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Fri Sep 29 2017 13:53:09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上周六,我在北京南站下火车时,发生了这样记忆犹新的一幕。

火车进站后,乘客都排队走出车厢,急匆匆往出站口涌,人流十分拥挤。我路过一个车厢门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妈妈急匆匆牵着女儿要下车,小姑娘看身高至少5岁了。我只是路过扫了一眼,也没在意,正要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哎呀!”

妈妈,其实我很害怕

我回头一看,原来孩子踩空了,一只脚陷在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空隙里,身子已经沉下去一截。幸好妈妈一直拉着她的手,立刻大力把她提了上来。

妈妈把孩子带离车厢门几步远,给后面下车的乘客让出路来,紧接着,开始大声吼这个女孩子:

你是不是瞎啦?!为什么走路的时候自己不看着?!

你刚才踩空了吧?!你要是掉下去怎么办?!

知不知道有多危险?!

摔这一下疼不疼?该!让你长长记性!

……

而小姑娘在妈妈说她的时候,一句话不敢回,惊恐地看妈妈一眼,就赶紧低下头,自己默默去抚摸一条小腿的前侧,应该是刚才踩空的那条腿被站台磕到了,孩子觉得疼。

我很理解这个妈妈的着急。

孩子如果真的跌入站台和动车之间的缝隙,救援不易,非常危险。即使只有一只脚卡住,孩子摔到了,在人流一直向外涌的站台,也很容易被踩踏。而且,孩子看上去至少5岁了,的确应该培养一定的安全意识。

但话说回来,谁又能不犯错呢?就连我们成人都有出门摔跤的可能,更何况孩子呢?

我看到这个小姑娘,在妈妈心急火燎训斥自己的时候,又畏惧又委屈,妈妈一个高亢的声调,都能吓得她浑身一缩,真是让人有些心疼……

就算孩子做错了,先抱她一下,不可以吗?

爸爸,其实我很疼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住的是平房,厨房是院子里另一间,做饭要出屋的。应该是我还在幼儿园大班时,有一天我妈值夜班,晚上家里只有我和爸爸两个人。我爸嘱咐我,他去厨房做饭,让我自己在屋子里好好玩。

他也没多想,五岁的小姑娘,难不成还能闹翻天?我起初也确实挺乖的,就自己坐在床上玩娃娃,但玩着玩着就无聊了,于是忽然想了个主意——我可以四脚着地、闭着眼睛在床上爬,能摸到床边还不掉下去,就算我赢了。

图片

如果从成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多么非常奇葩的想法!我现在也回忆不起来,为什么小时候的自己,就是觉得这么合理,还自己给自己定输赢的规则(这不就是孩子的世界么)。

结果就是,我爬着爬着,呱唧就掉下了床,还摔得很重,放开嗓子就哇哇大哭。

当时是夏天,院子里有很多邻居在乘凉,哭声不仅唤来了我爸,还引来一大帮阿姨、姑姑、奶奶来围观。

这下可热闹了:

我把自己摔得七荤八素,脑袋上顶着大包哇哇地哭;

一群年长女性在旁边七嘴八舌批判我爸:“你怎么能把孩子自己留在屋里呢?”、“你心也太大了!”、“这样当爹不像话!”;

而我爸则在进行苍白的辩驳:“我去做饭了呀!”、“我也没想到她会摔着自己呀!”、“刚才玩的好好的呀!”……但一轮轮败下阵来。

结果就是,我爸气急败坏。一方面是心疼我摔到了,也气我调皮;另外一方面,对自己没看住孩子的自责;还有就是,邻居的责备让他也觉得很没有面子。

所以就非常生气地训斥了我,一直在说:这么大的孩子,怎么好好的自己还能下床?为什么这么傻,要这样做?我不过走开一会儿,你就要出幺蛾子,太不像话了!哪有小女孩这么调皮,你怎么一直不听话……等等。

包括因为我爸听到哭声着急赶来,厨房没有关火,晚饭烧糊了,这件事也算到了我头上。

我呢?我当时就觉得疼啊,然后特别委屈、沮丧。

爸爸妈妈都不在旁边,他们让我自己玩,我就自己玩,已经努力去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但结果却搞砸了。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玩个游戏,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觉得自己做错了,很自责,又觉得很伤心,因为整晚上也没有人安抚我,问问我怎么样。

