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中大教授:一手量子物理学,一手京剧死亡金属

Fri Sep 08 2017 12:15:39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据澎湃新闻9月8日报道,一名摇滚乐手将束着的过肩长发解开,站在酒吧的舞台中央挥拨乐器,随重金属摇滚乐的节奏大幅度地甩着头,台下的年轻人沉浸其中,跟着音乐疯狂起来

他在1998年组建暗疮乐队,成为广州地区重型音乐的开路先锋,他和乐队堪称南国一霸,甚至开创性地融合出一种京剧死亡金属的新流派;他在1990年以广州市第8名的名次考入中山大学,从本科直到博士,再留校任教,38岁成为教授。

操起吉他,他是暗疮乐队主唱何广;拿起粉笔,他是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何广平。

五六岁就开始听摇滚

2017年秋季学期已经开始,何广平忙活起来,他要在这学期教研究生凝聚态物理学。若不是亲眼看到他文质彬彬地站在讲台上授课,很难将扎着一头长发的他跟物理教授这四个字联系起来。

何广平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北京人、父亲是广州人,因此,他幼年呆在北京,中学以后则是在广州度过。据广州日报报道,何广平1990年考上中大后,在这个学校一待就是20多年,从本科生、硕士到博士,再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何广平在中大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

虽然是个理科生,但何广平自幼对摇滚音乐异常痴迷。五六岁的时候就通过短波收音机听摇滚,中学的时候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吉他,到1995年就成立了第一支乐队。何广平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称。

图片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纸上听音乐

图片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纸上听音乐

1990年上大学后,何广平对重金属的热爱终于可以自由发挥。1992年开始学吉他,当时外国教材很少,也没有互联网,走野路子的他,上课时手指都会在桌子下指练。他还找来专门乐理的书,学习对位学、声学以及作曲技法。这时候,何广平正蜕变成何广,一个物理系高材生,逐渐成为一个重金属狂热发烧友。

蜕变在1994年完成。这年,他考上研究生,学业尽在掌握,便开始贴海报准备组乐队。最早贴在饭堂,结果无人应征。直到1996年,当时中大的校园乐队开始多起来,他也凑过去玩一玩。后来,何广找了一个本科同学打鼓,一个学吉他的同学改弹贝斯,暗疮乐队雏形初现。而他们的第一次登台,何广回忆,那是1998年4月。

如今,何广平已蓄起长发,工作之余,何广平常带着自己的乐队参加演出,逐渐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但彼时了解何广平双面人生的学生仍是少数,直到2015年7月初,一段9分钟的中山大学毕业季快闪刷爆朋友圈:视频中,何广平穿蓝色T恤衫、牛仔裤,甩着一头长发弹吉他。

图片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纸上听音乐

宁愿走两次放吉他,不把音乐带到课堂

何广平有一条自己的原则:不把音乐带到课堂。授课时,他是正儿八经的教授,不会像电影《摇滚校园》一样,把教室当成排练场。看过这部电影的何广说,自己还是会选择严格地隔离两重身份。

有一次在校园舞台上表演,何广上完课后,再返回家取吉他,宁愿走两次,他也不会把吉他背进教室。何广认为,学生是否对重金属感兴趣,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作为教师他不想过度影响学生。此前也有学生看到媒体报道以及快闪视频后来向他求证,我也不会否认,这也不是丑事,但我也不会主动说。

他也不会和同事提起自己的乐手身份。何广说,一直以专业乐手的技术身份要求自己,避免和工作混淆。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误会,让同事们以为自己不务正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考虑,作为老师,怎样才算是对学生最负责呢?个人理念就是,老师无权决定或者过度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自由选择权。

在接受广东经济科技电视台采访时,他说道:万一提了(乐手身份),学生可能对我的印象很深,相对对其他老师印象浅一点,过分影响他的选择权,这样不太好。

音乐有时会促进工作

何广平火了,媒体采访、各个电视台的节目邀请纷至沓来。

2017年8月中旬,广州当地媒体的一则采访视频再次让他引起关注大学物理教授和摇滚歌手的双重身份使他成为网红。何广平对这个称呼略微有些抵触:如果出名能让自己解答物理世界难题的水平提高,那我希望越早出名越好。

我不会向不是通过音乐认识我的人主动谈起我的音乐身份,因此我的学生只是把我作为一名教师来看待。何广平告诉澎湃新闻,他相信在学生眼中,自己就是一名老师,并且很有自信应是一名称职的老师。

