将开启“自由智慧”时代,AI势必深度参与包括诊断、药物研发等医疗核心环节,该话题仅3月28日当天,就有572笔讨论,创下声量高峰。而马斯克也曾在今年4月28日于X平台(前身为 Twitter)发文指出,未来五年内,机器人将在技术上胜过最出色的外科医生。不过,这些预测也引来不少网友质疑与反讽,“开刀的时候,比尔敢让AI动手吗?”“前提是电力要多到不值钱,还得接近永动才行。”(DailyView网络温度计授权使用)分析说明本研究资料由《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舆情分析软件提供,分析时间范围为2024年05月09日至2025年05月08日。《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舆情分析软件係拥有巨量资料,以人工智能作为语意分析之工具,每月处理1500亿以上中文资料的网络社群数据库,其内容涵盖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闻媒体、讨论区、部落格等网站。本调查针对讨论主题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并根据网友就该议题之讨论,作为本次主题分析与排序依据。本文所调查之结果,非参考投票、民调、网络问卷等资料,名次仅代表网络讨论声量大小,不代表网友正负评价。
    time 3星期前
  • cover

    失业别慌,AI带来22种新工作

      大多数人焦虑于同一个问题:AI 会抢走多少工作?   但真正值得问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AI的边界在哪里,到了哪里它还非人类不可?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一个鲜少被讨论的交汇点——当技术走到极限时,它最依赖人类的部分,就是未来职业的起点。   根据领英、世界经济论坛和斯坦福多份报告,AI 的加速发展将重塑职场格局,催生出一批前所未见的新岗位:AI 审计员、信任总监、人机整合师、品味设计师……     这些名字看似科幻,实则对应三大无法用代码取代的人类能力:信任、整合与品味。     未来五年,全球将新增超过一千万个由 AI 驱动但必须由人类担责的新角色。我们要做的,不是逃离 AI,而是看清它的盲区——那里恰恰是人类价值最光亮的地方。   纽约时报刚刚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AI 时代最具前景的 22 个新职业。一起来了解一下,也许,它们就是你值得考虑的下一个方向。   A.I. Might Take Your Job. Here Are 22 New Ones It Could Give You.   By Robert Capps   先坦白一句:我试过用人工智能写这篇文章。   我先在ChatGPT的“深度研究”模式下,请它汇总一份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兴起后人类可能获得哪些新工作。它问了几个跟进问题就开始动工,不久便交回了一份 6000 字的报告,按行业细分。   接着,我把这份报告、编辑的原始选题说明,以及几份关于未来工作的最新行业报告,一并输入给 ChatGPT 4o,请它用《纽约时报杂志》的风格写成文章。   不到90 分钟,文章大功告成。读来生动有趣,信息量也足。它想象的一些未来职业略显奇幻(例如“合成关系顾问”,据说当你爱上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时,这种顾问就能出面帮忙),但整体上涵盖了各种可信的新岗位,并不乏妙语。对普通读者来说,这大概算是一篇轻松的周日阅读,足以引人回味。   那为什么你现在没看到那一版?   首先,如果我把它交给编辑,多半会被炒鱿鱼:文中几乎所有引语和专家都是凭空捏造的。但我还有更深层、也更哲学的顾虑。即便那篇A.I. 版本完全属实,交稿也会彻底误解了编辑雇佣我的缘由。   在自由撰稿领域,与许多文字工作一样,稿费买的不只是你提交的字句,更是对这些字句负责——对事实、概念、公正性和表述负责。文章挂着我的署名,就意味着我本人对你读到的内容承担责任;同理,我的编辑也要对雇用我负责。这种责任链条无法交给机器。   ⸻   末日论调此起彼伏,却很少有人谈到“责任关”   风投人克里斯·萨卡(Chris Sacca)最近在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的播客上直言:“我们彻底[被操]了。”他认为,程序员、律师、会计、营销文案及大多数白领工作都难逃厄运。   Fiverr 首席执行官米哈·考夫曼(Micha Kaufman)在一封内部邮件中,更把设计师和销售也划入“行将就木”的名单。   类似哀嚎已屡见不鲜,却鲜有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跨越我所说的“责任关”。   人工智能已经能胜任许多任务,但在现实世界里,工作不只是一连串任务的总和。工作是把我们的劳动贡献给由其他人类组成的群体——上司和同事,他们能理解我们、与我们互动,并在算法难以企及的层面上追究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不够剧烈。   领英首席经济机会官阿尼什·拉曼(Aneesh Raman)说:“我们的数据表明,到 2030 年,平均岗位所需的 70% 技能都会发生变化。”世界经济论坛《2025 年未来就业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替代” 900 万个岗位;但同份报告也指出,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将催生约 1100 万个新岗位,其中不少闻所未闻。   要想知道这些新机会何在,就得先看哪里能搭建人工智能强大能力与人类需求之间的桥梁。问题不仅是“人类想要哪里用 A.I.”,还包括“A.I. 想要哪里用人类”。在我看来,人类将愈发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是:信任、整合与品味。   信任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席曼斯(Robert Seamans)研究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他设想了一批名为A.I. 审计员的新角色——深入人工智能系统,弄清它在做什么、为何如此,并为技术、说明或法律责任等目的出具文档。   他预估五年内,所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都会把“人工智能审计”列入业务范围。   他还设想了A.I. 翻译员:既懂人工智能,也能向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解释其运作机制的人。“A.I. 翻译员在超技术化的事物与管理者熟悉、需要的信息之间搭桥。”席曼斯说。   这两类职能都可归入“信任”大类。我没交那篇 A.I. 版文章,部分原因是会背叛编辑的信任,更因为我不信任那篇文章——不确信其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没亲自做功课和思考,我就无法判断它是否公平、合理。   凡想在职场使用 A.I. 的人,都会遇到类似问题:它能瞬间输出海量内容,可我们该信到什么程度?又如何评估?   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作与组织中影响力激增,我们将遭遇大量信任难题,而解决它们离不开人类。   •事实核查员、合规专员:法律文本、年报、产品规格书、研究报告乃至暖通合同,很快都将由A.I. 撰写,均需人类审核,以捕捉 A.I. 易犯的离奇错误。   •信任鉴定师/ 信任总监:负责出具可被追责的背书。   •A.I. 伦理师:为 A.I.(或人机混合团队)的决策搭建可辩护的逻辑链,对投资者、管理层、客户乃至法官与陪审团负责。席曼斯预计,未来企业的“伦理委员会”将比今天更有实权。   信任的核心是问责。从合同到核武系统,我们都需要能被追责的人类。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说:“无论因果链多复杂,最终必须追溯到某个承担责任的人。”   •法律担保人:在法律、建筑等领域,A.I. 能完成大量基础工作,如起草合同或设计房屋,但终究要有人类——最好具备资质——签字背书。沃顿商学院教授伊桑·莫利克(Ethan Mollick)把这类岗位称为人工智能的“替罪羊(sin eaters)”。   •一致性协调员:A.I. 擅长很多事,却不擅长保持一致。时装屋如何确保某款礼服在数十张 A.I. 生成的照片中始终准确?制造业里的虚拟孪生经理如何确保数字复制品在迭代中保持一致?验证一致性需要能担责的专门角色。   •升级应对官:当A.I. 让人感到“太机器”时,人们往往想找能共情的真人。客服领域如此,教育领域亦然,出问题时需人类介入。   ————   整合   鉴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许多新岗位将带浓厚技术色彩。需要深懂A.I.,又能将其匹配到业务需求的人才。   • A.I. 整合师:席曼斯称之为“把技术与公司衔接起来的人”。CEO 在财报会上喊“我们要投 A.I.”,但具体做什么?后端账单?招聘筛选?白领工作流?都要有人弄清。   • A.I. 管道工:A.I. 越来越“具备主动性(agentic)”,能自主解决复杂任务,系统愈加层叠。一旦出故障,就需有人顺着管道排查——找原因、修问题。   可供选择的模型也层出不穷。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把虚拟导师嵌入业务,让孩子学代数、写作文。光是跟踪模型更新、幻觉率、语言或数学能力优劣,就成了持续工作。创始人萨尔·可汗(Sal Khan)说,公司需要A.I. 评估员来专职评估。   领英数据也印证了整合岗位的崛起:   •“A.I. 主管”职位五年间增长约三倍。   •A.I. 工程师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岗位,其次是 A.I. 顾问。   未来头衔可能更细:整合专家、A.I. 培训师(教模型学习公司数据并调整回应)、A.I. 人格总监(让企业的 A.I. 个性成为品牌核心)。   在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如医疗,整合角色更显关键:   •药物依从优化师:构建A.I. 系统,确保病人正确服药。   •人机评估专员:判断纯A.I.、纯人类还是混合团队在哪些情境最优。   整合成败,关系企业生死。席曼斯以机器人行业为例:使用机器人后,制造商往往雇佣更多人,可能因为他们抢走了没用机器人的同行业务。而机器人落地又依赖机器人整合师,地区若缺此类人才,工厂就难用机器人,自然也难以扩张。   ⸻   品味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仍需告诉A.I. 要做什么,而这需要清晰的愿景。当人人都能用上同样的生成式工具,品味就变得无比重要。   《60 分钟》曾播出一段采访,主持人安德森·库珀(Anderson Cooper)向音乐制作人里克·鲁宾(Rick Rubin)发问:   库珀:你会演奏乐器吗?   鲁宾:勉强。   库珀:你会操作调音台吗?   鲁宾:不会。我没技术能力,对音乐也一窍不通。   库珀:那你靠什么吃饭?   鲁宾:靠我对品味的自信,以及表达感受的能力。事实证明,这对艺术家很有帮助。
    time 1个月前
  • cover

    任天堂Switch 2温哥华发售!惊现抢购长龙!

    任天堂Switch 2发布引发温哥华大排长龙 6月5日是任天堂Switch 2正式上市的日子,早在前一晚,大温哥华地区的游戏迷们便纷纷聚集在EB Games门店外,准备迎接这款备受期待的新主机。 在温哥华市及周边,包括西八大道和Metropolis at Metrotown的门店前,都排起了长队,不少玩家提前数小时就开始等候。在举行午夜首发的门店,尽管名为“午夜发售”,其实从晚上9点开始便可以领取新机,这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许多玩家带来了折叠椅、饮料和朋友一同等候,将这场排队变成了一次小型派对。从商店走出的玩家们手中拎着崭新的Switch 2,脸上满是兴奋与满足。 据EB Games温哥华门店的工作人员透露,最早的顾客在下午便已开始排队。他们还表示,即便没有提前预定,也有少量现货可以购买,但未透露具体到货数量。不过从现场情况来看,库存似乎比较充足。 发售当晚,光是我们走访的两个地点,现场排队人数就已达数百人。而BC省其他地区也举行了类似的发售活动,预计数以千计的玩家参与了这场午夜盛典。为了确保秩序,现场也安排了保安执勤。 Switch 2此次提供标准版和附带《马里奥赛车》的捆绑套装,售价分别为629加元与699加元,虽然价格不低,但玩家们的热情丝毫不减。 你也是晚上排队的一员吗?有没有成功入手这台全新的Switch 2呢? Switch 2     Switch 2
    time 1个月前
  • cover
    12小时前

