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的全球性货币刺激政策让大肆购买资产的央行们逐渐成长为了手持巨额资产的大鳄。
来自花旗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主要央行持有的资产总量去年又增加了3万亿美元,升至21万亿美元,并且还在继续增加。
前六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合计已经占到了全世界GDP总量的40%以上,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17%占比的两倍还多。
不过,一些大型央行正在开始逐步放松或者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让市场逐渐消化,避免引发市场强烈反应。
花旗在此前曾经对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时的糟糕假设情景作了预测:
在一个自我强化、具有羊群效应的市场环境中,边际投资者在购买风险资产和持有现金上的配置比例是不固定的,他们徘徊在两者之间。
但是,当羊群突然改变方向时,结果就会是资产价格出现急剧的非线性变化。这是央行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他们试图以恰当的速度淡出刺激性货币政策,不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在因为当运行得时间越长的时候,最终释放的能量就可能越多。
诸如QE之类的超常规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越长,其边际成本就会越高,直到最终变成一种损害市场的力量。
而央行们现在面临着显而易见的尴尬处境:他们不能一直保持宽松刺激措施,但也不能过快撤出。
货币政策收紧一般到最后都会有经济衰退尾随,上一次还出现了金融和经济震荡。而且素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称的BIS(国际清算银行)数据还显示,如今全球债务高达233万亿美元,人均3万美元。问题就不在于下一次泡沫是否来袭,而不是何时来袭了。
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Peter Dixon此前分析称,“这样做(长期货币刺激)的危险在于,最终泡沫可能被吹大,而这会导致更惨重的长期后果。”
华尔街见闻提及,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掌门人达利欧就在不久前预言,美国在下一次大选前发生经济衰退的概率高达70%。
但如果过早或过快收紧政策,也许会扼杀正在进行的全球经济同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