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号潜艇 (Titan) 在泰坦尼克号探险过程中的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潜艇安全性的质疑,但之前类似的世界发生过多次。
CBC 报道,在世界上 10 艘能够到达 4000 米或更深深度的潜艇中,勘探公司 OceanGate Expeditions 拥有的泰坦号是唯一一艘没有经过任何监管机构认证的潜艇。
但尽管其它的潜艇有经过认证,仍在深海中的风险极其巨大,此前至少有 3 次铁达尼号探险队曾险些丧命。
(加拿大深海专家 Joe MacInnis。)
●IMAX 拍摄遇到障碍
作为 1985 年重新发现泰坦尼克号的顾问,加拿大深海专家麦金尼斯 (Joe MacInnis) 曾在 1991 年与其它专家共同领导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联合探险队,进入已经多次参与该地点的潜水活动。
除了对沉船进行生物和地质研究外,该小组还计划在 IMAX 电影中捕捉残骸——他们的镜头成为 1995 年纪录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a) 的基础。
2 艘俄罗斯和平号潜艇在这次探险过程中进行了 17 次潜水,最后一次他们遇到了真正的障碍。
当麦金尼斯的潜艇停在铁达尼号沉没时船长史密斯 (Edward Smith) 可能站在的驾驶室时,摄制组完成拍摄并试图离开该处时,他们意识到自己被什么东西卡住了。
经过片刻的恐慌和一连串的咒骂后,他们呼叫了第二艘和平号潜艇寻求帮助。
第二艘潜艇的船员看到他们的左侧着陆滑橇在大量电线下滑动,可能是曾经通向驾驶室的电话线,并指导他们如何摆脱混乱。
麦金尼斯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有第二名飞行员、第二名潜艇,具有自救能力,所以我们非常幸运。」
(图中:James Cameron曾多次下海探险。)
● 詹姆斯卡梅隆濒死体验
在沉船中拍摄的电影亦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经历了濒死体验。
1995 年秋天,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 1997 年的大片《泰坦尼克号》时,多次前往残骸。当时,他与副驾驶Anatoly Sagalevich博士和一名俄罗斯工程师进行第三次潜水时,在海底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沙尘暴。
正如他在 2009 年出版的传记中回忆的那样:「Dr. Anatoly Sagalevich说了 ‘哦,不’。这是令人绝对不想听到的一句话,然后我们目光对视了一会儿。」
与强流的对抗几乎耗尽了潜艇的电力供应。他们立即中止了潜水想回到岸上,但是在距海床 80 英尺的地方,他们就像撞到了天花板一样。潜艇停止上升并沉回海底。
他们在完全黑暗和接近冰点的温度下坐了半个小时,让电池休息一下,然后再次尝试,结果在 80 英尺处第二次停下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潜艇陷入了沉船上方水流引起的下沉气流中。幸运的是,每次水流将他们推回水中时,他们也被吹得离铁达尼号更远一些。
第三次尝试时,他们在到达 80 英尺时紧张极了,大家屏住了呼吸。还好潜艇继续上升,5 小时后露出水面。
●Michael Guillen 的体验
尽管害怕水,Michael Guillen 还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在 2000 年受邀到铁达尼克号潜水,成为 88 年来第一位参观泰坦尼克号的记者。
潜艇驾驶员 Viktor Nischeta 带着 Guillen 和他的潜水伙伴对残骸进行了一小时的游览,但是当潜艇穿过船头和船尾之间的碎片场时,Guillen 意识到他们正在加速。 和卡梅隆当时一样,他们也陷入了深海不可预测的海流之中。
Guillen 他的书《相信就是看见》中回忆道:「一瞬间,我们的潜艇撞上了泰坦尼克号的螺旋桨,我感受到了碰撞冲击;微红色、生锈的碎片纷纷落在我们的潜艇上,遮住了我透过舷窗的视线。」
小潜艇被紧紧地卡在巨大的螺旋桨外壳里。当 Nischeta 将潜艇像一辆陷在泥里的汽车一样来回摇晃船时,Guillen 心里想:「这就是结局。」
在紧张的沉默中度过了近一个小时后,他们脚下的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发动机的轰鸣声停止了,潜艇再次感到失重。
Guillen 试探性问:「好了吗?。」Nischeta 咧嘴一笑说:「没问题!」
(Mir-2 潜水器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世界海洋博物馆展出。 经过数百次深水潜水后,和平号潜艇于 2017 年退役。 )2005年,泰坦尼克号遇难者之一、法国深海探险家 Paul-Henri Nargeolet 在给泰坦尼克号沉船发现者 Bob Ballard 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根据我在泰坦尼克号上潜水 11 年的经验,我可以向你保证,沉船周围的海底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通常它更象是一个洗碗机。」
在不稳定的水流、完全缺乏温暖和日光、以及生锈的船体(其破裂的船体和断裂的电缆延伸到黑暗中以诱骗过往的船只)之间,潜水到泰坦尼克号始终是一个危险的提议。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毫无疑问将会对泰坦号事故进行更多调查,但是尽管我们可以降低风险,但在我们有生之年访问深海,永远不会完全安全。深海是地球上为数不多、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