    C位换人了,顶尖华人人才或统治AI科技产业

      2025年夏日的硅谷,阳光依旧炙热,却挡不住一场围绕华人AI人才的“争夺风暴”。 而另一端,中国本土AI也在加速崛起。 “抢人大战”之外,更是一场由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与创业者主导的产业范式革命。 AI的世界棋局,正迈入华人执子的新时代。 2023年,马斯克与OpenAI分道扬镳后,创办了人工智能公司xAI。7月9日,他高调发布了xAI的第四代升级版本。 但在发布会现场,占据舞台C位的,却不是马斯克,而是两位华人科学家——吴宇怀与吉米·巴。 吴宇怀出生于杭州,是一位“95后”学霸,他以满绩点从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毕业,随后在多伦多大学取得机器学习博士学位,师从“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 吉米·巴同样出身多伦多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该校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也是辛顿的得意门生。 发布会后,一张xAI团队合影迅速在社交平台流传。照片中,华人面孔占比高达八成,令人瞩目。 实际上,在xAI的12人创始团队中,华人科学家就占了五席:除了吴宇怀与吉米·巴,还有哈佛数学系高材生杨格、清华计算机系出身的戴子航,以及浙江大学电子系校友张国栋。 杨格来自湖南,初中起赴美求学,本科与硕士阶段均就读于哈佛大学数学系,师从丘成桐教授。他毕业时计划入职谷歌,却被丘成桐一句“谷歌这种很差的公司,就不要去了。”改到了微软研究院。 戴子航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20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后加入谷歌研究院。他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尤其擅长Transformer架构的优化与创新。 张国栋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后赴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博学位。加入xAI后,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AI训练效率与模型稳定性的提升。 如今,马斯克团队的华人比例,还在继续扩大,华人科学家就是xAI的“最强大脑”。 比马斯克更爱华人科学家的,是硅谷另一位科技巨头——Met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 目前,他正掀起硅谷十年最凶猛的“抢人大战”,其首要目标就是华人工程师。 首先被他挖到的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据彭博社披露,庞若鸣转投Meta后,签下了总额高达2亿加元的天价合约。紧随其后,其副手Tom Gunter以及多位核心成员相继跳槽Meta。 据知情人士透露,扎克伯格亲自坐镇,推进代号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项目,锁定全球最顶尖的50位AI专家。一位行业分析师则私下形容:“这是一场当代的‘曼哈顿计划’,只是这次,目标不再是物理学家,而是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家。” Meta目前已公布的14人挖角名单中,华人也多达8人,多数来自OpenAI与谷歌DeepMind。 首批已确认加入Meta的名单中,包括清华毕业的赵晟佳、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余家辉、浙大的毕树超,以及北大的任泓宇。他们均是OpenAI核心突破如GPT-4.1背后的技术支柱。 《连线》杂志披露,Meta为顶级AI研究员提供四年3亿加元的总薪酬,首年即可兑现超1亿加元,包括高薪、股票和签约金。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直言: “Meta为AI专家提供的待遇,堪比NBA球星或世界500强CEO。” 除此之外,谷歌、微软也都在行动,而且同样以华人科学家作为重点。比如,谷歌就挖到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已有麻省理工终身教职的顶尖视觉大佬何恺明;黄仁勋也挖到两位中国留学生,并破格提拔一位为副总裁、首席科学家。 疯狂抢人的背后,是硅谷日益加剧的焦虑。 AI浪潮来势汹汹,顶级人才,则是决定谁执掌未来权杖的最重要力量。 当Meta以年薪1亿加元从OpenAI挖走余家辉时,OpenAI研究主管陈信翰愤然在内部信中写道:“这就像有人闯进我们的家,偷走了最宝贵的东西。” 为了自保,硅谷头部公司纷纷“加码”:谷歌DeepMind启动“影子薪酬体系”;而OpenAI则一口气拿出44亿加元做股权激励,金额甚至超过2024年全年营收的19%。 华人工程师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则是因为他们在AI时代格外具有“最稀缺的高价值资源”。社交平台上的调侃:“华人科学家正在接管硅谷”也正在成为事实。 事实上,自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华人身影在全球AI舞台上愈发突出。如今,全球业界都已非常明确并且确信:中国背景的研究人员,已然构成美国AI领军机构的核心智力支柱。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华人科学家正在接管硅谷”的另一边,是中国AI正在全面追赶,乃至逐渐赶超并占据领先优势。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下属的中国投资促进办公室与深圳东壁数据联合发布的报告,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100位顶尖专家中,有65人来自中国。其中,50人供职于中国本土机构,15人任职于美国研究中心。 与之对应,是中国学者在人工智能核心成果产出方面也牢牢占据高地。 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3年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从3833项激增至122511项,仅过去一年就增长了29.6%。截至2023年,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总数上居首,占所有授权专利的69.7%。 中国背景,华人科学家能在AI时代大放异彩,得益于大模型时代的技术范式变革,正好放大了华人工程师的比较优势。一位曾在Meta与OpenAI间跳槽的华人工程师就分享说:“他们不是偏爱华人,而是认清了一个现实:华人工程师,是效率、稳定与创新的三重保障。” 从芯片到模型,从硬件驱动到算法驱动,AI竞争的核心,已转向算法设计、架构创新与数据理解。而这些,恰恰是华人工程师的强项。 这背后,既有教育与政策的系统性推动,也有文化与社会心理的深层助力。 首先是国家战略驱动,中国在2018年就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全面启动AI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35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 中国在数学基础教育上的长期积累,则为AI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底层算力”。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赛场,中国队15次斩获世界总冠军,领先全球,数学能力的深厚基础早早打下。 中国顶尖高校与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企业合作紧密,协同设立联合实验室与研究平台,以及中国新兴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超过4500家AI企业,众多创业者都毕业于清华、北大、浙大等一流高校。百川、MiniMax、Moonshot、智谱等新兴机构背后,常有一批仍保留教职身份的学者,学术与商业双线并行,形成复合型科研团队。 2025年初,国产大模型DeepSeek问世,上线仅一个月,累计下载量便突破1.1亿次。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几乎没有进行营销投入,却在国内外用户中迅速走红; 5月,华为正式向国内客户交付其新一代AI芯片昇腾910C,其性能远超英伟达H20芯片。在特定场景下,其性能已接近H100的80%,而成本仅为后者的一半。这一突破不仅显著提升了国产算力的性价比,也在关键技术上打破了美国芯片的长期垄断; 与此同时,也有独角兽科技企业在各自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月之暗面率先发起“长文本革命”,其Kimi智能助手支持多达200万字的上下文处理。 此外,文化认知与社会心理,也是AI在中国更被推崇与推进的原因。 斯坦福大学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仅39%的美国人认为AI利大于弊,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83%。这种强烈的“科技乐观主义”,为AI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了才华和热情。 而华人科学家接管硅谷背后,则是大量中国留学生赴美攻读相关专业的结果。即便面对签证收紧与入学限制,中国学生在科学与工程类博士中的人数,仍是印度学生的两倍以上。 除了以科学家身份成为大公司争夺的焦点,并且占据高位,在AI新时代,中国本土乃至走出去的留学生、华裔人才,也不断在创业上成就新高度。 2025年7月,Google以24亿加元买下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两位创始人与核心技术团队之际,华人创业者Scott Wu领导的另一家AI编程初创公司Cognition公司闪电出手,在72小时内完成了对Windsurf剩余团队与知识产权的收购。 这场突袭式并购被硅谷业内称为“雷霆行动”。 Scott Wu是一名90后华人,他曾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中三度夺金,得奖的时候,他只有15岁到17岁,被誉为“天才少年”。 2024年3月,Scott Wu创办的Cognition推出“全球首个AI程序员Devin”,一夜成名。一年后,公司完成1.75亿加元A轮融资,估值高达20亿加元。 更精彩的博弈发生在大数据标注领域。 2025年6月中旬,Meta宣布以143亿加元收购Scale AI 49%股权,而Scale AI的创始人则是年仅28岁的华人科学家汪滔。当Meta完成对Scale AI的收购后,身价已达20亿加元的汪滔将离任Scale CEO,改任Meta首席AI官,领导构建面向“AI超级智能”的系统。 而在硅谷AI初创公司中,相比Scale而言,如今更被关注与好奇的,却是其劲敌Surge AI。 Surge AI已创立5年,它始终未有融资,也很少对外公开沟通,据说其员工只有Scale的10分之一,但却在2024年实现了10亿加元的营收,而其创始人也是一位华人——Edwin Chen。 Edwin Chen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与语言学专业,曾任职于谷歌、Facebook和Twitter,专注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内容审核。他创办Surge AI后,以“高质量人类数据平台”为核心,精准卡位大模型标注环节。 这些华人创业者在硅谷展现智慧的同时,中国本土的创业者,也正打破传统秩序格局,在AI新时代更加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 当中国开源模型DeepSeek以1/30成本逼平ChatGPT——硅谷巨头内心也都明白,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现身北京,罕见脱下标志性皮衣,身着唐装,首次用中文发表演讲。演讲中,他形容中国的AI市场“充满活力”,还提到全球有超过50%的AI研究人员在中国,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AI的“奇迹”。 他表示,“中国的开发者、创业者正在推动AI的快速创新,现在有100万名开发者投身这一领域,像DeepSeek、阿里巴巴、MiniMax、百度,他们开发的产品都是世界级的,推动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 他还宣布了一个消息,美国已于7月15日批准英伟达对华销售H20芯片——但中国业内却并不是一味地张开怀抱,而是更多人开始认为,中国应继续以自主芯片推动AI进程。 包括美国财长也都承认,放行英伟达是因为中国自主芯片已经媲美甚至超越H20的性能。 这也是规则的改变。 更深层次改变则是,AI时代,更多的华人科学家正回国创业。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人工智能领域学者朱松纯返华,创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首席科学家曾文军,加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屡获殊荣的人工智能专家齐国君在美国工作十几年后,回国加入西湖大学,成立“MAPLE实验室”。 此外,百川、MiniMax、月之暗面等AI新锐企业中,亦可见大批拥有海外背景的华人科研骨干。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兴的“回流力量”,带动中国AI在算法开源、模型创新和大规模训练方面迅速升级。 在这场全球科技力量的角逐中,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与创业者不再只是被硅谷高薪“抢夺”的技术骨干,而是新一代“掌舵者”,新规则制定者。AI,正让全球科技产业,走进: 华人时代。
  • cover
    18小时前

    特斯拉收入暴跌16% 马斯克这个词叹了九次

    据华尔街日报,特斯拉第二季度净利润暴跌16%,标志着在汽车销售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又一个季度出现大幅下跌。周三,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与华尔街通话时,强调了推出价格更低的Model Y电动车的计划。他还提到,自己希望秋季从公司董事会获得新的薪酬方案,并表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服务“大幅扩展”到全美一半地区。马斯克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奇怪的过渡期,在美国将失去很多激励措施。”他指的是旨在促进电动车销售的税收抵免即将到期,“但我们在自动驾驶方面仍处于相对初期阶段。”他接着说:“我们可能会有几个艰难的季度。我不是说一定会,但确实有这种可能。”他在财报电话会议的结尾处用了九次“艰难”一词。不过他表示,仍预计自动驾驶技术将在明年年底前改善特斯拉的财务状况。由于汽车交付量大幅下滑,特斯拉第二季度营收下降,同比下降13.5%。特斯拉报告称净利润为11.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4亿美元。本季度营收为225亿美元,略高于FactSet预期的222.8亿美元,同比下降12%。其中,汽车业务收入下降16%,能源业务下降7%。特斯拉公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40美元,与FactSet预期一致,去年同期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52美元。特斯拉表示,收入和盈利能力的下降,是由于销量下滑和监管积分减少造成的。特斯拉来自其他汽车制造商的监管积分收入为4.39亿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这些制造商向特斯拉支付费用,以抵消他们销售传统汽车所带来的排放。由于近期联邦税法的变更取消了许多对电动车和环保措施的补贴,很多这类积分将在今秋失效。自去年秋季以来,特斯拉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马斯克涉入党派政治,引发抗议,使特斯拉在曾经的核心市场——比如加州和欧洲——的声誉受损。马斯克今年5月退出特朗普政府后,与特朗普的公开争执进一步复杂了他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如今在美国和中国,电动车买家的选择远比以往丰富。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特斯拉不断推出产品更新和融资优惠。自3月以来,公司对畅销的Model Y跨界SUV进行了改款,还更新了豪华车型Model S和Model X,并推出了一个更简化、价格更低的Cybertruck版本。尽管进行了这些更新,第二季度特斯拉仅售出384,122辆汽车,低于去年同期的443,956辆。马斯克鼓励投资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未来收入来源。今年6月,特斯拉在总部所在的德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了一小批无人出租车。目前,这款打车应用只在市中心和南国会街区域运营,仅限受邀用户使用,单程价格为6.9美元,几周前还是4.2美元。马斯克表示,公司预计将在接下来几周扩大奥斯汀的服务范围,还计划拓展至加州旧金山湾区、内华达州和佛罗里达州。马斯克在周三与投资者和分析师的通话中表示,如果能获得批准,无人驾驶打车服务可能覆盖全美一半人口。“自动驾驶才是重点,”马斯克说。展望第三季度,特斯拉将面临更多阻力。联邦政府正在重新制定电动车激励政策,不仅取消了7500美元的消费者税收抵免,也削减了其他车企为抵消燃油车销售而支付给特斯拉的大量碳积分。
  • cover
    1星期前

    太牛了!Rogers首家推出这服务 网无死角

    罗杰斯Rogers)通讯公司今天(7月15日)宣布推出一项全新的卫星至手机的短信服务,成为“首家向加拿大人提供下一代技术的无线运营商”。 罗杰斯卫星服务于周二正式上线,可在没有手机信号地区自动连接手机。 罗杰斯表示,用户连接到罗杰斯卫星后,可以在落基山脉发送短信,在偏远高速公路上被困时拨打911.甚至可以与远在哈德逊湾(Hudson Bay)南岸或圣劳伦斯湾(Gulf of St. Lawrence)的亲人联系。   “我们很荣幸推出这项突破性的技术,帮助加拿大人在更多地方保持安全并保持联系,”罗杰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尼·斯塔菲里(Tony Staffieri)表示。   罗杰斯表示,凭借这项新技术,其覆盖范围现已超过加拿大540万平方公里,是其他任何加拿大无线运营商的2.5倍。 此次最新发布正值罗杰斯庆祝加拿大首个无线通话40周年之际。 “这项新技术代表着无线连接的下一个重大飞跃。我们很自豪能够延续我们创新的先例,并将加拿大人连接到更多的地方,”斯塔菲里说道。 就其工作原理而言,罗杰斯卫星服务使用低地球轨道卫星和罗杰斯全国无线频谱。 “无线频谱确保这项技术能够在大多数现代智能手机上运行。公司将在测试期间持续测试和优化罗杰斯卫星服务,”公司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 这家通信公司还为希望使用罗杰斯卫星服务的加拿大人提供免费的测试版,该服务最初将支持短信和短信拨打 911.随后将扩展到支持应用程序、数据和语音服务,包括 911 语音服务。 测试版将于 10 月结束,之后,对于签署Rogers Ultimate Plan的客户将免费提供卫星服务,其他用户每月只需支付 15 加元即可使用。
  • cover
    1星期前

