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诺一妈妈谈法国艺术启蒙教育:课堂搬到美术馆

Mon Feb 06 2017 15:03:23 GMT-0800 (Pacific Standard Time)

cover

  中国很多家长依然把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人。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健全的人格,成为更具魅力的人,艺术是拯救。

  懂艺术、懂美、懂温柔的孩子,不管以后成就如何,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将获得最有利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安抚自己的孤独。

  法国艺术启蒙教育将课堂搬到美术馆

  法国被称为最热爱艺术的国家,其学前教育的重点也顺理成章地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启蒙上,各幼儿园都把艺术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课程的80%以上与艺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法国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

  在法国,民间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很少,因为学校教育就完全可以满足接触、学习美术的需要。国内中小学校是分主课与副课的,语数外是主要课程,而美术、体育、音乐似乎无足轻重。但在法国不一样,对课程不这样分别,都同等重要。每个下午,学生可以跨年级选修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或者其他课程。

  就美术而言,他们的课堂模式不强烈,老师多是讲一半,剩下的一半时间就交给学生去发挥。另一方面,学校通常与美术馆、博物馆建立深密联系,基本上都会直接将课堂搬到那里。在美术馆,在数不尽的经典作品面前,由资深讲解员向孩子们耐心授课,生动讲解美术的堂奥。

  当然,这取决于美术馆的定位与质量。首先,法国的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质量都很高,注重馆藏研究与美术经典的展示;我们的美术馆却不断为当代的艺术家做个展,学术水准有待验证,观众自然不太愿意去看展览。其次,法国的美术馆公共服务意识很强,外联工作非常到位;而我们的美术馆却极度缺乏到社会到学校“抓人”看展览的意识,即使拉来孩子们看展览,讲解员的水准也难以恭维。

  安娜:从来不教孩子艺术,因为艺术无处不在

图片

刘烨安娜参加《爸爸去哪儿》,默契完成摸手猜妈妈游戏

  安娜伊思·马田是刘烨的太太,是诺一、霓娜的妈妈,卸下明星的光环,安娜本身是一个独立摄影师,认识刘烨前,曾经在798开过展览,但她不教诺一和霓娜画画,原因是--“我不是那种什么都会的父母,我也不喜欢很有计划的艺术教育,艺术是生活本身,无处不在。你先感受,特别想学的时候,你再告诉我,OK,我们交给专业老师”。

图片

安娜开办的阿特黎尔艺术工坊正在上绘画技巧课

  她现在开办了一个小小的艺术工作坊,小规模带着孩子们学习艺术,工作坊理念是法式的。安娜说,这里的老师只接受非常非常热爱画画的孩子,有一丝犹豫都婉拒。老师们给这样的孩子分组,对4-7岁的孩子,大量看名画,例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白桦林》,老师讲解画的纹理、树叶的形状和秋天的颜色,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一幅秋天。对于8到15岁的孩子,才开始慢慢去了解基础技巧,比如希罗尼穆斯·博斯的拼接画,孩子们从现实的素描,到用虚构的场景构成不同动物的身体,独立完成创作。

  安娜说,希望孩子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懂得艺术。完美的技巧可以培养最优秀的技工,但不是艺术家,艺术家一定是感受世界,表达自己--"这需要很多很多的观察,很多很多的情感,很多很多的表达。"

  安娜说喜欢艺术里的最美好的东西--仪式感。"现代的中国孩子,总有一种差不多就得了的感觉,我觉得遗憾。小时候,我们去看戏,父母会说,今天穿整齐一点。犹太教每一个节日,有严格的细节,这些都为了提醒我们:时光不是虚度,好好珍惜余生。"

  "没有仪式感,没有美,我不知道生活里还剩下什么。"

  美国注重孩子的创作力 日本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的视觉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孩子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注重孩子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的快乐。创造是教学核心,要让孩子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双手和头脑,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

  从幼儿园升至小学低年级后,美国更注重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视觉天地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则进一步加强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学,引导孩子主动地对艺术作品作更为深刻的反应,并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将知识技能应用到表现的能力。学生尝试的材料非常广泛,能从个人的角度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使创作日趋个体化。

  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日本的少儿美术教育做得很细致、很人性化。比如,他们的美术教育强调分年龄段,而且分得特别细,三岁学什么、四岁学什么、十岁学什么,课程设置及学习的侧重点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一大特色是强调美术与生活、自然的联系,注重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周边环境,并尝试描绘出来。甚至连各年龄段课程班的命名都与自然及生活有所联系,比如有些学校里,三岁小孩读的是樱花班,五岁是鸽子班。

  而我们国家的少儿美术教育,仍然比较注重对图像、对画册、对课堂道具的临摹,而轻视将孩子们带到生活与大自然,让他们感受真实的美的气息,并用手尽可能描绘出来。

  艺术不是庙堂之远,是父母教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构造者,父母是孩子与世界之间的窗户,父母能给孩子多大的窗户,孩子就能看到多大的世界。所谓育儿,皆为育己,所有的艺术教育,都发生在身为父母真正爱上艺术那一刻。艺术是侵染,不是教管。

  被艺术浸染的孩子赢在哪里?赢在更早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拥有自我交流的能力,这一切相加,才是真的赢在起跑线上。更不要说,懂得艺术的孩子,举手投足,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无论他着装是否奢华,这是内在优雅,在外在的映照。

  从普遍意义来说,在未来社会,文盲几乎没有了,最可怕的人只有一种--美盲。艺术教育是每个有认知常识的妈妈都应该重视的事,让孩子多角度体验和感受世界:读书、旅行、看展览、听音乐会……都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当艺术家,但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环境,一个被艺术浸染的环境。因为,艺术所包含的审美的价值和人性共情,是情商本身,而创造和表现美,是孩子未来最大的竞争力;而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则事关孩子的幸福。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精彩评论:

     a 面對現實吧!華人家長還是要素描基本功啦! - 沒素老師 [262] (2017-02-07 21:34:59)
(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