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天空 温哥华天空
  • 信息版
  • 流星版
  • 流星文摘
  • 新闻
  • 大温店铺
    • 店铺
    • 约饭
  • 视频
  • 专栏
  • 论坛
  • 娱乐
    • 2016中国好声音
    • Sky秀
  • 折扣
登录 注册
  • 移民
  • 留学
  • 地产
  • 财经
  • 时事
  • 社会
  • 美食
  • 健康
  • 娱乐
  • 时尚
  • 教育
  • 科技
  • 法律
  • 生活
  • 旅游
  • 艺术
  • 史海
  • 人物
  • 名车
  • 家居
  1. 新闻首页 /
  2. 健康

    /
  • cover

    颈部按摩慎做!20岁女歌手“lock颈”受伤 一个月后死亡

    按摩纾缓放松,却引发致命危机!泰国女歌手Phing Chayada 11月初在当地做泰式按摩,包括「lock颈」动作,后来半身瘫痪,于昨日(12月8日)离世,享年20岁。香港脑神经外科专科医生黄秉康接受访问时,讲解泰式按摩的危险性,指出有1类人不适合按摩。若按摩后出现3种迹象,则可能已受伤,宜立即求医。 按摩致命|做泰式按摩lock颈半瘫 1个月后亡 年仅20岁的泰国女歌手Phing Chayada,今年11月初在其Facebook发文表示,因为肩膊酸痛去做泰式按摩放松,其间被按摩师「Lock颈」。按完之后,后颈虽然感到疼痛,却没有太在意,只吃了药纾缓疼痛。惟一星期后,她手臂亦开始麻痹。 Phing Chayada按摩受伤经过及死亡原因 泰国女歌手Phing Chayada早前做泰式按摩后,不久后半身瘫痪,1个月后死亡。(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Phing Chayada年仅20岁。(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Phing Chayada于11月初在Facebook发文,提到自己按摩后出现非常严重的情况。(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她提到,自己是因为肩膀疼痛,所以去按摩,按完后一开始一切正常。(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2天之后,颈后开始疼痛,她以为是正常的按摩后会有的酸痛,于是吃了药止痛。(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再过了一周,她的手臂开始麻痹,于是去找了同一位按摩师再做了按摩。(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两周后,疼痛和僵硬变得更剧烈,她甚至无法仰卧。(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第3次按摩后,因为按摩师十分用力,她淤青了一个星期。(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她表示,指尖开始有触电的感觉,手痒得想把它砍掉。(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麻木逐渐感蔓延至全身,至两周后,右臂开始无法抬起。(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她其后的发文提到:「我想回覆大家的留言,但是我不能动,被困在床上」、「我想站起来跳舞,我很沮丧」。(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Thai PBS》等泰媒报道,Phing Chayada已于12月8日死亡。(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死因是与血管感染和脑部肿胀有关的并发症。(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相片来源:Phing Chayada Facebook)   因为深信按摩可以纾缓不适,Chayada其后再去了同一按摩店2次,按摩师为她做了很多扭颈动作。然而按摩过后,疼痛越发剧烈,手臂麻痹僵硬,无法趴着睡觉,刺痛与麻木感渐渐蔓延全身,直到最后右手无法举起。 Chayada就医后,医生告知她原因颈椎早已受伤,接受按摩后更致神经受损,演变至半身瘫痪。她曾在Facebook透露自己的状况和心情称,「我想回覆大家的留言,但是我不能动,被困在床上」、「我想站起来跳舞,我很沮丧」。据泰媒报道,Chayada于12月8日离世,死于与血管感染和脑部肿胀有关的并发症。 按摩风险|lock颈有何影响?恐扭断神经线/中风? 按摩后导致中风、瘫痪的新闻时有发生,泰式按摩或肩颈按摩真的如此危险和致命?脑神经外科医生黄秉康接受访问指,「lock颈」直接扭断颈部神经线或引致瘫痪的机会较微,反而应该担心伤及颈部血管。 他表示,颈部有4条血管供血给大脑,当颈部急剧扭动或创伤,可能引发以下情况: 导致血管撕裂,血管内壁受损,有机会形成血块。 若血块跟随血液流上脑,可能造成血管闭塞,甚至即刻阻塞血管,引致脑部受损或神经受损问题。 当脑部受损或者中风,的确有机会令脑细胞出现水肿或有感染的并发症。 黄秉康医生警告,这些问题虽然并非太常见,不过一旦出现,就会有极严重的后遗症,因此要特别留意。 按摩风险|1情况绝不能按摩颈部 甚么情况下不适宜进行颈部按摩?黄秉康医生强调,其实任何人都不适合进行颈部按摩,包括「Lock颈」或比较粗暴大力地按压颈部。因为按摩师未必受过专业训练,如果用力不当或手法不当,可能不小心伤到颈部而不自知。特别是颈椎有受损、肩颈绷紧的人士,就更不建议按摩颈部,「本身颈部已不健康,自我保护能力更弱,更加容易受损。」 按摩风险|按摩后出现3症状 即求医保命 在按摩之后,出现哪些征兆反映颈部可能已经受伤?黄秉康医生提醒,若出现以下情况要特别留意,尽早求医检查: 如果持续出现头痛、颈痛或头晕,都是颈部血管可能受损的征兆。 情况更严重者可能出现小中风病征:说话不流利、吞咽困难、重影,以及手脚麻痹无力,务必尽早求医。
    time 5个月前
  • cover

    加拿大癌症患者平均自费医疗费用高达3.3万

    在癌症治疗期间,来自魁北克拉瓦尔市(Laval, Que.)的33岁女子瓦内莎·佩尔科科(Vanessa Percoco)曾感到自己不得不在“支付治疗费用以改善健康”与“支付房租”之间做出选择。 佩尔科科曾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刚刚开始一份为期短暂的合同,负责帮助三年级特殊需求学生。然而,2022年被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后,她的计划不得不中断。 在超过两年的治疗期间,包括部分结肠切除手术和12轮化疗,佩尔科科自费支付了超过4000加元的处方药费用,这些药物用于应对副作用和并发症。此外,她还需支付结肠造口袋(每四天更换一次)、绷带、物理治疗和整骨治疗费用,以及往返医疗机构的交通和停车费用。 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 由于诊断让她无法继续工作,她的15周就业保险迅速用尽。佩尔科科不得不依靠家人提供经济支持。 “接受癌症治疗时,你应该专注于生存和恢复健康,”佩尔科科对CBC新闻说。 然而,她却时常为钱发愁。“我必须付钱才能变得更好。” 加拿大癌症协会在周一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分享了佩尔科科和其他癌症患者的故事,揭示了与癌症治疗相关的经济负担和压力。 尽管住院治疗(如手术和化疗)的费用由公共医疗覆盖,报告显示,癌症患者在其一生中平均需承担近3.3万加元的费用,包括自费的处方药、往返医院的交通和住宿费用,以及治疗和康复期间的收入损失。 放弃或推迟治疗的风险 报告由科学顾问委员会联合主席约安娜·尼科劳(Ioana Nicolau)主持,她表示这是加拿大首份此类报告。 该报告通过与加拿大统计局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合作的建模工具估算,并由加拿大抗癌伙伴组织分析得出。 报告指出,加拿大最常见的四种癌症——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对医疗系统的经济影响最为显著。基于发病率、人口统计数据、诊断时的恶性程度及生存时间等因素,预计这四种癌症将占据今年医疗系统成本的47%,约142亿加元。 报告估计,个人承担了社会总成本的20%,其余费用由医疗系统直接承担,如手术,总计约302亿加元。仅今年,与癌症相关的个人及护理人员费用就达75亿加元。 尼科劳表示,一些患者可能会因经济压力选择推迟或放弃某些治疗,这可能导致更差的健康结果。 “低收入或固定收入群体,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患者,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经济负担,”她补充道。 系统中的“裂缝” 金斯顿综合医院(Kingston General Hospital)的肿瘤科医生、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教授克里斯托弗·布斯(Dr. Christopher Booth)认为,这份报告的亮点在于真实患者的故事,展示了财务障碍如何影响治疗、护理和康复。 “最令人担忧的是患者及其家庭直接承担的费用比例,”布斯说。“我们需要认识到系统中的裂缝。” 寻找解决方案减轻患者负担 佩尔科科表示,她的父亲帮助支付了生活基本开销,而她的姐姐则关掉了自己的美发沙龙,陪她去看医生。她对此深表感激。 加拿大癌症协会及一些特定癌症组织为患者提供了与旅行相关费用的经济援助。 作为卡尔加里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尼科劳希望这份报告能引发讨论,促使政策制定者聚焦于减轻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如今,佩尔科科已于今年5月重返特殊教育工作岗位。 她表示分享自己的故事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还有许多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因经济问题而焦虑。“我认为这并不公平,”她说。
    time 5个月前
  • cover

    新移民被捅伤自费就医!BC新卫生厅长预取消MSP等候期

                            卑诗省新任卫生厅长奥祖宜 (Josie Osborne) 表示,对早前有新移民被刺伤而没有医疗服务保障一事感到难过,她承诺将研究撤消为申请医疗服务计划 (MSP) 设下的等候期。 奥祖宜表示,尽管她才履新仅几个星期,但承诺将责成省卫生厅进一步研究这个做法的可行性,并了解设有等候期这项政策造成的影响。 她表示:「省民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期望我们继续行动,改善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医疗保健系统。」 目前全国只有两个省份要求新来的居民必须等待三个月,才符合获得医疗保健计划的资格,卑诗省是其中之一。 这项政策已酿成一些备受关注和使人伤感的个案。 今年4月,在白石市码头附近发生了一宗随机刺伤事件,由于受害者刚到埗加国才几天,他被送院后发觉要自行承担医疗费用。当主流传媒就此向省府反映后,卫生厅豁免了该名伤者的三个月等待期。 奥祖宜承认,听到像这名伤者的故事让她感到不好受,她表示将会走进社区做外展工作,以更好地聆听省民的意见。 曾任职于卑诗大学 (UBC) 和西门菲沙大学 (SFU) 的戈登伯格 (Shira Goldenberg),现为美国圣地牙哥州立大学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的副教授,她对卑诗省MSP等候期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全面废除这项要求。 她指出,这项政策原意是防止卑诗省医疗服务被滥用,或有人为了取得医疗服务而来旅游,但实际上却会令省民的健康情况变差,变相增加医疗成本,因为新到埗的居民多会延迟就医,等到MSP获批后才看医生,使病情恶化,治疗开支变得更高。 戈登伯格说:「有许多家庭因此要面对在餐桌上的食物和医疗账单之间二择其一,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困境。」 她认为等候期构成的「风险」不成比例地影响到少数族裔社群,尤其是来自拉丁美洲的人,她形容他们有如堕进了「经济灾难情景」。 她补充道:「我们的政客需要优先处理这个问题,将其作为促进族裔平等的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看到社区的包容性和公义真正受到关注。卑诗省是加拿大移民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因此解决这问题并建构一个有更高包容性的长远制度,实在至为重要。」
    time 5个月前
  • cover

    加拿大卫生部批准马斯克“神经连接”大脑研究!