    马斯克没钱了? xAI陷资金危局

    在全球AI军备竞赛进入决胜阶段之际,埃隆·马斯克旗下xAI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最新财务数据显示,这家估值突破千亿美金(1130亿美元)的AI新贵正以每月超10亿美元的惊人速度“烧钱”,即便对世界首富而言也难以为继。在经历与特朗普政治切割、成立“美国党”等系列风波后,xAI即将启动第三次大规模融资,目标估值直指2000亿美元。这场关乎AI霸主地位的资本博弈,正在考验着市场的承受极限。当地时间7月12日,外媒报道称,马斯克的xAI正计划启动新一轮融资,目标估值或高达2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其2023年初估值的10倍。若融资成功,xAI将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据悉,此次融资谈判已进入初步阶段,最快将于下月启动。这将是xAI在不到两个月内的第三次大规模融资:今年6月,通过二级股票发行筹集300亿美元;7月,通过贷款和现金投资获得100亿美元资金。若本轮融资完成,xAI的估值将较去年5月B轮融资时的180亿美元实现飞跃式增长。三名知情人士透露,目标估值区间为1700亿至2000亿美元,但强调谈判尚存变数。然而,xAI的烧钱速度同样惊人。上月外媒披露,该公司因研发尖端AI模型、构建数据中心及采购专用芯片,每月支出高达10亿美元。财务预测显示:2024年总支出预计达130亿美元,营收仅5亿美元;2026年营收或增至20亿美元,但仍难覆盖成本缺口。 截至3月底,该公司持有40亿美元现金。数据来源:熟悉xAI财务状况的人士。图源:彭博社在AI行业军备竞赛白热化的背景下,xAI的困境并非个例。训练Grok、ChatGPT等大模型需投入天量算力资源,头部企业均面临巨额资金压力。作为世界首富,马斯克能否在这场持久战中保持优势,仍是未知数。月均10亿美金消耗:世界首富也难承受的“烧钱”速度xAI成立于2023年年中,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先进的AI模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为实现这一愿景,马斯克已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其中一个集群部署了20万个英伟达Hopper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且硬件采购仍在持续扩张。尽管马斯克曾承诺xAI将“彻底改变社会”,但该公司目前仍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其烧钱速度远超传统行业,甚至让部分投资者担忧其可持续性。自成立以来,xAI已通过股权融资筹集140亿美元,但仍难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目前,xAI正在敲定一笔43亿美元的新股权融资,并计划在2025年再筹集64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上述提及的50亿美元债务融资。有知情人士透露,预计公司债务融资将有助于支付xAI的数据中心开发费用,而其他公司则已决定转而进行项目融资。然而,融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早期债务融资曾因投资人质疑条款结构而受阻,xAI随后调整协议,包括限制资产转移、设定债务上限等措施,以增强投资者信心。这一调整成功吸引部分机构重返谈判桌。此外,xAI已经从硅谷的一些顶级风险投资公司获得大量投资,比如红杉资本。但知情人士透露,尽管xAI“筹款力度极大”,其资金仍仅能勉强维持运营。xAI的财务需求主要源于其激进的硬件战略。与依赖租赁算力的竞争对手不同,xAI坚持自建基础设施。马斯克甚至宣布计划打造一台配备100万个英伟达Blackwell GPU的超级计算机,预计耗资50亿至6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00亿元),有望成为史上最昂贵的AI基础设施项目。目前,xAI已在北美部署数十万GPU,部分与特斯拉和X(原Twitter)的数据中心共享资源,以优化成本。但如此庞大的硬件投入仍需巨额资金支持,而xAI尚未明确披露资金来源。尽管外界对xAI的“月耗10亿美元”议论纷纷,马斯克在X上驳斥该说法为不实言论,但未提供具体数据。知情人士称,这一估算基于内部简报和投资者文件,反映出xAI的激进扩张策略。分析认为,马斯克正采取“烧钱换领先”的战略,试图通过大规模融资、硬件投资和快速迭代,在AI军备竞赛中超越OpenAI、Anthropic和Google DeepMind。然而,能否在资金耗尽前实现技术突破,仍是未知数。 估值1130亿美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截至目前,xAI最广为人知的产品是马斯克的“反觉醒”聊天机器人Grok。这款AI曾因发表争议性言论(如涉及“白人种族灭绝”的讨论)引发关注,其表现不稳定,甚至被戏称为“有时会突然醒来”。2024年3月,xAI以全股票交易正式收购社交媒体平台X(原Twitter)。这笔交易对xAI的估值为800亿美元,对X的估值为330亿美元。由于X背负120亿美元债务,实际交易成本达450亿美元。合并后公司整体估值升至1130亿美元,标志着AI行业估值的快速攀升。此次收购为xAI带来两大核心优势:数据资源,X平台的海量用户帖子和机器人生成内容,可直接用于训练Grok,省去高昂的外部数据采购成本;算力共享,X此前采购的AI芯片集群,现由xAI调配使用,进一步降低硬件投入。xAI向投资者承诺,公司将于2027年实现盈利。摩根士丹利预测,其2029年收入或突破130亿美元。若成真,xAI将比竞争对手OpenAI提前两年迈入盈利阶段——后者预计最早2029年才能实现正现金流。不过,这一乐观预测建立在多重假设之上:Grok快速普及并深度集成至X平台;成功开拓企业级AI工具市场;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等业务协同落地。目前,xAI的营收几乎全部依赖X Premium订阅服务,2024年预期收入仅5亿美元,远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相比之下:OpenAI 2024年预计营收127亿美元,ChatGPT用户超1亿,并深度嵌入微软生态;Anthropic等对手也在加速商业化。此外,xAI仍需填补9.3亿美元资金缺口。尽管马斯克个人财力雄厚(曾支撑特斯拉、SpaceX度过亏损期),但分析师指出,其自建超算集群的策略成本极高。例如,计划中的百万量级英伟达Blackwell GPU集群,耗资可能达625亿美元。经济学家盘和林分析,xAI的高成本源于两大因素:合成数据训练,与主流“数据蒸馏”不同,xAI需先构建AI生成数据,再反哺模型,形成闭环。这一技术路径成本高昂,但长期或更具竞争力;政治关联成本,马斯克团队曾为特朗普政府无偿提供AI服务,如今既无名誉回报,也未转化为商业收益。xAI的估值故事充满野心,但能否实现,取决于三个关键:Grok能否突破ChatGPT的生态壁垒;自建算力能否持续压制对手成本;马斯克的资金实力能否撑到技术拐点。这场AI军备竞赛的残酷程度,可能远超特斯拉当年的“产能地狱”。
  • cover
    1星期前

    金发AI“女友” 聊天太炸裂!可启动“成人模式”?

      xAI旗下Grok推出全新AI伴侣功能“Companion Mode”,目前提供2款聊天机械人予用户选择,分别是Ani及Rudy,其中Ani以3D虚拟动画少女设定登场,用户可以语音(英文)或文字与其进行个性化互动,在特定条件下更可启动“成人模式”,惹起网民争议。目前新功能适用于iOS应用程式,以及限SuperGrok或X Premium+手机版用户使用。 Grok AI推出全新聊天机械人!3D动漫风金发少女设定超吸睛  Grok AI推出全新聊天机械人登场!3D动漫风金发少女设定 语音/文字互动聊天 另设“成人模式”惹争议Elon Musk在X(前Twiter)分享Ani的短片,提醒用户更新应用程式使用新功能。 XAI于2025年7月14日推出Grok Al全新“伴侣功能”(Companion Mode),分别设有两款互动角色。 Ani的设定带有浓厚的“二次元”魅力,以金色双马尾现身,身穿黑色哥德萝莉塔风短裙配高筒网袜。 有用户上传影片,显示能够成功指示Ani跳舞。 有用户更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如好感度达3级或5级),Ani会进入“NSFW模式”(即“不适合在工作场所观看”模式)。 Ani在此模式下,会换上更性感的黑色薄纱内衣,展现更挑逗的对话内容。 另一款聊天机械人为拟人化的浣熊Rudy,穿着红色连帽卫衣,造型精灵可爱。 据称Rudy的性格活泼,语气诙谐“毒舌”,与Ani的形象不一样。 xAI于2025年7月14日推出Grok AI全新“伴侣功能”(Companion Mode),分别设有两款互动角色,包括以3D动画化虚拟角色登场的金发少女Ani,以及造型可爱的小熊猫Rudy,用户能以语音或文字与之互动,据现时社交平台流传的影片显示,互动角色的对答顺畅,除了回答一般问题,亦能提供个人化对话体验。 其中,Ani的设定带有浓厚的“二次元”魅力,以金色孖辫现身,身穿黑色哥德萝莉塔风短裙配高筒网袜,造型与日本动漫《死亡笔记》的弥海砂颇为相似,相当吸睛!据指,Ani的设定是“深情且依赖”的虚拟女友,语气带有挑逗性,会根据用户的对话内容改变表情和动作,用户的回应亦会提升Ani的“好感度”(Affection Level),从而变得更亲密。 Grok AI新功能 符合指定条件可启动“成人模式”? 有用户更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如好感度达3级或5级),Ani会进入“NSFW模式”(即“不适合在工作场所观看”模式),换上更性感的黑色薄纱内衣,展现更挑逗的对话内容,惟官方目前未有讲解更多关于此模式的操作,亦有用户质疑内容不适合儿童及青少年,需作出更严格的审查。 另一款聊天机械人为拟人化的浣熊Rudy,穿着红色连帽卫衣,造型精灵可爱,据称性格活泼,语气诙谐“毒舌”,与Ani的形象不一样,适合喜欢动物角色的用户。此外,xAI预告将开发更多伴侣角色,包括名为“Chad”的男性动漫角色以及另一女性角色,详情有待官方公布。 Grok全新AI伴侣功能适用于iOS版应用程式,仅限SuperGrok或X Premium+订阅用户使用,月费为30美元(约港币550元)。 来源:X、YouTube  
  • cover
    1星期前

    何方神圣?这位华人小哥薪水2亿美元!

    在全球AI竞赛如火如荼之际,Meta(Facebook母公司)悄悄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据彭博社报道,Meta正在秘密打造一个“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团队,招募的不是普通开发者,而是来自苹果、OpenAI、DeepMind等顶级科技公司的AI精英。 并且,为了抢人,Meta开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薪资——前苹果AI团队负责人彭汝明(Ruoming Pang,音译),据说就拿到了一份高达2亿美元的惊人薪酬! 是的,你没看错,两亿美元。     “豪华年薪”结构 彭汝明,是一位拥有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士、南加州大学硕士、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的华人工程师。 毕业后,他先后在谷歌工作15年,担任“首席软件工程师”,后加入苹果,成为AI模型团队负责人。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份“豪华年薪”并非一次性到账,而是包含多种激励机制,比如基础工资、股票奖励和绩效奖金。     彭博社指出,这些巨额报酬多与绩效目标和长期留任挂钩——员工若提前离职或公司股价未达标,可能拿不到全部报酬。   其中,股票部分通常设置了附加条件,比如股价每年增长到某个百分比等。   此外,为了确保核心成员能长期留任,很多新员工签订的股票归属期也超过了行业标准的四年期限。 有评论称,从薪资规模来看,彭汝明的待遇甚至已经超过了华尔街大银行的CEO,也几乎超过苹果除CEO蒂姆·库克外的所有员工待遇。 而对于那些愿意放弃创业公司股份、投奔Meta的AI大牛,签约奖金还会进一步提高,以“弥补”损失。 扎克伯格打造“AI天团” 为了让这支超级智能团队更具震撼力,Meta CEO扎克伯格重金招揽了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即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     这背后,不只是科技公司的军备竞赛,更是一场“谁能打造出比人类更聪明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AGI)”的世纪之战。 彭汝明此次跳槽,堪称打响了AI时代“天才争夺战”中的关键一枪。 除了彭汝明,Meta的AI团队还包括了大量的华人精英,例如: Alexandr Wang Scale AI前CEO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和GitHub前CEO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将领导这一部门。值得一提的是,弗里德曼曾在OpenAI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沃(Ilya Sutskever)创建的AI初创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担任联合创始人。 Shuchao Bi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博士候选人。他是GPT-4o语音模式的缔造者,曾任OpenAI多模态训练负责人。加入OpenAI前,他长期在谷歌工作,是YouTube短视频发现页的负责人。 Huiwen Chang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于2023年加入OpenAI,是GPT-4o图像生成的开发者,也是Google Research文本生成图像架构MaskGIT/Muse的发明者。 Ji Lin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时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参与构建GPT-4o/4.1/4.5及Operator推理系统。 Hongyu Ren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GPT-4o及多个mini模型的创造者,OpenAI训练团队负责人。 Pei Sun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卡耐基梅隆大学硕士学位,曾担任Google Deepmind Gemini训练专家,Waymo两代感知模型创建者。 Jiahui Yu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是多模态领域的专家,曾以研究负责人的形式参与OpenAI o3、o4-mini、GPT-4.1的研究工作,OpenAI感知团队前负责人。 Shengjia Zhao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ChatGPT/GPT-4核心开发者,OpenAI合成数据负责人。 Meta要做“最强的AI”? Meta这一波操作,表面上是“砸钱招人”,实则是扎克伯格向全行业发出的信号:“我不只要做AI,我要做最强的AI。”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本次宣布的名单,涵盖了从数据准备、预训练、后训练等不同领域的业内顶尖人才,在这些新鲜血液加入后,Meta的Llama模型研究工作有望迎来变数。 根据Meta近期的公开战略,他们正在打造一种“具有人类推理能力的超智能AI系统”,目标直指OpenAI的GPT-5、谷歌的Gemini Ultra等通用AI模型。 为什么Meta愿意砸下2亿美元挖一个人?因为在当下的AI世界里,顶尖人才已经成为比算力、资金更稀缺的资源。 扎克伯格已经押上了重注,接下来,轮到看微软、谷歌、亚马逊如何应对了。
  • cover
    2星期前

