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一些技术工种的工作。”
5月27日,“上海论坛2017”年会上,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在面对台下700多名全球各地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嘉宾和代表演讲时,如此指出。
就在同一天,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最终柯洁三战皆负。这位著名棋手泪洒当场,一度哽咽称,“它太完美我很痛苦,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
如果说“人机大战”让大家见识了人工智能的威力,那未来人工智能到底会抢走多少人类的工作?
日前,《日本经济新闻》和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共同研究调查显示,在全部820种职业、2069项业务工作中,34%的人类工作可以被机器人替代。
对此,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电器设备包括机器人设备,将会取代越来越多由人工所从事和操作的工作,“这种取代是必然的”。
不过,他同时指出,虽然某些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岗位会遭到人工智能的重创,但新的工作岗位在新的经济体系当中出现也是必然。比如,未来“健康卫生领域会有更多的岗位出现,同时跟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对教育的需求会更大,也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遇。”
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等,都在走向老龄化。2050年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届时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老龄化人口都将处于巅峰状态。
他预计,到2025年,中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被用于医疗健康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劳动生产力为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进入到医疗健康行业。
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说,数据表明,在美国、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有15%甚至更多的人口,在从事医疗健康领域的工作,包括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护理,而中国目前只有2%的人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政府要准备好应对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增加的就业需求。”他提醒道。
“上海论坛”是目前在上海举办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论坛之一。论坛创始于2005年,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论坛每年5月在上海举办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