图片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从1999年毕业留校任教至2015年,何广平原创歌曲20多首,而他在科研上同样出色,被SCI收录了论文30多篇。事实证明,音乐不仅没有影响工作,有时还会起到促进作用。何广平说,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音乐释放出来。自己多次在科研上遇到瓶颈,长时间找不到突破点时,正好遇上排练或演出安排,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唱后,或许忽然就想到了解题方法。

中山大学学生张鉴予至今记得2015年校园快闪中,何广平一头飘逸长发在空中随旋律舞动的场景。能在动与静之间灵活切换,确实是何教授与众不同的地方。对于这样跨界的老师,我会觉得是一件好事。科学工作者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严谨与专一,其实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生活。张鉴予告诉澎湃新闻,这给了学生学术以外的途径去接近和了解老师。

眼下,何广平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新专辑。谈及未来计划时,他说,无论怎样,自己仍会白天出门上班教书,晚上宅在家里搞科研推公式、写歌练琴录音,或外出演出,不会有什么改变。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证明,两种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可以很好地平衡,融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何广平说。

【对话】

音乐和科研不会冲突,期待未来重回舞台

澎湃新闻:现在科研和教学任务比以前多吗?你的乐队现在还会参加演出吗?

何广平:科研方面,由于希望自己每一篇论文都比上一篇的水平有长进,因此,可以说难度是在逐步递增的。另一方面,这几年学校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大致保持一致,而自己教久了越来越熟练,所以,总体上说,科研和教学合起来的总负担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我近年在音乐上希望做些创新,在死亡金属与京剧之中找到一定的结合点,而乐队成员对此不太接受,相继退出,所以目前我是单人乐队,一段时期内不做演出。近期,我正利用工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录制新专辑。准备专辑出了之后再考虑是否组建个演出阵容重回舞台。

澎湃新闻:音乐和科研两者之间会不会有冲突?

何广平:音乐和科研对我来说一向都没有冲突。每个人往往都会有一些业余爱好,比如,有人下了班会去打球、下棋,有人爱摄影、唱K一样,只要是在工余时间,不仅不会影响工作,而且中学课本也讲过,这些也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必要部分。我兴趣单一,把别人所有用于个人爱好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音乐上,因此也算比较充裕。事实也证明,音乐不仅没有影响工作,有时还会起到促进作用。我有几次在科研上遇到瓶颈长时间找不到突破点的时候,正好遇到有排练或演出安排。于是我就把问题暂时放下,专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然后回到家洗澡的时候,忽然就想到解决难题的方法了。

自信应是称职的老师

澎湃新闻:你觉得在学生眼中,你是什么样的老师?

何广平:由于我不会向不是通过音乐而认识到我的人主动谈起我的音乐身份,因此我的学生只是把我作为一名教师而认识的。即使当中有少数人后来因为看演出而知道我是个乐手,那往往也是在他们毕业之后。所以我相信,我在学生眼中就是一名老师,而且我有自信应该是一名称职的老师吧。

澎湃新闻:有学生说你是网红教授。

何广平:网红我觉得我算不上。首先我没红,其次我很少发微博、基本不用微信,相对于这个网络时代而言,我的生活方式还是很传统的。

澎湃新闻:很多媒体把你说成是大学教授和音乐人之间的跨界典范,你怎么看?

何广平:一个人如果有多方面的技能,那么当然不应该只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工作领域,把另一方面的潜能白白浪费掉。但我并不是想说人人都该跨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而对于受众而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审美观,有人喜欢跨界网红,有人也许反感。但只要都不干涉对方的选择就没问题。总之,就是能够多样化并存就最好,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

如果出名能提高解题水平,那越早越好

澎湃新闻:有没有想过通过参加比赛,让自己的摇滚被更多人知道?

何广平:从小就听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我觉得音乐很难通过比赛分出高下。虽然乐队以前也参加过一些比赛,但都是抱着又多一场演出机会的心态去尝试的,晋级上并没有什么执念。

再说自己科研教学本职工作已经做得不错,足以谋生了,如果音乐上还要发展到能抢专职音乐人的饭碗,一个人获得两份的成功人生,那么世界上岂不是有另一个人要被饿死?

澎湃新闻:出名了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改变?

何广平:一直都没什么改变,因此,应该是还没出名吧。如果出名能让我解物理世界难题的水平得到提高、写出的音乐更好听,那么我希望越早出名越好。(笑)不过显然坚持努力地工作、不断地创作才是通往这一方向的真正捷径。所以,无论将来怎样,我都还是会白天出门上班教书,晚上宅在家里搞科研推公式、写歌练琴录音,不会有什么改变。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