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十年、二十年前,现在有更多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放眼看世界,表现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们也显现出更开阔的全球视野和更全面的沟通能力。
一方面,家长们抛开了传统的“成才”观,而以尊重孩子个性、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等多个角度来思考成长规划。同时,在教育路径的选择上,家长们也采用提前规划,尽早决定的方式,更睿智、更全面地思考孩子的学业规划。
另一方面,对比国内传统学校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时,更积极,更主动。他们崇尚多样化人生,并且敢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人生。
对于从小在一元制教育体系里成长的中国孩子来说,来自西方的教育体系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新奇产生兴趣,兴趣则会促使他们进入全新的空间去探寻。最终,在这种不断地主动探寻中,孩子们有了各种成功的可能。
1
为了孩子,我们也要适时的“小坚持”
学生:曹景怡
中学:杭州
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家长:母亲金辉
2015年国庆假期期间,我有幸前往多伦多大学蹭了一场有关人类学的“大课”,教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让我恍惚觉得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但不同的是我这次也算是一个“留学生”了,而这些都得从我的女儿就读国际课程说起。
我的女儿曹景怡目前在多伦多大学攻读社会与经济学。三年前,她和我们一起第一次接触国际课程教育,这一次做了彻底摆脱国内“填鸭式”教育的决定。三年过去了,曹景怡目前的状态还是让我们觉得挺欣慰的。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在未来帮助孩子选择教育方式时少一些焦虑与纠结,我想就我们的经历和大家谈一谈体会。
激发学习的热情
对于曹景怡的教育,在她小时候,我和她爸爸就达成了共识——多一些素质教育、少一些应试教育。也因此,在曹景怡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注重她各种能力的培养。这其中,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曹景怡算是开口比较早的小孩,从她六个月时喊出第一声“爸爸”开始,我和她爸爸就会刻意“逗”她说话,比如她如果想要吃什么东西,她爸爸会让她模仿说出那个食物的名字,不管像不像,开口就好。
与此同时,每晚的睡前故事我们也一直坚持,所以当曹景怡一岁左右的时候,她的表达能力在同龄孩子中算是比较超前的了,而且她还会主动要求我帮她讲睡前故事了,一遍又一遍“再讲,再讲……”等她再大一些时,她也就成了个小书虫,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阅读。
一直到小学,曹景怡学校学习我们都没怎么操心,甚至当其他小朋友为了升学去上奥数等各种补习班时,我们还坚持带着曹景怡去各地旅行。旅行中的见闻让她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旅途中的每个博物馆是我们必去的地方,曹景怡也很喜欢这些,在上初中前的曹景怡对于学习这件事一直是很积极且充满兴趣的。
走进国际课程让女儿如鱼得水
不过在她上初中时,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相对于一直很好的文科,曹景怡在理科上的表现显得稍弱一些。到初二时,她的科学(物理、化学)和数学成绩已经开始影响她整体的成绩排名了,那时起,我们也看出了她内心的不愉快。
其实她的这种不愉快,我们作为在国内接受教育的过来人是有深深体会的,并且我们明白,未来高中她仍会在这样的模式中煎熬,甚至更加痛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她爸爸开始通过各方途径了解国际课程学校,也就是在那时,我们到上海反复考察了很多学校,并认可了国际课程自由选课的这种模式。针对曹景怡略微偏科的状况,我觉得国际课程自由选课的模式确实是很适合她。
因为是全英文授课的模式,国际课程教育对于孩子的英语能力还是有要求的,如果英语不够好,学习国际课程也等于让孩子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去跑步。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曹景怡从小就很注重英文的学习。在曹景怡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她制造出一个英文的语言环境,听英文录音,讲英文故事,记得她三岁多我们就带她去上“阶梯英语”,让她“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如今想来,也正是得益于她较好的英语水平,她在国际课程的学习上才会如鱼得水。在进入国际学校后,她少了语言的适应期,也有了更多时间做她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参加戏剧社,当主持人,做志愿者。初中以前那个开开心心的曹景怡又回来了,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她比以前更有主见更独立了。
家长也要适时的“小坚持”