    要符合资格,个人必须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脊髓损伤而患有严重的四肢瘫痪。 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Neuralink公司合作,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招募6名愿意在大脑中植入1000个电极触点的瘫痪患者。 根据路透社报道,负责该试验的一名外科医生说,这项名为CAN-PRIME的试验已经开始招募患者参与重大研究,该研究将测试一种允许人们用大脑意念移动光标的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euralink本周宣布了监管机构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准。Neuralink已经在美国的病人身上植入了两台此类设备。 Neuralink的董事们一年前联系了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络的神经外科医生安德烈斯·洛萨诺。他认为,他对其他形式的大脑植入物的经验起到了作用。 洛萨诺说:“我和我们的整个团队很高兴抓住了参与这项试验的可能性。” 该试验将使用一个两吨重的机器人将 64 个电极(每个电极有 16 个触点)植入患者大脑的手部运动区域。 这个想法是,电极将传输这些区域的活动,这样通过思考运动,患者可以使连接的设备移动。 要符合资格,个人必须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脊髓损伤而患有严重的四肢瘫痪。洛萨诺说,他们将在多伦多进行手术,并在家中使用这项技术。他补充说,他希望在新的一年开始。 作为赞助商,Neuralink设计了电极和植入系统,并将解码电极的信号,而医生将负责患者选择、手术安全和健康监测。 “手术显然是必要的关键一步,但我们不会分析数据或对数据做任何事情。这将由公司来做,”洛扎诺说。 洛萨诺说,任何手术都有风险,而且有可能出现并发症。这些包括脑出血、感染、电线断裂或电线停止传输。 今年5月,Neuralink透露,其第一位患者的电线脱落了——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该公司多年来一直知道这个问题。 加拿大卫生部证实,它已于11月15日批准了这项研究,但没有提供研究方案。 大学健康网络(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负责科学与研究的执行副总裁布拉 德·沃特斯说,这种干预措施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普及、向公众开放。但马斯克“已经展示了快速行动的能力,”他说。 这项技术的重点是读取大脑活动。但洛萨诺说,也有可能“书写”——传输信息,例如,让视障人士可以“看见”。 但他补充说,安全措施需要到位,这样技术才不会被滥用。 洛萨诺说:“还有一个问题是,系统是否会被黑客入侵,有人可能会把你的想法插入你的大脑或读取你的想法。”他补充说,这是理论上的,但“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在安全正确的情况下进行。”
    time 6个月前
  • cover

    挺过口腔癌 58岁歌手张咪再罹舌癌 将切半边舌头

    张咪公开自己五年前接受化疗的模样,自述被折磨的面目全非。(翻摄张咪微博) 据世界日报报道,中国知名歌手张咪19日于微博宣布一项噩耗,经检查后确定自己罹患了舌癌,这是她从五年前罹患口腔癌后的第三个癌症,这次疾病可能夺走她的半边舌头。 张咪积极抗癌,用最美好的样子回归萤光幕前,也鼓励癌友不要放弃。(翻摄张咪微博) 2019年张咪公开自己罹患口腔癌晚期的病情,由于肿瘤面积很大、扩散严重,当时的她呼吸困难、无法张嘴进食和说话,包括面部肌肉、舌头、下颚骨、牙齿,整个口腔都被癌细胞侵蚀,痛苦不堪。 病情最差的时候,医院甚至下达了死亡通知,张咪还特地为自己的葬礼准备了一条红色的长裙以及遗照。 但是张咪没有放弃,她积极顽强地与癌魔斗争,终于成功战胜癌症。今年8月时开心告诉粉丝这几年癌症没有复发,“经过5年与病魔的抗争,2个癌症的晚期!今天我终于战胜了病魔也战胜了自己!我回来啦!我回来啦!我回来啦!” 距离这则“喜讯”不过才4个月,没料到出现令人意外的消息。据张咪透露,她经过检查得知自己罹患了舌癌,也是她从2019年确诊癌症后的第三个癌症,她在微博发文写道,“人生究竟要经历多少磨难才是尽头,又一次挑战生死,命运将如何安排?” 由于之后需要做手术,应该会切除半个舌头,张咪担心粉丝再也听不到她的歌声,所以她趁着自己还能完整说话的时候,预先录了几首歌曲,后续会在病房内放给粉丝听。 “怎么可能会得第三个癌呢?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强勇敢。”张咪表示一开始获知再罹舌癌时很难接受简直要崩溃,但是既然发生了就只好面对。 张咪积极抗癌,用最美好的样子回归萤光幕前,也鼓励癌友不要放弃。(翻摄张咪微博) 粉丝也纷纷献上祝福,“坚强的咪姐,心疼你!抱抱你”、“早日康复!您一定能战胜病魔!”、“安康归来!我们等你”、“祝您早日康复 您的歌声永远在我心中”。
    time 6个月前
  • cover
    9个月前

    新冠变种病毒再次肆虐 加拿大更新版疫苗何时到?

    加拿大卫生部表示,将在美国批准两种更新的新冠疫苗后,预计初秋完成审查提供给加拿大国民接种,以防止变种的新冠肺炎(Covid)造成住院或死亡率的上升。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随着巴黎奥运传出新冠病毒再次爆发,残奥委会上仍隐约可见时Omicron新变体的传播,令许多运动员因此生病,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现在希望人们考虑接种新冠疫苗,作为秋季预防流行性疾病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科恩(Mandy Cohen)在22日曾告诉记者,为甚么官员们认为最新的疫苗很重要。 科恩表示:「尽管新冠病毒的突变和变化速度比流感病毒更快,但我们对先前疫苗和先前感染的潜在免疫力提供了一些保护。」 他说:「但是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会减少,某些群体继续面对新冠或其它病毒的风险更高,我们需要继续保护自己和我们的亲人。」 安省咸美顿的麦马斯特大学免疫学教授鲍迪什(Dawn Bowdish)表示,新冠病毒活动往往每3到6个月会有一波高峰期,例如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季。     多伦多的家庭医生戈芬克(Iris Gorfinkel)说,她的一些患者已经开始询问秋季疫苗的剂量。 戈芬克说:「现在秋天已在不远处,我建议病人可以等待一会儿,取得更好且匹配的疫苗,因为这将会降低你住院的机会。」 联邦当局则表示,加拿大「有充裕的新冠疫苗数量,可以满足各省份和特区2024年秋冬的需求。」 美国官员说,对于任何希望在冬季假期获得最大化保护力的人来说,秋季接种疫苗可能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但戈芬克建议,现年65岁及以上的人群,包括肥胖、心脏或肺部有潜在问题的人,如果6个月前是最后一次接种新冠疫苗,那么应及早再次接种。这与加拿大国家咨询机构的疫苗建议一致。 鲍迪什说:「任何患有住院高风险并且上次接种疫苗已超过6个月的人,都应该及早施打疫苗,仅管目前的不是最新版。」 安省卫生官员表示,目前加拿大的新冠疫苗是针对较早的Omicron变种XBB.1,该款疫苗于2022年8月首次被使用。 (图:加通社资料图片、CBC)  
  • cover
    9个月前

    小心蚊子叮咬染上马脑炎 无药可医致死率30%

    加拿大卫生当局正密切监控美国 EEE (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简称EEE) 病情,这一疾病是经由病媒蚊叮咬所传染,死亡率高达3成。有几个州陆续出现病例,还有人因此死亡。 目前有关当局已经将4处具有严重风险的城镇进行封城,另外还有29处城镇遭到列管。 EEE 在 1933 年流行于美国东部一些农场的马群,同年由 Ten Broeck 和 Merrill 从病马中分离出病毒,故名为「东部马脑炎」,临床上以高热及中枢神经症状为主,目前尚无疫苗或治疗方法。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在给 CTV 新闻的声明中写道:「人类诊断出 EEE 病毒的情况很少见。自 2016 年以来,加拿大仅报告了 4 例确诊的本地感染人类 EEE 病例,最近一次发生在 2022 年。」 卫生局每年都会观察到马匹感染 EEE 的零星病例,并立即告知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截至 2024 年 8 月 17 日,2024 年蚊子季节尚未出现人类病例,但报告了 6 例马匹 EEE 确诊病例(安大略省 5 例,魁北克省 1 例)。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认识到人、动物、植物及其共享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正在与人类和动物健康合作伙伴合作,密切监测情况。 传染病专家巴雷特医生 (Lisa Barrett) 说,携带病毒的蚊子通常是晚上出来的蚊子。为避免接触,居住在高风险地区的人们应减少晚上的户外活动。 她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例如远离水、用长袖和长裤遮盖皮肤以及涂抹大量驱虫剂。 她说:「这种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果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那么被叮咬的人就会被感染,而且死亡率很高。发病率在 30% 至 50% 之间,症状通常在大约 10 天内出现。会发烧、头痛、思维方式改变、非常困惑,有时还会腹泻和肌肉酸痛。」 美国疾病管制暨预防中心(CDC)表示,尽管 EEE 罕见,但病情十分严重,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呕吐、腹泻和癫痫,约 3 成感染者会死亡。麻州政府也表示,从 EEE 疾病中幸存下来的人往往会落下终身残疾,很少有人完全康复。  
  • cover
    9个月前

    饮咖啡可护肝!喝这种死亡风险减27% 加1物更可降血糖/胆固醇

    咖啡已成为不少人的每日必喝的饮品。有专家指,喝咖啡的确有助护心护肝,其中1款咖啡更可减27%死亡风险。若在黑咖啡中加入1种配料,更可降血糖降胆固醇! 饮咖啡护心又护肝 喝这种死亡率减27% 毒物科护理师谭敦慈在节目《医点不夸张》指,不少研究已证实,咖啡对心血管系统及肝脏具有保护作用,不同种类的咖啡对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有所差异。 喝哪种咖啡的好处最大? 即溶咖啡 VS 研磨咖啡 VS 无咖啡因咖啡 研究指出,以下3种咖啡均有助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 1. 即溶咖啡 死亡率:降11% 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9% 2. 研磨咖啡 死亡率:降27% 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10% 3. 无咖啡因咖啡 死亡率:降14% 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6% 饮咖啡加1种配料 降血糖降胆固醇 毒物科护理师谭敦慈表示,咖啡中的绿原酸成分,则具有护心、保肝的功效。不过,她有以下提醒: 上述提及的即溶咖啡,是指以单纯咖啡粉冲泡而成咖啡,并不包括三合一咖啡。因为三合一咖啡含有糖分、奶精,长期饮用反而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至于研磨咖啡,建议选购浅烘焙咖啡,以避免摄取过量的有害物质丙烯酰胺。 谭敦慈建议一种「黑加黑」的咖啡饮法,并对人体健康有好处: 做法:是把100%可可粉,或是把含85%以上可可成分的黑朱古力加入黑咖啡中。 相关研究及功效:有研究指,这种喝法不仅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有助稳定血糖和降胆固醇。 为了加强「黑加黑」咖啡的健康功效,她偶尔会额外加入肉桂粉,以达到更好的降血脂效果。此外,朱古力也有防晒功效。 每日最多饮多少杯咖啡? 饮用份量方面,谭敦慈建议每天最多喝2杯咖啡,每杯份量约为240毫升,而且应避免在中午后饮用,以免影响晚上睡眠质素。至于未成年人士则应避免饮用咖啡,因他们至少需要8-12个小时才可把体内的咖啡代谢,而且有机会影响脑部发育。
  • cover
    9个月前

