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谁也没想到网红直播顶流薇娅,犯下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偷税漏税。
最后,她被追缴并处罚 13.41 亿,账号、直播间直接关停。
网友戏言:" 就这个处罚金额,我不吃不喝九万年,也能挣到。"
处罚不可谓不重。
原本,大家朴素的观念都是:赚得越多,自然交的税也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但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一些富人不光赚钱有一套,偷税更是有一套。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在美国大名鼎鼎的亚马逊公司,一年营收几千亿美元,不光不交税,还能再额外领取 1 亿美元的补贴。
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议?
亚马逊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商品品种最多的电商平台。
2020 年,亚马逊总营收为 3860.64 亿美元,净利润达到 213.31 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 1359 亿元),市值更高达 1.74 万亿美元(差不多是 5 个半阿里巴巴,16 个京东)。
这一年,中国的阿里巴巴总营收 800 亿美元(约 5097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220 亿美元(约 1401 亿元人民币);腾讯总营收 756 亿美元(约 4816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192 亿美元(约 1223 亿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亚马逊一年的总营收大约相当于阿里和腾讯两家当年营收总和的 2.5 倍。
而创始人贝索斯也以 2000 亿美元的身价高居全球富豪榜榜首,五年的财富平均增长率高达 34%。
按照美国咨询公司 Comparisun 的分析,照此速度,贝索斯的财富将在 2026 年达到一万亿美元。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于 1994 年创立了这家如今市值超万亿美元的公司
如此能赚钱的创始人却在税收上 " 一毛不拔 ",自然引发了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强烈不满,可又对其无可奈何。
2018 年,亚马逊的总营收大约为 2329 亿美元,净利润为 101 亿美元,但是税收额为 0。这还不算,一分钱没缴的亚马逊居然还拿到了 1.29 亿美元的联邦退税。
相比之下,总营收远不及亚马逊的阿里和腾讯却要每年交税近 80 亿美元,真是哭晕在厕所里了。
那么,达到万亿市值的亚马逊真的是从不交税么?
首先必须要说明下,在美国不交税那可是极为严重的情况。
像薇娅这样拖欠税款上亿的,如果搁在美国,可能 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即美国国内税务局)早已经直接派出荷枪实弹的警察登门了。
要知道,这个 IRS 可不是吃素的,真正的 " 武装到牙齿 ",从武装力量到专门的法庭、监狱一应俱全,装备甚至好于美国司法系统。
这么说吧,美国当年有个黑手党大佬叫阿尔 · 卡彭,贩毒走私等勾当一样没少干,可盯了他数年的 FBI 愣是拿他没辙,什么证据都没找出来。
直到 IRS 知晓这家伙居然偷逃税款近 1 亿美元后,亲自出马,找到其逃税证据后派人上门抓捕,这才将他关进了监狱。
大名鼎鼎的黑手党头目阿尔 · 卡彭在被抓获后出庭受审
IRS 也不是没盯上过亚马逊,2017 年的亚马逊转让定价案,IRS 就和亚马逊 " 杠 " 上了,启动了反避税调查,结果却以亚马逊胜利告终。
那么,如此厉害的 IRS 为何没能抓到亚马逊的 " 小辫子 " 呢?
这又要从美国的税收管理体制说起。
美国是分税制,联邦、州、地方三级税收分开,各自进行征管,地方税收由州决定。
换句话说,单从属地管理来讲,一家合法企业的经营必须需要同时缴纳联邦税和州税。
美国的联邦、州、地方三级税收制度
但是根据美国智库税收与经济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on Tax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ITEP ) 统计,亚马逊已数年都没有交过联邦所得税,甚至过去十多年里,亚马逊的有效税率还是个位数。
2019 年,总统特朗普就曾多次公开表示亚马逊有意少交了巨额的税款。
在同一年,后来成为总统的拜登也发推特表示:像亚马逊这样年入上百亿美元利润的企业,不应该支付比消防员、老师更低的税率。
亚马逊显得很委屈,发推文辩解道," 我们自 2016 年以来缴纳了 26 亿美元的企业税,该交的每一分钱都交了。联邦税法鼓励企业对美国经济进行再投资,自 2011 以来,亚马逊投资了 2000 亿美元,创造了 30 万个工作岗位。"
亚马逊发推文对拜登的指责进行辩解
划重点,堂堂两位总统在明知企业有超高收益却依然能少缴联邦税情况下,也只能发推特抱怨,说明亚马逊在避税这块确实做到了无人能比。
听上去,亚马逊的避税手段上简直神奇到不可思议,那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亚马逊也不是一分钱税款没交,只是相比数百亿美元的利润,缴纳的税款真是少得可怜。
本身税款就交得不多,居然还能反手从政府再拿回上亿美元的退税补贴,这操作真是太秀了!
