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半,又是一年入学季。
近几年,国内选择留学出国的人数成爆发式增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出国人数为14.4万,而到了去年2015年,我国出国人数则飙升为52.37万人。根据open door的数据,今年在美国的留学生人群突破了33万。
这些选择到美国读书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有着名校梦。然而,现实却是哈佛及其它常春藤名校对于亚裔学生(包括亚洲裔国际学生)的录取率并没有提升,而且亚裔学子进名校的SAT(美国高考)分数要求要比白人、西裔、非裔都高出很多。
所以这是为什么呢?
亚裔学遭名校排挤
下图为常春藤亚裔的百分比与美国亚裔学龄期学生人数的关系。此图的作者Ron Unz为哈佛校友,软件工程师和杂志发行人。
上图中,亚裔适龄入学人口在20年中大约增加了100%(图中虚线),同期(1990-2010)美国的人口从250million增长到300million ,增长了20%。但是亚裔进入最好学校的比例却在1990年中期之后一直被限制。
一位哈佛毕业的软件工程师,通过分析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做出了一张简单的图表,直观显示了常春藤作为一个群体,仍然精心控制着亚裔学生在他们校园里的配额。
它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证实了大家心里早已明白的事实。他文章的副标题是"常春藤招生怎么腐败"。
Ron Unz发表于"美国保守派"杂志的文章已引起美国众多主要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还为此在网上开专区邀请观点各异的人士激辩。
面对图中的证据,亚裔百人会的前会长,民主党籍的吴仙标在纽约时报上的辩论题目干脆是:"歧视是明显的"。民主党人对美国右派持续反对的政策如此愤怒,使我们也多少感受到了社会的良知。
让我们从此统计图更进一步地理解亚裔入学常春藤所遇到的政策性歧视。
在二十年里,亚裔学龄人口从1990年的大约40万增加到2011年的大约80万。正如科学研究中的阳性对照,作为完全没有限制而凭本事入学的大学的代表,加州理工学院的亚裔从1990年的20%左右增加到2011年的40%左右,这是没有配额的情况。
那么有配额的情况是什么呢?
哈佛和耶鲁的亚裔学生都在1993年接近或超过20%, 但随后下降了3-5%, 然后二十年维持在这个水平,与亚裔学龄学生的增长亳无关系。哥伦比亚大学也在1993年亚裔学生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而恒定不变。
康乃尔的一部分为州立大学,使得它是常春藤中录取率最高的。即使以科学和工程见长,理应吸引更多亚裔申请的康乃尔,也在1995年亚裔百分比达最高值后下降。
我们应该说,达特茅斯亚裔学生的增长是显著的,从1990年的5-6%至现在的15-17%, 但它就是在韩裔校长的领导下也没有突破常春藤的亚裔配额。
与加州理工完全相反,八所常春藤的亚裔学生数从1990至2011一直维持在20%以下。从图上看,他们从2000年至2011年期间更是重叠在一起的惊人的平线。
歧视现象不改
八十年代中叶,美国出现过抗议常春藤歧视亚裔入学的声音,当时的纽约时报还以"不可能的录取"描述当时哈佛拒绝亚裔的状况,联邦政府也立案调查过。
联邦的调查完成于1991年,这可能是为什么当时哈佛耶鲁的亚裔学生在 1993-1995达到高峰的原因,但是风头过后常春藤照样我行我素。
近年耶鲁的亚裔学生略微回升,从2006年的12.7%,2007年的15.4%到2008年的13.8%和2009年的15.5%。但耶鲁二十年来通报给联邦的数据从没有超过17%, 强烈暗示内定的亚裔配额的存在。
耶鲁2012年公布的亚裔百分比为二十年来的最高值16.8%, 但耶鲁也破天荒地声称,如果没有混血的可能耶鲁亚裔百分比应为20.2%。
后来从耶鲁公布的新闻得知,这个高出了3.4%的百分比是因为耶鲁将填混血的 5.4%的大部分学生划成了亚裔。耶鲁每日新闻说,哈佛所称的2012年的亚裔占新生的22.6%也是包含了混血的亚裔的结果。
这里衍生出两个问题:第一,联邦条款不允许学校在申报学生种族的百分比时,刻意除掉混血类別而改报单一的种族。Unz的数据是按联邦的规定在研究亚裔时没有包括混血的。
"混血"自2009年开始使用,以前则被称为"种族不详"。由于普通申请表上没有"混血"或"其他"的选项,耶鲁报告给联邦的混血是指学生选了二个以上的种族。
第二,亚裔与异族通婚所生的混血孩子为避免歧视在填表时是尽可能不填亚裔背景的。纽约时报之前发表数篇文章专门报道此现象。哈佛耶鲁当然是聪明的,他们根据法律不得不向联邦政府报告对亚裔配额明显的低百分比,然后再放出提不上台面的高数据以抵消他们在公关上的难堪。
那么此图是否与近二十年来亚裔学生的学业和课外活动无长进相关,或者亚裔申请常春藤的人数下降了。常理和事实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八十年代之后,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华裔子女不可能比以往申请常春藤的更少。2006年,亚裔占了各州代表毕业班最高学业成就之一的美国总统学者的27%;德克萨斯州的亚裔仅占3.8%, 却拥有超过25%的德州的国家资质奖学金半决赛的胜出者;华裔学生每年在英特尔或西门子等高中科学竞赛都占相当的比例。