    突破!癌症疫苗人体临床试验启动 不用化疗了

    医疗界的重磅信息:全球首只“肺癌疫苗”已经开启人体临床试验! 专家们称赞,这款疫苗具有拯救生命的“突破性”潜力,无数的癌症患者有希望了! 据卫报、Globalnew等媒体报道,由德国著名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研发的全球首款mRNA肺癌疫苗,目前已在英、美、德等7个国家的34个研究中心展开一期人体临床试验,共有130名患者率先试用。   领导试用的研究人员表示,这款名叫“BNT116”的肺癌疫苗能让患者的免疫系统精准地识别并“追杀”癌细胞,从而达到遏制癌症复发,有效改善病人存活率的目的。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每年约有180万人因肺癌去世。在所有癌症中,肺癌晚期的存活率更是特别低。 而新款肺癌疫苗采用曾在新冠疫苗中广泛运用的mRNA技术,旨在治疗肺癌中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 在接受人体试验的患者当中,大约有20人来自英国。 8月20日,67岁伦敦居民拉兹(Janusz Racz)成为首位接种BNT116疫苗的英国肺癌患者。 拉兹来自伦敦,今年5月确诊肺癌,不久之后就开始化疗和放疗。 与只需注射一到两针的新冠疫苗不同,肺癌疫苗目前还需要注射多针。 20日当天,在伦敦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试验中心内,拉兹在30分钟内接受了6次疫苗注射,每次注射间隔5分钟。 而在接下来的6周,拉兹每周都要接受疫苗注射,然后再每3周接受1次疫苗注射,持续54周。 拉兹表示,他自己也是从事人工智能(AI)研究的科学家,他称自己的职业激励他参加这项试验,“我知道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医学的进步,取决于人们同意参与这类试验”。 拉兹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推动新疗法更快地在全世界实施,从而拯救更多的肺癌患者。 伦敦大学医学院(UCHL)临床研究机构的肿瘤内科顾问李萧明(Siow Ming Lee,音译)教授指出:“mRNA疫苗疗法是未来癌症治疗的重要阶段,希望可以让患者通过施打mRNA疫苗,降低癌症复发的机率。” 李萧明解释,mRNA疫苗的治疗原理与化疗不同,疫苗通过识别和靶向癌细胞发挥作用,目的是增强人体对癌症的免疫反应,不像传统化疗,在治疗时也会杀死健康的人体细胞。 也就是说,一旦癌症疫苗试验成功,很多患者也许就不需要再经历太多化疗的痛苦了! 提到研发这款疫苗的BioNTech公司,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吧? 它是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曾与美国辉瑞药厂合作,研发了在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新冠疫苗。 事实上,该公司从2008年刚刚创立时开始,就一直在研究mRNA癌症疫苗。 但面对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公司才转而与辉瑞公司合作,使用相同的方法来研发新冠疫苗。 早在2022年,BioNTech公司创始人夫妇在接受BBC采访时就表示,团队在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前景相当乐观,针对癌症的疫苗有望在2030年以前上市。 目前看来,相关研发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上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李萧明表示,目前还只是mRNA肺癌疫苗的第一代产品,但这是一个开始,“希望它能为全世界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是英国,还有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等其他地方”。 李萧明说:“这非常令人兴奋!不到4年前,人们最初还对mRNA新冠疫苗心存疑虑,但它确实有效。 大家需要记住,mRNA技术对癌症患者同样有效!它在减少癌症患者死亡率方面,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在加拿大,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加拿大肺癌协会(Lung Cancer Canada)的数字显示,今年将有超过2万名加拿大人死于肺癌,这一数字比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死亡人数的总和还要多。 肺癌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世卫组织表示,虽然目前已有化疗、免疫疗法、手术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但由于肺癌往往在晚期才被确诊,因此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较少。 李萧明教授补充说,目前通过自体免疫疗法,肺癌晚期的患者存活率约可提高至20%至30%,mRNA疫苗可在自体免疫疗法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促进作用,遏制癌细胞复发。 李萧明希望增加施打癌症疫苗之后,能够阻止患者肺癌的复发,因为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即使在手术和放疗之后,很多时候癌症仍会复发。 李萧明强调说,目前“BNT116”肺癌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安全试验成功后,预计将于2025年进入第二阶段。 不仅是德国BioNTech公司,去年底,美国制药巨头莫德纳(Moderna)和默克(Merck)公司也重磅宣布:其实验性的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可使致命皮肤癌患者的死亡或复发风险大幅降低! “这款全新疫苗有望在2025年或更早获得监管批准,并在一些国家推出”,莫德纳首席执行官Stephane Bancel满怀信心地表示。 莫德纳公司首席医疗官柏顿(Paul Burton)更乐观地预测,预计2030年以前,针对癌症等各种不治之症的疫苗将会面世,从而挽救“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生命”。 希望这些让人振奋的疗法能够真正奏效,通过新疗法就可以精准杀死癌细胞!让癌症患者的希望成真!
  • cover
    9个月前

    31岁女视力模糊 一验已肺癌扩散!4症状即求医保命

    视力模糊竟与肺癌有关?有医生分享病例指,一名31岁女子因视力突然模糊求医,却意外发现患肺癌甚至已扩散。有医生表示,还有其它癌症也会「上眼」,若发现眼睛出现4种症状,应尽快求医! 31岁女视力模糊 揭患肺癌并扩散 台湾新竹台大分院肿瘤医学部陈奕仑医生分享病例指,该名31岁患者一直没患甚么大病,某天因发现左眼视力模糊,于是求医。眼科医生发现,她的左眼黄斑区出现积水,导致视力模糊及视野现暗点。 详细检查黄斑区积水的现象后,最终发现患者的左眼脉络膜下,因为肺癌肿瘤转移,造成压迫而出现积水。完成肺癌治疗,清除左眼的黄斑区积水后,视力亦获改善。 眼睛现4症状即求医 恐是癌症症状 陈奕仑医生指出,有3种癌症均有机会转移至眼睛或其周边组织,若眼睛出现以下症状,则须尽早求医:   甚么癌症可「上眼」? 31岁女视力模糊 一验已肺癌扩散!医生吁眼睛出现4症状 即求医保命肺癌 乳癌 黑色素瘤 癌症「上眼」后,眼睛有何症状? 视力模糊或丧失 眼球疼痛或不适 视野中出现暗点或闪光 眼球突出 另外,陈奕仑医生表示部分癌症会引发自体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视网膜细胞等眼睛组织,这种情况称为「癌症相关视网膜病变」。自体免疫反应也可能诱发葡萄膜炎,可能造成视野缺损和视力逐渐减退的症状。 陈医生指,化疗或标靶药物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过程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此外,一些化疗药物会直接影响眼睛,造成视力模糊、干眼症、黄斑部水肿、视神经病变等。除了定期到眼科检查外,若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等变化,应迅速求医检查,避免视力损失。 肺癌年杀3700港人 出现甚么征兆应求医? 据香港医管局资料显示,在香港癌症个案中肺癌死亡率最高,2022年共有3782人死于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25.7%。如果出现以下7大症状,有可能已经患上肺癌,建议同时出现多于一项就应尽快求医。 肺癌有何常见症状? 持续性咳嗽 痰中带血 胸肺反覆受到感染或经久难愈 声音嘶哑 胸部不适,咳嗽或深呼吸时感到疼痛 食欲不振及体重下降 容易疲倦  煮食油烟也是隐患 医管局指,吸烟人士患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人士的20倍,其中,二手烟也会使患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高2至3倍。除了吸烟和二手烟之外,还有以下因素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当中包括厨房油烟。   6大高危因素诱发肺癌: 吸烟或常吸入二手烟 长期缺乏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丰富维他命A的食物 长期吸入厨房油烟 经常进食经烧烤、腌制的食物 长期吸入燃烧香烛的烟雾 种族或遗传因素  
  • cover
    9个月前

    78岁美国博士:每周固定吃6种食物“回春20岁”

      美国一名78岁的博士表示,自己靠着每周固定摄取的六种食物,让他的“生物年龄”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了20岁,强调尽管对于寿命长短,基因占了很大一部分,但食物的选择影响也至关重要,若选择得当很有可能多活十几年。据“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报道,克里夫兰诊所的首席健康官,现年78岁的洛伊忍博士(Dr. Michael Roizen)撰写过多本有关长寿的书籍,他告诉“商业内幕”,尽管自己已78岁,但“生物年龄”却只有57.6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界对于如何定义与测量生物年龄,尚未达成共识。 洛伊忍博士表示,虽然基因在预期寿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人们必须了解,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寿命与生活质量,这是最重要的事。” 也就是生活型态因素如何影响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强调“你的选择至关重要。” 洛伊忍博士举例表示,《自然》(Nature)期刊在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转换到有益长寿的饮食习惯的人,更有可能多活十几年。 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参与者摄取了更多全谷物、坚果和水果,同时减少了含糖饮料和加工肉品的摄取。 洛伊忍博士也列了六种食物,并说,即使是在饮食中添加最少量的这些食物,也可能对健康产生正面影响。 以下是他每周摄取的六种食物: 1,橄榄油:洛伊忍博士每天会摄取一汤匙的橄榄油。 因为《美国心脏病学会期刊》在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摄取超过半汤匙橄榄油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9%、死于癌症的风险降低17%、死于神经退化性疾病的风险降低29%。   2,鲑鱼:洛伊忍博士尝试每周吃一次鲑鱼。 据2022年发表在《欧洲营养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吃一到两次鱼,与各种原因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有类似结果。 该研究发现,根据2015-2020年美国饮食指南,每周至少摄取227克鱼类的参与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或阿兹海默症的风险降低10%。 3,黑巧克力:洛伊忍博士建议“每天吃一点点”黑巧克力并不难。 据《商业内幕》先前报道,黑巧克力与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和降低心脏病风险有关。 4,菇类:洛伊忍博士将菇类视为一种补充品,每周至少吃五次。 他说:“我最喜欢的午餐之一是MLT(蘑菇、莴苣、番茄),不是BLT(培根、莴苣、番茄),这绝对健康,味道也很棒。” 菇类含有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其称为长寿维生素,因为它具有抗氧化和抗发炎作用。 5,酪梨(牛油果):2023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食用两份酪梨与冠状动脉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有关。 酪梨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6,花椰菜:洛伊忍博士会将花椰菜与橄榄油混合,制成“花椰菜奶油”,作为涂抹酱使用。 根据2021年发表在“药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一篇研究综述,包括花椰菜在内的十字花科蔬菜,与降低癌症风险以及预防和治疗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代谢障碍、阿兹海默症、忧郁症和肌肉骨骼疾病)有关。  
  • cover
    9个月前