不过说到有主见,我还是想提一提我们目前的一点小遗憾,国际课程提倡自由选课,在学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因为当初选课都是曹景怡自己的选择,所以在AS年级(相当于高二)时,她有些“小任性”地选择放弃了化学课,后来因为少了这门科目,她在申请大学时有些专业的填报就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建议,虽然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支持和尊重她们的选择。但是在遇到一些大的问题时,作为家长,我们经历过更多事情,能更好地从大局考虑问题,所以最好还是要坚持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是我现在的感受,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如今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而言已然是过去式,但我觉得,对于即将进入国际课程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而言,或许是需要考虑的。我们的经验是,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自己的节奏选择自己能够掌控的方式即可。学习和生活都是如此。
现在曹景怡正在多伦多大学过着她充实精彩的大学生活,每天我们会通过微信进行交流,她的紧张与开心都会和我分享,我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国内三年国际课程教育给她带来的帮助,还有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她大学学习带来的益处。
2
“偏科生”也一样有春天
学生:陈俊宇
中学:上海 市西中学
大学:美国 波士顿大学
家长:母亲 姚元
说来惭愧,作为陈俊宇的妈妈,因为工作繁忙,从小到大,我对他的关注都不多。所以在家庭教育这一块,我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只是他没有在外面补课,因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很庆幸我家在上海市静安区,在择校上有些优势,陈俊宇在中小学阶段都能够就读较好的学校。
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来说:我们家以学校教育为主,附带注重孩子自我兴趣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偏科生”的未来在哪里?
再来说说孩子吧。陈俊宇的性格总的来说还好,但是有点倔脾气,而这种“倔”用到了学习上我也说不清是好是坏了——他是个典型的“偏科生”。
在市西中学读书的时候,每每我去学校,他的历史老师都会给他极高的评价,而到了数学老师那里,我就像走错了片场,“这孩子不努力”,“他学不会数学”。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委屈,但是也很无奈。他从小就喜欢历史,识字不多的年纪,他就拿着历史故事书不放,边查字典边看。我也常常在他耳旁念叨:“数学是基础学科,不喜欢也要尽量学好。基础学科学好了,无论将来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可能用得到。”我感觉他听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但是当他有选择的时候,还是本能地放弃数学。
“偏科”,尤其是偏文科,在国内教育中是很不讨巧的。像市西中学,就挺看重那些理科很好的学生,因为理科很容易拿到高分,能给学校带来成绩和荣誉。像陈俊宇这种数学不好的文科生是很不被重视的。在强调升学率的体制中,历史课程很多时候都被其他的主课占用了,甚至还有不开课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兴趣得不到尊重,特长也难以发挥。我无法想象他的未来。
与国际学校的“邂逅”
我和俊宇的爸爸都是在外企工作,很早就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情况,尤其是教育。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在国内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的,对比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感触颇深。
另外在语言这一块,当年考完英语四级之后就再也没碰过英语,工作之后恍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后来我又花了很多时间去填补这个漏洞。正是如此,我们很早就想让俊宇出国留学,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通道。
很巧合的是,我有一个同事,原来在教育行业工作过,他向我推荐了光华剑桥这所国际高中,之后带着孩子参加招生交流会,自己再比较各个学校、陆续参加一些招生考试,最终还是选择了同事推荐的这个学校。
一方面是我比较认同学校的理念,另一方面是特别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当时这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并不好,学校还在建设之中,可供活动的场地不是很大。但是我的孩子不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所以运动场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当时我们一起去参观学校,他自己到处走了走看了看,对我说他很满意,虽然我也不知道他满意在哪。我跟他说:“你喜欢就不能后悔的,喜欢了就要坚持。”
国际学校是近几年才开始蓬勃发展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硬件可以作为选择学校的一个部门,但是我觉得“软件”才是关键。包括办学的理念、老师的工作态度和经验等等。后来证明我的想法没有错。
