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涛阵阵中,感受阅读的美好。……
- 河北易县 听松书院-
说起乡野,许多人都有山水田园的梦想,但许多时候一联系到现实,往往只能无奈地把手一摊——孩子的教育问题怎么办?(这几乎是首要问题)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在山林间也是隐藏着很多名校的啊,比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出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一代人物,个个都是“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我没有那么大的期望,那些书院都是开启一方民慧,创立一代人文思想的地方,我只想在现在的乡村里,也能有一方书桌的容身之地,能够在虚空中填入一点东西。”
说这话的叫梅静,她在北京附近的河北易县清西陵景区腹地,开了一家书院——听松书院。
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建筑设计院从事多年文化遗产保护,最初跑到山里开书院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给女儿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
“那时大女儿溪溪已经三岁,生活在北京的家里,这个家总面积不足70㎡,每天望向窗外的时候只能看到更多的窗,我就会想起我小时候的故乡。”
她从小看着西陵的山川,在古松林海中听松涛阵阵。
听松的同时,一群小朋友在劳动——“搂松挠儿”(松针),帮家里备冬天的柴禾。
梅静第一次体验到古人的诗意也是在故乡的劳动中。
春日暖风,一群小伙伴挖野菜,某一瞬间,抬头遇见了青色的华盖山,浮在云间,仿佛离自己很近,当时觉得只有自己懂这座山,心中暗和“悠然见南山”。
这里除了有华北最大的古松林,还有清西陵,金丝楠木殿早已残败不堪,一个王朝曾在这里留下繁华褪尽的落寞背影。
旁边还有易水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里就是当年荆轲刺秦出发的地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现在河边上还有荆轲塔。
一次偶然机会,梅静回到老家去走访邻里乡亲,结果发现,邻居家的女孩连个桌子都没有,只能在妈妈的梳妆台上写作业。
乡村的教育怎么办?能否把教育和民宿结合起来?靠民宿赚钱,靠教育带动村民的文化素养?梅静想了很多,一个念头慢慢落地生根。
为了这家书院,她发起了一个众筹,众筹的过程很业余,却在很短的时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有在清华的学长、同门,也有在设计院的朋友、同事,更有她在家乡的发小、闺蜜。
她用自家的老宅,做一家书院,这栋老宅是她父母一砖一瓦建的,她也曾经多次设想保留老屋,最终却因特殊地形,老屋基础危急,只能原址重建。
她亲手画了许多稿的设计图,每个功能区域都反复推敲。有小图书馆、有乡村文创的匠人工坊、还有几间民宿的客房。
2015年5月,书院第一轮众筹完成,开始建设施工。因为在怀第二个宝宝,梅静当时在北京,每隔一周都会开关于听松书院的会议。
宝宝出生后,梅静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到现场,设计的讨论也转移到工地,同时帮助木工师傅,瓦工师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家书院承载了她的梦想,也包含了更多的功能,比如面向乡村儿童的公益图书馆、面向文化青年的知识讲座和文化沙龙,带给旅人更多宁静的咖啡水吧和茶室,以及亲子住宿和满族特色饮食。
屋瓦和青砖垒砌的小院,有一种说不尽的禅静味道。
听松书院起居空间,进门是一座通天书架,沿着光的格栅,会通向“书的龛”。
听松书院茶的空间,松木格栅梳理着时光,洒向通天书架的最高层,一片湛寂。
听松书院的客房,素灰的金砖地面,最舒适的水地暖,皑皑白雪至,听松问梅时。
听松书院现有对外开放的民宿客房八间,其中大loft(使用面积60平米)三间,小loft(使用面积45平米)两间,标准间(使用面积30平米)三间。
书院出品的画案,静坐在案前,面对屋瓦粼粼一片,松影云天。
乡村社区的营造,最难的是人的营造。
梅静在鼓励村民参与入股,但村民根本听不懂在村里搞书院有何意义,许多村民都想盖个土洋土洋的小楼,搞搞农家乐,他们想不通在这里搞个看书的地方不去做客房有何意义。
但是对梅静来说,这里绝不仅仅是民宿,它是没有边界的乡村文化课堂,由书院的实体有效承载并发挥巨大功能,这让她想起主办文学社时候的样子,因为锲而不舍的保卫下一个书屋,才有了后来风帆文学社。
听松后院的老屋,将成为听松社区的展馆,旁边新增了一位邻居——“竹房子”,
这里将来会成为一个手工作坊。
泥巴、木头、石头、松塔……乡村的材料无限,创意的智慧满满。
她还以这家书院为载体,积极地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她希望能够以一家书院作为一个切入点,改变故乡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她深知,光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要“逃离城市”,她也会很实在地说:“没有所谓的逃离一说,她现在也是北京和书院两地跑,当初的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多接触点自然,也希望故乡的孩子们能够有一个阅读的地方。”
现在的她,就带着两个宝贝生活在听松书院。现在算是开荒时期,但繁忙的工作之外,她也会经常陪陪孩子在泰陵散步,在露台上观星座,看日出;也会陪他们在书龛读绘本,认识藤蔓中新长出的葫芦。
山里的日常也成为她最心仪的画面。
小山楂树挂满了红果,想起现煮的山楂羹,真正的鲜美至极。
家里的人也都参与其中,梅老爸在书院里工作,把书目电子化。
在这里也成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好地方,大人们教孩子写字作画,大手握小手,笔锋稳前行。
她的家族是满洲守陵人,故乡的动人细节与美景,对于普通游客而言,需要静下心来体验。
如果客人来听松书院,可以相约,在清晨或黄昏中一起到泰陵散步,慢慢去发现。
在文化贫瘠的区域想实现书院的价值,在落后的北方乡村建设崇尚文化的听松社区……这座书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小院,而是在村落里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
对她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好在,这条路就是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