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做了核酸,在飞机上戴口罩遵守社交距离,还是会被传染!
全球疫情持续爆发,单日新增病例数每天都在刷新记录!欧洲和北美的医院都趋于饱和,甚至达到极限。
在防疫方面,新西兰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国家之一,现在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都是个位数。
11月20日,新西兰卫生官发布了一份阴性旅客在飞机上超级传播的案例报告,推翻了全球之前对飞机内传播的风险假设。
新西兰卫生官表示,该国发现登机前测试为新冠阴性的旅客,登机后迅速阴转阳,在18个小时的飞行中,传染了至少4个人。
新西兰卫生官表示,飞机上的防疫措施并非健全,搭乘长途飞机存在非常高的传播风险,这与美国之前发布的“飞机内传染风险很低”的报告存在很大的矛盾。
据悉,这名旅客是9月份从迪拜飞往新西兰的,在登机前48小时内,这名旅客已经做了PCR核酸检测,并且呈现新冠病毒阴性结果。
这名乘客拿着阴性结果登机了,开始了长达18个小时的旅途。
在这架大型的波音777上,拥有300多个座位,但是这一航班只有86名乘客。大家坐的非常分散,并没有坐满。
在新西兰严防死守的防疫措施下,登机前每个人都做了核酸检测,这趟看似安全的航班,却藏着正在默默爆发的病毒。
一名乘客体内的病毒,就在飞行途中,从阴性转成了阳性。
然后,病毒开始在机舱中,悄悄地蔓延,扩散。
足足18个小时的飞行时间,病毒几乎跑遍了整个机舱。
由于飞行时间实在太长了,不少乘客摘下了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舱内的空气。
终于,飞机落地了,抵达了新西兰后,所有的乘客都接受了第二次核酸检测和14天的隔离。
然而这一次的检测却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居然有7人检测结果为阳性!
其中至少有4起,都和那名阴转阳的乘客有关,他们坐在彼此的4排座位范围以内。
更可怕的是,这4个人中,有3个人曾使用口罩和手套。但是还是无法做到完全杜绝病毒。
新西兰卫生官表示,通过分析这几个旅客的病毒基因组,他们得出结论,至少有4个是来自同一个传染源的,而这个传染源居然来自瑞士。
这名阴转阳的乘客,就是从瑞士出发,由迪拜转机回新西兰的。
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传染病病专家大卫·弗里德曼(DavidFreedman)警告说:“这份报告充分表明,阻止一个被传染的人登机是多么的困难。”
“他第一次接受核酸检测呈阴性后,他体内的病毒才开始变得有传染性!”
“事实上,飞机起飞后71小时,这名旅客才开始出现症状。而且,长达18个小时的飞行,很少有人可以全程戴口罩。”
这份新西兰的报告还指出:“人们之前认为飞机上的传播风险很低,这明显和本次案例是矛盾的。”
美国国防部曾经在2020年10月做过一项实验,实验表示,现有的客机空气过滤系统十分强大,机内传播的几率很低,乘客需要和阳性患者并排坐至少54小时才能感染病毒。
据悉,在这次的试验里,研究人员是用人体模型排出的模拟病毒颗粒,来计算病毒如何以气溶胶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所以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西兰的报告指出,做了核酸检测呈阴性的乘客在登机后转成阳性,所以“即使做了核酸检测,在飞机上遵守了社交距离,使用了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还是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所以,不管飞机的过滤系统能不能过滤掉病毒,坐飞机都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其实,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就一直有飞机上传播新冠病毒的案例出现。
比如前段时间,震惊全球的超级传播事件。
一架飞往都柏林(Dublin)的航班上,全飞机49名乘客,13人在旅程中感染新冠,又在下飞机后传染给另外46人,造成全国性的超级感染事件!
为了防止病毒传播,航空公司还特意将这49人的座位分散开来,划分在不同区域。
然而落地的时候,居然有13人携带了新冠病毒。
不幸的是,都柏林当时没有新西兰的防疫措施,下飞机后乘客四散度假,又造成了46人感染。
9月29日,菲律宾马尼拉市达沃国际机场,一架从马尼拉起飞的飞机上,有40名乘客感染了新冠病毒;
今年3月,一名韩国女子从意大利米兰撤离。登机前,所有人都接受了体检,只有确认无病毒携带者上了飞机。
全程所有乘客戴着N95口罩,登机前保持6英尺距离。女子只在上厕所时摘下过口罩,就被无症状确诊者传染了新冠病毒。
这个周末,温哥华又新增了数架新冠航班,每架飞机上虽然只有1人确诊,但是最终扩散传染了多少人,至今我们都不知道。
最新新冠航班列表如下:
现在,想回国的海外华人越来越多,回国前大家都备战似的准备好各种阴性检测报告。但是阴性报告回国依旧充满了传染的风险。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出行,安全回国。
a
加拿大能学习新西兰的防疫措施就行了
- [110] (2020-11-23 10:03:51)
(无内容)
|
a
其实使用口罩手套而被传染 并不是病毒多强大 而是没有正确使用口罩手套的结果人多人机械照搬
- [122] (2020-11-23 11:07:27)
|
b
比如带着手套还摸眼睛 头发 摘口罩不及时更换 或者让口罩内里接触到其他暴露的皮肤
- [120] (2020-11-23 11: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