(2015年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
Ron Unz文中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奥林比亚竞赛的获奖人,没有一个学科例外,亚裔学生都从八九十年代的10-20%上升到现在的超过50%,化学奥赛亚裔更是占据了90%的顶尖席位。
我们现在看到在此议题上颇有建树的三位哈佛毕业的犹太学者。他们是Ron Unz本人,完成了分析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本科生招生的宏篇社会学专著"Chosen"的Jerome Karabel,以及称亚裔为新犹太人并发表了有影响力的题为"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书的Daniel Golden。
并不是犹太人特別喜欢为亚裔打抱不平,更多的应该是犹太人几千年在世界各国谋生的经历使他们对逆向歧视的那种特有的敏感。反观亚裔的声音则微弱得多,大家一般都忍气吞声,更有一些人则貌似胸怀开阔而为歧视政策唱赞歌。
常春藤对亚裔学生的限制如此同步,像是他们在新英格兰的某个小镇秘密开会决定似的,这样可以有利共享有责同担。我们也不必奇怪,高院在辩论德州的平权法案的案子之前,常春藤釆取的联合支持平权法案的行动。
(Fisher案,原告Abigail Noel Fisher)
亚裔配额只能从这些强有力的科学数据中推断出,常春藤是绝不会公开承认的,正如他们上世纪初矢口否认犹太的配额一样。
少数裔女性最受歧视
除了以上的事实数据分析证实明显歧视之外,有三位分别来自沃顿商学院、哥大商学院、纽约大学 Stern 商学院的学者们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美国大学教授(除艺术学科以外)普遍歧视少数族裔和女性博士申请人,且华人/中国人是最受歧视的族群。
2014年,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美国大学 6500 名来自 259 个大学 89 个专业的教授,以一个(虚构的)学生名义写邮件,说希望做教授的博士,想约见教授 10 分钟。
6500 份邮件的内容一模一样,行文得体且没有语法错误,只是署名有 20 种不同的变化,都是很容易让人辨认种族和性别的名字:Meredith Roberts(白人女),Lamar Washington(黑人男),Mei Chen(中国/华裔女),Raj Singh(印度/印度裔男)等等。
实验结果如下:
好消息是,67% 的教授回复了邮件,甚至有高达 59% 的教授同意见一个他们并不认识而且本科、研究生也不在该校就读的学生。
但 67% 只是平均值,少数族裔和女性相比于白人男少收到很多回复,中国人/华裔收到的回复率最低,中国/华裔女比男生的情况还要糟糕。
下图中,柱子长度 = (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 - 该种族改性别收到的回复率)。实心柱代表公立大学教授,条纹柱代表私立大学教授。
该实验还发现,商科(business)是歧视最严重的学科,艺术(fine arts)有反向歧视,即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反而更低。下图是(每个学科的白人男回复率 - 女性及少数族裔的整体回复率)。
下图显示每个种族/性别分别在各个学科都收到了怎样的区别对待。灰色圆 = (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 - 某性别某种族人群收到的回复率),圆圈越大,回复率的差就越大。黑色圆代表反向歧视,即该种族该性别收到的回复率比白人男收到的高。
另一主要发现是,对于女性或者少数族裔学生,给同性别、同种族的教授发邮件并不增加收到回复的可能性。但中国/华裔教授除外:中国/华裔学生联系中国/华裔教授有正面效益。
其他发现为:教授工资和歧视现象也有正相关,私立大学教授更多地表现出歧视。
实验也澄清了一些误解,比如歧视现象跟什么无关:
-
学校人种组成。即种族多元化的学校和种族相对单一的学校,教授表现出来的歧视没有显著差别。研究人员的结论是 representation 不能解决 discrimination。
-
学校 U.S. News 排名。不是学校排名越高,歧视就越少。
-
教授职称。不是 full professor 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的歧视就更少。
读到这里,相信你也知道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我们,目前依然面临着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歧视。虽然我们不能很快改变这个情况,但是或许学会发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消除歧视与偏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