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机场看到国外的大家庭出行的情景:一对父母,两三个孩子。无论多小的孩子,只要能走路能拿动,都是每人一个拖箱。走路的时候,排成一排,阵势庞大却秩序井然。等待的时候,互相说笑,其乐融融。
有个同学在自己带娃疲惫不堪,在超市碰见一个全能的外国爸爸时感慨:自己这辈子是没摊上又能上班、又能抱娃的老公了,希望自己的女儿们以后能有这样的福气吧!
正好我有个闺蜜,去美国留了学,移了居,结了婚,生了个漂亮的混血儿。我倒是通过她,了解到,典型的美国中产,是怎么带娃的。
首先是对生理心理都挑战极大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自然生产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换句话说,没有特别情况,都是自然生产。我闺蜜,疼了三天,宫缩的时候,还有通过泡热水澡来缓解疼痛和疲劳。她这顺产,真的挺难熬。
然后就是带新生儿。这段时间,没有请什么月嫂,都是自己,和自己父母帮手搞定。和大部分新手妈妈一样,形容自己“每隔两小时就要喂一次孩子”,“永远觉得缺觉”。
——无月嫂、睡不好,这些估计国内很多妈妈也是同样经历。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等到孩子的姥姥姥爷回国以后,怎么办?接着怎么带呢?
他们那段时间是这样过来的:一周七天,闺蜜平时工作,休周六周日,所以这两天,她自己在家带娃。她先生可以调整到周一周二双休,所以这两天,她先生在家带娃。另外,她先生,这段时间还可以申请每周在家工作两天,所以周四周五,她先生边工作边自己带娃。至于周三,那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请她的外国婆婆,早来晚走,过来帮一把手了。
看到了吗?这个家庭,夫妻俩都要工作,没有老人同住可以时刻帮忙,也没有另外请人,他们用这样的分工和方式,带大了孩子。
后来等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才了解到,她跟我说的“觉得每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是什么意思。换个位置,我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她做到的。
等我第一次去到美国去看望她的时候,她的女儿已经三岁,有两个大酒窝,可爱极了。我们出去吃中国菜,我们用中文噼里啪啦聊个不停。她的先生,一路带着她的女儿,给她夹菜剥壳,照顾得十分耐心体贴。
我跟她说:“你先生对孩子,真是太有耐心了!”她说:“那不是应该的吗?”
是啊,理论上说是应该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首要的监护人就是爸爸妈妈……可为什么我们就鲜有这样亲力亲为的爸爸甚至妈妈呢?
其实我觉得,不是因为我们工作多忙,而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相比于身处国外,上一辈可以更简单地迁徙到我们身边,给年轻的父母们代劳,不仅照顾孙辈,连一家老小的餐食卫生都搞定了。相比于国外,我们的人工成本没那么高,也可以请个保姆,帮我们打理孩子和家务,所以全职却不带孩子不做家务只是自己成天出去玩的妈妈们,也屡见不鲜。
大部分的我们是不自觉的,是一旦有机会就把自己的责任负担推给别人的。请了保姆,孩子还用自己带吗?有老人在身边,我就可以随意和朋友出去聚会了。
所以啊,我们只看到了人家趣味横呈的家庭录像,看到了人家举家出行的亲密,可我们没想过,这种乐趣和亲密,都是藏在无数个日常的琐碎、辛苦之后,才能获得的。
作者简介:80后,有女三岁。进过国企,入过外企。看过账本,写过文章。全职五年,日渐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