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母校生日之际,集体荣誉感都会自发涌上毕业生的心头,勾起无数人的青春回忆。而就在这个锣鼓喧天、普天同庆的盛大时刻,一位异类却站了出来——
她叫鲁瑾,是浙江电台主持人,也是80年代浙大的老校友。
在鲁瑾眼里,比起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精神,自己的母校更像是请了一个公关公司,做了一场形式主义的超级大秀。堪比广场舞般的宣传片、11个亿的炫耀性捐款、全世界的浮夸灯光秀,都让她无法接受。
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本看起来不过是浙大校庆的小插曲,慢慢地发展成了这场欢庆中最浓墨的一笔。
支持鲁瑾的人表示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场校庆充满了金钱臭和土豪味。
浙大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出于群体性动物的本性自发抱团,回击鲁瑾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鲁瑾公众号文章下的留言
鉴于浙大校庆正办的如火如荼,我们不是知情人,也没有必要去给人家泼冷水。
更何况,单从初衷来看,办校庆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对毕业生而言,这是个回忆青春的好机会,参加校庆活动则为大家提供了重返十八岁的契机;对学校而言,一方面可以正好将这部分校友资源整合起来,变成学校的无形资产,每举办一次校庆,也等于向社会宣传了一回自己。
然而,随着当下大学校庆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有关校庆的争议也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第一个争议,就是校庆太多,甚至不惜为了校庆造假历史。
校庆的传统来自西方,实质上是近代化的过程中学习西方的产物。世界名校一般都是50年或者100年才搞大庆,悠久的历史中大学所承载的苦难与辉煌显而易见。
可本土化到了「庆典文化」盛行的中国,校庆也慢慢地从每100年缩短到了每10年。甚至由于校长任期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校长都能在任期内遇到整10年的校庆,于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政绩,逢5年有时也成了重要的校庆节点。
周期越来越短还不够,一些高校为了搞校庆竞赛,甚至玩起了故意造假、延长学校历史的小花招。
比如2013年武汉大学的120周年校庆,当时武大官方宣称,学校的历史要追溯到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这话一出,就遭到了前校长刘道玉的质疑,这位老校长认为学校的历史,只能追溯至1913年创建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因此该办的应该是百年校庆。
事实上,武大在1992年之前,也一直是以1913年为校史起点的正源。可直到1993年,却给突然给历史开了20年的倒车,在本该办80年校庆的时候,办了百年校庆。
我一直认为,武大于1993年在匆促之中把校史追溯到1893年是错误的,从而召开了100周年的伪校庆。连学校的校史都不能求实,何以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校风,又怎么能够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呢?——刘道玉
如果说武大的争议还是个历史问题,毕竟很多高校在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改名、分拆或合并,让校史追溯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双方各执一词,也很难超出结果。
那江南大学的百年校庆,就真的是个笑话了。
2001年,刚刚合并组建的江南大学在第二年就高调举办了百年校庆,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他们和有着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是亲戚。
可这个亲戚……真心还挺远的,小编帮大家捋一捋——
校方说江南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无锡轻工业学院 → 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的一小部分师生来自南京大学。
因为南京大学是百年名校,所以仅仅成立了一年的江南大学也是百年名校。
就算已经混成16国混血了,可我说你是我的祖宗,你就必须是我的祖宗……逻辑简直是满分,大写加粗的服气(只是莫名心疼躺枪的南京大学5秒钟)。
校庆办的越来越频繁,学生真的会开心吗?