    全球第一款肺癌疫苗进行临床测试!根除防止复发

    新冠大流行虽然已经过去,但mRNA技术革命仍在继续,,科学家们现在将注意力转向肺癌,启动全球第一个肺癌疫苗测试。 由德国生物技术公司 BioNTech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与辉瑞合作, 开发的 Covid mRNA 疫苗是最多加拿大人注射的新冠疫苗。 现在,BioNTech 开发出一款被称为 BTN116的肺癌疫苗,据称是同类疫苗中的首个,已在美国、英国、德国等七个国家进入 1 期临床试验。 该疫苗旨在治疗最常见的肺癌类别: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肺癌是全球人类最大的杀手,而使用 mRNA 技术,这只是第一代,”伦敦大学学院医院 (UCHL) 临床研究中心的肿瘤内科顾问 Siow Ming Lee 说道,该中心负责领导英国的这项肺癌疫苗的临床试验。 “但希望这是一个开始,它可以为全世界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结果,不仅是英国,还有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等其他地方的患者,”他告诉 Global News。 Lee 说,该疫苗通过识别和瞄准癌细胞发挥作用,旨在补充其他肺癌治疗方法,如化疗和免疫疗法。 一期临床试验已在英国、美国、德国、匈牙利、波兰、西班牙和土耳其等 7 个国家的 34 个研究地点启动。在美国,目前有三个地方正在招募患者,接受处于癌症早期和晚期阶段的患者。 “这非常令人兴奋。当我们回顾不到四年前 mRNA COVID 疫苗时,人们曾心存疑虑和不确定性,但它确实有效,”Lee 说。“我认为人们需要记住,COVID-19 疫苗对患者有效。它比普通人群更能降低死亡率。” 在加拿大,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加拿大肺癌协会称,今年将有超过 20,000 名加拿大人死于肺癌,超过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死亡人数的总和。 该疾病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 年死亡人数为 180 万人,占男性和女性死亡率的最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称,尽管有化疗、免疫疗法、手术和放疗等治疗方法,但肺癌往往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治疗选择较少。 但Lee 说,mRNA 技术可能代表癌症治疗的下一个重大进步,它能训练免疫系统瞄准和对抗肺癌细胞。 Lee 解释说,肺癌疫苗的开发始于四年前,当时 BioNTech-Pfizer 和 Moderna 成功研制出 COVID-19 mRNA 疫苗。 “COVID 疫苗针对的是病毒的刺突蛋白,”Lee 说。 “所以我们将使用这种非常简单的技术来针对癌症蛋白,所以我们在肺癌患者中发现了一种常见的蛋白质……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也有很多其他蛋白质……但这是肺癌患者。我们将针对这种蛋白质培育这种 mRNA 疫苗,然后它会追踪肺癌。” mRNA 疫苗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结合使用,具体取决于癌症的严重程度。   Janusz Racz 是一位来自英国的 67 岁肺癌患者,他是周二开始的临床试验中第一个接种疫苗的人。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然后……决定参加,因为我希望它能提供对抗癌细胞的防御。但我还认为,我参与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其他人,并帮助这种疗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他在周五的媒体发布会上说。 Lee 说,到目前为止,Racz 已经连续注射了六针,间隔五分钟,共 30 分钟。他将连续六周每周接种一次疫苗,然后每三周接种一次,共 54 周。 目标是根除癌症并防止其复发。 然而,Lee 强调,现在该疫苗目前处于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在成功进行安全试验后,预计该疫苗将在 2025 年进入第二阶段。 “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希望我们能够像启动 COVID 疫苗一样启动这项疫苗研究,”他说。  
  • cover
    9个月前

    100岁伯伯坚持长跑 破世界纪录 常吃4种食物

    保持身体壮健,活到100岁照样可以活动自如,甚至天天跑步!日本一名100岁伯伯每年坚持参加跑步比赛,至今已跑了近40年。他不只能跑,更打破了95至99岁组别1500米的世界纪录。他更表示会一直跑下去!到底如何养生?原来他每天必吃4种食物,更包括一些竟想不到的食物。 100岁伯伯每年跑长跑 破1500米世界纪录 综合日媒报道,今年7月刚迎接100岁生辰的宫内义光,于1924年出生,是日本鹿儿岛县人。这位百岁人瑞从年轻时就热爱跑步,24岁时加入了鹿儿岛市政府的田径部,当时的他甚至没有跑鞋。自从结婚之后,他就没有再跑步了。直至63岁才复出,更开始走遍全国参加比赛。 百岁人瑞宫内义光的跑步纪录+养生秘诀 今年年满100岁的日本老翁宫内义光,至今每年也参加跑步比赛。(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他于1924年出生,是日本鹿儿岛县人 他在75岁时,就创下了75至79岁组别1500m的首个世界纪录。(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宫内从年轻时就热爱跑步,24岁时加入了鹿儿岛市政府的田径部。(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他后来一度不再跑步,直至63岁才复出,更开始走遍全国参加比赛。(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即使右脚有旧患,他也越战越勇。(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现在,他拥有12个日本纪录,更是95至99岁组别的1500m世界纪录保持者。(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他在今年8月举行的“九州マスターズ陆上选手権”田径大赛,报名了400m、800m及1500m共3个项目。 他表示:“一定要跑完,不能中途放弃,这是与自己的比赛。” 他成功跑完400m及800m的比赛,后来因为旧患发作疼痛剧烈,不得不放弃1500m的比赛。 他也成功打破了800m的世界纪录。(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自从妻子过世后,他就与长女同住,女儿今年也72岁了。(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他仍持续务农。(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就算7、8月的日晒猛烈,他仍每天打理田地。(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宫内曾说过:“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步伐节奏,不管周围人跑得快或慢。死之前我都会继续跑!”(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今年7月,一众跑步伙伴为他庆祝100岁大寿。(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这些跑友都比他年轻,大多为6、70岁。(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大家祝贺他身体健康,继续跑出好成绩。(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他的长寿秘诀除了充足运动,还有饮食。(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他每天早餐都喝益力多和吃纳豆,晚餐喝芦荟烧酒及吃烧蒜,表示这些食物都对健康好。(影片截图自:MBC南日本放送) 以世界纪录为目标 75岁已创首个纪录 宫内先生不只单纯享受跑步,亦以世界纪录为目标。他在75岁时,就创下了75至79岁组别1500m的首个世界纪录。他在65岁时跌倒造成右膝伤患,至今一直影响他的状态,使他曾经在比赛中途不得不弃赛,但他仍越战越勇,用自己的脚步不断更新日本纪录及世界纪录。现在,他拥有12个日本纪录,更是95至99岁组别的1500m世界纪录保持者。 100岁仍挑战3场赛事 死之前会继续跑 即使年届百岁,他今年仍继续征战田径场。他参加了刚刚在8月举行的“九州マスターズ陆上选手権”田径大赛,更报名了400m、800m及1500m共3个项目,目标是开创100至104岁的世界纪录。虽然选手只得他一人,不过他表示:“一定要跑完,不能中途放弃,这是与自己的比赛。”最终,他也不负自己的期望,成功打破了800m的世界纪录。 宫内曾说过:“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步伐节奏,不管周围人跑得快或慢。死之前我也会继续跑!”接下来,他下个月就要参加在京都举行的全国大会的800m及1500m比赛,继续挑战1500m的世界纪录。 年过百岁仍每天跑步耕作 长寿秘密是4种食物? 自从8年前妻子过身后,宫内就与长女同住,他至今仍会务农,在家中的田地种些薯仔、番薯。而就在上月20日,一众跑步伙伴们为他庆祝100岁生日,这些同样热爱跑步的人大多年约60、70岁,都深受宫内的影响,更形容他为“铁人”,腰背直挺得完全不似百岁之姿。 宫内义光的健康长寿习惯 能够几十年来一直在赛场上奔驰,健康长寿秘诀是甚么?宫内先生表示,除了也做运动,有些食物也是他每天必不可缺的。 每朝慢跑2公里:每天清晨5点半出门跑步,2km大约30分钟,回来就刚刚好天光。 早餐喝益力多和吃纳豆 晚餐喝芦荟烧酒及吃烧蒜  
  • cover
    9个月前

    酿11死被控过失杀人 麻省华裔药剂师不抗辩

    Massachusetts pharmacist, Glenn Chin, is charged with murder in the deaths of 11 Michigan residents from a 2012 U.S. meningitis outbreak is expected to plead no contest Thursday to involuntary manslaughter. https://t.co/SauV0fIr36 — ABC12WJRT (@ABC12WJRT) August 22, 2024 麻省1名华裔药剂师22日针对密歇根州11人死亡事件中过失杀人罪指控不作抗辩,这11人都是遭受污染的类固醇药物的受害者,这些药物在2012年曾引发一场全国性的脑膜炎疫情。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现年56岁的华裔药剂师陈葛伦(音译,Glenn Chin)将于10月份被判刑7年半。其律师利文斯顿(Bill Livingston)说,陈葛伦“在其服目前的联邦刑期后不应面对任何更多的监禁 ,而且对于法庭和密歇根州人民,一个过于繁琐和冗长的审判已被避免。” 密歇根州是唯一一个因与这起丑闻有关人员死亡起诉陈葛伦和其老板卡登(Barry Cadden)的州。卡登在今年早些时候也对过失杀人罪指控不作抗辩。对于这两人的二级谋杀罪名指控已被撤销。   位于麻省弗明汉(Framingham)的新英格兰药物合成中心(NECC)向全国各地的诊所运送用于缓解疼痛的类固醇药物。调查人员称,该中心的生产设施充斥着霉菌、虫子和裂缝,而华裔药剂师陈葛伦则监督该地的生产。 根据联邦疾控中心(CDC)提供的数据,全美20州超过700人因真菌性脑膜炎或其他使人虚弱的疾病患病,并有几十人因此丧生。 在2017年于波士顿进行的一场审判后,陈葛伦目前因与脑膜炎疫情有关联的敲诈勒索、 诈骗及其他犯罪活动正在服10年半的联邦刑期。
  • cover
    9个月前