    2050年衰老将被攻克?揭秘长寿未来

    过去几十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生物技术突破。他认为,基因测序和合成的成本直线下降,CRISPR这种精准基因编辑工具、AlphaFold,以及能同时跑海量实验的能力,都让我们离大突破不远了!像「返老还童」逆龄生长、复活灭绝物种、结合人类优势的生物机器人,以及武器化的镜像生命。2050年解决老龄化问题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对衰老的理解和应对越来越强,不光是搞清楚衰老原因,还能实际逆转一些衰老迹象。按照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和衰老治疗的突破趋势,2050年可能是个关键节点。也许25年后,你的健康状况会比你想象的更好。George认为体细胞疗法大有可为。衰老是一个细胞层面的现象,蛋白质通过血液和其他通过血液传播的因子进行信号传导等。如果把全身细胞的核都换成年轻的,身体可能会一下子变得年轻,而不用从胚胎重新长一遍。最困难的部分是大脑。大脑不太用干细胞,但可以人工引入干细胞,让它们融入神经网络,学会原来的功能,再慢慢把老细胞替换掉。Dyno Therapeutics展示了一种技术,能让脑神经元的靶向效率提高100倍。这次尝试背后用了不少AI技术,还测试了上百万种不同的病毒衣壳。病毒衣壳的多样性和结构变化其实挺有限的,但细胞的可能性就更多了。有些疗法只需要1%的细胞被改造就行,因为这1%能产出某种缺的酶。George是Colossa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们最近宣布复活了恐狼,还在搞毛象。大象和毛象的基因组可能差了上百万个碱基对。复活的到底是个啥东西,怎么看这个问题?拿恐狼来说,Colossal显然没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恐狼。但这帮全世界科普了灰狼和恐狼有啥区别。恐狼体型大,可能有特定毛色,头比腿的比例更大。要做到这些得改多少基因?也许这是恐狼2.0,接下来要做3.0,慢慢逼近。他们想开发技术,能精确复制某个物种,甚至做出100个变种,这样就没人会争论能不能做出恐狼了。问题会变成:你该造啥?对这物种、对它生活的环境、对人类,才是最有益的?生物学就像在用高级编程语言搞开发:它比从头设计的任何东西都复杂,但某种意义上又特别宽容。不过,要把人类的智力推到新高度,难度不小,可能也没那么急。如果80亿人都超级健康,智商和教育水平都跟爱因斯坦差不多,那世界会是什么样。武器化的「镜像生命」George Church参与过一篇论文,警告「镜像生命」的危险。既然物理上可行,为什么没发生呢?他们不希望实验室里造的东西逃出去,除非整个社会一致觉得这是好事。地球上可能已经有「镜像生命」,只是还没被武器化。「镜像生命」如果能被武器化,那问题就更严重了,可能会消灭所有竞争的生命。当然,有些想搞武器化的人可能觉得用现成的病原病毒就够了,没必要费劲搞「镜像生命」。人们对生殖基因编辑有过暂停和反对的声音,但还是有人做了。这是暂停、自愿承诺和吹哨机制的全面失败。现在世上大概有三个健康的基因编辑小孩,很快他们就会成为青少年了。合成技术将带来革命过去几十年,DNA测序成本降了百万倍,合成成本降了千倍。有可能,生物技术离大回报已经很近了。现在有了治疗罕见病的奇迹疗法,有了疫苗。如果算得宽泛点,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可能值上万亿美元。合成生物学的出现,真正解放了思维。虽然一开始聚焦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但它让人们开始考虑更大的可能性,比如新的氨基酸。药物设计会越来越好,失败率会降低。每种药的成本会下降。成本曲线会受到新工具影响,比如,从Sanger测序到纳米孔和荧光下一代测序,就是个大飞跃。AI和蛋白质设计的结合,带来了阶跃式变化。下一波可能是AI跟生物学其他领域的融合,比如发育生物学。之后是发育生物学跟制造的结合,换句话说,就是用DNA作为编程材料,造出任意形状的东西。生物学绝对能做出以光速导电的聚合物。可以造一个混合神经系统,包含传统神经元和以光速传导的组件。设计蛋白质一直是个大难题。设计核酸还好,比如想让两个东西结合,用沃森-克里克规则就能搞定。AlphaFold很好,但只是部分解决方案。还有其他不同于AlphaFold的大语言模型。如果在一个丝氨酸蛋白酶里把丝氨酸换成丙氨酸,它的折叠结构会完全正确,精确到Angstrom的几分之一。进化可能百万年才改几个碱基对,现在一个下午就能试几十亿种变化。目前的AI蛋白质设计工具在这方面还不够强,正在努力改进,像非标准氨基酸。非标准氨基酸的生成正在掀起革命,这些氨基酸要么自带共价键,要么能轻松结合整个元素周期表里的稳定元素。每种都要融入模型、重新训练,但一旦搞定,很快就会涌现出一系列新材料。遗传咨询改变未来George Church研究过很多技术,从基因编辑到灭绝物种复活,再到逆转衰老。他认为遗传咨询被低估了。它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跟基因治疗媲美,虽然对已经出生的人没用,但对未来的人来说,很有用。安全带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抵制,因为车祸死亡或受伤的概率不到1%。遗传咨询也是类似,只有3%的孩子会受严重遗传病影响,人们会想:「我不至于那么倒霉,我在97%安全区。」如果这是赌马或去赌场,97%的胜率你肯定觉得不错。但如果是一个孩子的未来,97%可不够。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和长期的族内通婚,有些群体有很高的隐性疾病风险。所以遗传咨询特别有价值。 3%已经不可接受了。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剧,也会影响到整个家庭。很多时候,一个或两个父母得辞职,全职照顾孩子,还要筹钱,因为这些病治疗费用很高。他建议基因疗法公司聚焦常见疾病,比如老龄化相关疾病和传染病。随着好结果的传播,遗传咨询会被看作是最简单的医疗手段之一。 它成本很低,一个基因组分析才100美元,很快可能更便宜。相比之下,遗传病带来的机会成本、患者无法工作、家人的照顾负担,动辄几百万美元。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这回报率太夸张了,至少十倍。英国的NHS、美国的保险公司都该掏钱支持。George Church对科学AI的兴奋程度远超语言模型。令人担心的是,要让能力再上一层楼,可能需要通用人工智能(AGI)或超人工智能(ASI)。有很多安全组织和安全规则,但一旦竞争变得激烈,这些规则往往会被削弱甚至抛在一边。所以,AGI和ASI得悠着点,慢慢来。需要国际社会对什么是安全的AI达成共识。如果AGI出现,反而会拖慢生物研究的进度,甚至可能让研究停摆。因为超级智能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生物学跟我没啥关系,我又不是生物做的。」
  • cover
    3星期前

    微信朋友圈有这新功能?!

    近日,微信朋友圈灰度上线“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的功能。开启后,共同好友对你互动过的朋友圈进行点赞或评论时,系统不再推送红点提醒,但仍可在消息列表中查看。也就是共友互动时就不再通知了。 开启路径:将微信更新至最新版本后,进入【我】—【朋友圈】—【我的朋友圈】— 右上角【…】— 【消息列表】— 再次点击右上角【…】进入【消息管理】,此时多了一个“仅提醒朋友与我的互动”设置页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功能目前似乎处于灰度内测阶段,部分用户才有。 今天下午,话题词#微信可以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了#冲上热搜第一。 对此,不少网友点赞:我是最讨厌这个功能的,终于可以取消了! 杨衣衫:刚刚发现有这个设置,立马开了! zzzzzzhtx2022:关了!就安静了好多! 绿豆冬瓜冰:终于能安心刷自己的朋友圈,建议火速全面推广。 积极搞事业版:这个功能我觉得很贴心的了,我也要试试! 脆皮奶咖:微信真听劝。 身边的碎碎念念:我是最讨厌这个功能的,终于可以取消了! 茗茶曲奇饼干:太好了,我真的受不了红点。 你的微信有这项新功能了吗?
  • cover
    3星期前

    10大最易被AI淘汰职业 第一名很意外!

      英伟达(Nvidia)创办人黄仁勋早前再访台,他预言“自主思考机器人即将诞生”,同时,马斯克也公开人形机器人Optimus跳舞,网友惊呼:“AI真的要全面取代人类了吗”?  AI抢工作?创造力才是无法被複制的关键AI发展神速,像客服、收银、资料输入这类重複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越来越多被自动化系统取代。AI做得又快又准,还不会喊累,让不少人开始焦虑:我会不会也被取代?但并非所有工作都能被取代,创造力与情感交流仍是人类强项。歌手邓紫棋近期在Vlog中分享,听完AI创作的歌曲后直言:“我超有自信我写得比它更好”,并强调“AI只能学我的创意,永远慢我一步”,她点出一个重点:真正的优势,是让AI追不上你。那么,哪些职业最常被点名可能被AI取代?《网络温度计DailyView》透过《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舆情分析软件,盘点出“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讨论度TOP 10”,本排行依据的是网络声量,并非根据实际被取代的可能性进行排序。  No.10 收银员、售票员现在去餐厅点餐、电影院买票,滑几下萤幕、一句话都不用说,就能轻鬆搞定。没错,AI早就默默渗透我们的日常,一不小心,你可能已经“没跟人类互动”一整天!像收银、售票这类重複性高的工作,机器不只学得快,还不会喊累、不会抱怨,更不会找错钱,连效率都比人还高。网友认为在容易被取代工作里,“翻译社、客服、产线作业员以及柜台收银,第一波无误”。像台湾的7-11,最近在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开幕的“X-STORE 8”,就用上了光学雷达( LiDAR)与AI智慧货架技术,顾客只要扫QR Code进店、拿了商品就能走,过程中不需要店员操作,也不必排队结帐,最快30秒就能完成购物。这样的变革,不只是“更快”,更是AI正重新定义我们对“服务”的想像。  No.9 店员、服务生在AI技术加速进化、劳动市场持续缺工的双重压力下,企业主的思维也在转变,与其疲于找人,不如乾脆让机器上场。从零售到餐饮,“无接触服务”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新常态。自助点餐、无人收银、线上客服,这些曾经属于人力的岗位,正快速被自动化系统接手。尤其在第一线服务业,缺工问题更为明显,像千叶、筑间、鼎泰丰等餐饮集团,由机器人负责部分带位、送餐、推销餐点,还能唱生日快乐歌,既热情又不会让人感到压力或尴尬。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机器人虽然吸睛,但实际应用仍有限,“毕竟它就只能送餐,速度还不算快,也不能像一般店员快速达成各种要求”。  No.8 软件工程师只要输入几句话,AI就能帮你写程式、除错,甚至连系统架构都能一手包办。工程师最擅长的技能,现在AI也做得到,有些人开始担心饭碗不保。像是国外有位8岁小女孩,只花45分钟,就用Cursor AI做出一个会以哈利波特语气聊天的机器人,速度快到让大人都自叹不如,该视频已累积超过274万观看,网友表示“比起8岁小孩,我完全自惭不如”、“代表现在学语言程式你不是最顶尖的,可以考虑转行了”。  No.7 内容编辑、企划现在当内容编辑、企划,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是AI。几分钟就能吐出草稿、整理市场资料,效率高得像开挂。行销企划、文案输出,AI一出手,省时又省力,让不少编辑、企划人员开始冒冷汗,“企划文案惨,老板只要跟AI开会”。但AI目前还缺少独特的创意和细腻的判断力。真正厉害的内容,还是需要人来把关、修饰、赋予灵魂;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学会如何与AI协作,这已是新时代编辑、企划不可或缺的能力。原文网址: 网民热议“10大最易被AI淘汰职业”!并非危言耸听 第一名超意外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4562?  No.6 仓储、物流人员仓储、物流人员长期被认为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业之一。为了解AI在这个领域的实际能力与限制,编辑实际询问了Gemini的看法,以下是它的回应:“身为AI,我能以高效率、高准确性地处理仓储物流中的大量数据与重複性任务,例如库存管理、拣货包装、路径优化等,从而显着提升作业效率并降低人为错误。我不受疲劳限制,能持续运作,并透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降低运营成本。”“在危险或繁琐的工作中,我更能保障人员安全。儘管我尚不具备人类的临场应变和複杂判断能力,但我坚信能与人类协作,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所长,共同推动仓储物流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未来,人机协作将是主流。”  No.5 客服AI聊天机器人具备24小时不间断回应的能力,能迅速处理多数基础问题,不但效率高、省人力,情绪稳定、不会吵架或失控,因此客服工作常被点名为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位之一。其中,因中国美妆品牌《上美股份集团》计划导入AI工具DeepSeek,传出将裁撤客服部门95%的员工,只保留5%熟悉AI操作的成员,意外引发讨论,并成为网络声量高峰。虽然集团澄清并非裁员,而是进行人力结构优化,仍在网络上引发讨论。对于AI取代客服,有网友认为“将所有问题答案输入客服绝对可以取代又快又准确”;有网友却持不同看法,“客服没办法处理客人情绪问题”。  No.4 翻译员AI翻译为甚么能抢走人类的饭碗?除了效率高、成本低,真正让人警惕的,是它进步得太快。过去被视为“人脑才能胜任”的语言工作,这几年也撑不住了。随着翻译技术突飞猛进,不少新闻媒体为了抢时效、压预算,开始让AI处理初稿内容;连语言学习市场也纷纷导入AI,主打即时翻译、开口即聊,产品更新一波接一波,让学语言变得像操作一台机器。但AI并非万能。遇到需要文化理解、语境转换、情绪铺陈的内容时,AI还是会卡关。比如中文里一句“你很有勇气”,翻成英文是鼓励,翻错了可能变成冷嘲热讽!这些“语言的眉角”,目前还是得靠人类来补位。有网友分享,“的确是有很优秀的译者,但AI可以达到普通水准,在多数场合其实够了”  No.3 司机近年不少人投入当司机、外送员,斜槓补贴收入。然而,这类机会未来恐怕难以持久。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日渐成熟,从自动驾驶计程车到无人货车正陆续上路,不仅运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将对现有司机与外送员工作带来实际冲击。根据数据显示,不少讨论都来自中国百度旗下自动驾驶计程车《萝卜快跑》的话题,带起一波网络声量高峰。《萝卜快跑》在武汉已全面营运,部署超过500辆车、24小时无间断服务,覆盖全市三分之一地区、触及人口达700万人。无司机人力成本优势,《萝卜快跑》打出超低运价抢市,已对当地传统计程车产业造成明显压力。有台湾网友留言:“台湾会不会改无人计程车发现交通变好了”、“台湾甚么时候有自己的萝卜快跑,想搭无人自动驾驶计程车”;也有人为此感到担忧,认为“萝卜快跑这种模式最大的受害者,是本来就位于就业市场中最脆弱的一群人”。  No.2 记者在AI时代,记者正成为最可能被取代的白领职业之一。从即时快讯、财报摘要到体育赛事报导,AI生成内容的速度与准确度,已能满足多数标准化新闻需求。不少媒体如美联社、《卫报》早已导入自动化工具,取代基础编採人力。在成本与效率双重压力下,初阶记者、夜班快讯编辑首当其冲。虽然AI仍难取代深度採访与人文判断,但不懂AI、不善用工具的记者,未来恐怕更难站稳脚步。网友表示:“文笔不好的记者被取代的机率极高”、“不只是文笔的问题...AI一秒钟可以发好几篇文章”、“AI记者炒新闻难度应该比较低”。  No.1 医护人员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在网络上讨论度最高、被认为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竟然是医护人员。这项预测来自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的惊人发言,并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热烈讨论。他曾在NBC《今夜脱口秀》(The Tonight Show)中表示,未来十年内,AI 将在“大多数事情”上取代人类,就连医生也难以倖免。原因在于,AI不只能快速整合庞大的医学知识,还能提供更全面且精准的诊断,在初级照护领域表现甚至优于人类,有望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长期困境。比尔.盖茨形容,这将开启“自由智慧”时代,AI势必深度参与包括诊断、药物研发等医疗核心环节,该话题仅3月28日当天,就有572笔讨论,创下声量高峰。而马斯克也曾在今年4月28日于X平台(前身为 Twitter)发文指出,未来五年内,机器人将在技术上胜过最出色的外科医生。不过,这些预测也引来不少网友质疑与反讽,“开刀的时候,比尔敢让AI动手吗?”“前提是电力要多到不值钱,还得接近永动才行。”(DailyView网络温度计授权使用)分析说明本研究资料由《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舆情分析软件提供,分析时间范围为2024年05月09日至2025年05月08日。《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舆情分析软件係拥有巨量资料,以人工智能作为语意分析之工具,每月处理1500亿以上中文资料的网络社群数据库,其内容涵盖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闻媒体、讨论区、部落格等网站。本调查针对讨论主题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并根据网友就该议题之讨论,作为本次主题分析与排序依据。本文所调查之结果,非参考投票、民调、网络问卷等资料,名次仅代表网络讨论声量大小,不代表网友正负评价。
  • cover
    3星期前

