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所有人都会认为“老师一样的教法,别人都会,他不会,那一定是他的问题”,因此而常常不敢发言,怕被耻笑。
西方孩子,就会更敢于直接表达。为什么?他认为老师没有教会他是老师的责任,他会举手并且大声发问:“老师这道题我不会。”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重要。重要在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做事习惯,会成为中国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孩子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
“代言",孩子会“懒得”表达
《先知》·纪伯伦中有一句话:你们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但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孩子的灵魂栖息于明日之屋,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按照他们的希望,长成一个“好孩子”。但家长的希望,却总是让孩子感到深深失望。
“桃桃,放学了”,出门碰见我们邻居接女儿放学回家。
“你这孩子,阿姨和你打招呼呢,你怎么不吱声啊”,桃桃妈妈没等女儿开口,就先声夺人了。
“阿姨好”,桃桃小声回应到,有点害怕。
哎,这位妈妈替孩子背着包,替孩子说着话,孩子原本内向的性格,会越来越放不开。时间长了,表达会变成她害怕的一件事,更不愿去主动表达,她害怕自己会说错话,被别人耻笑。从此,表达这件事,就被羞羞的放弃了。
◆◆◆
太累,孩子会“无力”表达
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往往让孩子“累死”在了终点。
小编就认识这样一位女孩,七岁了,她非常优秀,模样也长得人见人爱,但她却被妈妈害惨了。
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妈妈送她去学钢琴。在这之前,孩子已经学了一年的英语和画画。学习钢琴,是因为专家建议让孩子越早学越好,特别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钢琴。
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位懂音乐的家人,都有足够的金钱为孩子找到好的老师,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音乐天赋,都可以成为郎朗,父母的心理预期一开始绝不能太高,更不能去逼迫孩子。
她的妈妈恰好犯了这个错误。孩子小小的年纪天天被她逼着练琴,孩子说累,妈妈就说她吃不了苦,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说练琴没意思,不想练琴了,妈妈就说她没毅力,妥协没用,只会浪费时间。慢慢地,孩子只学会了服从,几乎不会主动去说什么。即使她多才多艺,但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
◆◆◆
“不懂事”,孩子表达了也无用
有“家长作风”的父母自以为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能分辨梦与现实,可孩子们却感觉,搞清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是最最最无聊的事。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讲,小孩子“不懂事,说话不算数”,“小孩子只有耳朵没有嘴巴”。以前的家庭教育,大人在讲话时是不允许小孩子插嘴的。大人总是希望小孩子大部分是多听,听大人的教训、听大人的教导,尽量不要表达意见。这种观念,害苦了中国孩子。
相反,表达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在小朋友的表达力训练上,要从小就开始做起。当你给孩子讲完一篇故事后,你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说说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喜欢这篇故事吗?她喜欢这篇故事的什么等等。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说话,也愿意表达。
总之,让孩子学会表达很重要,父母不要再犯错,不然真把孩子变成了“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