    最新发现:这两项指标可能增加痴呆风险

    一本领先的医学期刊发现,视力丧失和高胆固醇是被确认为痴呆症早期指标的两个新风险因素。 在一项涉及数百万参与者的荟萃分析的大型回顾中,2024年Lancet委员会指出14个可改变的痴呆症风险因素。大多数因素已经众所周知,如吸烟、糖尿病、过量饮酒和社会孤立,但未经治疗的视力丧失和高胆固醇之前是未知的风险因素。 图源:CTV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症协会预测到2030年,近百万加拿大人将患有痴呆症。全球范围内,预计到2050年将有1.53亿人患有痴呆症——这个数字是2019年的两倍多——该委员会报告。 该委员会写道,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但痴呆症不是:通过消除这14个风险因素,全球近一半的痴呆症病例可能被预防。 这是Mount Sinai老年病学主任Dr. Samir Sinha所强调的一条信息,他告诉CTV Your Morning,人们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预防和延缓痴呆症。他说,将视力丧失列为风险因素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听力丧失——另一种感觉损害——也与痴呆症有关。 “当你没有很好地维持感官,并且没有实际解决这些挑战时,这实际上减少了我们大脑的感觉输入 [并且] 我们没有获得大脑所需的信息,”他解释说。 图源:CTV  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治疗白内障可能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Lancet回顾指出。根据报告中参考的一项研究,与未接受手术矫正视力的白内障老人相比,接受白内障手术的65岁及以上的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大约降低了30%。 与此同时,治疗高胆固醇——例如通过定期锻炼——也有助于预防脑动脉阻塞,从而防止痴呆症,Sinha补充道。 “保持心脏健康有助于大脑健康,”他说,并补充说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开始跑马拉松或举重。“那只需要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 然而,回顾中列出的许多风险因素,如空气污染和缺乏教育,也需要公共健康干预,而不是个人修改。有些因素也更难消除:遗传和年老仍然是发展痴呆症的最大风险因素。 虽然初级保健在诊断和治疗痴呆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超过六百万加拿大人没有家庭医生。因此,需要加拿大公共卫生系统的系统性变革,以利用这次回顾的发现,Sinha说。 “这是挑战。我们不仅缺乏初级保健提供者,还缺乏专家,如老年病学家或神经科医师,”他说。“我们需要确保更多人能够获得这种护理,以便像管理胆固醇这样的问题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这很难独自完成。”
  • cover
    9个月前

    男子50 年每天至少一斤白酒,颈部现巨大脂肪瘤

    8 月 16 日,由韩红基金会组织的 " 百人援吉 " 义诊第 5 站在吉林双辽市中心医院进行。 上午 8 时许,63 岁的孔先生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的义诊位置前。孔先生自述,13 岁开始喝酒到现在,50 年来每天至少一斤白酒。 迟骋告诉九派新闻,孔先生颈部有巨大的脂肪瘤,没有疼痛感,其酒友情况一样。这位 57 岁的酒友每天一斤半白酒,喝了近 50 年。 由于该病不常见,迟骋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郭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嘉陵现场联合诊疗。 三位专家联合诊疗。图 / 九派新闻胡冰月 王嘉陵在总医院工作四十余年,对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经过询问与观察,她判断孔先生是 Madelung ’ sDisease(也叫马德龙综合征)。这是一种乙醇代谢障碍造成的疾病。如果每天一斤以上白酒,饮酒超过 10 年,就会发生这种疾病。 " 两人都需手术治疗,现在先检查有无手术禁忌症。" 迟骋透露,这已经是他义诊以来看过的第 4 例或第 5 例(马德龙综合征)患者。 王嘉陵告诉九派新闻,她前年在云南(义诊)时也有两例病人,这种病是在长期、大量饮酒的基础上才会发生。有病人颈部的脂肪团块弥漫到胸前," 比头都大,围成一个圈 "。 她指出,因为范围过大,担心有皮肤、血液问题,一般分为两期切除。如果没有合并糖尿病,一般术后 10 天左右能愈合。 除颈部肿胀外,孔先生右大腿局部还有溃烂发脓。迟骋表示,可能是酒精性皮炎,长期饮酒者皮肤会干燥、瘙痒,有破损、感染风险。孔先生已涂抹药膏治疗感染、促进创面闭合。
  • cover
    9个月前

    加拿大急诊室不断关闭 她9岁女儿摔断手才发现

    七月中,摩尔(Doug Moore)的女儿在卑诗省北部圣约翰堡(Fort St. John)家中摔伤了手腕,他急忙把9岁的女儿送到最近的医院,才发现急诊室关闭。 摩尔说,医院事先并没有通知居民。他们一家要在晚上九时半为又累又疼的孩子找医生,非常紧张。 卑诗省北部为近三万居民提供服务的最大医院急诊室,在短短一周内关闭了五次。 同样的危机,正在全国蔓延。 2023年,安省就有近870次急诊科关闭。几年前,并非如此。 艾伯塔省、魁北克省、爱德华王子岛省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出现同样情况。   医学专家警告说,加拿大急诊室不断关闭,只是医疗保健系统巨大问题的其中一个表象,并不容易解决。 卑诗省医生协会(Doctors of BC)急诊医学分会主席麦金尼斯(Gord McInnes)医生说,目前已到临界点,没有足够的人愿意、或有能力提供医疗服务了。 缺乏初级保健 急诊室病人,确比过去越来越多。尤其在疫情时,人手持续不足以应该需求。 麦金尼斯说,人手不足,除了因为全国人口增长外,也与老龄化,病人需求日益复杂、及加拿大缺乏初级保健等有关。 医疗问题研究组织OurCare的数据显示,没有如家庭医生或执业护士等初级保健服务的加拿大人,从疫前2019年的450万,猛增至去年的约650万。 这批加拿大人,一旦须要求医,往往会选择去急诊室。 疫后的职业倦怠  急诊室的压力,也与疫后的职业倦怠导致医护外流有关。为解决问题,多个省份都引进临时医生来填补空缺。 安省最近宣布拨款1000万元,帮助1000多名护士接受急诊科护理培训。 卑诗省的临时工和奖励措施,也在过去三个月填补了1100多个班次。 不过,临时工和奖励措施都只是权宜之计,无助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全国性协会加拿大医学协会(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CMA)联席主席罗斯(Kathleen Ross)医生说,关键在于医疗系统其他方面,一样存在瓶颈。 如病人在社区等待治疗时,被不必要地困在医院病床上的老问题。 罗斯说,这样分薄了医护人手。 到最后,无法把病人转到病房、无法让病人在社区获得护理、欠缺家庭护理支持等等,便终造成急诊室超出负荷。 虚拟急诊室? 去年11月,纽芬兰省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一份价值数百万元的合同,为农村急诊室提供虚拟人员。位于东北部海岸、拥有2,000人的New-Wes-Valley镇一家拥有12张床位的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虚拟急诊室。 曾为辅助医务人员的镇长蒂勒(Mike Tiller)承认,虚拟治疗的医生可以每周不同,这会令病人无法得到连续性治疗。 但他认为,但这总比完全关闭急诊室要好。他举例指,有病人因心脏不适来到医院,幸得虚拟医生与现场医疗团队合作,他才能及时得到救命的血凝块分解药物,免却病人要花1小时15分钟跑到别处求诊。 他不一定能等得及那1小时15分钟,蒂勒说。 被逼到绝境 加拿大急诊医生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Physicians)驻夏洛特敦的发言人詹恩(Trevor Jain)医生说,目前需要的是对急诊护理进行更广泛投资,因为危机正开始从偏远地区蔓延到城市。 他说,如果不对急诊医生护士和急诊科进行投资,日后只会有更多急诊科关闭。 CMA联席主席罗斯认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减轻急诊室本身的压力,并缓解加拿大医院更广泛的过度拥挤问题。这凸显了我们的医疗系统是多么的脆弱,目前已被逼到绝境。 Lauren Pelley de CBC News, adaptation en chinois par Donna Chan. 
  • cover
    9个月前

