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关于烧烤的纪录片火了!
不知道你们看过没?反正环环是看得欲罢不能……
片子在豆瓣评分高达9分↓↓
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了2120万,光弹幕就有45万(目前仍在增长中……)↓↓
它的出现,仿佛在提醒人们,唯有烤串,才是属于深夜的味道……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主角们也开始悉数登场……
掉落的啤酒瓶盖↓↓
烤炉架边上的葱花、辣椒末和盐粒↓↓
还有那摊主和顾客↓↓
一切都是恰到好处。
有人说,只有中国人才会在吃上面这么有研究。毕竟上下文明五千年,咱们也吃吃喝喝了五千年。在石器时代,火让食物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而在现代,火更让漆黑的深夜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人生一串》共6集,只讲烤串。在制作人员名单中,出现最多的一个人是陈英杰。他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几乎走遍了全国。“我们绝不用评分软件找‘音乐烤吧’之类的店,我们更想找到最具当地烧烤特色、有市井生活气息,且真正被当地人认可的烧烤小摊。”
2017年1月16日,一切准备就绪,陈英杰带着老婆和娃,还有制片人岳明,从北京出发,一路驱车向东北,开始寻找片子里需要的烧烤摊。陈英杰负责找线索、沟通,老婆负责开车,制片人负责拍照、写公众号,6岁儿子在家没人看管,就带出来长长见识。
他们先是来到了辽宁省葫芦岛兴城,龙禹烧烤的龙哥接待了他们。
五花肉卷金针菇、干豆腐卷大葱、东北烤茧蛹、丹东黄蚬子、鸡头凤爪……就着一桌子辽宁味儿的烧烤,他们和龙哥一见如故,把酒话人生,聊天到很晚。就这样,素材有了。
最终,因篇幅有限,第一站的龙哥没选入成片,这让陈英杰心里过意不去。像龙哥这样的摊主有很多,每一个摊主,都有一手绝活,也有一肚子故事,他们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和他们聊天,可以让你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朋自远方来”,是每个摊主的生意经。摊主们做烧烤生意的出发点不同,有的人是想做老板,有的人是喜欢,而有的人只是为了谋生。当然,如果味道不好,那一定难以维持下去。
在中国,深爱烧烤的人不在少数,但看了《人生一串》,连这些资深吃货们都得感慨:自己见的世面太少了!
烤蚕蛹、烤脑花,是暗黑界的入门级食物↓↓
而烤青蚕↓↓
烤蛾子↓↓
烤猪眼睛↓↓
这些暗黑料理界的翘楚,真得有勇气才能品尝了。
烧烤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则藏着老板们的匠人精神。无论烧烤摊是大是小,老板们对待食材从不含糊,一定要亲自挑选。
在西昌,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板,坚持用海拔2000米以上生长的凉山小猪和传统火盆,才能做出好吃的带皮烤凉山小猪肉↓↓
在锦州,烤豆腐卷出名的师傅,只选老张家的豆皮。别家会把最香的豆皮挑出来单买,老张却从不动这个心思,靠着一双手不断发力,泼出了又薄又香的豆皮↓↓
有一对湖南父子,十几年来一直操持着无名小摊。这里的烤韭菜嫩得出水,全因老板在烤前将韭菜蘸了水,引得隔壁社区的姑娘踏月而来↓↓
一位吃了孜然会胃疼的师傅,愣是练就光用鼻子就能闻出烤羊蹄绝佳配料的绝技。别家羊排烤三四分钟,他非要烤10分钟,因为吃好了客人还会来↓↓
还有昆明无人不知的烤鸡脚尹大姐,镜头里的她满脸写着不满意,直接吐槽送货的人:“你这都什么东西?不行不行!”↓↓
这样的故事,讲上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他们对食材和味道的坚持,有时连家人也不能理解。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让走遍五湖四海的游子有了怀念的味道。“在外面想家,除了想我妈就是想吃肉,那么大一块肉!”“在外面吃再多再好,也没有家乡味。”更或者,你可能不记得班主任的名字,却记得校门口烧烤摊老板的名字……
做夜晚出摊的烧烤摊,是个辛苦活。客人放下签子,擦擦嘴,一脸的满足离开,摊主们则收拾桌子准备迎接下一桌客人。这种起早贪黑的工作,如果不是热爱这一行,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有时累到想放弃,只是因为顾客的一句“回什么家啊,这里就是我家”,便收起关闭烧烤摊的念头。有的摊子一开就是二十几年,期间客人们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有的人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品尝记忆中的味道。
不知何时,烧烤成了一种传承,这种草根式的生活情怀,在一串串签子中留存。
若说一个城市中,哪家的烧烤味道最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无论你今天的心情是喜也好,悲也好,烧烤摊都会一如既往地出现在老地方。路过摊位,一天的烦心事都随着黑夜里飘起的烟气,飞得烟消云散。
三五好友,在光线幽暗的路灯下,围坐在小桌边,就着夜色,把酒言欢,敞开心扉,那叫一个有滋味儿。
正如片子一开始说的:“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而这世上最俗气却又最让人热泪盈眶的,恐怕就是人间的烟火。
作者: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