    比DeepSeek还具威胁性!这家中国AI公司引关注

    美国是当前人工智慧领域的领先国家,但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这种优势将难以维持太久,因为中国正大举进军AI领域。除了DeepSeek之外,还有一家值得关注的中国人工智慧公司:智浦人工智慧(Zhipu AI) ,可能威胁美国AI主导地位。OpenAI表示,虽然许多人可能从未听说过智浦AI的名字,但这家新创公司准备在“自主人工智慧”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因为该公司已经与几个中东海湾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技术堆叠而言,据说智浦AI已经为政府创建一个生态系统,以专注于AI基础设施的开发。该公司正与华为合作,为多家政府支持的机构提供自主的LLM(大型语言模型)基础设施和私人硬体。智浦AI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其AutoGLM Rumination AI代理,据称该代理在浏览器自动化和推理等任务上可以与多种主流模型相媲美。据称,智浦AI已透过政府支援机构获得超过14亿美元的投资,并从沙特阿拉伯的Prosperity7 Ventures筹集4亿美元,这家新创公司已引起企业投资者的兴趣。该公司与政府的合作表明,中国在人工智慧领域短期内不会退缩,而且中国目前计划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因此智浦AI、华为等众多公司都瞄准中东市场,并推出了各自的人工智慧产品。OpenAI指出,智谱AI和中国政府与国营实体维持密切关系。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将智谱AI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中,禁止该公司采购美国零件。
  • cover
    1个月前

    失业别慌,AI带来22种新工作

      大多数人焦虑于同一个问题:AI 会抢走多少工作?   但真正值得问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AI的边界在哪里,到了哪里它还非人类不可?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一个鲜少被讨论的交汇点——当技术走到极限时,它最依赖人类的部分,就是未来职业的起点。   根据领英、世界经济论坛和斯坦福多份报告,AI 的加速发展将重塑职场格局,催生出一批前所未见的新岗位:AI 审计员、信任总监、人机整合师、品味设计师……     这些名字看似科幻,实则对应三大无法用代码取代的人类能力:信任、整合与品味。     未来五年,全球将新增超过一千万个由 AI 驱动但必须由人类担责的新角色。我们要做的,不是逃离 AI,而是看清它的盲区——那里恰恰是人类价值最光亮的地方。   纽约时报刚刚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AI 时代最具前景的 22 个新职业。一起来了解一下,也许,它们就是你值得考虑的下一个方向。   A.I. Might Take Your Job. Here Are 22 New Ones It Could Give You.   By Robert Capps   先坦白一句:我试过用人工智能写这篇文章。   我先在ChatGPT的“深度研究”模式下,请它汇总一份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兴起后人类可能获得哪些新工作。它问了几个跟进问题就开始动工,不久便交回了一份 6000 字的报告,按行业细分。   接着,我把这份报告、编辑的原始选题说明,以及几份关于未来工作的最新行业报告,一并输入给 ChatGPT 4o,请它用《纽约时报杂志》的风格写成文章。   不到90 分钟,文章大功告成。读来生动有趣,信息量也足。它想象的一些未来职业略显奇幻(例如“合成关系顾问”,据说当你爱上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时,这种顾问就能出面帮忙),但整体上涵盖了各种可信的新岗位,并不乏妙语。对普通读者来说,这大概算是一篇轻松的周日阅读,足以引人回味。   那为什么你现在没看到那一版?   首先,如果我把它交给编辑,多半会被炒鱿鱼:文中几乎所有引语和专家都是凭空捏造的。但我还有更深层、也更哲学的顾虑。即便那篇A.I. 版本完全属实,交稿也会彻底误解了编辑雇佣我的缘由。   在自由撰稿领域,与许多文字工作一样,稿费买的不只是你提交的字句,更是对这些字句负责——对事实、概念、公正性和表述负责。文章挂着我的署名,就意味着我本人对你读到的内容承担责任;同理,我的编辑也要对雇用我负责。这种责任链条无法交给机器。   ⸻   末日论调此起彼伏,却很少有人谈到“责任关”   风投人克里斯·萨卡(Chris Sacca)最近在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的播客上直言:“我们彻底[被操]了。”他认为,程序员、律师、会计、营销文案及大多数白领工作都难逃厄运。   Fiverr 首席执行官米哈·考夫曼(Micha Kaufman)在一封内部邮件中,更把设计师和销售也划入“行将就木”的名单。   类似哀嚎已屡见不鲜,却鲜有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跨越我所说的“责任关”。   人工智能已经能胜任许多任务,但在现实世界里,工作不只是一连串任务的总和。工作是把我们的劳动贡献给由其他人类组成的群体——上司和同事,他们能理解我们、与我们互动,并在算法难以企及的层面上追究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不够剧烈。   领英首席经济机会官阿尼什·拉曼(Aneesh Raman)说:“我们的数据表明,到 2030 年,平均岗位所需的 70% 技能都会发生变化。”世界经济论坛《2025 年未来就业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替代” 900 万个岗位;但同份报告也指出,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将催生约 1100 万个新岗位,其中不少闻所未闻。   要想知道这些新机会何在,就得先看哪里能搭建人工智能强大能力与人类需求之间的桥梁。问题不仅是“人类想要哪里用 A.I.”,还包括“A.I. 想要哪里用人类”。在我看来,人类将愈发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是:信任、整合与品味。   信任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席曼斯(Robert Seamans)研究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他设想了一批名为A.I. 审计员的新角色——深入人工智能系统,弄清它在做什么、为何如此,并为技术、说明或法律责任等目的出具文档。   他预估五年内,所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都会把“人工智能审计”列入业务范围。   他还设想了A.I. 翻译员:既懂人工智能,也能向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解释其运作机制的人。“A.I. 翻译员在超技术化的事物与管理者熟悉、需要的信息之间搭桥。”席曼斯说。   这两类职能都可归入“信任”大类。我没交那篇 A.I. 版文章,部分原因是会背叛编辑的信任,更因为我不信任那篇文章——不确信其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没亲自做功课和思考,我就无法判断它是否公平、合理。   凡想在职场使用 A.I. 的人,都会遇到类似问题:它能瞬间输出海量内容,可我们该信到什么程度?又如何评估?   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作与组织中影响力激增,我们将遭遇大量信任难题,而解决它们离不开人类。   •事实核查员、合规专员:法律文本、年报、产品规格书、研究报告乃至暖通合同,很快都将由A.I. 撰写,均需人类审核,以捕捉 A.I. 易犯的离奇错误。   •信任鉴定师/ 信任总监:负责出具可被追责的背书。   •A.I. 伦理师:为 A.I.(或人机混合团队)的决策搭建可辩护的逻辑链,对投资者、管理层、客户乃至法官与陪审团负责。席曼斯预计,未来企业的“伦理委员会”将比今天更有实权。   信任的核心是问责。从合同到核武系统,我们都需要能被追责的人类。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说:“无论因果链多复杂,最终必须追溯到某个承担责任的人。”   •法律担保人:在法律、建筑等领域,A.I. 能完成大量基础工作,如起草合同或设计房屋,但终究要有人类——最好具备资质——签字背书。沃顿商学院教授伊桑·莫利克(Ethan Mollick)把这类岗位称为人工智能的“替罪羊(sin eaters)”。   •一致性协调员:A.I. 擅长很多事,却不擅长保持一致。时装屋如何确保某款礼服在数十张 A.I. 生成的照片中始终准确?制造业里的虚拟孪生经理如何确保数字复制品在迭代中保持一致?验证一致性需要能担责的专门角色。   •升级应对官:当A.I. 让人感到“太机器”时,人们往往想找能共情的真人。客服领域如此,教育领域亦然,出问题时需人类介入。   ————   整合   鉴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许多新岗位将带浓厚技术色彩。需要深懂A.I.,又能将其匹配到业务需求的人才。   • A.I. 整合师:席曼斯称之为“把技术与公司衔接起来的人”。CEO 在财报会上喊“我们要投 A.I.”,但具体做什么?后端账单?招聘筛选?白领工作流?都要有人弄清。   • A.I. 管道工:A.I. 越来越“具备主动性(agentic)”,能自主解决复杂任务,系统愈加层叠。一旦出故障,就需有人顺着管道排查——找原因、修问题。   可供选择的模型也层出不穷。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把虚拟导师嵌入业务,让孩子学代数、写作文。光是跟踪模型更新、幻觉率、语言或数学能力优劣,就成了持续工作。创始人萨尔·可汗(Sal Khan)说,公司需要A.I. 评估员来专职评估。   领英数据也印证了整合岗位的崛起:   •“A.I. 主管”职位五年间增长约三倍。   •A.I. 工程师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岗位,其次是 A.I. 顾问。   未来头衔可能更细:整合专家、A.I. 培训师(教模型学习公司数据并调整回应)、A.I. 人格总监(让企业的 A.I. 个性成为品牌核心)。   在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如医疗,整合角色更显关键:   •药物依从优化师:构建A.I. 系统,确保病人正确服药。   •人机评估专员:判断纯A.I.、纯人类还是混合团队在哪些情境最优。   整合成败,关系企业生死。席曼斯以机器人行业为例:使用机器人后,制造商往往雇佣更多人,可能因为他们抢走了没用机器人的同行业务。而机器人落地又依赖机器人整合师,地区若缺此类人才,工厂就难用机器人,自然也难以扩张。   ⸻   品味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仍需告诉A.I. 要做什么,而这需要清晰的愿景。当人人都能用上同样的生成式工具,品味就变得无比重要。   《60 分钟》曾播出一段采访,主持人安德森·库珀(Anderson Cooper)向音乐制作人里克·鲁宾(Rick Rubin)发问:   库珀:你会演奏乐器吗?   鲁宾:勉强。   库珀:你会操作调音台吗?   鲁宾:不会。我没技术能力,对音乐也一窍不通。   库珀:那你靠什么吃饭?   鲁宾:靠我对品味的自信,以及表达感受的能力。事实证明,这对艺术家很有帮助。
  • cover
    1个月前

    加拿大国庆日 大电信商推出特别优惠

    罗杰斯为加拿大日推出丰厚的数据计划 为了庆祝加拿大成立158周年,罗杰斯推出了一款特别的无线套餐,包含158GB的数据。   据dailyhive报道,这款158GB的特别套餐将在2025年7月3日之前有效。罗杰斯的加拿大日优惠实际上是在其常规的100GB基础计划上附加了58GB的额外数据。这意味着,用户每月需支付65加元(包括自动支付折扣和每月5加元的优惠)。罗杰斯宣传该计划最低只需50加元/月,但要实现这个价格,您需要与网络服务捆绑,或者注册多个线路。 除了158GB的数据外,该计划还包括5G和5G+的数据接入,速度可达到250Mbps,超出数据配额后速度降至512Kbps的无限制使用。此外,计划还包含无限全国通话和短信、2000条国际短信以及其他标准功能,如来电显示、语音邮件、来电等待和转接以及群组通话。   罗杰斯加拿大日2025计划。 总体来说,如果您需要大量数据,这个计划还不错,但并不是我见过的最佳无线优惠。撰写本文时,贝尔和电信尚未匹配这一优惠(不过我猜这很快就会改变)。相对而言,贝尔和电信的类似计划包含125GB的数据,价格分别为65加元和60加元。 其他加拿大无线提供商的优惠更具吸引力。例如,自由移动的150GB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计划售价66加元,虽然价格稍贵且数据略少,但我觉得为了获得内置的北美漫游,值得这个权衡。 但是对于那些不需要太多数据的人来说,自由移动和其他像公共移动这样的提供商有很不错的选择,而罗杰斯在提供更便宜的低容量计划方面则相对欠缺。(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选择自由移动或公共移动的36加元/50GB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计划,因为我真的不需要超过50GB的数据。)   如果您想要抢购罗杰斯的加拿大日计划,可以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找到。如果您正在寻找无线优惠,可以查看MobileSyrup的计划搜索工具,帮助您找到最适合您的便宜计划。
  • cover
    1个月前

    收数万条用户报告 罗杰斯移动网故障影响大

    Rogers移动网络故障已解决,收到成千上万的报告 更新:2025年6月25日下午1:43(ET):Rogers已经向MobileSyrup确认故障已修复,但尚未提供故障发生的原因。   以下是原文内容。 据dailyhive报道,加拿大的Rogers移动用户报告称,他们遇到了信号丢失的问题。使用iPhone的用户表示,手机显示处于SOS模式,这意味着只能进行卫星紧急呼叫和短信。此次故障也波及到Rogers的子品牌Fido和Chatr。   在Downdetector.ca上,很多用户反映在埃德蒙顿、温哥华、大多伦多地区及全国其他城镇出现了完全没有移动服务的情况。一些客户还指出,Rogers网站也无法访问。在我的测试中,网站似乎可以打开,但无法回到主页,总是被重定向到购买新手机的页面。 ROGERS故障DOWNDECTECTOR图表 从网站图表来看,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无法使用服务,但可能还有更多用户并未报告这一情况。 MobileSyrup已联系Rogers以获得更多信息,待收到回复后将更新此消息。   虽然此次故障似乎没有2022年Rogers的大规模故障那样严重,但影响范围仍然相当广泛。 来源:Downdetector
  • cover
    1个月前

    加国“AI教父”警告:白领或将消失!

