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将大家领入了未知大海(量化宽松),然后自己洗洗脚上了岸(2015年底开始加息然后缩表),可其他主要经济体(欧日中)却发现,自己深陷在大海中无法上岸了。
一月底,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两个重大事件:第一,国际黄金价格向上突破1300美元。第二,欧洲央行行长在1月29日发表讲话认为:“欧元区经济前景所面临的风险正发展成为偏下行”。暗示“如果形势变的非常糟糕”,欧洲央行不排除重启新一轮QE量宽卖债政策。
这两件事实际是一件事!
日本央行已经重申还要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一直就在宽松之中而且还很可能加大宽松的力度(降准降息,改变货币发行之锚),欧日中央行谁都无法上岸,只能运行在继续宽松的道路上。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哪?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通过过去三年的加息缩表进程抑制了债务率的上升;而欧日中央行一旦跟随紧缩,发现自身无法忍受债务导致的财政问题,所以,三家只能信誓旦旦地继续宽松!这就像一辆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被拆掉了刹车片!
以欧元区来说明。
根据欧洲央行1月利率会议决议,欧元区现在的利率政策如下: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具体来说是,主要再融资利率0%,边际贷款利率0.25%,存款便利利率-0.4%。存款便利利率是央行与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率,而不是商业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存款利率。但既然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钱需要倒贴利息(0.4%),商业银行给个人储户的利息,自然就被压低。比如日本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居然低到只有0.001%,如果银行随便收点手续费,就是存款负利率了。欧元区、丹麦、瑞士、日本实际的存款利率都进入了零或负数。
存款付利息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存在银行的钱还要承担通胀带来的损失。比如在德国,去年10、11、12三个月的通胀年率分别是2.5%、2.3%、1.7%。这意味着把欧元存在银行中除了要付利息之外,还要承担每年的通胀带来的损失。
此时,欧元必须去避险。
如果欧日中继续开启宽松,就意味着纸币的避险大潮将汹涌而来,此时,人们真的还有好的避险选择吗?
第一,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欧洲央行欲开启量化宽松前后,形成了一轮避险效应。当时,由于美联储已经开始酝酿加息,买入美元自然是避险的手段之一。结果美元指数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经历了一轮上涨,从79上升到最高的103。
但今天哪?美联储正在结束加息进程,甚至有投行认为缩表也会提前结束。这一时期的美元不仅不是避险标的物,甚至未来美元自己也需要去避险。
第二,2015年,由于全球债务问题尚未发作,市场需求还在,上市公司的业绩还有保证,所以,这些资本可以进入股市避险。在此时期,欧洲股市经历了一轮明显的上涨。
现在,德国、日本的国内需求都已经暴露出问题(前面的文章提到过,德国、日本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需下滑),欧元区其它国家的需求更难以指望。事实上,通过对去年下半年汽车、手机、房产的销售状况来看,全球的需求已经处于一种下滑的状态。最新的报告是,不仅整体民众的需求开始不济,富人的消费能力也开始不济。1月29日,全球最大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De Beers)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第一个销售周期内,其销售收入仅为5.0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25%。1月份通常是钻石销售表现较好的月份之一,去年和2017年同期的销售额分别为6.72亿美元和7.29亿美元,连续下滑的态势十分明显。
在债务导致需求下滑的时候,上市公司的业绩自然是没有保证的,股价的压力山大,很难成为避险物。
第三,在民众需求下滑周期,一般房地产更不可能成为避险物。
在商品市场这个庞大的经济领域,已经没有让纸币避险的立足之地!
未来,主要央行基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如果重启宽松的货币政策,纸币它就只有一个重要的出口,那就是信用出口!金银是全球唯一代表信用的标的物。这才是欧洲央行给出再次宽松预期的1月25日国际金价大幅向上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后维持强势。
但这还仅仅处于欧洲央行“放风”的阶段。
央行随意发行纸币,不断通过推动债务保增长,终于将“信用”先生推到了第一线。未来,所有能代表或部分代表信用的标的物都会因此而受益。
在这样的时期,央行继续砸钱,已经砸不出信用,只能不断降低纸币信用,降低购买力。有人说,互联网金融、P2P等制造了很多金融难民,当纸币快速丧失信用(购买力)时,人们望着手中无路可逃的纸币的时候,才是金融难民大爆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