进入国际高中之后,陈俊宇开始住读,对看不到孩子的我来说,跟老师的沟通就变得更加重要。陈俊宇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一个非常负责的老师,每次我和她联系时,她都会和我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让我尽可能的参与孩子的成长,也让我知道了如何支持孩子更好地发展。
当时班主任还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她比我更细心,总能发现孩子的特长。所以,当你选择学校时候,我建议家长多考察一下学校的“软件”配置,这个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显得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是我们的财富
在国际高中的三年里,陈俊宇的兴趣得到了尊重,爱好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般来说,国际学校的选课都相对自由,学生因为专业发展的原因,有一些学科选择的同学会比较少,但是一个好的学校还是会坚持开设,哪怕只是为一小部分同学提供。
我特别感谢俊宇的历史老师,一位美国外教,他一直鼓励着陈俊宇,批改作业也会给详细的注释。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也变得自信快乐,更愿意主动接受教育。我深信,这些贯穿于俊宇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都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陈俊宇在学校还参加了辩论社,跟随社团参加了几场比赛,我很感谢社团的指导老师“劳哥”,他给了俊宇很多的指导和鼓励,现在俊宇说话越来越有逻辑了,而且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也让他越来越自信,在台上也不胆怯了。就像校长所说,很多学生的自信心是被“夸”出来的,陈俊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1993年到现在我一直在美国公司工作,对美国文化,我还是蛮认同的,所以希望他去美国读书是很自然的。但是孩子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我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来引导他,这样最终做决定的时候就不至于太过草率。我带他出去旅游,希望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他一开始很害怕的,他觉得出国就得离开父母,难以适应。而在国际学校的三年里,孩子在课堂上也看到了中教和外教的差别,对不同的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最终陈俊宇入读了美国波士顿大学。学校也是看重了他能坚持,肯钻研的个性,也就是他“偏科”的那点“倔”劲儿。
3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学生:陈睿
中学:上外附中
大学:英国 牛津大学 数学专业
家长:母亲 常泽菊
陈睿目前就读牛津大学数学系,今年10月初开学。回想他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作为妈妈确实有很多感慨和想法。
幸运不会眷顾懒惰者
陈睿初中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外附中),这所学校是全国重点中学,英语教学是强项,学生们初中毕业时的英语程度就相当于传统高三毕业生,并且附中数理化各科的教学程度也比一般学校高。
学校并不把中考、高考当作重要目标,因为学校生源好,所以学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全面的能力,不靠题海战术,而是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附中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初中阶段就开始为出国做准备,不仅参加各类英语提高班,而且已经开始准备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
陈睿很聪明,小学阶段就在各类奥数竞赛中获奖无数,还曾拿到全市的一等奖,初中还代表上海中学生前往日本参加数学竞赛,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但是正是因为聪明,他觉得功课很简单,所以他学习不用功、不扎实,很贪玩。并且因为附中可以直升不用参加中考,我们家长和陈睿一样没有掌握好这个阶段的目标,仅仅认为学好学校功课就可以了。
附中的课外辅导不多,基本上4点多就放学了,就是所谓的散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学习自觉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那时候陈睿每天基本上是回到家就和几个贪玩的男孩子联网玩DOTA。因为贪玩,晚上学习时心也是浮躁的,根本静不下心来,因此成绩忽上忽下,只有理科能占据优势,英语和语文基本就在班级平均分上下波动,排名基本就维持在班级中等水平。看到班里那么多优秀的同学,我们家长心里着急也没有办法。结果陈睿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直升考时出了状况,没能留在原来班级,被调整到了需要缴费的班级。
这次失败对他的自尊心打击很大,他从优等生成了被“淘汰”的人,这个经历让他懂得了幸运从来不会眷顾懒惰者,幸运从来不能仅靠聪明。我们其实很高兴,在他小小年龄就跌了大跟头,可能对他的成长更有利。挫折教育是最好教育方法之一,尤其是对那些没吃过什么苦头的孩子来说,这种经历难能可贵。
学习是为了什么?