    后悔啊!25岁女孩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医生提醒

    #25岁女孩 腹部抽脂永久丧失生育能力# 近日,这则新闻冲上热搜 引发关注     据“浙医在线”消息 25岁的女孩小美 长得挺漂亮 身高1米65左右 原先体重100斤出头 根本算不上胖 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觉得自己有一点“小肚子” 穿衣服不好看 之前,小美也试过其他方法减肥,但“小肚子”很难消下去。追求完美的她不允许自己有多余赘肉,于是去做了腹部抽脂手术。   手术后,小美的月经就停了,一直过了大半年还是没恢复正常,于是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她的卵巢已经彻底萎缩,这也意味着她已经永久地失去了生育能力。   过度减肥 是导致卵巢功能下降的 常见原因之一 医生表示,过度减肥会导致人体内的脂肪量迅速下降,影响性激素的正常分泌,也会影响生殖器官功能。而脂肪细胞可以产生雌酮,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进而影响卵巢功能。体内脂肪急剧减少,卵巢功能也会受影响。   “很多女孩子为了追求更好的身材,经常不吃主食,以沙拉、水果或代餐代替,以这样的方式来控制热量摄入,不让自己长胖。时间久了,随之而来的是月经紊乱,伤害卵巢功能。”   女孩子不要一味追求越瘦越好 实际上 女性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脂肪 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 因为脂肪中含有类固醇 和人体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尤其对育龄期女性来说,如果太瘦,会导致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卵巢功能早衰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殖功能,严重的还会影响全身各脏器。 新闻多看点 减肥时我们要担心什么? 到底减肥多快算是“太快”? 体脂率在百分之十左右是什么概念? 在减肥过程中, 有什么指标和风险要特别注意? 先说说那些 常见的体质指标   要衡量一个是否肥胖,首先要看人体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这两个都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了——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WHO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4.9之间为正常体重、25.0~29.9之间为超重、大于30.0的则为肥胖。   腰围: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另外,在减肥时,体脂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那体脂率多少算是标准呢?《中国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中明确表示,肥胖的诊断标准除了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和腰围外,生物电阻抗法测定的人体脂肪含量(体脂率)也是肥胖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正常成年男性体内脂肪含量占体重的 10%~20%,女性为 15%~25%。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可考虑为肥胖症。   体脂率的高低和内脏脂肪、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高体脂率会使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脂率也并不是越低越好,脂肪在维持性激素合成、骨代谢稳定中有着重要作用,过低的体脂率会导致怕冷、月经不调、骨质疏松等风险增加。 减肥太快太狠 小心脂肪肝找上门   网络上的减肥法五花八门,但多以严格限制热量摄入的减肥方法为主。这类减肥法对身体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比如会导致免疫力低下、骨量减少、记忆力下降、脱发、抑郁……此外,极端的节食减肥方法还会导致女性的内分泌紊乱和男性的肌肉量下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减肥太快太狠,还容易导致代谢紊乱或障碍,诱发脂肪肝。   大部分人认为,脂肪肝是“胖子病”,脂肪肝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70%~90%,而且脂肪肝患者平时感觉乏力、易倦怠等,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肥胖所致。事实上,减肥过快也可能会造成脂肪肝。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沙卫红表示,人体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时,身体就会将身体其他部位贮存的脂肪、蛋白质动用起来转化为葡萄糖,当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加上机体又缺少脂代谢时必要的酶类和维生素,就会导致脂肪在肝脏滞留,造成脂肪肝。同时,减肥导致营养元素摄入不足,导致脂蛋白缺乏。糖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释放到血液中,超过脂蛋白转运能力就会沉积于肝内,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一次连续1、2天不吃不喝的脱水式减肥,或者十天八天的疯狂运动、节食,偶尔为之可能肝脏还能得到恢复。但是减肥往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当“节食”慢慢变成习惯,肝脏自然就没办法承受,随即出现各种代谢异常。她认为,月均减肥1-2斤可以,但仍要配合均衡饮食及适当运动。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惹上”脂肪肝?沙卫红介绍,其实体检B超就可以诊断,医生根据肝部的回声改变,可以判断肝部脂肪含量有否超标,判断属轻度、中度、重度的脂肪肝。不过,这时未能确认是单纯性脂肪肝还是发生了炎症,因此,患者需要进一步做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只要有异常就基本可判断。     吃饱也能减肥 记住这几个原则   其实,对没有钢铁意志的普通人来说,就别说超人的运动量了,减肥路上最大的敌人应该还是饥饿感吧!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介绍,每个人的能量消耗和代谢状况不一样,很难有适合大多数人的食谱方案,总体上来说,记住这几个饮食原则,不用饿肚子一样能减肥。   1.少吃高能量食物。   日常饮食建议选择低能量食物。“有的食物小块就有很高的能量,我们叫做高能量食物,类似我们吃点坚果、炸薯片之类的,也没有感觉很饱,但是这些食物能量其实是很高的。建议留意食物标签的能量一栏。”潘丹峰说。   2.主食类建议多吃粗杂粮。   可以把一餐白米饭换成如燕麦、全麦面点和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通心粉、荞麦面等),因为粗粮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B等,营养更丰富,而且这些食物饱腹感更强,与精米面食相比,吃同样分量时更不容易出现饥饿感。   3.适量吃肉类,可选择多吃白肉。   白肉是指禽肉、鱼肉这一类;红肉也可适当吃,但避免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如肥肉、牛肉、羊肉等。   4.多吃蔬菜,避免喝果汁。   特别是绿叶蔬菜或十字科的蔬菜,如生菜、菜心、西兰花、菜花等,水果应选择低能量的,如小番茄、草莓、三华李、鲜西梅等;避免喝果汁。   5.注意吃饭顺序,吃饭前适当喝一小碗汤。   喝点汤可以增加饱腹感,可以在正式吃饭前,先喝一小碗汤,然后再吃半碗青菜才开始吃饭,这样可以避免摄入过多主食。有人说喝汤会稀释胃液,但饭前少量饮汤,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减肥者问题不大。   6.配合一些基本运动,但不宜过激。   比如快走之类,但是不主张激烈的运动。像快跑这类运动,对胖人来说并不合适,反而会加重关节负荷。 潘丹峰提醒,减肥有很多学问,如果真的想减肥,还是要求助专业医生。尤其要注意科学减重,不建议盲目跟风。 网友评论   有网友认为 100斤根本就不需要抽脂 想瘦肚子可以运动 而且小腹有点脂肪 也是对内脏的保护     有网友表示 减肥过度导致卵巢早衰 实在得不偿失   还有网友说 是时候纠正一下 病态的审美风气了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区说说!  
  • cover
    9个月前

    最新研究:人在这两个年龄会经历"断崖式"衰老

    周三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衰老》(Nature aging)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的身体不会在整个中年时期平缓地衰老,而是会在44岁左右和60岁左右经历两次断崖式的快速衰老。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每隔三到六个月从100多名年龄在25岁到75岁之间的成年人身上收集样本,以追踪与年龄相关的超过13.5万种分子和微生物变化。 据报道,研究人员采集了超过5400份血液、粪便、皮肤、鼻拭子和口腔拭子样本,以观察分子和微生物层面的变化,包括蛋白质、代谢物和脂质,这些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皮肤和肌肉有关。 研究发现,这些分子和微生物的丰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定地变化,而是集中在两个年龄节点迅速增加和减少——第一次是在一个人的40多岁左右,第二次是在60多岁。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一、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斯奈德(Michael Snyder)在电话采访中说:“很明显,你的一生都在不断变化。但有两个主要时期会有很多变化:一个是人们45岁左右的时候,另一个是他们60多岁的时候。平均而言,这些变化集中在44岁和60岁左右。” 虽然研究人员发现了细胞变化更有可能发生在这些年龄段的证据,但仍须进行更多研究来找出原因。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沈夏涛(Xiatao Shen,音译)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当人们变老时,体内的分子会发生变化。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推动了这种变化。”研究人员写道,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与年龄有关的疾病,以及为什么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某些疾病通常在特定年龄出现,特别是在40多岁和65岁左右。
  • cover
    9个月前

    会被割伤!加拿大四款割草机被召回!

    四款DeWalt品牌的割草机在加拿大被召回,原因是当水进入把手时,产品可能导致引起割伤风险。 加拿大于周五发布了召回通知,要求加拿大人退还DeWalt电池驱动的割草机。 这次召回涉及两款自走式型号和两款推式型号。 这些割草机在加拿大共售出9,630台,在美国约售出16,000台,目前美国也正在进行召回。受影响的产品是在2024年2月至7月之间销售的。 根据召回通知,如果水进入割草机的把手支撑部分,而此时电池已安装,可能导致在释放控制把手时,割草机无法关闭,或者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启动。这可能对用户构成割伤风险。 截至8月8日,在加拿大尚未报告任何事故或受伤案例,但在美国已报告了11起,其中一人受到轻微割伤。 召回是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和Stanley Black & Decker Canada Corp合作进行的。 如果您拥有受影响的产品,建议立即停止使用并将其带到授权服务中心,那里将免费维修。消费者可以通过拨打DeWalt的电话或访问其网站找到授权中心。 来源链接: https://globalnews.ca/news/10701975/dewalt-lawn-mower-canada-recall/
  • cover
    9个月前

    小心!这种超市常见饮料恐致呕吐窒息

    众所周知,能量饮料是成年人中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大约30%的人每天都会喝这种饮料。然而,能量饮料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主要是心血管问题。 在一段走红的视频中,一名女子敦促网友们停止饮用能量饮料,因为她的丈夫因严重脱水而出现了医疗紧急情况。 图源:Daily Dot TikTok的网友Meagan (@ladyshreve) 在视频中表示:“能量饮料很危险,你需要停止饮用能量饮料!” 令人震惊的医疗紧急情况 她分享了她丈夫一天晚上遇到的医疗紧急情况。 “一月初的一个晚上,我丈夫半夜把我叫醒,说他感觉不太好,”她回忆道。“他的心跳加速、手脚麻木,感觉不对劲。” 丈夫告诉她:“我觉得你需要拨打911,我得去医院了。”后来,Meagan热好车,他们一起去了医院。就在她停车的功夫,她丈夫的症状加重了! 图源:TikTok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他告诉医生,‘我快要晕过去了’,然后他就昏过去了......”她说。“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紧接着他窒息了,呕吐,像被东西噎住一样。”随后,医生给他丈夫注射了芬太尼。 更糟糕的是,即便Meagan丈夫在心脏监护仪上待了6个星期,但最终也没有得知发病原因。然而,心脏学家猜测,“他是喝了太多的能量饮料,所以脱水了。” 因此,这名网友敦促人们停止喝能量饮料。 这条视频获得了490万次观看,不少网友表达了他们对能量饮料的看法。 “我一直觉得能量饮料不是每天都要喝的,在精力不足的时候偶尔喝一杯,仅此而已!有些人一天喝好几杯,真是疯了!”一个人写道。 “问题不在于能量饮料,而是人们每天都喝不止一杯,有时还会喝咖啡......”另一个人写道。 “你需要喝水,而不能只喝红牛。如果你要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必须通过喝水来保持肾脏的正常工作。”网友说道。 Meagan透露,他丈夫每天喝2-3杯能量饮料,外加咖啡。 此外,其他人也分享了能量饮料造成的健康问题。 “我的心脏病医生认为,这些饮料最终都会被禁止!他们发现,每天只喝一杯就会导致心脏问题。”一名网友说道。 “是的,我认识一个因喝能量饮料而心力衰竭的人,”另一个人说。 能量饮料是如何导致心脏问题的?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说法,能量饮料中的高咖啡因和其他兴奋剂的组合会导致心率和血压升高。 加州大学的专家表示:“这两者都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平均而言,一罐能量饮料含有100-300毫克咖啡因,由于咖啡因含量过高,水会通过血液排出以对抗糖分,从而导致脱水。 有多少人因能量饮料住院?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12%的人因能量饮料而住院。 去年,一名大学生在喝了Panera的Charged Lemonade柠檬能量饮料后死亡。她的家人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没有充分警告饮料中咖啡因含量。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 cover
    9个月前

    糖尿病成第2大死因 他们每日狂灌7瓶神奇药水

    把可乐当水喝? 墨西哥奇亚帕斯州(Chiapas)居民,每人每年平均饮用高达821.25公升的可口可乐,是全球平均值的32倍,当地医生透露,有3成婴儿才6个月大就开始喝可乐,也因此,每年导致近3000人因罹患糖尿病而死亡,成为该州第二大死因。 根据当地媒体《光明新闻》报道,根据墨西哥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Conacyt)资料指出,奇亚帕斯州的居民每年平均饮用821.25公升的可口可乐,也就是说每天都喝掉将近7罐330ml的可乐,跟墨西哥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饮用量超出4倍之多。 至于为何他们这么喜欢喝可乐?时间要追溯到1960年,当时当地的原住民领袖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握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汽水的经销权,这些宗教领袖开始使用可乐来取代传统的烈酒“Pox”,后来可乐成为献给神灵的祭品,当地人甚至相信,汽水中的气体能帮助驱除体内的邪灵,因此将可乐视为具有神奇疗效的药水。 对此,奇亚帕斯州医生阿拉纳(奇亚帕斯州)受访时提到,在当地可乐成瘾问题非常严重,根据资料显示,有15%的原住民幼童,在1、2岁就经常喝可乐,还有有3成的婴儿甚至才6个月大就开始喝可乐。 据报道称,奇亚帕斯州的居民因为爱喝可乐,导致严重后果,每年有近3000人因为罹患糖尿病而死亡,成为该州第二大死因,过度摄取糖分也导致当地儿童和成人都有蛀牙问题。虽然已面临严重健康问题,但居民仍然戒不掉可乐,甚至有人认为,要让奇亚帕斯的居民戒掉这种饮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 cover
    9个月前

    世卫宣布:超致命病毒来袭! 新变种致死亡率飙升!