按说又放假、又有晚会看,大家是理应高兴的……可从这份中国青年报的校庆问题调查中能看出,答案却往往是否定的——
34.5%的人认为校庆50年一庆最合理,29.1%的人希望100年一庆,26.4%的人表示是10年一庆,仅2.2%的人认为5年一庆合理,还有6.9%的人认为根本就不应该办校庆。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争议:庆典活动一多,慢慢地就变成了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代名词。
其中,劳的大多是在校生。
经历过校庆的小伙伴都知道,学校会「免费征用」大量学生做志愿者。不可否认,其中是有一部分学生是自愿的,但吐槽被集体活动绑架了的声音也常常不绝于耳。
比如在2012年的西安外事学院20年校庆上,天公不作美,室外的活动下起了雨。
校方为了给前来的媒体一种好的视觉效果,要求开台上的学生不允许打伞,只能硬生生的接受大雨的洗礼,可与会的领导和嘉宾却在遮雨棚下讲个不停。
结果是,这场雨中的校庆开了三个多小时,600多名学生因此感冒。
学生们不敢离开,一方面是因为开会操场的大门被校方紧锁,另一方面是这背后还有校方以成绩相威胁。
去年,为了庆祝学校的120周年校庆,北京交通大学要求学生干部及艺术团,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校庆晚会集训,否则就要被取消期末加分和评优资格。
所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被要求与8月1号报到,但问题是根本没有提前通知。不少学生吐槽自己暑期出国、实习和学车安排全都因此泡了汤,还赔了不少报名费。
但学校并不care——你们的暑期安排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有种不要奖学金,就不来呀。
如果仅仅是被强迫参与集体活动也就罢了,更惨的是同样在去年办120周年校庆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
那时,一张西交大的鸟瞰图曾经火爆了网络,红绿相间的操场上齐刷刷地摆满了椅子,整齐划一又震撼。
背后的校庆文化也走得是清流路线:隆重而不奢华、简约而不失回忆。简约怎么体现呢?那就是学校不出钱租椅子,椅子全部来自学生宿舍。
根据学生爆料,校方提出了「顺我者昌」的口号,要求8000个学生代表参加校庆大会,一人要带两个椅子,校庆活动持续三天。
也就是说,那三天,全校1万6千个学生,面临着在宿舍没有椅子坐的窘境。
于是,那时的西交大宿舍全都变成了酱事儿:没有椅子,苦逼的学生坐在自行车上,暖壶上——
甚至是空水桶上、空气上——
虽然校庆和这些参加不了庆典的学生没有关系,但在被问及为校庆做了什么,至少他们可以说——我为校庆大会提供了扎马步练出的大腿肌肉群。
比起在校生出力,毕业生往往会被要求出财。
办个盛大的校庆虽花钱,但也收钱,总的来说高校肯定不会亏。一般来说,知名校友在校庆时往往非常吃香,因为他们既能打响学校的名号,也能打响学校化缘的钵。
对此,之前有人开玩笑道——功成名就才是校友啊,否则你就是个毕业生。
其实,人家高校早就意识到了「薄利多销」的原则,注意起了普通吃瓜校友的钱包。早在10年前,某学校建校70周年时,校庆会场摆放着的点钞机的场景就曾引发了不少争议。
当然,毕竟大学不是强盗,出钱不是强制的,他们往往可以给校友一个合理的理由出钱。
比如北邮采取的方法是校庆众筹,众筹1000元可获得校庆晚会门票,众筹10000万可获得VIP门票。
(1)每众筹60元,您将获得校庆定制邮资封片一个;
(2)每众筹300元,您将获得邮资封片+由学校出具的捐赠证书+由校园歌手创作录制的原创歌曲CD+校庆晚会纪念光盘;
(3)每众筹1000元,您将获得邮资封片+捐赠证书+原创CD+纪念光盘+校庆晚会普通区域门票一张;
(4)每众筹10000元,您将获得邮资封片+捐赠证书+原创CD+纪念光盘+校庆定制纪念品+晚会VIP区域门票两张。
有的北邮校友不乐意了——想看个校庆都要交这么多钱,还当不当我是毕业生啦?在校生也不乐意了——有这众筹的本事,能不能给我们众筹一下宿舍安空调?
说到这里,小编就要劝北邮的小伙伴们一句了:比起厦门大学,你们已经够幸运了,毕竟交了钱还有门票拿。
去年,厦门大学共发起了240个校庆认捐项目,其中最受争议的一项就是认领学校大会堂的椅子。
是的,你没看错——搬不动、带不走的椅子。
厦门大学为校友提供了一座有着4085个座椅数量的大会堂,每把椅子都将被认捐,根据不同的区域的椅子有不同价格,每把在2万元到5万元之间,4085张椅子的总认捐价值一共是1.2亿元。
出了钱,校友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座椅靠背上,金色的小名片哦……
你问5万块买一把椅子的冠名费,贵不贵?
不贵呀!你买的是一份母校的情怀啊(没有理可晓,只能动之以情)。
--------------------
说到底,校庆的意义本是借着人类普遍具有的追忆青春的特点,来提醒很多人这段青春发生的地点,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迈向更好更强的明天。
然而,我们的高校更像在庆祝说——
看老子又熬过了一年没倒,X大这块牌子还在,你们不管哪个X大人,现在还能找到根,可以捐点钱就更好了。
高校的领导也更像是通过一场华丽丽的校庆,为自己歌功颂德——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们看在本校领导英明领导下,本校又向着XX迈进了一步,难道这不值得纪念么?恨不得建个鄙人雕像,都不足以展示哥的伟大。
更可怕的是,每当有人提出质疑,就会被一些人扣上「忘恩负义辱校者」的帽子,每当认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时,就会被「你又为学校做了什么」的强盗逻辑绑架。
殊不知,一所学校的声誉和尊严根本不在于请了多少名人和高官捧场、拍摄了多少美轮美奂的专题宣传片、整齐一致全校之力演出了什么的校庆节目、印制了多少豪华画册、制作了多少精美礼品……
而是在于怎样对待学生,在形式主义和学生福利之间做出取舍;在别人批评时、尤其是校友批评时能兼容并包、虚心采纳。
如若果真能如此,校庆就算没有花团锦簇、没有欢歌燕舞,校友又怎么不会自然也从四海来游,对母校与有荣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