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十余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确诊病例,世卫组织解释这些案例“非典型”的原因。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是什么?是否会成为大流行疾病?
猴痘主要发生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地区,但最近几天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疫情。截止目前,至少已有12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确诊病例。它们分别是欧洲国家--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瑞典和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
世卫组织(WHO)周五的数据显示,在受影响的国家中有约80例病例是确诊,另有约50例有待调查。
该组织欧洲区域主任克鲁格(Hans Kluge)表示,这些案例是非典型的。他列举出三个原因:除一人外,其余均与去猴痘流行国家旅行无关;许多是通过性健康服务发现的,并且是男男性行为者;此外,人们怀疑传播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些病例在地理上分散在欧洲和其他地区。
克鲁格还介绍,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病例症状都很轻微。他说:"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感染者无需治疗即可在几周内康复。然而,这种疾病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幼儿、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 但是克鲁格担心地表示,随着欧洲地区进入夏季,伴随着大规模的集会、节日和聚会,传播可能会加快,"因为目前发现的病例是在那些从事性活动的人中,而且这些症状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从动物传播给人的病毒),病人症状与过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和凹凸不平的疱疹,通常从脸上开始出现再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猴痘出现流行时死亡率差异很大,在记录病例中低于10%,主要发生于幼儿。
人猴痘病最早于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一个9岁男孩身上发现。根据世卫组织的介绍,随着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和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成为最严重的正痘病毒。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热带雨林仍有猴痘散发病例。
感染猴痘病毒后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和凹凸不平的疱疹
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粘膜损伤部位等可能导致猴痘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类。人际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以及体液,包括性接触。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呼吸道飞沫也会导致传播,因此,活动病例的家庭成员面临较大的感染风险。此外,猴痘病毒可能经由胎盘或生产期间的密切接触发生母婴传播。
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的针对猴痘的特效药物或疫苗。接种天花疫苗被证明可防止猴痘,有效率为85%,以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减轻猴痘病症。有些国家的卫生当局正在考虑使用现有的天花疫苗供应来控制全球猴痘的爆发。另外,避免与猴痘感染者进行身体密切接触以及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物品都可降低感染风险。
目前多国流行病学家纷纷呼吁民众无需恐慌,他们认为未来发生猴痘疫情大面积爆发或成为大流行疾病的可能性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