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报道,目前在安徽阜阳太和县,发制品产业已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自称是“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加工村”的太和马集乡港集村,也处在产业结构变革的十字路口。
2016年11月5日,安徽港集村,在一个家庭式的作坊,地上散落着未经清理的人发。两位女工在清理人发上的杂质,将其处理成捆的人发。
港集村一家工厂的仓库里,摆满了厂家收购的人发,这些成捆的人发都经过家庭小作坊的初步加工。
港集村一家工厂内,去除杂质的人发在经过消毒后,会根据客户需求染上不同颜色,图为工人韦强在调试染色效果。
人发在染色缸内完成染色后,需要工人用手将其从缸内运出。
人发在漂染后,会残留药品,需要通过清洗三道才能进入烘干区。工厂通常用热气来加热水,在水温达到要求后,张奶奶(右)把热气阀关闭。 港集村一家工厂内,去除杂质的人发在经过消毒后,会根据客户需求染上不同颜色,图为工人韦强在调试染色效果。
人发在染色缸内完成染色后,需要工人用手将其从缸内运出。
陈奶奶把烘干的人发直接抱起,随后把它们送往下一个加工区。
烘干后进入整理毛发的“拉发”阶段。粗加工的发丝尾端较为整齐,通过在铁排梳上的多次梳理,可混合出自然的幅度和标准长度。
一位女工在使用三连机来排发。排发的机器一般有三个机头和一个胶水盒,定量的发丝通过排发机可排成一条发帘,最后通过胶轮固定。 排好的发帘通常很长,为避免影响下一道定型工序的操作,一位女工将发帘裁剪成不超过定型铝管的长度。
发帘会根据长短进行不同的操作,较长的头发会进行卷发处理。图为卷发使用的小木棍、皮筋和碎布条。
每一款假发都有规定重量,卷发工按照假发设计图上的指示,称出规定的发丝重量后,把发丝用橡皮筋扎好备用。
通过卷发等工艺,一束头发能被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发辫
短发还需要再经过一次裁剪处理,再拿去熨平。
工厂的熨斗与家用熨斗有所不同,改造后的熨斗不会烫伤头发。
工人将发帘在混有护理液的水里浸泡15分钟,让头发充分吸收养分,之后缠绕在卷杠上。当卷杠被送入烘箱定型时,发丝所含的水分和营养会大量蒸发。 发帘会根据长短进行不同的操作,较长的头发会进行卷发处理。图为卷发使用的小木棍、皮筋和碎布条。
每一款假发都有规定重量,卷发工按照假发设计图上的指示,称出规定的发丝重量后,把发丝用橡皮筋扎好备用。
通过卷发等工艺,一束头发能被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发辫
短发还需要再经过一次裁剪处理,再拿去熨平。
工厂的熨斗与家用熨斗有所不同,改造后的熨斗不会烫伤头发。
一位女工在给头发定型。女工会把制作好的假发放入一个烘箱里,调节出合适的温度进行定型。不同卷曲度的头发所需的定型时间也有所差异,通常需要60-80分钟。
假发生产的最后一步程序。一位女工给成品挂上吊牌,并在内放置专用纸团,以免产品变形。
当地工厂生产的假发成品。
一位搬运工人在卸货,箱体上写着款式与色彩等信息,一部分产品将发往法国。据该公司的经理孙良众介绍,公司出口的净利润在8%左右。 在毛发制品厂工作的年轻女工刘天琦,她觉得环境噪音太大,喜欢在工作时戴着入耳式耳机听音乐。
港集村通往外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中巴车。
家庭作坊的老板杨州,他已从业二十多年。
当地居民称,港集毛发工业园区建在曾经农田里,农民已不再种田,而是在工厂里上班。
资深漂染工韦强拿着手机里的图片比对染色效果,客户需要的发色也常常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
家庭作坊的老板杨州,他已从业二十多年。
当地居民称,港集毛发工业园区建在曾经农田里,农民已不再种田,而是在工厂里上班。
资深漂染工韦强拿着手机里的图片比对染色效果,客户需要的发色也常常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