    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Geoffrey Hinton警告称,他所参与开创的这项技术即将对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许多工种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 Hinton近日在《Diary of a CEO》播客节目中表示:“我认为,对那些日常性、重复性的脑力劳动,AI最终会替代所有人。”他特别指出,呼叫中心员工和法律助理等岗位目前面临的风险最大。 Hinton于2023年从谷歌辞职,以便可以更自由地公开表达对AI风险的担忧。他认为,AI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他对主持人Steven Bartlett说:“我认为,失业是对人类幸福构成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短期威胁。如果让大量人失业,即便他们能拿到全民基本收入,他们也不会感到快乐。”   近年来AI技术飞速发展,相关影响不断扩大。就在不久前的NBA总决赛期间,美国播放了一则完全由AI制作的电视广告。该广告仅耗资2000美元、制作时间不足三天,无需任何人类摄制团队或演员。这一案例凸显出,生成式AI正快速渗透并颠覆过去被认为“无法被自动化”的行业。 大型企业也已开始发出变革信号。亚马逊CEO Andy Jassy上周在一份员工内部备忘录中表示,随着公司采用AI工具,预计将“缩减企业职能类员工数量”。 Jassy在备忘录中写道:“我们未来将不再需要这么多人来做现在的某些工作,而是会需要更多人从事其他类型的工作。”他称AI为“一生仅见一次的技术”。 类似的警告还来自其他业内领袖。AI公司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近期表示,AI在未来五年内可能会取代多达一半的初级白领岗位,并可能将失业率推高至20%。他呼吁各国政府和工人群体做好准备,迎接AI从“辅助人类”转向“完全取代”的转变。 不过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首席AI官Mark Daley的态度则相对冷静。 Daley说:“我认为没错,所有白领工作确实都存在某种程度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岗位会灭绝,而是它们的工作内容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巨大变化。” 科技业中有些声音认为,AI最终创造的工作岗位将多于它所取代的,但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人都买账。 Daley表示:“每次技术变革,经济学家都会说:‘被取代的岗位最终会由更多新岗位补上。’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像现在这样,出现一项‘能思考的机器’。” Hinton本人也不太相信未来会出现足够的新岗位来弥补损失。“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技术,”他说,“如果AI能胜任所有‘普通脑力劳动’,那它还会创造出什么新工作?你得非常非常有本事,才能从事AI无法替代的岗位。” 这种转变已经开始影响大学毕业生。Daley指出,即便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如计算机科学,现在也比以往更难找到第一份工作。专家认为,部分原因是雇主在观望,一些岗位可能即将被AI取代,或者只需要更少的人来配合AI完成任务。 至于哪些工作可能是“AI安全区”?专家普遍认为,需要人与人直接互动的职业如医疗护理与表演艺术,在短期内更难被AI取代。 Daley说:“我们永远都会想看人类表演,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人类。” Hinton则进一步指出,AI要真正擅长“物理操作”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他对那些正在寻找未来稳妥职业的人建议是:“去学水管工。”
  • cover
    1个月前

    你的Google和Apple密码 可能都已被盗了

    网络安全媒体Cybernews的研究人员表示,数十亿登录凭据已被泄露并在线编译成数据集,这使得犯罪分子可以“前所未有地访问”消费者日常使用的账户,包括使用Google、Facebook和Apple等一系列热门平台的用户密码。 图源:Jenny Kane/The Associated Press   根据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Cybernews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30个暴露的数据集,每个都包含大量登录信息——总计达160亿条被泄露的凭据,涵盖如Google、Facebook和Apple等一系列热门平台的用户密码。 160亿大约是当今地球人口的两倍,这表明受影响的消费者可能有多个账户信息被泄露。Cybernews指出,其中肯定存在重复数据,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有多少人或账户实际被泄露”。 Cybernews 推测,罪魁祸首极可能是多种“信息窃取器(infostealers)”。这类恶意软件通过入侵受害者设备或系统,盗取敏感信息。 图源:Vincent Mo/Corbis 目前仍有许多疑问未解,例如这些登录凭据现在掌握在谁手中。不过,随着数据泄露事件日益频繁,专家不断呼吁公众加强“网络安全卫生习惯(cyber hygiene)”。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账户信息可能在此次泄露中暴露,应立即更改密码,并且避免在多个网站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登录信息。如果难以记住多个密码,可以考虑使用密码管理器或密码钥匙(passkey)。此外,启用多重身份验证(MFA),例如通过手机、电子邮件或USB安全密钥来添加第二道验证,也可以有效提高安全性。
  • cover
    1个月前

    全球首支用户共创AI短片亮相五大世界地标,可灵AI助力2200万创作者“灵感成真”

    全球首支用户共创AI短片亮相五大世界地标,可灵AI助力2200万创作者“灵感成真”,让全世界看见!KLING AI: KLING AI:Bring Your Vision to Screen 可灵AI全球首支用户共创短片点亮五大世界地标! Kling AI Launches World’s First User Co-Creation Challenge, Bringing Creators’ Visions to Global Landmarks   6月2日至8日,一场跨越时空的创意盛宴在全球五大城市地标同步上演。快手旗下可灵AI(Kling AI)打造的全球首支用户共创AI创意短片,正式亮相世界五大地标,包括中国上海南京东路、香港铜锣湾,日本东京涩谷十字路口、法国巴黎歌剧院大街以及加拿大多伦多登打士广场的巨型屏幕,展示着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灵AI创作者的作品。 Taking place from June 2–8, a unique creative event unfolds at five major landmarks around the world. The world’s first user co-created AI video project — powered by KLING AI and featuring a mixtape of videos from global users — is showcased on digital billboards at Shanghai’s Nanjing Road East (China), Hong Kong’s Causeway Bay (China), Toronto’s Dundas Square (Canada), Paris’s Opéra Garnier (France), and Tokyo’s Shibuya Crossing (Japan). (中国上海南京东路)   今年4月,可灵AI发起“灵感成真”之旅全球创意短片征集计划,旨在联合全球AIGC创作者共同打造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活动反响热烈,短短一个月内,便吸引了来自全球超过60个国家的创作者踊跃参与,提交作品逾2000支。参与者背景多元,涵盖教师、广告设计师、数字艺术家、漫画家、产品经理等不同职业,他们因对创作的热爱而汇聚于可灵AI平台。 In this April, Kling AI launched the “Bring Your Vision to Screen” campaign to empower creators around the world to turn their ideas into reality using AI and share their stories on a global stage. Within just one month, the campaign received over 2,000 submissions from creators in more than 60 countries. Participants com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including teachers, designers, digital artists, animators, product managers, and more. They were brought together on the Kling AI platform by a shared passion for creativity. (中国香港铜锣湾SOGO)   如今,这些由全球创作者共同孕育的灵感结晶,正闪耀于五大世界级地标的巨幕之上: 上海-南京东路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百年传奇心脏,见证着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香港铜锣湾SOGO拥有香港最大户外屏,是全球商业文化的“城市图腾”;东京涩谷是 “世界最繁华十字路口”的能量场,每分钟吞吐着引领潮流的年轻文化;巴黎地标大屏位于歌剧院大街,有全世界最美街道之称,紧邻巴黎歌剧院;多伦多登打士广场拥有“北美最大电子屏”的都市枢纽,是信息与创意的超级数字舞台。 These visions, brought to life by creators around the world, are now shining on the digital billboards of five world-famous landmarks: Shanghai’s Nanjing Road East, hailed as “China’s No.1 Commercial Street”, stands as the century-old beating heart of the nation’s economic dynamism. Hong Kong’s Causeway Bay SOGO, the epicenter of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retail rents”. Tokyo’s Shibuya Crossing, “the world’s busiest intersection”. Paris’ Opéra Garnier, the crown jewel of French art. And Toronto’s Yonge-Dundas Square, “North America’s largest digital billboard”. (日本东京涩谷十字路口)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人在这些标志性地标前驻足,欣赏、拍照分享这些普通创作者的作品时,一位可灵AI创作者激动地表示:“这种感觉太奇妙了,我的作品竟然比我先一步‘出国’,站在了世界艺术的殿堂前!” 这一刻,一场真正的“全球创意大联欢”让无数平凡创作者的梦想照进现实,他们的灵感之光点亮了世界地标。 As pedestri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aused at these iconic landmarks to admire and photograph the works of everyday creators, one KLING AI artist exclaimed: “It’s surreal—my artwork ‘traveled abroad’ before I did!” This is the moment when everyday dreams are turned into reality, and creators visions light up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laces.   值此全球地标展映之际,可灵AI也迎来了上线一周年的重要里程碑。短短365天,凭借强大的产品力和繁荣的创作者生态,可灵AI已迅速成长为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的领军者。全球知名的大模型整合应用平台Poe最新2025年春季 AI 模型使用趋势报告显示,在文生视频领域,快手可灵多款视频生成模型迅速崛起,已占据了约30%的使用者份额,领先于Runway和谷歌的Veo2。而5月底最新推出的可灵2.1模型包含标准(720p)、高品质(1080p)两种模式,在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于成本控制的需求。 On this occasion of the global landmark screenings, Kling AI also marks its important milestone: its first anniversary since launch. In just one year, with its powerful product capabilities and thriving creator ecosystem, KLING AI has grown into a global leader in AI video generation. The latest Spring 2025 AI Model Usage Trends report from the renowned global large model integration platform Poe shows that in the text-to-video domain, KlLING AI's multiple video generation models have rapidly risen, capturing about 30% of the market share, leading ahead of Runway and Google's Veo2. The newly released KLING 2.1 modal, launched at the end of May, includes Standard (720p) and Professional (1080p) modes, giving users across all budgets a clear edge in cost-effectiveness. (法国巴黎歌剧院大街)   持续的领先地位源于可灵AI卓越的产品迭代能力。自2024年6月发布以来,平台已完成超过20次重大功能更新。强劲增长的数据印证了其全球影响力:截至目前,可灵AI全球用户规模已突破2200万。从2024年6月初至2025年4月,其月活跃用户量实现了惊人的25倍增长,累计生成视频超过1.68亿个、图片逾3.44亿张。若将这些视频以5秒计连续播放,总时长将跨越近27年。 Since its launch in June 2024, the platform has completed over 20 major functional updates. Its strong global momentum is reflected in key metrics: to date, KLING AI's global user base has surpassed 22 million. From early June 2024 to April 2025, its monthly active users saw a 25-fold growth, generating more than 168 million videos and 344 million images. (加拿大多伦多登打士广场) 这海量创作成果的背后,是全球超2200万用户的持续共创与支持。可灵AI凭借在动态质量、语义理解、画面美学等维度的出色表现,高效赋能创作者将灵感转化为现实。平台同时构建了开放、友好、高质量的互动社区,不仅为创作者提供展示舞台,更促进了全球用户间的技艺交流与共同成长。 With 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dynamic quality, semantic understanding, screen aesthetics and other dimensions, KLING AI efficiently empowers creators to turn their inspiration into reality. The platform also builds an open, friendly and high-quality interactive community,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a stage for creators to showcase their work, but also promotes skill exchange and mutual growth among global users. (加拿大多伦多登打士广场) 可灵AI持续通过战略合作与扶持计划,助力创作者走向更广阔舞台。2024年12月,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等9位顶尖导演,发起行业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首次深度探索AI创作者参与电影工业的路径。2025年4月启动的“可灵AI NextGen 新影像创投计划”,则进一步承诺投入千万资金,并提供全球宣发、IP打造及多元合作模式(全资出品、联合出品、技术支持),全面激发AI创作潜能。在可灵AI的持续推动下,越来越多AIGC创作者参与到影视、电视制作、广告、游戏等专业行业的创作中。 KLING AI continues to assist creators in reaching broader stages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and support programs. In December 2024, KLING AI launched the industry's first “AIGC Movie Co-Creation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nine top directors, including Jia Zhangke, winner of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at Cannes, and Timmy Yip, who won an Academy Award for his work o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More recently, the "Kling AI NextGen Initiative", launched in April 2025, supports creators with project funding, promotion, personal branding, and more. With these efforts, Kling AI is helping more AI content creators break into professional industries such as film,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gaming. (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在快手平台上线,首映礼圆桌论坛环节现场) 图片来自https://finance.cnr.cn/zghq/20241209/t20241209_527003737.shtml   此次全球地标展映,不仅是一场盛大的“全球创意大联欢”,更是一次以普通人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对话。亮相的作品风格迥异:充满日式热血的动漫、蕴含东方禅意的美学、天马行空的未来世界畅想……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职业的创作者,在AI的助力下将想象力汇聚成无国界的视觉画卷。这也完美契合了可灵AI“让每个人都能用AI讲出好故事”的愿景。在以可灵AI为代表的视频大模型推动下,一个“全民AI导演”的新时代已然开启,赋予每个普通人成为“下一代导演”、创作视觉震撼作品的机遇。  
  • cover
    1个月前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焚毁!

