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单位食堂,一个陌生女孩拍了拍我:“听说您是英国卡迪夫大学毕业的?我是您的学妹,刚入职。”哦,又是一年毕业季尘嚣落定。包括我这位学妹在内的许多海归过关斩将,成为国内职场新鲜人中的一员。个中艰辛,滋味万千。我供职的单位是一家在业界素有口碑的中央媒体,每年应聘者不计其数,且多是“名校精英”,单凭海归的帽子就想突出重围,实无可能。
我问学妹:“你以前在英国工作过吗?”
“嗯,我在英国媒体实习过。”
果不其然。
我不禁想起6年前,自己从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前后经历的“求职故事”。
在英国找工作,几乎被拒信淹没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您没能通过我们的筛选……”
“虽然您很优秀,但由于竞争激烈,我们只能放弃您……”
有段时间,我的邮箱里堆满了来自英国各传媒机构的拒信。
那是2009年春,随着毕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多数英国学生在海投简历,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上。想在英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的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我把简历润色了无数遍,在网上给各类媒体发送自荐信,还咬咬牙花上百英镑去商场置办了一身正装,“时刻准备着”。和英国本土的学生争夺“媒体人”的岗位,我几乎没有竞争力,可谓“屡败屡战”,点开邮箱看完一封拒信,再字斟句酌地发出一封求职信。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服务电台的视频定制商C-Cubed Media给我发来了面试回复。该公司要向BBC英伦网等华文媒体平台供应视频产品,需要招募“能摄像、采访、剪辑”的新闻人,而且要求能在中文和英语之间流利切换。
听起来,这是一个我奋力往上跳跳就有可能摘到的苹果!机不可失,我很快踏上了去伦敦的火车。
几经辗转,我来到伦敦东区一栋普通的办公楼,深吸一口气,敲门。迎接我的面试官,是全球服务台的一位资深女主播。
“你会用视频剪辑软件吗?”她问。
我暗忖:“虽然会用,但不熟练……”一抬眼,撞上面试官质疑探询的目光,赶忙压住慌张,连说了几个 “Yes”。
“你看过我们的哪些节目?”“你之前有哪些作品?”“如果我让你就猪流感做一个专题报道,你要从哪些角度入手?”……连珠炮般的问题,让原本自认为英语流利的我变得结巴起来。
某种程度上,英国的面试与国内并无不同----面试官提出各种精心设计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考察应聘者的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平。我的回答虽然磕磕绊绊,但好在最后都能自圆其说。看到对方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我心想:这次有戏!
果然,两周后我接到录用通知,开始了在伦敦的媒体生涯。
大喊一声,采到伦敦市长我的任务,是为BBC英伦网(原名BBC中文网)制作视频节目,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翻译中文字幕,都要全程参与。
我采访过活跃在伦敦西区的资深戏剧导演,采访过首次为伦敦时装周走秀、做着“超模梦”的普通女孩,采访过伦敦收入偏低却乐观热情的少数族裔,也采访过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你问我怎么连市长都能采访到?哈,其实很简单。
在英国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到,英国人非常讲究“预约”。生活中看病、买车票,工作中谈事、采访,都需要预约;你约得越早,越容易达成目标。于是,我会同时准备多个选题,第一时间开始预约。
同时,英国也是循规蹈矩的国家。只要预约及时,并简明清晰地阐述自己的采访方向,一般都能顺利展开采访。当然,有时还要配合一点机智和运气。
比如采访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2009年伦敦时装周举办前,得知他要来助阵,我和同事提前几周向时装周组委会递交了采访申请。不出意料,我们很快拿到了采访通行证。
伦敦时装周开幕当天,约翰逊一出现,就被一大堆预约了群访的媒体记者团团围住,身材瘦小的我瞬间被人高马大的英国同行挤在了外面。情急之中我只好大喊:“我的节目全世界华人都能看到、能看懂!”
约翰逊听见了,甩了甩他那标志性的金色乱发,笑嘻嘻地指着我说:“你先来采访吧,让中国朋友多了解了解英国的时尚产业。”
我和约翰逊聊了半天,他可以说是有问必答。采访的结尾,市长先生一脸狡黠地表示:“说了这么多,我相信中国消费者会爱上英国时尚设计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每次欣赏刚刚完工的节目,我都忍不住乐起来。当然,这背后的辛苦一言难尽。和同事一起扛着摄像器材,我几乎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经常顾不得吃饭和休息。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制作完片子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凌晨3点。我搭一位华人同事的车回家,她的车上循环播放着一首歌----《乌兰巴托的爸爸》,讲述女儿对在异国工作的爸爸的思念。
说不清为什么,我和同事都默默流泪了。在异国他乡,我们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用工作成绩回报家人的牵挂。现在回想起来,这份工作给予我的锻炼,绝不亚于,甚至大于研究生一年积累的课堂知识。我不再是畏手畏脚、怯于交流的留学生,而是敢和英国各阶层、各种身份背景的人展开对话的记者。我的英语能力也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也使我在回国后,比多数缺乏工作经验的海归,多了一分底气和竞争力。
海归求职,没经验就没优势
2009年底,由于家人的一再催促,我辞去了BBC的工作,回国发展。我幸运地获得了在一家中央媒体----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实习的机会。实习之初,我就听闻这家媒体“极其难进”,最好早作打算,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我暗想,不管多么难,拼尽全力试试再说。
巧的是,实习几个月后,这家媒体要建设一个青年国际交流的传播品牌,急需用人。由于我有海外留学、工作的背景,被调到这个部门实习。
我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各国驻华使馆、国际友好组织联系,策划交流活动,组织宣传报道。我觉得自己在伦敦工作期间锻炼出的能力派上了用场,在与各色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相对从容地实现工作目标。
然而,当时实习者众多,其中不乏从美国、法国等地的名牌高校学成的海归,而最终能留下者只有个位数,竞争十分激烈。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我的名字出现在最后一次待筛选的入职候选人名单中。一些老师善意地提醒我:“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被刷下来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这次竞争太激烈了……”我以为八成没戏了,心有戚戚地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一一收集留念。在最终入职者名单将要公布的那天早上,平日里素面朝天的我,破例对着镜子很认真地画了妆,心想“即使被淘汰了也要漂漂亮亮地说再见”。
到了单位,带我实习的老师一眼看见我,迫不及待地说:“你留下了!”
我后来得知,在决定我去留的关键时刻,是某位领导一锤定音:“她不仅留过学,还在国外工作过,有不少作品,英语不错,能采写,也能制作视频,还是留下吧。”
可以想见,如果我没有海外工作经历这一“加分项”,十有八九会在竞争中黯然落败。
海外工作经验足,回国薪资不必愁
此后每年,我对单位新入职的海归都会投以惺惺相惜的关注。不出所料,他们也大多具有海外工作经验。平心而论,由于中国人在国外谋求工作的难度大于国内,海归的实习经验往往逊于国内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看来,缺乏实践能力的海归并非理想选择,“来则能战”的海归才是用人单位乐于见到的。
某种程度上,海外工作经历既强化了外语能力,又增强了国际沟通能力。工作经验还意味着工作能力的提升,包括专业技能、执行力、规划力等。
海外工作经历很可能直接带来薪资待遇的提升。我认识一个曾在英国制药厂工作的中国男生,由于在英国期间参与了多个产品的研发,刚回国就被一家药企相中,年薪30多万元。
《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对想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来说,海外工作经验具有极高的价值。该报告指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平均年收入为16.5万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平均年收入为26.71万元。可见,海归需要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