说到避税和少缴税,在美国可不只有亚马逊一家公司。
美国智库税收与经济政策研究所(ITEP)就曾统计,2018 年共有 60 家世界 500 强公司没有缴纳任何联邦税,包括亚马逊、IBM、通用汽车、Netflix 等。
美国税收和经济政策研究所(ITEP)发布的分析报告
其中属亚马逊最为 " 优秀 ":2017 年亚马逊税前收入为 56 亿美元,获得了 1.37 亿美元的联邦退税,相当于税率为约 -2.5%;2018 年亚马逊税前收入为 110 亿美元,结果又拿到 1.29 亿美元的联邦退税,税率变为约 -1%;
这简直让人想起著名的 " 马太效应 " 所说,你有的还将给你更多,你没有的会将你仅有的也拿走。
这种避税手段美其名曰 " 税务统筹 ",可说白了,亚马逊所谓的 " 避税 " 其实就是在削尖脑袋钻政策漏洞。
首先是亚马逊利用美国对研发企业的税务优惠政策,将大量人员福利和工资申报为研发投入申请减税,每年光靠此一项减税就能省下大约 15 亿美元。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亚马逊将给员工发放的股票作为工资薪酬(支出)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很多公司给资深员工发放股票期权替代工资薪酬,对应股票期权的价值则可作为公司的成本抵扣。
这是由于公司股价越高,可抵扣的成本就越大。
通常企业操作是通过股市回购,拉升股价后再发给员工;而亚马逊则不同,不仅不回购,反而直接发放给员工。
亚马逊是按股票交易实时价值来估算可以减免的税额,这样做的好处是,股价涨得越高,税款减免的额度越大。
这样一来,虽然看上去亚马逊股东的利益受损,可因为过去 20 年间,亚马逊股票年化收益率达到了 37%,股价涨幅超过 800 倍,赚的比赔的多,股东自然个个都装了糊涂。
2008-2016 年的亚马逊股价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 500 两大指数的趋势对比
其次,由于美国和中国一样,各州都有相应吸引投资者和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亚马逊从 2005 年开始就在全美各地兴建数据、仓储、物流等基地,十年间已经累计享受了近 10 亿美元的税收优惠。
再次,一直指责亚马逊的特朗普还无意中帮了个大忙。
2017 年,特朗普大幅修改税法法案时,采取了一项减值抵税优惠政策。
根据条文,过去美国企业固定资产和设备都会按折损减值,可计算时间长达数十多年。新政策出台后,企业当即就可以借此减值抵税。
这意味着亚马逊建设的那么多库房、研发中心,过去可能要等几年乃至十几年,现在就可以直接作为成本来抵税。
光这项政策,就让亚马逊的减值额度当即上升了 40%,再次获得了合理避税的优厚条件。
不仅可以用资产折旧抵税,亚马逊更是通过营业亏损来抵扣税款。
从成立以来,亚马逊几乎是放开手脚在各个领域都会 " 插一手 ",从基础设施到 AI 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方面,反正只要能做的业务,亚马逊一样也没落下。
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亚马逊有个奇怪现象:营收是逐年增长,可却常年属于 " 亏损企业 " 的状态。
从成立至今 20 多年,亚马逊几乎亏了数十亿美元,净利润也一直较低,始终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亚马逊上市以来的营收和利润表现(蓝线代表营收,黄线代表利润)
一家全球 500 强企业,年年亏损,还年年市值走高,这其中的猫腻,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了,这么 " 亏 " 的企业,美国政府不管管么?
