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杂志网站的文章《留英中国学生对薪水预期“过高”》又把留学生的价值讨论推上了话题的新高度。
文章里面写道,华威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雇主越来越把留学经历视为“寻常”,留学生在中国应聘时,有必要使自己脱颖而出,“使经历成为卖点”。另一方面,雇主也表示毕业生有必要“重新适应和‘融入’中国工作文化”。
无独有偶,上一年的这个时候,《新周刊》曾经发表过这么一篇文章《出国,一种新的啃老方式?》里面有说道:
“大部分人坚信,只要有了一纸洋文凭,就能在回国后的工作甚至爱情上如鱼得水。但留学生八成月薪低于1万的残酷现实,又让归国后的他们顾影自怜。”
虽然不能概括全部留学生的生活,但是这的确反应了中国大部分留学生的心理。他们抱着“镀金”的思想跑到国外去,回来之后月薪却差强人意。
我们总是无时无刻在讨论关于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意义问题。
去到任何一个国家留学,首先家里得拿出30万的费用作为第一年的基础基金。虽然教育并不能用功利主义来衡量,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过这样的疑问:
1. 这30万的成本,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收回呢?
2. 这30万的投入,让我们这些留学生和其他学生产生了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说实话,如果你正在思考要不要出国留学的话,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你来说至关重要。毕竟30万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30万的成本,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收回呢?
虽然现在非常多的报道都表示中国留学生的薪水已经不如80时代那么吃香,但是根据搜狐财经的一份报告,留学生的未来显然没有那么糟糕……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虽然海归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不高,但是海归的职场潜力往往要比国内毕业生的涨幅要高,并且,在海归群体中,能做到中层管理的比非海归要高出15%。
但是从这样的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要达到晋升,毕业生必须得有一定的能力。那么海归凭着什么,升职的可能性要比非海归要高呢?
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
这30万的投入,让我们这些留学生和其他学生产生了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学无国界myOffer在国内外都有规模不小的公司,在教育行业内更是有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学无国界的资深HR Sophia在招聘的时候,表示,“海归的眼界和跨文化背景,都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非常重视的因素。因为留学生的见识比较广,思维也比较发散。”
“但是,平心而论,对于同一份工作的起点薪水,海归与非海归其实都大同小异。
"在同样的职位面前,背景只是加分项,我们更会看中这个毕业生有没有技能,有没有在名企实习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同等的技能条件下,我们会优先录取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毕业生。”
所以,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还要不要留学呢?朕给大家讲一下通常留学的三类学生:
海归在国外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再加上并不轻松的学术压力,三重压力一层比一层重。
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之下,有留学生选择了缩回华人圈,每天要不就是拿着手机和国内的朋友聊天,要不就是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打打火锅搓搓麻将,至于作业?得过且过吧……那你觉得你跟在国内读书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部分留学生是这样,还是不乏有一些出国专心读书的同学,他们取得出色的成绩后,无论留在国外工作或是回国,在毕业后迅速找到一份好工作。
身边也不缺乏这样优秀的毕业生。柚子本来就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传媒本科,之后拿到warick的Offer之后,专心读书,还没毕业就已经拿到了世界500强名企的Offer,只需两年,轻松挣回留学的本金。
还有的学生出国,最大的目标并不是取得多么优秀的成绩,更多的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大多富裕,所以他们并不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工作什么的,只是想出去玩一下,对于这类学生我们也只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所以,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根本在于你究竟在这段海外留学经历中学会了什么,你的海外名校背景其实都只是加分项。
Sophia说,一般海归相对于非海归,眼界会更加开阔一点。对于留学生来说,在求职之前最好是能认清自己的价值,在海外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
a
人生经历很有意义
- [154] (2016-12-06 06:55:01)
|
a
基本都是垃圾,国内二流大学都考不上的
- [183] (2016-12-06 09:27:26)
(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