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留学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 但它教会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Fri Mar 17 2017 13:21:25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留学,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荆棘密布。最当初选择留学这条路,大家有无数不同的原因和理由,但相信,每个人都想通过出国留学,让自己变得更好。从大一刚入学的迷茫,到大四找工作时的无助,留学的日子真的不易,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成长太多。

图片

  写在故事前的话

  中午和挚友吃饭,我说,这两年你真是老了。他笑,反问,这么锲而不舍磨自己两年,能不老吗,我们这两三年日子过的,我想想都后怕。我回想了一下,本科这几年,确实挺累的。他又说,你不觉得in general,我们现在都比两年前进步太多了吗。

  发这篇文章前犹豫了很久。总觉得青春正好,何必自黑。

  但转念又想,谁不需要一个长大的过程,那个幼稚、浅薄,小题大做,还自我感动得不得了的另维,终究会漂亮走出那个畸形状态,然后回头感谢她不光走了出来,还做了那个记下这一切的人。

  我说过太多次了,生命是过程。

  这篇文章,原名《学校里的西雅图》,讲的是一个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与困惑。文中的观点,我已不再苟同,但无论如何,感谢十九、二十来岁存在过,认真活过。

  我总是不太承认这些。但起初,确实迷茫和孤独。

  只身来到陌生的国度与城市,以为学校会是另一个家,可这里没有班级,没有专业,没有辅导员。

  不熄灯、无宵禁、不强制住寝室,甚至鼓励校外居住。这些政策的同义词,是no one cares about you,没人在乎你怎样。

  连课程表都是空白的,你所拥有的,是上千种不同课程的编号和基本介绍。和一句“请选择你喜爱的任意领域基础课和上课时间”。

  东搜索西打听,好不容易折腾开学了,一堂课上百人,人人上课来下课走,我交不到朋友,就连基本交流,也会在看到蓝眼睛们格外耐心和努力听的表情时,不敢再张嘴巴。

  也曾在下课后独自回家,融不进现实世界,于是把自己锁在电脑前,每天靠刷QQ空间和微博找存在感。

  接踵而来的是自我厌恶,恍悟原来留学不过是看上去很美,查机票数日历盼回国,一天又一天的心情烦躁。

  2012年,当我爱着我的校园生活,并成为一名兼职留学咨询师,我常常这样向家长们鼓吹美国教育:

  “它尊重个体,崇尚自我实现,高等教育更是以‘帮助你成为想成为的人’为指导思想。你看,在你十八岁进入大学,没有自我了解和一片茫然之时,它不用专业束缚你,给你绝对的选课自由,鼓励你通过实际尝试去寻找天赋与兴趣,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

  是的,不仅大学,中学里也没有固定班级,你会被要求参加分班考试,从英文化学考到芭蕾游泳,想学就得考。然后,学校将根据你的基础把你放进相应班级。 一个14岁的学生,可能上午坐在11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午就去学2年级历史。他没有班主任、固定书桌和教室,只有与自己水平相符的课堂。作为高中生,经济好,可以提前修大学学分(AP考试);数学差,也必须达到毕业标准。误以为美国高中数学简单的人,便是被这毕业标准蒙了眼——爱数学的中学生早考完微积分 AP了。

  到了本科,专业、学院申请大都独立于大学申请,你需要在进校后修满特定学院要求的基础程,平均分达标,撰写申请文书,提交学院申请表(部分学院有入院考试),完成一轮全新的淘汰竞争,才能拥有专业。

  向工学院、文学院还是商学院前进?

  随便,全看你在课程表里填的是物理、英语还是金融会计;

  课修满了人考不进?

  活该,要么进冷门专业要么耽误着,没人主动为你操心;

  工学院的基础课修了一半,恍悟自己爱的是理学院的数学?