    刚刚(周三,8月14日),世卫组织(WHO)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也是《国际卫生条例》框架下的最高级别全球疫情警报。 与此同时,加拿大卫生官员也警告称,多伦多的猴痘病例数量将急剧增加。 病例增加160%,死亡增加19% 8月1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表示,一种新的、更致命的猴痘变异毒株正在快速传播。 在非洲,今年已有13个国家发现了猴痘,其中96%以上的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刚果。 非洲疾控中心表示,猴痘病例比去年增加了160%,死亡病例上升了19%,新毒株的死亡率高达10%以上! 谭德塞在会上表示,去年9月开始,刚果出现新型猴痘病毒株传播,今年以来已报告超过1.4万宗病例,524人死亡,数字已超越去年的总数。 触目惊心的是,感染这种病毒的孩子太多了!在刚果,儿童占猴痘病例的70%以上和总死亡病例的85%。 据报道,绝大多数的确诊病例是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其中接近4成是5岁以下儿童,甚至包括出生刚刚两周的婴儿。 就在世卫召开会议的一天前,非洲疾控中心将该疾病视为非洲大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也是非洲疾控中心首次在全非范围宣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谭德塞称,在过去一个月,刚果的4个邻国,包括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也相继报告共约90宗病例,这4个国家之前并没有病例,形容情况令人担忧。 谭德塞表示:“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事情”。他指出,疫情进一步蔓延到非洲以外地区的可能性非常令人担忧。 在最近的疫情中,美国还没有病例报告,但医生已被敦促注意皮疹和病变等症状。  加拿大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多伦多公共卫生局周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猴痘病例近期激增,截至上月底,大多伦多地区今年已经发现93宗确诊病例。 新变种病毒更易传播,死亡率大增 猴痘病毒最初于1958年在猴子身上发现,之前一直是中西非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流行病,在世界其他区域很罕见, 然而,2022年发生了变化,病毒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 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 世卫组织2022年7月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到2023年5月才解除这一状态。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   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据报道,科研人员今年早些时候发现了猴痘病毒的一种新变异毒株,感染者死亡率最高可达10%。   2023年底以来,这种新的病毒株就一直在传播。 与2022年的疫情暴发相比,新的猴痘毒株造成的症状相对温和。 根据基因测序分析,新的变异株已经获得某种突变,导致其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科学家已警告,猴痘的主要传染途径为通过密切的身体接触传播,包括亲密的性接触,或者接触结痂、黏膜、体液。 但任何与确诊者衣物、寝具等物品接触过的人,无论性取向为何,都存在被传染的风险。 加拿大如何应对 加拿大方面周三表示,在加拿大,目前猴痘主要在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亲密或性接触的人之间传播。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区内猴痘病例近期激增,今年截至上月底已经发现93宗确诊病例,敦促符合条件的居民接种疫苗。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目前加拿大流行的仍是上一轮的II型猴痘,暂未发现新变种进入加拿大。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副首席卫生官Rita Shahin博士表示,目前这种新变种传入加拿大的可能性“非常小”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表示,本国目前未出现非洲比较严重猴痘病毒;当局正持续监察一种比较温和的猴痘病毒,感染个案在安省增加的情况。 2022年6月6日,卑诗疾控中心确认了首例猴痘病例,此人居住在温哥华。 卑诗方面目前没有公布今年猴痘的确诊病例,仅宣布,截至今年8月1日,卑诗疾控中心已录得225个猴痘确诊病例。 在此之前,2022年的猴痘疫情在2023年1月正式宣布结束。  
  • cover
    9个月前

    卑诗新冠疫情犹在 目前每52人有1人染病

    卑诗省政府已宣布新冠疫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正式结束,但专家估计目前本省每52人有1人正受感染,新冠仍对公众构成严重且可能致命的卫生威胁。 多伦多大学传染病学副教授兼加拿大COVID-19资源中心共同创办人莫里亚蒂(Tara Moriarty)表示:「新冠仍是一个重大而持续的健康问题和危机。」 根据她的计算,目前卑诗省每52人中就有一人染上新冠。根据联邦政府上月中的污水检验结果,卑诗省的新冠病毒活跃度属「很高」。 莫里亚蒂警告,这或会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影响,因为医院已取消强制性戴口罩的要求。 她估计在加拿大2022年约有4万人因新冠死亡,2023年也有相若的数字。 卑诗首席卫生官亨利(Bonnie Henry)早前表示,因为有「混合免疫」、接种疫苗,以及常规地遵从染病时留在家中、戴口罩和咳嗽时掩盖口鼻等做法,省民对新冠有「很高的防护率」。 「混合免疫」是指接种疫苗加上曾受感染后获得免疫力的结合,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资料,「混合免疫」提供的防护力高于单靠接种疫苗或感染产生的免疫力。 贵湖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综合生物学系教授格雷戈里(Ryan Gregory)表示,依赖免疫力而非缓解措施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前者只能提供暂时性保护,而且国民大多未有持续性地接种疫苗。 他同时警告不应依赖「混合免疫」,并指出去年有一项研究发现,「混合免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并且无法抵御新的变种病毒。而且,疫苗虽有助预防出现重症和「长新冠」的机会,但无法预防病毒的传播。 卑诗疾控中心(B.C.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的报告显示,本省今年6月份的新冠病例,几乎全属JN.1变种病毒。 疫苗接种率偏低加上取消了其他缓解措施,意味着这种具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将会继续蔓延。 缓解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旅游限制和检测筛选等防疫方法。 格雷戈里说:「病例越多,就会有越多新的变种病毒出现,因为这增加了新的变种病毒能够进化以绕过人体已有免疫力的机会。」
  • cover
    9个月前

    新冠病例再度激增!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

    今年夏天,新冠病毒感染激增,并且随着夏季的持续,疫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上个月,美国总统拜登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此外还有至少40名巴黎奥运会的运动员感染了病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近几周内,全球84个国家的阳性检测率都在上升。截至7月21日的28天内,全球报告的COVID-19病例超过155,000例,比前一个28天增加了16,000多例。 这些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俄罗斯,其他疫情热点还包括新西兰、泰国、中国和哥伦比亚。在此期间,俄罗斯报告了22,600例病例,英国17,500例,希腊17,400例,新西兰16,900例,马来西亚12,300例。随着感染激增,新冠病毒的症状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可能需要长达两周的时间才会出现。你的症状可能从轻微到严重不等,或者你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症状: – 发高烧或发冷(寒战)——高烧意味着你感到胸部或背部发烫(不需要测量体温)– 持续咳嗽——这意味着咳嗽持续超过一小时,或在24小时内有三次或更多的咳嗽发作– 嗅觉或味觉的丧失或改变– 呼吸急促– 感到疲惫或精疲力尽– 身体疼痛– 头痛– 咽喉痛– 鼻塞或流鼻涕– 食欲不振– 腹泻– 感到恶心或呕吐 新冠病毒的常见症状与普通感冒或流感非常相似,因此如果你感到不适,需进行检测以确定病因。 如何治疗新冠病毒? 大多数轻微的新冠病毒症状可以通过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布洛芬进行治疗。如果你发高烧或感觉不适到无法外出,应留在家中,避免与他人接触。同时建议多休息,多喝水。 然而,如果你的症状恶化或没有好转,或者发高烧持续超过五天,应寻求紧急的医疗。如果在休息时呼吸困难、开始咳血、昏倒或出现癫痫发作,或者皮疹在玻璃杯上滚动也不褪色,应立即前往急诊室或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 cover
    9个月前

    卑诗医疗拉警报,周末多家医院急诊室关闭

    由于人员短缺继续给医院带来挑战,卑诗省部分城镇的医院急诊室又将关闭,居民若生病,不得不前往社区外的急诊室。 菲沙卫生局 (Fraser Health) 周六下午宣布,由于缺乏医生,Mission Memorial 医院的急诊室将在晚间 6 点关闭,不再收治任何新患者,至星期日上午 8 点才会重新开放。 卫生局并未将此次中断称为转移或关闭,而是将其归类为“临时服务调整”。 有些人在抵达医院后,已被告知要去其他机构,例如 Ridge Meadows 医院。 7 月 23 日,Mission Memorial 成为大温哥华地区第一家在预定时间内拒绝急诊室患者的医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著省其他地方的医院。 周五晚奥肯纳根总医院的急诊室因医生数量有限而关闭。 内陆卫生部门告诉需要护理的居民前往大约 40 公里外的彭蒂克顿地区医院。 省北部的Mackenzie and District Hospital 急诊室于周五下午 3 点关闭。Chetwynd 医院的急诊室也在周末关闭,星期日上午 7 点重新开放。 2024 年到目前为止,北部卫生局 (Northern Health) 已暂时关闭了 150 次急诊室。
  • cover
    10个月前

    吃3种油脂可防血管闭塞?医生推介3类食物

    心脏病为常见致命疾病,亦为香港人第3大死因,血管闭塞易增风险。有医生指出,有3类天然食物均有护心功效,其中包括部分油脂及肉类,有助维持血管健康,降胆固醇,避免多种心血管疾病。 吃3种油脂可防血管闭塞?推介3类食物护心脏 心脏内科医生陈冠任在节目《健康我+1》分享指,至少有3类蔬果、油类、肉类有护心功效。在肉类选择方面,他教1个简单口诀,助大众选择对心脏健康有益的肉类。 吃甚么食物可保护心脏? 保护心脏食物|蔬果 十字花科蔬菜:如椰菜花、椰菜,对心脏有正面效益 木耳、西红柿:不少研究证实,长期食用可发挥保护心脏作用 保护心脏食物|好油脂 宜吃橄榄油:对心脏有益的植物性油脂,获地中海饮食法推崇 宜吃牛油果,但要注意份量:虽富含好油脂,但油脂丰厚,也含有少量坏油脂。建议1天摄取半个至1个,有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吃太多反而无益 忌吃猪油、牛油等动物性油脂:饱和脂肪含量高,较易凝固,增加血管阻塞、坏胆固醇的风险 忌吃椰子油:虽属植物性油脂,但富含饱和脂肪,在常温下也会凝固,同样会增加血管阻塞风险 保护心脏食物|肉类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选购口诀:「脚越多,越不好」 宜吃鱼肉、鸡肉:两只脚以内,相对健康护心 少吃猪肉、牛肉:4只脚,应尽量少吃 港人第3大致命疾病 头晕是心脏病警号? 据香港卫生署资料显示,心脏病在香港人主要死因中排第3位,2020年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有6561人,当中冠心病是心脏病中的主要类别。冠状动脉是负责输送氧气及养份到心脏肌肉的血管,当这条重要血管因脂肪积聚而收窄及硬化,便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心肌也可能因血流减少而受到损害,便会导致冠心病。 冠心病常见征状及成因 近年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40多岁已患有此病并不稀奇,部分人首次病发前可能不会出现任何征状,因而忽略了患病的可能性。当冠心病病发时,有机会出现以下症状: 剧烈运动后产生压迫性的心绞痛,痛楚可扩散至手臂、肩膀、颈部和下颚,但休息后会好转  心绞痛程度会加剧,时间也会延长 心律紊乱 晕眩 出汗 恶心 四肢无力 气促(如已出现心脏衰竭) 双脚水肿(如已出现心脏衰竭) 不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都可以避免或控制,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体能活动和长期受到压力。此外,家族成员曾患有心脏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要预防冠心病,首先应避免吸烟,并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进食含过量脂肪、油、盐及太甜的食物。另外亦可因应个人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同时要争取充足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定期检查血压及胆固醇  
  • cover
    10个月前

    妹子做核磁共振 被告知千万别穿lululemon,得知原因后她吓惨了...

