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世卫说法不一,该听谁的?
新冠病毒会不会通过快递包装和冷链食品传播?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从 2020 年起,中国一直在研究新冠病毒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可能性。这里的物体表面包括冷链食品包装、门把手、电梯按键、水果、快递包装等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情况。在上述物体表面都曾经检测到过新冠阳性标本,这部分是完全可信的。
今天,北京市卫健委通报了一名新冠病例的溯源信息,排除了各种常规感染途径后,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这名患者收到的国际邮件(纸质票据)上。
北京卫健委官网截图
虽然北京卫健委的措辞并没有下定论,说的是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但随后的补充说明和提醒都表明,北京卫健委实际上认定了国际邮件传播新冠病毒的观点。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欧美主要国家的卫生防疫部门从 2020 年起持有的观点都是:
新冠病毒不会通过食品包装传播,也不会通过快递邮件传播。
2022 年 1 月 17 日世卫组织官网截图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对。
一个有清晰定义的科学问题当然只有唯一答案,但是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一个问题时,经常会让问题本身的定义变得多元、界线变得模糊,答案也变得不再唯一。
另一方面,当我们去回答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防疫问题时,往往会包含了成本与收益的考量,而不只是出于纯理论的推导。它并不违背科学,但会超出科学的范畴。
对非专业背景的公众来说,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两个矛盾的答案。
第一,新冠病毒的确会在物体表面存活,但时间很有限,条件很苛刻
新冠病毒经过患者呼吸道排出,或者是触摸过口鼻的手沾染,可以附着在物体表面。不管是门把手还是进口水果、国际邮件,但凡是和患者接触过的东西,表面沾上新冠病毒都是可能的。
但是,新冠病毒的化学本质也只是一团核酸+一团蛋白,相比其它 RNA 病毒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结构能让它离开寄生的细胞后还能长期存活(保持结构完整、具备感染能力)。
物品表面的粗糙度、温度、湿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新冠病毒在上面存活的时间。在条件不利于病毒存活时,这个时间可能短至几秒钟、几分钟,在条件有利时,比如冷链潮湿密闭环境中,可能长达数小时、数天。
然而,无论是多么特殊的环境,它始终不是为了培养病毒而存在的,也就不可能百分百让病毒存活。从离开患者身体的那一刻起,新冠病毒的数量就会开始下降,不可能保持不变,更不可能繁殖得更多。
前一个患者刚刚摸过的金属门把手,后一个健康人在 5 分钟内也触摸门把手,然后在 5 分钟内又用手指挖了鼻孔,这种情况下显然是有可能感染的,它显然也能算作是新冠病毒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案例。
新冠患者的手表面会沾染病毒(示意图)
而就北京这个案例来说,在干燥的塑料膜、纸张表面,本身能沾染的病毒量就很有限,再经过至少 24 小时的常温运输,其表面残留有足够感染病毒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世卫组织指南中所说的物体表面、食品包装表面、杂货配送,其实都默认了是后者的情况,而这也是最常见的情况。
第二,物体表面检出阳性,不代表存在活的新冠病毒
在国内的疫情防控中,有一个标准操作是检测环境标本,看有没有阳性。作为对患者轨迹调查的辅助,这么做是有用的,但作为对一个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它几乎是无用的。
当前我们所做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病毒的【尸体检验】
只要标本中存在病毒的核酸物质,哪怕只是一些破碎的片段,也能测出阳性或弱阳性的结果来。
对于沾染过新冠病毒的物体表面,在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内仍然残留有病毒核酸片段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但这并不代表其中有活着的新冠病毒,更不代表这个样本具有感染一个健康人的能力。
在前几天那个水果摊老板卖新冠阳性水果被拘留的案例中,水果表面测出的新冠阳性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不存在活病毒。
但是恐慌的病无药可医,这也是没有办法。
第三,每一项防疫政策都是有社会成本的
搞清楚了以上两点,我们就能明白,新冠病毒要在物体表面存活几天,并且还维持足够感染健康人的病毒浓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从未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但在极少数特殊案例中,病毒在物体表面短暂存活(可能是数小时)并感染健康人,也是有理论可能性的。
作为公共卫生部门,如果秉持着强力清零的原则,不放过任何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不接受任何一例新增病例,那的确是不能排除病毒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可能性。
作为代价,就需要对所有快递进行消毒处理,就需要在疫区一遍遍地开展环境消毒,就需要拘留一些销售进口阳性水果的倒霉摊主。
西安对疫区进行环境消杀
如果考虑社会的公共成本与防疫的平衡,抓住占绝对多数的情况,那么的确可以在防疫政策中不考虑新冠病毒经物体表面传播的可能性,把防疫资源和社会的关注度集中到新冠的主要传播途径上。
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做法。
当然,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内地,其实是没得选的,只能接受国家卫健委的判断,并和大家一起承担相应的【环境防疫】成本。虽然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但这种做法的确能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它无所谓对错,只是选择。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