那种感觉,就像自己就是一个错误的存在。

我已经知道错了

你何必咄咄逼人

许多年以后,当我自己也为人父母以后,我能够理解我爸当时着急的心情了,但无论何时回想起来,依旧是段非常不快乐的经历。

看着站台上手足无措的小女孩,我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摔伤的疼痛、对后果的害怕、不被理解的委屈、做错事的自责、对家长的畏惧……明明都写在天真的小脸上,却没有被最亲的人看到。

再看那个妈妈时,我又像看到一面镜子,很想停下脚步来审视自己——我在孩子眼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其实,无论是火车站的妈妈,还是当年初为人父的我爸,他们都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迫切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担心危险还会再次发生。他们做的这些只是出于爱。

但孩子却感受不到。在孩子眼中,只有怒气冲天的狰狞面孔,和极具威胁性的话。

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甚至还被吓得不轻,我们何必还要咄咄逼人呢?

如果小女孩在火车站踩错那一步,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把她抱到一个人群比较少的地方,先查看她是否有受伤,问问孩子是不是很疼?然后再说:

你刚才走路不注意脚下,踩空了,你也很害怕吧?

如果掉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你也知道对吗?

所以妈妈一再提醒你留意,是担心你受伤。

妈妈不一定每次都能帮助你,所以希望下次你能够注意力集中,保护好自己。

那么,孩子的满眼委屈和畏惧,是不是会变成努力点头的回应?

如果我小时候,我爸能冷静下来,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发生了什么?你有没有摔疼?”我或许就不会对那时的疼痛、尴尬那么记忆犹新,而是只记住一个关怀我的爸爸。

你口口声声说爱

满嘴却都是伤害

心理学里有一个观点,人更倾向于记住不快乐的记忆。

所以长大成年后,当我们回忆童年,常会发现,快乐的瞬间在脑海中只留下浅浅的吉光片羽,最记忆犹新的往往是不开心的事。

都说原生家庭给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会伴随一辈子。也许有爸妈会觉得,至于么,小孩子难道就这么玻璃心,我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其实我妈也这样说过。

我小时候,爸妈的教育方式都属于“激烈批评”和“落井下石”型。出了错,我听到的第一句永远是“我早就跟你说过……吧?就是不听!”而当下的伤心和沮丧,永远是被忽视的。

长大后懂得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为了果果也和我妈吵过,我妈的反应就是:“你做错了事,还不许我说吗?!”

当然可以说。关键是,你是怎么说出来的呢?

图片

去年有句话被转疯了——为什么你口口声声说爱,满嘴却都是伤害?大家之所以都在转,正是因为被这句话戳中了童年的痛。

的确,孩子没有那么小心眼,不会因为爸爸妈妈的一句话,就不爱我们了,或者一辈子一蹶不振、亲缘疏离。但如果我们当家长的不改,一直是这样说,这样做,那么对孩子来说,就会变成一年365天,每天都要面对的环境,日积月累就会造成伤害。

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怎么来的?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我想知道自己

被看见、被关心

上个月我在美国上课,跟随儿童心理疗愈大师——Terry Kottman博士学习游戏疗愈。Terry有超过30年儿童心理咨询的经验,接触过数不清的孩子,其中大部分在常人看来是“行为有问题”的。

Terry说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我做了30多年的儿童心理疗愈师,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我发现从来没有坏孩子,其实孩子们最心底的愿望都是一样的——想要知道自己被看见、被关心,仅此而已。”

我相信,没有一个负责的爸妈会“看不到”、“不关心”孩子,但就像那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和孩子一起玩得高高兴兴的时候,我们付出的关心和爱意自然不少,但当孩子调皮、犯错,惹我们生气的时候呢?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孩子这时同样需要被看见、被关心、被理解?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先表达关心和理解,并不代表溺爱,而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你感同身受,不要害怕,我们相信你下次能做到更好,然后再一起讨论下次怎么做也不迟。

说到底,共情,就是先要坦率地说出我们的爱,再进行沟通;而不是不经大脑,放任责备和埋怨的利刃伤害我们所爱的人。

当孩子做错了事,立刻发火很容易,冷静下来先共情却不简单。可这恰恰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门功课,不是吗?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