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航天报》11月22日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已形成了固液并存、射程衔接、陆海兼备、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战略核威慑装备体系,实现了常规地地导弹从传统弹道式向机动滑翔式的跨越,建成了高、中、低层相匹配的防空反导装备体系,并积极向无人机、火箭弹、制导炸弹等领域延伸拓展,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首次官方证实,中国常规弹道导弹采用了机动滑翔式弹道技术。
世界大国发展常规弹道导弹都经历了从经典弹道导弹、再入机动式弹道导弹再到机动滑翔式弹道导弹的发展过程。
常规弹道导弹
经典弹道导弹是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照预定程序飞行,当导弹到达命中目标要求的位置时,火箭发动机关机。随后弹头与弹体分离(早期弹道导弹不分离),开始在惯性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沿着椭圆形曲线飞行,直至命中目标。这种导弹飞行弹道容易预测,不利于突防,且命中精度较低。
再入机动式弹道导弹
再入机动式弹道导弹是伴随着导弹总体设计技术、精确制导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它能够在再入大气层之后机动飞行。传统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后基本处于无控状态,其弹头外形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处于无控状态,其离轨制动时的偏差、飞行弹道的偏差和再入飞行过程中的各种误差,造成命中散布非常大。而再入机动式弹道导弹采用惯导+景像(地形)匹配等复合制导体制,再入大气层之后能够根据制导指令飞行,同传统弹道导弹相比,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突防能力较强,最突出的是命中精度有数量级的提高。
再入机动式弹道导弹飞行轨迹
再入机动式弹道导弹虽然命中精度很高,但是只适用于攻击固定目标或行动较为缓慢的移动目标,而再入机动滑翔式弹道导弹采用一种被称为“钱学森弹道”的助推-再入大气层滑翔机动弹道,其结合了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快和巡航导弹机动灵活的优点,具有大空域滑翔和大范围机动的能力。再入机动滑翔式弹道导弹通过降低助推段分离高度,使导弹中段在大气层内机动飞行,低于外大气层反导系统的最小拦截高度或处于其拦截高度的下层,这种弹道方式克服了传统导弹长航程、变轨道、高精度打击之间的矛盾,可以规避飞行过程中因为弹道单一所带来的拦截风险,加上飞行速度优势和空间机动优势带来的防御瓶颈,其用于常规地地导弹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导弹的突防能力,而且由于其拥有大范围机动能力,更可用于反舰弹道导弹,可以对海上大型活动目标进行攻击。
无独有偶,各国也竞相发展机动滑翔式弹道技术。美国战后一直致力于高超声速飞行的研究,在机动再入弹头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基础了发展了两种实现高超声速滑翔的技术,目前,美国开展的相关项目主要有美国空军的HTV-2项目和陆军的“先进高超声速武器”(AHW)项目,但是其发展并不顺利,控制和材料技术先后导致HTV-2试验失败,AHW也仅仅是首飞成功。2014年美国又开始进行风险较低的战术助推滑翔武器(TBG)的研究。俄罗斯也研究试验了具有战略级射程的机动滑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Yu-71、Yu-74。德国也曾提出HORUS-2B飞行器,用于验证再入滑翔任务。
我国地地导弹从传统弹道式向机动滑翔式的跨越,是经历落后到追赶再到实现超越美俄等军事强国的一次飞跃,具有重大意义。伴随我国利益边疆逐渐向新空间、新领域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成为保卫祖国海疆主权的战略力量,再入机动滑翔式弹道导弹作为火箭军手中的“杀手锏”,必将提高我军应对各种威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