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一项国际交流活动引发轩然大波。
有网友爆料称,学院负责教师在办理签证过程中涉嫌伪造剑桥大学教授邀请函,导致参与活动的多名学生被英国签证中心十年拒签,其中包括一批已经向英国高校递交深造申请的优秀学子。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学生、家长以及公众的强烈关注。
在网络流传的聊天记录中,一名学生愤怒控诉:“如果因为老师的失误让我十年内无法申请英国签证,我一定会追究到底。”
爆料显示,活动主办方通过中介办理签证,却伪造了一封剑桥大学教授的邀请函,并伪造了签名。
这一行为在英国签证中心审核中被发现后,不仅导致签证被拒,还殃及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即便部分学生签证已获批,英方也因“材料作假”撤销了签证,最终将相关人员列入“十年黑名单”。
12月17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发布通报称,该活动签证申请被拒后,学院立即向学校报告并成立工作专班,展开深入核查。目前,警方已受理案件,正式立案调查。
然而,据深圳报业集团读特新闻记者多次尝试联系相关人员,校方却以“正在开会”“不清楚情况”等理由避而不谈,信息公开不足也进一步引发舆论质疑。
据此前浙江大学发布的通知,此次论坛旨在选拔优秀研究生赴剑桥参与主题为“数字经济与全球创新”的学术交流。然而,邀请函的真实性成为此次事件的关键。据知情人士透露,剑桥教授在接到英方核实电话时表示:“从未发出过相关邀请函。”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更是雪上加霜——学生签证被拒,部分人已递交的英国大学申请也受到波及。一名学生直言:“申请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因此作废。”
对许多学生来说,此次事件不仅是学术道路上的阻碍,更是一次严重的信任危机。“伪造邀请函的决定是组织方的,学生却要承担十年拒签的后果,这公平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事件的后续影响可能远超想象。
不仅学生的学术生涯受阻,浙江大学的国际声誉也可能因此受损。高校的管理漏洞、国际项目中的中介介入,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跨国学术交流成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类似事件暴露了部分项目流程中的不规范。专家指出,高校需严格把关交流项目的真实性,加强对中介的监管,避免因“一纸假函”影响学生的学术与职业生涯。
此外,如何帮助受波及的学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网友呼吁:“学生是无辜的,校方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十年拒签”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重击。而这次风波也提醒所有高校,学术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科研中,也应落实在每一份文件、每一个承诺中。希望此事能为行业敲响警钟,用责任为学生重建信任,用透明度为未来留学之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