还真没法管。
实际上,包括我国在内,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世界各国的税法几乎都允许企业营业亏损抵转,也就是企业可以用当年的亏损额抵消来年的应缴税款,这称之为 " 结转年限 "。
只是,我国这个时间段不得超过 5 年,美国却是 15 年 ……
2019 年,实在顶不住社会舆论的亚马逊终于补缴了 1.62 亿美元联邦税,这也只占其总收入的 1.2%。
算下来,亚马逊实际还拖欠 9.14 亿美元的联邦税,可是靠 " 结转年限 " 政策,亚马逊在税收上依旧开开心心地 " 寅吃卯粮 "。
发展到今天的亚马逊,已经是一家全球公司,业务遍及全世界。
合理避税的套路不只在国内 " 玩 ",海外也一样 " 玩得溜 "。
从 2005 年进军欧洲市场开始,亚马逊就在避税模式上成功建立了 " 防火墙 "。
亚马逊在 2005 年就开始进军欧洲市场
由于美国是对所有美国企业采取全球征税模式,除了 35% 的联邦税率,境外收入要转回美国还得单独申报纳税。
于是,亚马逊在欧洲搞了个 " 降低境外税,并将利润留存境外 " 的骚操作。
简单地说,亚马逊先是在欧洲的卢森堡成立了亚马逊欧洲控股技术公司(Amazon Europe ) ,这纯属一家没人没效益的 " 空壳公司 "。
通过壳公司与亚马逊的 " 成本分摊协议 ",仅需很少的费用就获得了亚马逊大部分的授权和知识产权使用权。
紧接着,亚马逊又在卢森堡开设了亚马逊欧盟公司(Amazon EU ) ,这是家实打实干事的企业,主要负责亚马逊全欧洲的零售业务。
然后,壳公司亚马逊欧洲控股技术公司再与亚马逊欧盟公司签协议,以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拿到亚马逊欧盟公司 90% 的经营收入。
亚马逊在欧洲卢森堡构建的 " 避税模式 "
两家卢森堡公司其实都是亚马逊旗下的企业,只不过经营收入从左手转到了右手而已。
有人会觉得这样是不是有些绕,太麻烦。
可这正是亚马逊的聪明之处,可谓 " 一箭三雕 "。
首先,根据美国税法,壳公司又是外国公司,而外国公司不是美国企业,本来就无需纳税;而两家公司换手后,亚马逊在欧洲的实际利润率远不到规定的 35%,就不需要向美国交税。
其次,选择卢森堡,是因为按照这个国家的规定,经营企业亚马逊欧盟公司只要缴经营所得税,可是算下来,公司已经将 90% 的收入作为成本交给了壳公司亚马逊欧洲控股,所得税几乎少得可怜。
至于壳公司亚马逊欧洲控股虽然拿了大头,可这是家国际合伙企业,按照卢森堡税法,本国合伙企业不征税,只征收另一方。
有意思的是,壳公司的合伙人亚马逊实际位于美国,算不上纳税主体,又给了亚马逊空子可钻。
话说回来,这种复杂的避税游戏并非亚马逊独创,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是这样的玩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玩法也早就传入了国内,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企业乃至明星名下居然有那么多关联公司的原因。
说到底,他们既不是为了发展生产,更不是为了扩大经营,大多数就是为了想方设法 " 避税 " 而已。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亚马逊的一系列 " 骚操作 " 不可能不引起欧盟以及美国政府的警惕和追查。
从 2015 年起,亚马逊因为被欧盟调查,也开始象征性地在欧洲缴纳一部分税款。
但欧盟并没打算放过亚马逊。
亚马逊从 2019 年起就累计收到了诸如德国、意大利、卢森堡等多个反垄断及隐私保护罚单,总额超过 10 多亿欧元。
卢森堡数据保护委员会(CNPD)提议对亚马逊公司处以 4.25 亿美元的罚款。
在美国国内,特朗普虽然让亚马逊在减值抵税政策上占了便宜,却有意针对美国企业的境外收入大幅提升企业所得税,为的就是尽可能遏制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在海外避税。
亚马逊作为一家盈利能力如此超强的国际企业,在税收上玩如此多的 " 心眼 ",难怪在美国政界和民间都被人反感和鄙视。
税收是国家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企业要发展,想留下足够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收益,合理合法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避税其实无可厚非。
但是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所谓的 " 避税 " 其实就是挖空心思地逃税、漏税。
不管美国还是中国,这种所谓的 " 税务统筹 ",最终都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从道义上来说,就是为富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