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发生了著名的云南边境两山作战(老山、者阴山作战,因主要战场在老山,坊间俗称老山轮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军队在两山地区大打出手,长期阵地战对峙,绵延持续达5年多,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越南北部边境与中国接壤,地图距离全长1347公里。其中广西段界地图距离全长637公里,实地距离全长1020公里;云南段界地图距离全长710公里,实地距离全长1353公里。两山作战发生在云南段边境,老山英雄如雷贯耳,麻栗坡上风云激荡,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呢,同一时期广西段边境发生了什么事,却少有人了解。实际上,广西段边境同样战云密布,而且还有一个几次差点大打出手的“火药桶”。
在广西龙州县下栋乡西南边境,有一座高山,名叫靠矛山。该山东西走向,有大小十余个山头,主峰海拔823米,能俯瞰周围20余公里边境,是重要的边境制高点。靠矛山地区东高西低,山体狭长,山脊甚窄,谷深坡陡,植被茂密,观察不便,机动困难,地势非常险要。
本来靠矛山是边境骑线点,主峰中分,一家一半,且不派驻军。但随着两国关系失和,自1977年起,越军就占领了靠矛山各高地,并大修工事,密布武器,磨刀备战,时不时向我境内开枪开炮挑衅,成为其前沿的一个侵略桥头堡。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起时,解放军武汉军区第43军129师配属给广州军区,奉命在班腮、靠矛山方向攻击拔点,配合军区主力部队围歼高平守敌。其中在靠矛山地区,越军部署了地方军一个连兵力,在各高地上构筑了20余个掩蔽部、火力点和数道堑壕,以交通壕相连接,配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60迫击炮、40火箭筒等火器,形成交叉火网,凭险据守。
第43军129师研究了靠矛山的地形、敌情,决心组织一个加强营兵力,由师指挥所直接指挥,以主力同时从两翼发起进攻,并以一部兵力向主峰侧后迂回,先攻下主峰,突破边境,再沿山脊向其他高地发展进攻。
1979年2月17日拂晓,129师部队向靠矛山发起突击。经过4个小时战斗,攻占靠矛山主峰及各主要高地,打垮越军一个连,击毙敌上尉副营长以下85人,缴获武器装备、各种弹药及用军物资一批,胜利撕开了突破口,保障主力部队向纵深挺进。
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我军撤回国内,并且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两国间的问题,没有在靠矛山等边境骑线点上驻军。然而越军毫不领情,卷土重来,又占领了靠矛山地区,继续向我国挑衅,造成边境长期紧张。
1984年4月,根据军委命令,同时在云南、广西方向发起规模较大的拔点还击作战,严惩越军的挑衅,并在战略上支援南方柬泰抗战。其中云南方向选择的战场是老山、者阴山地区,广西方向选择的战场就是靠矛山地区。为了完成这次作战任务,在广西方向集结了广州军区野战部队第41军、广西军区所属陆军133师,并加强了数量较多的保障部队,周密侦察,仔细研究,慎重部署,准备对靠矛山发起雷霆一击。
到了4月28日,云南部队按时发起老山拔点作战。但靠矛山地区突降暴雨,山洪倾泻,对作战产生了严重影响。另外根据云南方向的作战进展,加上上级还掌握了其他一些不利于战斗的情况,最后取消了靠矛山拔点作战的任务,转为以积极的炮击行动和侦察袭扰牵制当面越军。
对于越方来说,靠矛山既是边境重要制高点,又靠近越北交通动脉4号公路,一旦有失,高平和谅山两个省会重镇的联系将受到严重威胁,可能重蹈1979年战争的覆辙。因此,越军高层对靠矛山方向的重视不亚于对老山方向,在这一地区长期部署重兵,一旦我军发起拔点进攻,必然会拼死争夺。在紧张对峙的同时,靠矛山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互相炮击、小规模骚扰战斗、特工作战和侦察作战,双方都有不少伤亡。其中1984年4月、1985年2月和1986年1月的时候最为紧张,两军都准备大打出手,直到最后关头才降低了冲突规模。
从事后多年来看,中方发起两山作战主要是出于战略目的,要制造一个长期牵制越军的“伤口”,以支援柬泰抗战,同时控制边境主动,锻炼部队。那么,有一两个这样的“伤口”也就能达到主要目的了,没有必要在上千公里边境四处出击,徒增伤亡。靠矛山地区除了海拔没有老山高外,其他作战条件都很不利,战斗困难还甚于老山方向。据说当时参战部队已经准备了3000口棺木,连墓穴都选好了。突击队知道此战九死一生,留血书,发誓言,喝酒壮行,场面极为悲壮。幸好,靠矛山这个四处冒烟的“火药桶”最终还是没有爆炸,使很多年青的生命幸运地看到了和平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