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为杨振宁祝寿的30位中国院士 都有什么"神通"?

Thu Aug 24 2017 12:16:04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日前,3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齐聚天津,参加由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的物理前沿会议,庆祝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特别的内容,就是为95岁的杨振宁先生祝寿,欢迎杨振宁先生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资深院士。

图片

杨振宁

今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的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转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此前,杨振宁的70寿辰、90寿辰都是在南开度过的,这就不得不提他与这里的深厚渊源。1986年,杨振宁的好友、数学家陈省身初邀请杨振宁参与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室的创立,杨振宁欣然答应。

起初,由于经费紧张,理论物理室讲习班的部分费用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他不仅为南开大学主办的国际会议筹集资金,还从香港为数学所购买了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

此次为杨振宁祝寿的30位中科院院士,大多是物理学界的资深专家,他们是——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白以龙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长陈和生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陈永川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邓小刚

中科大教授杜江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长方守贤

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

复旦大学教授洪家兴

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李树深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浙江大学教授罗民兴

香港大学教授莫毅明

中科大物理学院院长欧阳钟灿

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向涛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

南京大学教授邢定钰

中科院物理所原所长杨国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张维岩

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张伟平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张肇西

中科大教授赵政国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

中科院数学所原所长周向宇

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

吉林大学教授邹广田

清华大学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中心主任李家明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孙昌璞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贺贤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松

众多物理学家们齐聚一堂,祝寿的方式也不一般,“量子通讯之父”潘建伟在会上作了题为“‘墨子号’卫星与量子网络”的特邀报告。

图片

潘建伟
 
出生于1970年的潘建伟,人生中创造多个“奇迹”。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讯领域领跑全球。

就在8月10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又登出了潘建伟团队的最新成果:他们借助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成功向河北兴隆地面站分发了量子密钥,最远距离达到1200千米,平均误码率仅有1.1%。

为杨振宁祝寿的30多位院士里,不少都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常客”。赵忠贤院士在198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2013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还曾两次获二等奖。

图片

赵忠贤
 
今年1月,75岁的他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也是获奖者里的首位“40后”。赵忠贤专注高温超导研究40年,人类发现超导百余年来,高温超导总共出现了两次重大突破,他都抓住机遇且取得重要成果,并带领中国超导研究团队在国际“超导大战”中异军突起。

据媒体报道,20世纪90年代,高温超导研究遇到瓶颈,赵忠贤和团队由此坐了近20年的“冷板凳”,精打细算从淘汰物品里刨设备。“热的时候坚持,冷的时候坚持。”最终团队在2008年合成出绝大多数50K以上铁基超导体,又创造出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世界纪录,掀起高温超导新热潮。

如今,他依然带着团队成员包括他名下的4名学生活跃在实验室。“我已经干不动了,最近一两年就出了点主意,他们做得挺来劲。”赵忠贤解释说,自己眼也花、手也抖,要说还在科研一线工作已不符合实际。

长安街知事还发现,院士中有一名少将,上个月,在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成立大会上,他以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亮相。

他就是邓小刚,空气动力学专家,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和2007年连续两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成为国内第一个流体力学的创新群体,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他带领的研究群体,获首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及首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图片

邓小刚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验的圆满成功,让中国的科技人员挺直了腰杆,其中也凝结着邓小刚的心血。

航天员的安全返回是任务成功的关键之一,要让返回舱安全着陆,就必须在试验中计算出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时的飞行密度、流场等相关数据。

通过深入研究,邓小刚用新的NND格式成功地数值模拟了各种飞行器,并在高超声速流动中将遇到的6种复杂情况进行了计算。后来,试验人员利用邓小刚研制的不同变量模式的NND计算格式,解决了飞船返回舱等一系列飞行器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飞行的技术参数,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采访他的时候,他的一位同事悄悄把记者拉到一边,含着泪水轻声说:“你们不知道,他太拼命了,虽然年纪轻轻,却早已白了头发。你们现在看到他那满头黑发,可都是染的啊!……”

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世上有多少难关,他就有多大恒心。”

群贤云集、高朋满座,杨振宁坦言,看到很多年没有看到的老朋友,自己有一种“年轻人不能体会”的高兴。

恢复中国国籍,了却了杨振宁的一桩心愿。他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来南开进行学术活动,是自己引为骄傲的事情。而如今,整个世界走在一个新的、前人从来没有想到的方向。

“西方的国家是在种种困难之中,中国是稳步地高速地前进。”杨振宁说,“这件事情,是使得我晚年心境非常高兴的地方。你如果跟我一样,经历过在合肥、北平、昆明时国家和民族的困难,而又看到今天的情形,怎么会有任何不开心的地方呢。”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