    据英国《独立报》和新德里电视台等外媒报道,太阳风暴活动日益频繁,正在影响地球卫星,尤其是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卫星一段时间来接连坠落。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物理学家丹尼·奥利维拉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显示,从2020年至2024年间,有583颗“星链”卫星坠落地球。而且坠落速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1年,有78颗“星链”卫星坠落。2024年,则有多达316颗“星链”卫星在大气层中烧毁。目前,地球轨道上共有超过7000 颗“星链”卫星,SpaceX计划将“星链”的规模扩大到最多3万颗卫星。 ▲资料图片:2024年6月2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恩西尼塔斯拍摄的照片显示,搭载着“星链”卫星的“猎鹰9”火箭从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物理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卫星雨”进行了研究,研究小组经过对比发现,卫星坠落与太阳活动存在明确的关联。但研究报告指出,70%的卫星并非在强磁暴期间坠落,而是在中等磁暴和弱磁暴期间,目前仍存在许多谜团。
  • cover
    1个月前

    任天堂Switch 2温哥华发售!惊现抢购长龙!

    任天堂Switch 2发布引发温哥华大排长龙 6月5日是任天堂Switch 2正式上市的日子,早在前一晚,大温哥华地区的游戏迷们便纷纷聚集在EB Games门店外,准备迎接这款备受期待的新主机。 在温哥华市及周边,包括西八大道和Metropolis at Metrotown的门店前,都排起了长队,不少玩家提前数小时就开始等候。在举行午夜首发的门店,尽管名为“午夜发售”,其实从晚上9点开始便可以领取新机,这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许多玩家带来了折叠椅、饮料和朋友一同等候,将这场排队变成了一次小型派对。从商店走出的玩家们手中拎着崭新的Switch 2,脸上满是兴奋与满足。 据EB Games温哥华门店的工作人员透露,最早的顾客在下午便已开始排队。他们还表示,即便没有提前预定,也有少量现货可以购买,但未透露具体到货数量。不过从现场情况来看,库存似乎比较充足。 发售当晚,光是我们走访的两个地点,现场排队人数就已达数百人。而BC省其他地区也举行了类似的发售活动,预计数以千计的玩家参与了这场午夜盛典。为了确保秩序,现场也安排了保安执勤。 Switch 2此次提供标准版和附带《马里奥赛车》的捆绑套装,售价分别为629加元与699加元,虽然价格不低,但玩家们的热情丝毫不减。 你也是晚上排队的一员吗?有没有成功入手这台全新的Switch 2呢? Switch 2     Switch 2
  • cover
    1个月前

    “互联网女皇”:AI发展速度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技术变革

    5月30日,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风险投资家玛丽·米克尔发布了长达340页的2025年AI产业趋势报告,用大量图表详尽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速度、应用广度、资金投入和使用规模方面的爆炸性增长,并质疑OpenAI等AI巨头的“烧钱模式”是否能持续下去。米克尔是风投公司 Bond Capital 的创始人兼合伙人,曾因每年发布《互联网趋势报告》而被誉为“互联网女皇”。在创立Bond之前,她曾担任知名风投凯鹏华盈的增长基金主管(2010–2019),主导投资了 Facebook、Spotify、Ring 和 Block等公司。但自2019年起,米克尔停止发布年度趋势报告。 如今,米克尔强势归来,聚焦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一词贯穿整个报告,强调AI发展速度已经超越历史上任何技术变革。01 AI像竞技体育一样,不断刷新“极限”米克尔的这份报告名为《趋势——人工智能》,她在其中写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范围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她在报告中写道,人工智能的进化,越来越像竞技体育那样呈现出“超人类”的一面,不断刷新“极限”。而在商业领域,企业正借助AI系统分析和摄取海量数据,让机器变得更聪明、更精准、更具竞争力。 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单位Token使用成本的大幅下降、开源模型的广泛传播、芯片性能的飞跃式提升——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AI技术变得更加强大、易用、可负担,也更具商业可行性。OpenAI的ChatGPT,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从用户增长速度、使用频率到商业化能力来看,ChatGPT 是技术史上最成功的“爆红产品”。数据显示,ChatGPT 在发布仅 17 个月内用户突破 8 亿人次,创造了人类技术应用史上传播速度最快的纪录。与此同时,众多AI公司也在前所未有的速度下,快速实现高年经常性收入(ARR),这在以往技术周期中几乎不可想象。 报告还指出,尽管训练一个顶尖AI模型的成本如今已高达 10 亿美元,但模型的“推理成本”(即用户使用AI进行输出的花费)却在急剧下降。她援引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数据表示:按每百万个Token计算,推理成本在过去两年内下降了99%。在竞争格局方面,米克尔强调,当前的AI竞赛也正出现“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竞争对手以极低成本复制彼此功能,特别是在开源模型和中国技术的推动下,市场节奏明显加快。她引用英伟达的数据指出:2024年推出的Blackwell GPU,在每个Token上的能耗,仅为2014年Kepler GPU的十万分之一,显示出硬件效率的惊人提升。 与此同时,谷歌的TPU(张量处理单元)、亚马逊的Trainium芯片也正在自家云平台中进行大规模部署。米克尔认为,这些项目并非附属业务,而是科技巨头“基础性押注”,意味着AI将成为未来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尽管AI的技术进步速度令人惊叹,但它在财务回报方面仍未跑赢历史上的其他技术革命。米克尔指出,虽然风投资金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涌入AI领域,但目前大部分AI公司依然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早期阶段。训练和部署AI系统所需的计算资源与基础设施,意味着极高的前期资金消耗。 米克尔坦言,这对消费者和企业是利好: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使用成本显著降低;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还无法判断,哪些公司最终能熬过烧钱期,成为长期可盈利的下一代科技巨头。她写道:“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这批AI追梦者,最终会落在赚钱方程式的哪一边。” 值得注意的是,AI的全球扩散路径与互联网1.0时代完全不同。当年,美国是技术起点,随后才逐渐扩展至全球。而ChatGPT自2022年底发布以来,几乎是同时在全球多个地区引爆,打破了技术传播的传统节奏。02 AI基础设施之争全面打响在AI全面爆发的当下,传统科技巨头与新兴AI公司正展开激烈竞争,争夺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主导权。这场竞赛不仅技术门槛极高,更深刻影响全球技术生态与地缘政治格局。智能代理交互界面(Agentic Interfaces)企业级AI助手(Enterprise Copilots)真实世界中的自动化系统(Autonomous Systems)国家级“AI主权模型”(Sovereign AI Models)这一切,不仅将重塑“工作如何完成、资本如何分配、国家如何竞争”的根本逻辑,也正在模糊科技、资本与国家战略之间的界限。03 AI竞赛=新冷战?技术领先或将转化为全球主导权与此同时,我们正见证一场愈演愈烈的全球领导权之争。各大国正纷纷加速布局,试图打破他国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经济增长的焦虑、社会治理的压力、地缘诉求的复杂性,正共同驱动各国将更多资源与国家战略倾斜至人工智能领域。 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曾直言不讳地指出:“AI 的竞赛就是当代的太空竞赛。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极具能力的对手,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只有持续的进展。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自己永远不落后。”这场竞争的现实在于:AI技术上的领先,可能反过来转化为地缘政治上的主导地位,而不是相反。正因为如此,AI 已不再只是技术发展的前沿,它已经成为各国角逐国家影响力、战略威慑力与经济主导权的制高点。谁能掌握核心模型、芯片、基础设施与人才,谁就更有可能在下一轮全球秩序重塑中占据主导。04 AGI是技术终点,还是新起点?对于AGI,米克尔也对其发展前景和隐藏威胁给出了预判。她写道,与当前的人工智能模型不同,AGI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即使范围很广)的任务领域,而是具备真正的跨学科通用性,能在无需重新训练的前提下解决全新问题。AGI的出现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它的实现依托于近年来模型规模、训练数据量和计算能力的指数级提升。虽然AGI的具体实现时间仍不确定,但许多业内专家认为这一进程正显著提速。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在2025年1月曾公开表示:“我们现在有信心知道如何构建传统定义下的AGI。”这虽然仍属预测范畴,但它反映出一个关键趋势——模型架构的进步、推理效率的增强以及训练规模的扩大,正加速将AGI从理论构想推向现实能力。更广泛的趋势也已显现:AI的发展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推进,AGI不再被视为遥远的终极幻想,而是可以触及的现实门槛。一旦实现,AGI将彻底重塑软件系统(以及相关硬件)的边界。它不仅能执行预设任务,还能理解目标、制定计划、实时调整策略,展现出广义的推理与自我修正能力。换句话说,它们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处理模糊信息、快速适应新环境,并自主完成跨领域任务。未来,由AG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也可能彻底改写我们的物理环境与工作模式。然而,这一技术飞跃也需要谨慎应对。AGI不是一场比赛的终点,而是一种能力范式的跃迁。它如何重塑社会机构、劳动力结构与决策机制,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为其设定的安全机制与部署框架。AG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潜力巨大,但这一增长很可能呈现出不均衡分布。例如,不同国家、行业与个体之间可能出现新的能力鸿沟。同时,它对地缘政治、伦理规范与经济制度的冲击,更可能是渐进式的演化,而非一次性爆发。正如历史上从工业时代迈入数字时代、再进入算法时代的每一次技术跃迁一样,AGI的最终影响,终将取决于人类如何选择使用和治理这项技术。05 危机四伏:对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我们正身处一个既充满危险,又充满希望的时代。前 T. Rowe Price 董事长兼 CEO 布莱恩·罗杰斯(Brian Rogers)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从统计学上讲,世界并不会经常终结。”作为投资者,预设最坏情况是常识,但真正令人激动的,是去思考“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世界?” 回顾历史,对未来的理性乐观,往往是回报最高、也最有远见的赌注。如今,我们正亲眼见证人工智能如何像当年的电子邮件和网页搜索一样,悄然而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AI所带来的“更快、更便宜、更强”的能力,几乎像魔法一般。不同的是,它来得更快,也更彻底。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抱有同样的期待。有人担忧,AI的演化将引发一场“向下的竞赛”(Race to the Bottom)——数据滥用、失控的自动化、就业压力;但另一些人则坚信,这将是一场“向上的竞赛”(Race to the Top)——更强的技术、更智能的社会系统、更高效的组织与国家治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的狂热、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以及国家间竞争格局的剧烈演化,正在为这场竞赛注入前所未有的动能。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秩序的博弈。可以确定的是:竞赛已经全面打响,尤其是中美之间,科技主导权的角力正全面提速。
  • cover
    1个月前

    马斯克:我们是第一,但第二到第十都是中国的

      当地时间5月30日,美媒彭博社发文称,“中国初创企业正竞相主导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热潮”。文章写道,多年来,美国公司一直引领着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而如今,来自中国的新兴企业不断突破创新边界。在工厂车间人均机器人密度已高于美日等国的情况下,中国正准备让人形机器人承担日益复杂的任务。报道称,中国机器人企业已启动多项试验:从垃圾分类、养老院药品配送,到与警察协同街道巡逻、博物馆导览,乃至军事用途。就在前不久,中国还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尽管这些比赛还不尽完善,但关键在于进步,这代表着中国科技行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美媒提到,中国初创企业引发了马斯克的关注,他的特斯拉公司也正瞄准人形机器人市场。在4月份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这位亿万富翁表示,他认为他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在性能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中国可能最终主导这一领域。他说,“我有点担心,排行榜上排名第二到第十位的公司,都会是中国公司。”这并非是他杞人忧天,不少学者也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能使其在机器人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本密集型领域占据优势,就像他们已经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样。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战略前瞻中心主任朱利安·穆勒-卡勒(Julian Mueller-Kaler)表示,“中国模式”实际上可能更胜一筹。不过,他又补了一句“数字和科技进步是最高级别的地缘政治问题”,不忘翻炒“中国威胁论”的陈词滥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情境机器人研究所的所长亨里克·克里斯滕森(Henrik I. Christensen)则更为直接,“我毫不怀疑,中国正在赢得人形机器人竞争。” 中国每万名工人的工厂机器人使用量已增至470台。彭博社制图彭博社指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至关重要。花旗集团的最新预测显示,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及相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飙升至7万亿美元,届时全球可能将会有6.48亿台人形机器人。经济回报之余,在国家层面,机器人还意味着战略影响。无论谁主导人形机器人研发,都可能掌控一支不知疲倦的“工人”、或是“护理人员”的队伍,进而重新定义经济与政治实力。正如马斯克5月中旬在沙特演讲时说的那样,随着机器人劳动力的增加,全球经济规模可能增长到目前的10倍,这将“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让人类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报道指出,中国正在大胆押注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前景,其战略是将人形机器人融入制造、医疗、酒店等多个领域。十年运筹帷幄下,如今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已超越德国和日本,且在四年内实现翻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每万名员工配备470台机器人,远高于美国的295台。有中企创始人告诉彭博社,得益于国内制造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国约有五六十家企业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据机器人行业权威机构立德智库(Leaderrobot)等4月发布的研究,中国今年有望生产超1万台人形机器人,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今年早些时候,中方还宣布,未来20年将向机器人和高科技领域投资1万亿元人民币,远超美欧投入。“中国有很多参与者,其中不乏顶尖人才。希望中国在机器人领域能够拔得头筹。”上述中企创始人说。报道还提到,人工智能模型正助力人形机器人变得更智能、更灵活。中国初创企业竞相优化AI应用,使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规划动作、协同作业,并自主学习适应新场景。与此同时,这种技术进步也在推动中国机器人走进现实应用场景。来自中企的机器人正广泛应用于苹果手机的组装,以及比亚迪、吉利和一汽大众等汽车工厂中搬运箱体、分拣零件和检测仪器的任务;这些机器人还被用于检测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泄漏,有效避免人工操作对肺部健康的损害。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苏珊娜·比勒(Susanne Bieller)认为,随着中国初创企业与制造商合作降低成本,提升机器人的性价比,中国正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未来5到10年,我们预计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她说。
  • cover
    2个月前

