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其实「对不起」在不同文化下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使用规范。今天我们从跨文化沟通的角度来看看,「对不起」说太多,是懂得礼貌,还是过于客套?
01
我先举一个观察到的小现象:在国外购物的时候经常会被店员推销会员卡,说办卡可以积分有优惠,但是当你不想办卡的时候,你会怎么说?
——Sorry,I don't need it.
——Thanks,I don't need it.
据我个人的观察,中国的留学生会有不少人选择第一种说法,因为「不好意思,我不需要」在中文里这么说完全是通的。但是外国人更倾向于用第二种说法「谢谢,我不需要」。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里,别人的推荐是好意,心领了但是不需要,谢过就好。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所以用不着感到抱歉。
再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之前在寄宿家庭的时候,同住的一个日本女孩想要做一种日本的蛋饼给我们吃,因为自己不是很清楚原料的配比,还特地让打了电话问了妈妈,甚至要妈妈把食谱手写下来拍照传过来。
结果,因为寄宿妈妈买回来的不是日本产的面粉而是国外超市里的面粉,导致最后做出来的蛋饼并不是很成功,与日本女孩的期望是有差距的。日本女孩因为没有让我们吃到正宗的蛋饼,不停的道歉,说对不起。
寄宿妈妈是一点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反倒是她一直在道歉说自己考虑不周让寄宿家庭和我觉得有点尴尬。
似乎我们很多时候会说「对不起」也未必是真的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想显得更客气一点,却没想到可能会让其他人觉得有负担。
02
「对不起」,看起来只是一个礼貌用语,但它使用的场合以及传达的信息远不只是字面的简单。日本,作为一个极度重视道歉文化的国家,经常在这点上与美国产生摩擦。
比如2010年丰田汽车因为「刹车门」事件在美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公开道歉,包括撤下所有杂志和报纸的大幅汽车广告,白纸黑字刊登「我们为给您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但是很多美国人对此却无动于衷。
而相反,2001年美国海军在夏威夷意外撞沉一搜日本渔船,造成数名无辜渔民和学生的身亡,美国潜水艇指挥官因为没有立刻道歉而激起了日本群众极大的不满,非常多的日本人强烈谴责海军指挥官没有亲自去受害者家中鞠躬道歉。
显然,不同的文化对于道歉有着自己的规范准则。有研究表明,美国学生更倾向于为自己直接负责的事情道歉,而日本学生则更多的愿意为与自己行为无关的事情道歉。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日本学生经常道歉:根据被调查学生的回忆,美国学生平均一周道歉不到5次,而日本学生高达11次。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印度人的道歉频率要远低于日本人,但是在香港道歉就很普遍,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于道歉的作用理解不同。在美国人看来,道歉就是一种认错的表现,是对自己错误行为或者责任的认领。而对于日本人来说,道歉更多的是一种社交缓和剂,是用来修复破损社交关系,和表达自己的真诚心意。
换句话说,在美国人眼里,道歉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那个要负责的人。但是在日本,以及其他东亚国家里,道歉只是在表达很不幸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即便自己的行为与过失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为严重的后果表示歉意。(但是讽刺的是,即便拥有这样的道歉文化,日本当局至今没有对二战时的暴力罪行公开道歉)
03
所以,我们习惯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兜售说「对不起」是因为想要缓和之后的拒绝带来的冲击。
日本女生会为别人买错面粉这件事情不断道歉是因为这件事情造成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过失和道歉的理解不同的时候,为自己没有责任的事情一再道歉不仅会有点烦人,甚至让人觉得冒犯。
回想起以前与英国的导师工作的时候,每当他提出修改的意见,比如幻灯片上的字号太小了,数据部分还要调整,我都会非常自然说「sorry」。但是有一次导师打断了我,说「你不用说sorry,因为你既没有必要说,也没有真的感到抱歉」。
当时的那句话让我思索了许久,一开始我觉得只是文化差异,英国导师不理解亚洲的道歉文化。可仔细想想,作为导师,指出作业中的问题是他的职责,我可以谢谢他的指导,但是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而道歉。
在他看来,这些无谓的道歉并不是出自真实的愧疚(因为我不是故意犯错),只是一种社交压力下习惯性的客套与敷衍。嘴上不自觉说出的那句sorry,其实真心想说的可能是「别怪我,我已经道歉了」,「我就是这个样子了」,或者「可以了,我知道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文化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对不起」当做一个应付各种社交失态的免死金牌,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不管别人是否在意,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感到抱歉,只要先道歉,那么于情于理都占据了有利位置。
所以,心理学家也经常会把喜欢说「对不起」解释为社交焦虑,讨好型人格,自我保护,害怕被评价等,但归根到底,这些都与我们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过于看中别人评价的成长环境有关。
04
只有当你长时间生活在了另一种文化环境下,才可能看清自己之前的语言、思维方式以及处事习惯被原生文化浸染的痕迹。可这不意味着你就需要抛弃原有的文化,转身投向另一种文化的怀抱。
一位在日本生活了很久的美国人曾经在《TIME》上写到,随着交往的深入才意识到,日本人总是说「对不起」是因为他们非常看中别人宝贵的时间,真心觉得自己打扰到了别人才会道歉。在他们眼中,与其说对方期待他们说「对不起」,不如说对方期待的是说「对不起」的心意。「对不起」这几个字不是空洞无力的表述,而是包含了无声的尊重与关怀。如果是敷衍的、没有诚意的道歉,在日本人看来也会是非常粗鲁的。
所以,在道歉这件事情上也没有那么的非黑即白。崇尚个人独立性和责任感的西方文化告诉我们别总说没有缘由的「对不起」,这是对自己的尊重。注重人际关系的亚洲文化教会我们要用心去表达「对不起」,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不管在哪一种文化下成长或生活,唯一不变的真理是mean what you say(说什么就是什么)。
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会经常忽略一件事:就是经常为了模仿当地人的说话习惯,说一些自己未必真正理解和感同身受的表达。但是,只有当每个从你口中说出来的词都真切的传达你的真实想法,都是你第一反应就想要说的话时,你在说外语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那么的别扭和困惑。
在面对跨文化交流的时候也是一样。当你觉得有必要道歉的时候就说,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对方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不能立刻理解和认同。但是没有关系,你可以和他们解释讨论。经过几次碰撞之后,你会慢慢摸清这个界限,明白哪些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客气,哪些是没有必要的客套。也只有经过这些交锋,你才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曾经再熟悉不过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最后,如果真的感到抱歉,比起口中千遍的「对不起」,可能实际的行动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