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行各业都陷入了两难。
很多人失业,连房贷/房租都难以支撑,但是Toronto Life今天却报道了一位华人小伙毕业三年就买下20套房。
这位小伙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是在印度长大的华人。
父亲有四个兄弟姐妹,六年级就辍学,在餐厅找了一份工作补贴家用。1970年来到多伦多,起初是在咖啡馆工作,后来在Pizza Pizza送披萨。
母亲来加拿大的时间稍微晚点,刚开始在工厂工作。
1980年,两人经人介绍相识结婚,生下了大女儿Angel,又在士嘉堡买了一个四室一卫的房子,总房款大概是9万。
这位华人小伙1995年出生。
他们一家四口经常自驾游,常去Midland和Buffalo的教堂,但是费用是一个问题。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总是盘算着哪里的加油站价格最低,找各种优惠。
所以他梦想长大成为一名医生或者亚裔,这样就不用为钱发愁了。
小伙一直非常努力学习,暑假的时候和母亲在工厂上班,主要负责打包工作,赚的钱全部都省下来。2013年,在Lester B. Pearson高中毕业之后,他参加了多伦多大学的一个带薪实习管理项目,四年的学费是6万,但是他赚了2.5万。
他还曾到普华永道,德勤等顶尖公司实习。
大学毕业之后,他在RBC银行做commercial banker,年薪7万,但是仍旧感觉不快乐,想追求名气和金钱。于是,他一边上班,一边投资股票,但是由于一无所知,所以赔了4000。
后来,他开始投资房地产,但是还完大学贷款之后,手里只有4万存款,在多伦多根本买不起房。
于是,他将目标放在了温莎,买了一套3室1卫的独立屋。总房价是13万,首付是2.6万。
当时他还在银行工作,和父母住在士嘉堡,买的房子需要装修,他也没有经验,就经人推荐找到了装修商。
不过,装修之路并不顺利,原本打算花1.5万装修,为期一个月,结果却耗时3个月,装修费竟然达到2.5万。无奈之下,他找自己女朋友和父母借1.3万还上了装修款。
所幸,一切都比较值得。
装修之后,房子的身价涨了将近5万。
当时,负债1.3万的他有两个选择:可以卖掉房子,也可以“以房买房”,也就是再买新房子,双重按揭。
买下新房子之后,他就开始装修,再出租,然后重新贷款,继续买房,有时候甚至和其他人合伙买房。
就这样,华人小伙在2年多的时间里购买了温莎18处房产和多伦多2处房产,价格从13万到65万不等,租金在1400至4000不等。然后用租金来还贷款。
一直到现在,这些房产的贷款总额约500万加元,小哥每月用房租还款后还能剩下4000的收入。
今年一场疫情,让他险些为还贷款发愁,好在,所有的租客都照常付租金。
一路走来,虽然他毕业三年就买了20套房,但是也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比如评估自己可能承担的风险。
如今,他在家远程上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在越来越好,在未来两年希望帮父母退休。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通过“以房养房”搞投资,也不乏有人成功。
去年,Toronto Life也曾报道过类似的案例。
18岁留学加拿大 32岁在多伦多买10套房
来自印度的Sahil Jaggi,18岁只身到加拿大留学,在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读金融和经济学。
当时,家里只给他提供了两个学期的学费,他一直靠贷款和打工维持生计。
毕业后,他在纽约CIBC银行工作一年,攒下了8万。
于是,在24岁的时候,他和叔叔共同买下了多伦多北约克Yonge&Finch附近的单层独立屋(bungalow ),价格是51.5万,每月需要支付贷款2700。
交房之后,他住在地库,将楼上出租,租金是1900。虽然地下室会漏水,还有蟑螂,但是他为了支付贷款只能如此。
然后,为了投资,他陆续用双重按揭的方法不断买房,每次将大部分利润再投资回房地产。
等到32岁的时候,他已经买下了10套房,整个房地产投资组合的现值约为1010万,其中大约一半属于投资伙伴。
还有上海网友也曾透露自己以房买房的成功案例。
2005年,这位上海网友将家里所有的存款42.5万用来买房,三天买了15套房。
其中37万用来付首付,剩下的还贷款。
一年之后,存款用完,这时房价上涨三分之一,卖掉一套最小的房,继续还贷款。
三年后,房价翻倍,又卖一套还款。
如法炮制,等到2011年的时候,卖掉第三套房,还清了剩下12套的贷款。
此时每套房价格已经是当初买时的6倍。这时他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卖掉了12套里的6套,把钱归拢,在市区买了两套大平层。2018年,市里的两套价值6000万,郊区六套也值3000万,他卖了两套郊区的,买了一辆法拉利488和一部保时捷卡宴,住在市区的大平层...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买房致富之路还是相对一帆风顺的,但是在“以房养房”投资还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