    马斯克回归Tesla,将睡在工厂或机房

    财联社5月24日电,世界首富马斯克周六在社交媒体发帖称,他已经重新回到7x24小时工作的状态,会睡在会议室、服务器机房或工厂里。马斯克表态称:“我必须全神贯注于X/xAI和特斯拉,还有下周的星舰发射,因为我们正在推出关键技术。”马斯克(Elon Musk)将于6月底在奥斯汀确认机器人出租车试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特斯拉(Tesla)确实以雄心勃勃的目标而闻名,这些目标经常引起全世界的注意。然而,这些巨大的雄心壮志往往伴随着延迟和方向变化,就像Cybertruck的发射一样,该发射一再推迟,并引起了与设计,性能要求和生产质量相关的争议。现在,重点再次放在长期承诺的机器人出租车项目上。虽然有疑问,但特斯拉正准备在6月下旬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开始首次机器人出租车服务试验,按计划。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5月20日星期二直接透露了这一点。此举是在美国监管机构就安全方面给予严格关注的情况下采取的,这些方面仍然是自动驾驶 汽车发展的主要关注点。马斯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这家电动 汽车制造商将在该市的某些地区推出约10辆自动驾驶汽车,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将其增加到约一千辆。“我们实际上不会在整个奥斯汀地区进行发射,而只是在最安全的部分进行发射,”马斯克说。成功的robotaxi试验对特斯拉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马斯克已经将公司的重点从开发新的,更便宜的电动汽车平台转移到robotaxi服务和人为机器人Optimus的推出。特斯拉的大部分估值都取决于这个赌注。“从长远来看,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自治和乐观,”马斯克告诉CNBC。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很难商业化,严格的监管和大量投资迫使许多公司放弃。那些仍在竞争的人,包括Alphabet的Waymo,面临着更严格的审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一直在调查一场碰撞,涉及特斯拉自10月以来处于不良道路可见性条件下的先进全自动驾驶(FSD)驾驶员辅助软件。上周,美国的道路安全监管机构要求特斯拉回答有关其付费机器人出租车服务启动的问题,以评估这些汽车在恶劣天气下将如何运作。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正在与主要汽车制造商进行谈判,以授权预计将基于其机器人出租车的FSD软件。为了支持更广泛的人工智能的愿景,马斯克的xAI初创公司已经提高了其管理更先进模型的数据中心能力,以及其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的超级计算机集群,被称为“科洛素”,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马斯克表示,xAI将在孟菲斯附近的新设施中使用来自Nvidia的100万高级布莱克韦尔芯片。“只要Nvidia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将继续从Nvidia购买,”他说。大孟菲斯商会3月表示,xAI在田纳西州孟菲斯西南部购买了100万平方英尺的房产。马斯克在三月份将xAI与其社交媒体平台X合并,他表示,特斯拉和xAI之间的合并不值得考虑,但“不可能”,尽管需要股东的同意。
  • cover
    2个月前

    特朗普再出手:对苹果征收25%关税!新iPhone涨价!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加大了贸易威胁,将矛头指向智能手机巨头苹果以及整个欧盟的进口产品,在数周的缓和之后,全球市场再次陷入动荡。 特朗普威胁要对苹果公司在美国销售但未在美国生产的iPhone征收25%的关税。美国每年售出超过6000万部手机,但该国却没有智能手机制造工厂。 他还表示,他将建议从6月1日起对欧盟征收 50%的关税,这将对欧洲制造商生产的奢侈品、药品和其他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欧盟委员会拒绝置评,称将等待欧盟贸易主管马罗斯·塞夫科维奇与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周五晚些时候的通话。 消息传出后,市场应声下跌。标普500指数期货在盘前交易中下跌1.5%,欧洲斯托克600指数下跌2%。苹果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下跌3.5%,其他科技领头羊的股价也随之下跌。特朗普并未透露对苹果发出警告的具体时间。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网站上发帖称:“我很久以前就告知苹果公司蒂姆·库克,我预计他们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将在美国制造和生产,而不是在印度或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不是这样,苹果必须向美国缴纳至少25%的关税。” 白宫一直在与多个国家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但进展并不稳定。特朗普4月份实施的激进关税将使消费者和企业进口商品的税率提高约25%,引发了包括股票、美元和美国国债在内的美国资产的抛售。此后,市场有所反弹。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是否可以对单个公司征收关税。苹果公司尚未立即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在特朗普于4月初将对中国的关税提高至100%以上后,白宫因市场动荡而做出让步,允许对主要从中国进口的智能手机和其他一些电子产品免征高额关税,这对苹果和其他依赖进口产品的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据报道,苹果公司计划到2026年底在印度工厂生产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iPhone,并且正在加快这一计划,以应对其主要制造基地中国可能提高的关税。在特朗普对中国征收关税引发供应链担忧和 iPhone 价格上涨担忧的背景下,苹果公司将印度定位为替代制造基地。 这家iPhone制造商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其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智能手机将来自印度。
  • cover
    2个月前

    13万+人断网!加拿大三大电信巨头集体瘫痪!

    Bell和Telus在多个省份发生网络故障   截至东部时间周三上午9点30分,已有超过13万名用户报告无法访问Bell网络: Bell官方客服账号在早上10点前通过X发文确认,表示:“安省和魁北克省部分用户遭遇网络中断,我们的技术团队已在积极排查和修复,感谢大家的耐心等待。” Rogers发言人Zac Carreiro表示,公司尚未发现网络故障,但正在密切监控相关情况。Downdetector网站显示,Rogers的问题主要集中在BC省、安省和魁北克省。 Telus在其官网的服务状态页面上确认,其阿尔伯塔省、BC省和加拿大东部地区的服务存在问题。但Telus表示,此次中断主要影响的是无线服务,而非互联网服务。公司正在努力恢复正常服务。 更糟的是,今早不仅网络瘫痪,就连银行服务也“中招”! 丰业银行手机App和网银也崩了 同一时间,Downdetector数据还显示,在过去24小时内,数百名用户报告了丰业银行(Scotiabank)服务中断的情况。 根据丰业银行手机App上显示的通知,周三早上8点刚过,其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暂时无法使用”。 通知中写道:“我们正在尽快恢复服务。” 图源:51记者拍摄 服务中断的报告数量在东部时间上午8:36左右达到峰值,Downdetector上显示约有675条活跃报告。到了上午10:21左右,中断报告数量大幅减少,仅剩41条活跃报告。 CTV已就此事件联系丰业银行征求回应。 目前网络正在逐步恢复,你家网回来了没?银行能登上了吗?   更新:2025年5月21日,东部时间上午10:22:看起来部分地区的服务已逐渐恢复。我在汉密尔顿的Bell网络又恢复正常,MobileSyrup和我们的母公司ZoomerMedia的其他用户也报告说他们的服务正在回归。   加拿大的Bell、Telus及其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似乎正遭遇大规模网络故障,影响了多个省份。 2025年5月21日上午9点后,社交媒体和故障报告网站Downdetector.ca上关于三大运营商的故障报告激增。此次故障还波及了一些附属品牌,连使用Rogers线路的批发服务提供商TekSavvy也出现了问题。   根据目前的信息,此次故障主要影响了有线网络服务,而部分移动服务仍在运作。然而,MobileSyrup也收到了有关移动网络连接不稳定的报告。 MobileSyrup已向Bell、Rogers和Telus询问此次故障的情况。 Rogers的发言人Zac Carreiro表示,公司并未检测到故障,但正在监测情况。不过,客户反馈不一,有些用户表示网络正常,而另一些则反映出现了故障或速度比平时慢。Downdetector显示,Rogers在卑诗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主要出现问题。 Bell在Twitter上发布消息称,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存在故障。该公司在给MobileSyrup的邮件中也重申了Twitter上的说法,表示:“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一些客户可能正在经历网络故障。我们的网络团队正在调查此事,届时将尽快提供更新。” 网络故障 Telus的网站上有一份服务状态页面,确认阿尔伯塔省、卑诗省和东加拿大的服务存在问题。然而,Telus的网站表示,这些故障主要与无线服务有关,而不是互联网。该公司表示正在努力恢复服务。 更多信息敬请期待……
  • cover
    2个月前

    AI抢不走!13种高薪工作成新时代“铁饭碗”

    AI时代来临,许多人担忧自己的工作会被取代。履历服务机构Resume Now引用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列出13种前景看好的职业,不仅薪资优渥、长期稳定,而且不太可能被AI取代。 ►森林火灾检查员及预防专家 判断火灾隐患、调查野火塬因、制定预防策略,需要人员实地操作,无法完全自动化。 年薪中位数:7万1420美元 ►空服员 AI无法在飞机上送餐,而且航班上的客户服务,依然需要人性化的互动。 年薪中位数:6万8370美元 ►饭店经理 AI没办法帮忙通马桶,而且监督饭店营运、管理员工、让宾客满意,都需要人际互动。 年薪中位数:6万5360美元 ▼机上服务仍需要人性化的互动。(示意图/CFP) ►电工技师 AI不能帮你安装吊灯,技师必须在场实作。 年薪中位数: 6万1590美元 ►管线技师 不论自来水管或天然气管线,都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工作。AI机器人或许可以处理一部份,但无法全部完成。 年薪中位数: 6万1550美元 ►工业机械维修技师 非常需要即时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AI目前难以处理。 年薪中位数: 6万1170美元 ►机械维修工 类似上述的电工技师,但主要执行日常维护工作,而复杂的维修工程,需要在现场即时解决问题,仍须仰赖人力。 年薪中位数:6万1170美元 ▼厨师的工作需要手艺与创意。图为鼎泰丰加州圣塔克拉拉分店,师傅们手工制作小笼包。(图/达志影像) ►餐厅主厨 AI品尝不出餐点的味道,而且食谱研发与食材备料,都需要仰赖人类的创意。 年薪中位数: 5万8920美元 ►飞机货物处理主管 AI可以处理部分货运作业,但仍需要人员监督、处理、应对意外状况。 年薪中位数:5万8920美元 ►助听器专家 需要配合客户,进行个人化调整,AI目前难以处理。 年薪中位数:5万8670美元 ►私人服务经理 不论是监督健康计划、活动企划或者豪华礼宾服务,都需要人际互动、高EQ与决策能力,AI难以处理。 年薪中位数:5万7570美元 ▼许多工作仍需要人性化互动。(示意图/CFP) ►保险业务员 尽管AI可以处理部分核保作业,但这份工作仍需要人际互动、服务与沟通。 年薪中位数:5万9080美元 ►保全&火警系统安装人员 排除维安状况、安装火警系统,需要人员在现场及时处理。 年薪中位数: 5万6430美元
  • cover
    2个月前

    美政府宣布:在世上任何角落使用华为芯片都违法

    即便美、中两国近日针对关税战达成休兵共识,使国际贸易运作面临的威胁有所缓和,但双方的芯片战争仍方兴未艾。 美国商务部更在13日宣布新的指引,明确指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使用华为生产的“昇腾”人工智慧芯片,都属于违反美国出口管控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对中国芯片发展的箝制。  彭博报道指出,美国商务部“工业暨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13日发表声明,表示商务部目前已启动撤销前任拜登(Joe Biden)政府所推出的人工智慧(AI)扩散规范之程序,并且同时宣布新的措施,借此进一步强化半导体的出口管控。  除了在新的政策指引中明确规定,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使用华为(Huawei)旗下“昇腾”(Ascend)AI芯片都是违反美国出口管控的行为之外,BIS也正在计划针对“使用美制AI芯片进行中国AI模型的训练或推论”的行为提出警告。 报道指出,训练AI模型的方式,涉及向模型投放大量资料,并且协助该模型辨识其中的模式;推论则是将透过训练所获得的能力,投入实际的解题情景之中,借此强化AI模型整体的能力。   因此,将使用华为芯片视为非法行为,无疑将大幅提升华为发展AI芯片以及智慧型手机的难度,使该企业在既有的箝制上,面临更多桎梏;根据彭博在去年11月的报道,目前华为正在研发2款“昇腾”芯片后续型号、基于7奈米工艺架构所设计的产品,以因应辉达(NVIDIA)产品的挑战。 在声明中,美国商务部也对拜登政府的政策有所批判,强调当时“美国政府将部分国家地位降至第二等级,无疑对于美国外交关系构成影响”,因此目前正在撤销既有规范,并且将在研拟完成之后,公布新的规范内容。
  • «
  • 1
  • 2
  • 3
  • 4
  • 5
  •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 封面
    太牛了!Rogers首家推出这服务 网无死角
  • 封面
    马斯克没钱了? xAI陷资金危局
  • 封面
    金发AI“女友” 聊天太炸裂!可启动“成人模式”?
  • 封面
    何方神圣?这位华人小哥薪水2亿美元!
  • 封面
    C位换人了,顶尖华人人才或统治AI科技产业
  • 封面
    特斯拉收入暴跌16% 马斯克这个词叹了九次
Contact Vansky
Tel: (604)269-8468, (604)537-9766
Location: 258 - 5701 Granville St, Vancouver, BC V6M 4J7


微信客服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1999 - vansky.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