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39岁女科学家摔倒去世 同事称其天生做科研的料

Sun Aug 28 2016 07:14:58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图片

赵永芳在学术会议上做演讲。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组长。受访者供图

姓名:赵永芳 性别:女 终年:39岁 去世时间:8月15日 去世原因:意外 生前职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组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课题组组长

8月14日晚,赵永芳一家四口回到林翠路10号院。

半年前,这位女科学家刚搬到这个距工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很近的小区,房间还未装修完毕。

她带着两个孩子先上楼,爱人在楼下停车——这本是个愉快的周末的结尾。

几分钟后,赵永芳从楼梯上摔倒,昏迷。送医抢救两个多小时后,她的生命于15日0时20分戛然而止。

一个39岁的女科学家,就这样猝然离世。

天生做科研的料

1995年,曹书德还在湖北省枝江一中教语文。他记得,赵永芳是3班最拔尖的学生。“有许多男生暗自和她较劲,却常考不过她”。

那届毕业生中,赵永芳以639分的高分,居全校女生第一名,被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录取。

大学四年里,赵永芳各科成绩依旧“领跑”。

在室友冯晓君记忆里,赵永芳最拿手的是数学。“大一期末的高数考试,班上27人,大多是六七十分,她考了九十多。按现在的说法,是真正的学霸”。

当时的武大,学风自由,男生流行看录像带,女生读小说,各类集会也很多。赵永芳却喜欢安静,周末都待在图书馆,读专业书是她的爱好。

大四时,赵永芳被保送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之后,她又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后,还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三篇文章。

“购物、看show、旅游,不属于她的生活范围”。赵永芳好友熊盛说,在美国时,自己曾硬拽着她逛过一次第五大道,但她并没有表现出购买的欲望。“她的服装风格只固定为两种:有小碎花的衬衫和运动服,淡雅清新。”

在赵永芳看来,专研学术才是有趣的事。每当遇到新问题,她都会兴奋地与同学们讨论,并主动学习新知识。

尽管朋友和导师多次挽留,且11个同班女生全留在了国外,但赵永芳最终选择回国。

在她看来,三十五六岁,正是回国做科研的年纪。

赵永芳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并被聘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组长。2013年她回到研究所,研究室也很快成立。

多位同事描述,赵永芳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料。科研工作繁琐又枯燥,她却做得得心应手。“天赋之外,若没有一颗对科研的赤子之心,出不了这么出色成果”。

工作占据了全部

在武大的樱花大道上,赵永芳步履匆忙,走得很快,风风火火的。二十年过去,这步伐,从没有减慢过。

“她做事和走路一样快,目标明确,从不浪费时间”。同学们评价。

同在北京工作的校友张耀红回忆,去年是武大95届毕业生20年的周年庆典,以往赵永芳都以工作忙为理由推辞,结果去年聚会,还是没来。

熊盛的感觉也是如此,赵永芳在哥大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实验室。“我们在一个城市都不常见面,更多时候是邮件往来。”

杨艺华最后一次见到老乡,是在赵永芳去世两个星期前的周末。她说,二人在聊天期间,赵永芳还在给学生解答专业问题。

一年多没见,杨艺华注意到老乡鬓角的多根白发,“回国后操心的事情多了,白发忽然就多起来。”赵永芳轻描淡写地解释。

由于回国后开展的研究项目与国外不同,在接到国家拨付的科研基金后,从组建工作室、购买器材设备、招募人员到做实验,赵永芳都是亲力亲为。

她和其他研究员一样,每天八点多到办公室。通常情况下,下午五点下班后,会待到七点左右回家。

博士后张磊2014年进项目组,他回忆,常在晚上十点多接到赵永芳谈论工作的电话。周末,她也经常会带着两个孩子来所里加班。“她总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把他们带来,也是为了增加相处的时间”。

对于赵永芳的突然离开,其秘书吴岩很感慨:“科研工作有它的特殊性,有时需要加班,因为要求你一直看护观察细胞,必须守在实验室到深夜,所以对科研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

工作和家庭的压力

出生在枝江市七星台镇的赵永芳,排行老二,有个哥哥和妹妹。高中时,一家人还靠父母种田的收益过活。

虽然家境普通,但身边人从未听她抱怨过生活。她的微笑一直挂在嘴边。

在中科院读书期间,赵永芳遇到了从北大生物系本科毕业的初恋。硕博连读期间,她成了同学中最早结婚的人。

到美国第一年,大儿子出生。如今,五岁的女儿也与她有几分相像。

生活中,赵永芳没有对待学术那般敏锐。在美国时,她和先生一起下厨招待好友熊盛,为做西红柿汤该不该放酱油“争执”起来。“她一脸认真与困惑,让我仿佛觉得她还是个孩子。”

当时的邻居刘星吟时常遇见赵永芳带着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她父母来这边帮忙带孩子,总是一大家子一起去公园。”

回国后,她带着两个孩子和父母住进了所里提供的周转房,其爱人则因研究领域不同,留在了上海。即便如此,周末时,夫妻俩会抽时间带孩子们看场电影。

半年前,赵永芳住进了林翠路10号院,一个距研究所步行十分钟路程的小区。

14日晚,他们正要回到新家。赵永芳心脏骤停,猝然离世。

让赵永芳操心的不止是工作。回国后,丈夫不在身边;两个孩子还不会说汉语,11岁的儿子还因此留级;家中患有糖尿病的母亲需要照顾;还有一百多万元的房贷要还……

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同时作用于一个女科学家身上。她白了头,却分身乏术。

科研成果等于生命

一个月前,赵永芳研究课题工作室重新规划装修。吴岩说,今年正是收获科研成果的时候,赵永芳投稿的文章还在审核中,实验室的同学也在抓紧课题。一切刚步入正轨。

吴岩介绍,赵永芳研究的技术是国际先进的单分子荧光影响检测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前景。“她在所里研究的蛋白结构与功能这一块,可以帮助解惑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的病理,从而开发出新药”。

一切都在她从楼梯上摔倒后,戛然而止。

得知赵永芳去世的消息,恍惚着走到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吴岩,把赵永芳课题研究室的其他3名工作人员都叫了过来。

大家很久说不出一个字。沉默,除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多名采访对象表示,科研领域的生存压力很大。

研究所的工会副主席栾贵波介绍,许多引进回国的科研人员,身上带着国家级别的荣誉,自律性很强。在他们看来,科研成果等于科研生命,越是优秀的人才,越会与国外同行较劲,攀比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赵永芳从事的基础研究,其特殊性要求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种压力带来的紧迫感,都会让人不自觉地快马加鞭”。而赵永芳作为一名课题组长,压力会更大。

16日,BioArt(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号)发布了赵永芳逝世的消息。

“她还这么年轻。”有人看着讣告反复念叨。

有人留言:赵永芳是众多北漂青年的优秀代表,褪去“科研人员”几个字的光环,依旧是个柔弱的女子。一个人承受这么多,太累了。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