  太正常,学校恭喜你以零代价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你只需从今往后按照理学院基础课表选课,课表之外的,自动计成拿学位所需的选修课。

  需要180学分换本科学位的季制度大学,包含了大约90学分的,囊括社会学、人文学、自然科学等七个不同领域的基础课(每门课4-6分)。我大一修心 理学导论,本是抱着填社会学学分的目的,谁知越学越爱,学完后也久久不能忘怀,终于在一年后向Advisor(建议者)坦了白。

  我说,我犯了错,商学院基础课已经修完,可我还是无法抑制地爱上了心理学。

  他说,没关系,全美本科生人均四年换3.6个专业,在你的年龄,任何犯错都叫成长,不叫犯错。

  我说,不行,我不能放弃会计专业,抛开我的付出和它的社会优势不说,我对它的爱不曾减。

  他说,没关系,双学位三专业的人比比皆是,只要你喜欢,你扛得住。爱上第二个学科永远比爱上第二个男人简单,好办。

  大二末,我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学位的申请,每一天都在更少地睡觉,更快乐地啃书,学我所爱。

  所以,同样的课程,是选修课还是主修课,你可能一年后都不知道,但你一定会在这一年中有更多思考,和更了解自己。

  这是一个没有人为你操心的国度。

  你有许多资源,有一栋楼里坐了整整一层Advisors(建议者),专为你提供学术以及人生选择建议,他们等你预约排队或者熟视无睹,永远不会像辅导员一样敲你的门;你有许多自由,你可以展翅飞翔,尽情学你所爱,也可以对着空课表泪流满面,怀念那个课表被写在黑板边上,不需要思考、费力自我探索的高中 时代。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环境和时间,有些人收获了学术成绩,“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交流、分析能力与人脉。有些人则在这个没有 辅导员没有班级没有亲人没有人走上前照料所需的世界里永远地迷失了,他们憋出自闭症和网瘾,他们盼回国,乱花钱,日复一日。

  我终于想起那个在红着脸抖着唇挤中式英文,和闭嘴微笑装女神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在顶着困意写论文,和蒙头睡觉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在诚实告诉别人我不知道(没听懂)请您解释一遍,和点头而过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有一年有一天我蓦然回首,竟已不再讨厌我所生活的世界,和已然不似从前的自己。

  我终于明白,并不是身体去到美国,就能吸收它环境里为人称赞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

  我一直珍藏的,哈佛大学的拒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重要的不是你在哪所大学,而是你在那所大学里做什么。

  18岁时,我以为它的译文是“虽然没考上哈佛,你还是要好好学功课哦亲!”。

  后来的三年,当我看过许多起落沉浮,当我与形形色色的人相识交好,我渐渐明白,“做什么”包含但远远不仅限于读书,它更是一种活法。

  而大学四年,就是在用最好的时光和自由,选择、寻找属于自己的活法。

  同样的课程,我看见有人把我预习功课的时间拿去飞来飞去,成为飞机制造公司代理商,变得极其贫穷然后极其富裕;

  同一栋寝室,我看见有人把我写小说的时间拿去雕琢简历和实习,进入最好的公司,变成世人口中的精英;

  同一幢图书馆,我看见有人把我学第二专业的时间拿去钻研一个知识点,我本科未毕业,同龄的她已成为最好大学的硕博生;

  我看见有人在睡觉,在奔跑,有人在遥远的峡谷,在艰苦的创业工作室冲我招手,他们全都有自己的焦虑,也全都快乐着。

  学校里的西雅图, 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西雅图

  这里有吉野樱花林,有松鼠,有天鹅栖息在巨大的碧水喷泉,有绿草如茵,有哥特式建筑群,有无穷无尽的年轻面孔,走过来跑过去,一年一年成长、蜕变。

  它是一个平台,没有人能兼得鱼翅熊掌,我必须抓起一些,放弃一些。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将成为怎样的人,都在这许许多多的抓起放弃间,一点一点有了答案。

  原来,重要的真的不是那一纸文凭,而是我在这四年间的每分每秒里,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认识了谁,离开了谁。

  我总是在想,当我离开这里,我将带走什么。

  ——一个由自己亲手打造的,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的,崭新的自己。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