    当一个人接受医疗程序时,他可能会对实际接受治疗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感到惊讶。 例如,可能会被告知在手术前不要吃东西和喝水,或者被要求不要喷香水或除臭剂。 然而,TikTok 用户 Izzi(@izzicavotta)收到的一个要求让她觉得特别奇怪。根据她拥有超过 367,000 次浏览量的视频,Izzi 声称她被要求不要穿 Lululemon 紧身裤去做核磁共振检查。 为什么不能穿 Lululemon 紧身裤做核磁共振检查? 据伊兹称,她在准备做核磁共振检查时,接到了医生打来的一个奇怪电话。 “昨天,他们打电话给我,说‘嘿,顺便说一下,确保你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不要穿 Lululemon 紧身裤,’”她回忆道。 “首先,我想,‘哦,你们以为我很有钱吗......其次,为什么呢?’”她继续说道。“他们说 Lululemon 紧身裤里有微金属,如果你穿着它做核磁共振检查,你会被烧伤。” 最后,她问道:“为什么你的裤子里有微金属?” Lululemon 的裤子里有“微金属”吗? Lululemon 的某些产品确实含有“金属”,但这一事实并没有向消费者隐瞒。事实上,它在公司网站上公开宣传了这一点。 据该公司称,产品中的纯银与织物交织在一起,有助于防止运动后衣服发臭。虽然这可能对锻炼有益,但专家建议不要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穿着具有这种功能的产品。 《健康成像》杂志的医学博士 Betsy Grunch 警告说:“如果你穿着它进入核磁共振成像仪,有可能会造成皮肤灼伤。” 在这篇文章中,Grunch 引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名穿着运动服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的女性的成像。她衣服的标签上写着面料是‘100% 聚酯’。尽管如此,图像中仍能清楚地看到金属伪影。这位女士在扫描后发现腿上有红色条纹,一周后变成了水泡。她腿上的纹路与扫描时穿的裤子上的纹路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嵌银并非 Lululemon 独有的现象,事实上,许多健身品牌都有这种现象。 在评论区,观众们分享了自己的核磁共振检查经历。 一位用户说:“他们让我换上手术服做核磁共振检查。” “他们对我的纹身也是这么说的。显然他们现在使用金属墨水来延长纹身的寿命?虽然带着纹身做核磁共振检查是安全的,但在检查过程中纹身可能会受到刺激。” “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它们含有金属!我穿着我认为安全的紧身裤去做核磁共振检查,他们让我把它脱掉,”第三个人详细说道。 专家指出,核磁是最常用的医疗检查之一,70%并发症与烧伤有关。检查前的金属探测可以预防烧伤。但有一部分案例检查不到金属,患者做核磁时也没有察觉,只是后来因灼痛才发现烧伤。还有一例案例与此类似,一名11岁女孩检查脊柱侧弯后感到灼热感,躯干右侧和手臂相应部位出现红斑疱疹,经查是长T恤的材料问题。 目前,许多服装公司在运动服装、氨纶和弹力服装中使用金属纤维,除去衣服上的细菌和异味。因此当我们看到衣服有“抗菌”、“抗微生物”的功能,就意味着其中可能含有金属成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细小的纤维不会被金属探测器检测到,为避免意外,患者在检查前需换下有除菌等特殊功能的运动服装;若在检查中发现金属伪影,检测人员需要停止检查,进一步询问患者衣服成分。 提醒小伙伴们,大家还是都注意点吧!
  • cover
    10个月前

    血管闭塞70%没先兆 医生教3招自测

    血管闭塞可引发脑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最危险的是有70%的血管阻塞个案并无先兆可言,极难察觉。有医生教3招自测血栓征兆及风险,若动脉、静脉出现血栓情况,错过黄金治疗,恐增截肢、致命风险。 血管闭塞70%没先兆 静脉/动脉血栓有何分别? 心脏外科医生甘宗本在节目《健康晚点名》指出,血管栓塞主要可分成两类,分别是静脉血栓及动脉血栓,两者有以下分别:  静脉/动脉血栓的分别 1. 动脉血栓 血栓在动脉形成,脑中风、心肌梗塞等算是动脉血栓的一种。 动脉血栓原因: 心律不整令心脏收缩欠规律,部分血液只留在心脏打转,形成小血块 血管内壁有钙化情况,有机会引起血小板活化,形成血块 动脉血栓「5P」征兆: Pain:疼痛 Parethesia:感觉异常 Pale:苍白 Pulseless:脉搏消失 Paralysis:瘫痪 动脉血栓黄金治疗时机: 如动脉已出现血栓,就医时机原则上越快越好。当中,心肌梗塞的黄金救援时间为90分钟。中风等脑血管出现栓塞,则建议3.5小时内接受血栓溶解剂治疗。 2. 静脉血栓 血栓在静脉形成,形成原因相对单纯,纯粹因为静脉血液流动不畅顺,形成滞留。 静脉血栓高危因素: 长期卧床不动/久坐 长途飞行:由于机舱座位狭窄,乘客长期久坐又少喝水,加上高空气压较低,导致血液变得浓稠,产生血栓。 患有静脉曲张:如血栓出现发炎,会影响周边软组织,导致蜂窝组织炎。 静脉血栓黄金治疗时机: 至于静脉血栓的黄金治疗时机,甘宗本医生建议患者应在病发后6-8小时内就医,如超过8小时就医,截肢风险会增加。 医生教3招自测血栓风险 预防中风心脏病 由于大部分血管栓塞毫无先兆,因此甘宗本医生建议民众可透过以下方式,居家自测身体出现血栓的风险: 如何自测血栓风险? 1. 测量四肢温度 任何四肢温度过于冰冷,或两边肢体出现明显温差 或左右两边肢体出现明显粗细分别 出现上述两者需提高警觉,恐为血管阻塞先兆 2. 量血压 居家量测血压方式:应遵守「722原则」,也就是连续7天量测、早晚各量1次,以及每次量2遍 最好双手都进行测量 警号:如两手血压差距超过20mmHg,血压较低的手部或有血管堵塞或狭窄的风险,宜求医检查 属最客观判断血栓的方式 注意事项:如血压不太正常也不要太紧张,可先休息10分钟后再量第2次,有时可能只是过度焦虑,或未有充足休息导致 3. 摸脉搏 位置:手腕处或足部最高点的足背动脉 手法:将两根手指头轻放在上述部位,若无法感受到明显脉跳要注意 注意事项:部分年轻女性或会摸不到足背脉搏,这未必代表身体有问题,或与血管比较纤细有关。 夏天5大高危因素 增心血管堵塞风险 最近天气炎热,甘宗本医生提醒,高温天气亦会增加心血管堵塞的风险,高危因素如下: 高温环境:高温导致血管扩张,心脏负荷增加,增加患上心脏病风险 脱水:夏天经常流汗,身体水分易不足,血液变得浓稠,易致血管堵塞 高血压:高温易致血压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冷气:身体在冷热环境交错,对身体造成负担,引易导致心血管病 过度运动:夏天常做户外运动,如运动过分剧烈,易致心脏病发
  • cover
    10个月前

    突破!机器人牙医完成首次手术,速度是人类牙医8倍

    IT之家 8 月 4 日消息,近期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牙科界诞生:一台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全自动机器人首次对人类患者进行了全套牙科手术,速度约是人类牙医的 8 倍。 据IT之家了解,开发该系统的波士顿公司 Perceptive 使用了一种手持式 3D 体积扫描仪,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构建口腔、牙齿、牙龈甚至牙髓神经的详细 3D 模型。与传统的 X 射线相比,OCT 使用光束构建高分辨率的体积模型,可以自动检测龋齿,准确率高达 90%。 在这一步之后,人类牙医和患者可以讨论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确定后,机器人牙医就会接管,规划手术并自动执行。 该机器人的首个专长是为牙冠制作牙基。Perceptive 声称,这通常是一个需要两小时、分两次就诊的手术,而机器人牙医可以在 15 分钟内完成。 令人惊讶的是,该公司声称该机器人甚至可以在患者大幅度移动的情况下安全操作,并且在移动人体上的测试均已成功。 Perceptive 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 Chris Ciriello 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全自动机器人牙科手术。这一医学突破提高了牙科手术的精度和效率,使更多人能够获得更好的牙科护理,改善患者体验和临床结果。” 临床顾问委员会成员 Karim Zaklama 博士补充道:“Perceptive 的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系统将改变牙科行业,患者体验将因流程简化和舒适度提高而得到改善。先进的成像技术,特别是口腔内扫描仪,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细节,使我们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诊断问题,并与患者更有效地沟通。” 尽管想象坐在椅子上让机器人钻牙有些令人不安,但相比于人类牙医,或许并没有那么恐怖。随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远程操作机器人的逐渐成熟,机器人独立操作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机器人牙医显然具有优势,不仅能大幅缩短治疗时间,而且由于不需要长时间张大嘴巴,患者的疲劳感也会减轻。尽管系统本身可能成本较高,但节省的时间可能会降低整体治疗费用。 不过,该机器人尚未获得 FDA 批准,具体上市时间也未确定,因此公众可能还需要等待数年才能体验到这种治疗。Perceptive 公司表示将继续研发,拓展机器人的功能和治疗范围。
  • «
  • 13
  • 14
  • 15
  • 16
  • 17
  •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 封面
    最新研究:住高尔夫球场附近,更易得帕金森?
  • 封面
    加拿大水质出问题,多种农药残留?
  • 封面
    列治文开免费课程!助外国受训护理员本地执业
  • 封面
    加拿大癌症新药审批进程提速!最快提前9个月
  • 封面
    震惊!80年幸福研究揭示长寿的关键竟然不是这些
  • 封面
    5名加拿大女子口述:为保命,不得不出国求医
  • 封面
    加拿大18岁少年吃感冒药猝死!这药医生不推荐
  • 封面
    那些经常关灯看手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 封面
    传可乐可以洗大肠?医生揭"三大医疗用途"
  • 封面
    全城染紫!温哥华为他们亮灯一夜
  • 封面
    BC省野火季提前升级!人祸+雷击已烧遍40处
  • 封面
    病毒在加拿大蔓延,最新报告近200例新麻疹病例
Contact Vansky
Tel: (604)269-8468, (604)537-9766
Location: 258 - 5701 Granville St, Vancouver, BC V6M 4J7


微信客服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1999 - vansky.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