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了企业帝国、攀上了珠穆朗玛峰、历经人生辉煌、饱览最美风景,但是直到60岁,王石才真正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夙愿——出国留学。在哈佛倍感崩溃、在剑桥如沐春风,他的传奇故事似乎永远未完待续。
6月21日,王石的名字没有在万科新一届的董事会候选名单中,至此,万科的“王石时代”落幕。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一直是热门的新闻人物,除了万科,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60多岁的王石的名字还频繁与哈佛、剑桥等名校联系在一起。除了创业传奇,他的留学故事和对自身的不断突破也让人印象深刻,为之动容。
哈佛留学:从崩溃边缘到游刃有余
当年,王石创业的目的之一就包括了想赚钱出国留学。
2010年,快60岁的王石才真正圆梦。接受赴哈佛做访问学者的邀请,王石带着自称“哑巴英语的底子”,计划只待一年。然而到哈佛之后,第二学期他发现一年时间不够。在哈佛待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三年也还是不够的。
当时60岁的王石说,游学要先过语言关。去美国后的第一学期,王石基本上在语言学校度过,和一帮十六七岁的小孩一起学英语。王石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大笨熊,什么都不懂,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明白,老师一提问,我脑子就是一片空白。那段时间心里焦虑极了,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单词,都是作业。”他甚至想,这么下去我会不会得神经病?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
学习时间紧张,生活上相当凑合:清晨,他花2.5分钟的时间用微波炉热一杯牛奶,烤一块面包,切半个西柚,花3分钟时间吃早餐。中午吃个三明治,更多时候则是边走边吃。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很高。晚上王石也几乎都是在公寓里温书。他说:“因为你只要晚上安排应酬,学习就得熬到三四点,第二天的课就坏事儿,完全跟不上。”
经过一个学期的煎熬,第二学期王石开始进入状态,听五花八门的讲座,也选了三门大家讲授的课程,一门讲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维方式,一门讲资本主义思想史,只有一门城市规划和发展与他自己的老本行有关。
学习之外的生活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去银行办信用卡,因为在国内没有亲自办卡的经验,他足足跑了五次银行,花了一个月,才办成;还因为信用卡未及时还款上了黑名单……哈佛游学的王石好像重新体验了另一维度的生命,重新来过。
康桥的柔波中,一颗赛艇(exciting)
在哈佛投身学习,而且一待就是三年之久,之后他又赴剑桥大学进行访学。在转战剑桥做访问学者后,他说:“在哈佛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学会了交流,到了剑桥,我才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每天都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都有收获,这种状态非常棒,让我觉得如沐春风。”
和哈佛的美式自由与奔放不同,剑桥让王石觉得传统、复古、等级色彩重。但是他后来明白,这是对知识的尊重,而不是行政的等级。比如,只有院士才有停车位,只有院士才有资格在草坪上踏草行走。
听说王石喜欢划赛艇,剑桥的院长特别邀请他参加赛艇俱乐部。第一次,教练训练了王石一个半小时,却让曾两次攀上珠峰的王石大喊,“好久没有这样累过”。他后来才知道,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艇队,是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俱乐部。2014年学成归来,王石在剑桥和哈佛办起了面向中国企业家的深潜训练营。
2015年,田朴珺在微博晒出王石接受剑桥大学院士授勋的照片,称对方是自己的骄傲,并大赞王石的努力,“我看到的是你每天5点钟起床学习,睡觉要带着耳机听英文,从未见过一个比你更勤奋的人”。
一个留学梦做了50年
王石曾在采访中说,留学一直是他的一个情结。1951年出生,时代在他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他说“我目睹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一直希望可以有机会去留学,接受系统性的教育”。
年轻时在深圳闯荡,王石始终想着要出国学习,但总是一年又一年推迟。到了50岁,开始觉得留学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了的王石却最终梦圆。
“促使我到哈佛的最直接理由还是自己想去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梳理,”王石说,除了“自我修为”,他也想弄清楚,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过去思考的都是‘如何让企业成功’,但现在思考的是,企业成功背后的逻辑。这是过去没有细致思考过的。”这是留学带给王石的思考转变。
2014年,从哈佛的苦熬和剑桥的“如沐春风”归来后的“留学生”王石,被新加坡国立大学聘为实践型教授。
王石曾做过一场名为“人生的三座山峰”的演讲。他指的“三座山峰”,第一座峰指创立万科,第二座指两次登珠峰,第三座指在哈佛的游学。抵达过珠穆朗玛峰的制高点,也体验过百舸争流的水上竞技,60岁开始攀登人生“第三座山峰”,这样的人生,大概永无谢幕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