在上外附中读初中期间,在同学老师耳濡目染的影响下,陈睿一直想出国读大学,学习更前沿的知识。因为有了初中的教训,我们觉得学习目标明确非常重要,不能只是应付功课,考出高分,而是要想清楚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帮助他顺利实现目标,我们研究了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的区别,期间我们到沪上各个知名国际学校听招生讲座,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择了能最大程度发挥陈睿优势的A Level课程。
而在选择国际学校因素上,我们重点考虑的是三点,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我当时就被校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以及身上的自信所吸引。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交流会上,校长说到她的教学理念是要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让孩子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型人才,这些想法很是打动我们。
我们觉得高中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成熟的关键期,这个阶段遇到的老师非常重要。校长身上表现出来的专注教书育人的师德,以及人格魅力一定会吸引好的老师。这样学校才会稳定、有效、阳光、快乐,孩子放在这个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一定不错。其次,我们重点考虑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我们还是坚持名教师观念,因为我们相信孩子们从优秀的老师们身上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做人处事的方法。
最后,就是学校对孩子的升学规划指导。国际学校一般都会特别重视对学生们进行有步骤的职业规划指导,这些知识是上外附中这类传统国内高中没有的。高中阶段引入职业规划教育会让孩子们去主动考虑未来,也会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现在回顾,当时的判断是对的,在这所国际学校,陈睿遇到了很多引领他前进的好老师,得到了程度较完善的出国前训练,对他现在能迅速适应牛津高强度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还没有到拼天分的程度
陈睿在上外附中初中直升考中吃了苦头,这让他懂得了勤奋的重要性,明白了目标明确的重要性。进入高中之后,他的目标就很明确,英国的牛津剑桥或者美国前30名的大学,同时申请英国和美国名校是他给自己加的更大压力。
高中三年,陈睿完全变了一个人,以前他看不起那些用功读书的孩子,进入高中之后,他明白努力的重要,天分再加努力学习成绩才能稳定。
由于来自上外附中,他的英语基础较好,全英语上课也能很快适应,再加上A Level的数理化课程难度不高,因此在PRE年级他就开始全力准备SAT考试,从英语单词着手,他背了大量的英语单词,同时选修了A Level课程中的历史。选修历史对他是个挑战,他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上,历史这一类文科启发了他的思维,历史老师Johnson的批判性教学让他能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问题。
在高二冲刺阶段,他还参加了校外的SAT考前提高班,但主要还是自己看书,自己学习,SAT的阅读量很大,因此可以说他比其他不申请美国学校的同学都要更加辛苦,但是因为目标明确,他的学习完全由被动变主动,在节奏上自己安排得也很好。
陈睿上高中之后,我们两个基本没为他的学习操心。考上牛津后,很多朋友拖着他去分享学习经验,我最常听见他对其他孩子们说的话是,大部分同学学习还没有到需要拼天分的程度,换而言之,学习应该先从努力、踏实开始,不用跟别人比成绩,而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些话从那个曾经因为聪明就沾沾自喜的陈睿嘴里说出来,我们家长真是欣慰,这三年他真是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也是努力在这样做,就算不是第一名,只要做到最好的自己、尽了最大努力,才不会后悔遗憾。
不一样的青春期少年
在国际高中的三年,陈睿还有一点重要变化,就是变得开朗和阳光了。陈睿在初中时不仅贪玩,而且固执,常常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就洋洋得意,不愿听父母和老师的意见,有点小叛逆。
高中三年,在老师们的教导下,他走出了自以为是的偏执,慢慢变得开朗,心胸开阔了很多,能站在不同的立场考虑问题,不再苛求他人。回家来他也愿意跟我们讲讲他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也会就重要问题征求我们的看法和意见。经常听他提到同学,尤其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包容和平和,听不到他说同学的不好,这些情况让我们家长很放心,知道他在学校是快乐的,有健康的心理。
记得学校在PRE和AS年级曾组织过英语单词PK赛,看着他踊跃报名,积极备战,听着他分享跟年级英语最好的女生最后决赛较量的情景。在全校同学呐喊助威声中渡过一个又一个关口,最后不纠结于胜负,这样的活动、这样的场景,已经很大程度鼓舞激励了他去体会拼搏的乐趣,体会到同学之间的情谊。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体会到快乐,同时陈睿和他的同学们的成长也是积极阳光,充满了正能量。
我们有很多同龄的朋友,孩子们也差不多跟陈睿在同一个年龄段,大部分都上的是传统高中。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发现读传统高中的孩子,被高考牵制着,进行着题海训练,孩子们似乎被压抑的很厉害,部分青春期叛逆明显,不愿意跟家长交流,负面情绪比较强,男生变得不怎么爱说话,要不然就像小愤青。
这样一对比,我们更觉得选择学校很重要,在好的国际学校读书,学习没有那么枯燥,成效却很显著,并且遇到很多高水平老师,引导孩子们心胸更加广阔、眼界更加远大,学会去分析,懂得去选择。陈睿上外附中时的同学,高中阶段也都一直在新东方等学校补习SAT、托福等课程,花费也不少,并且也都是出钱请留学中介帮助完成国外大学的申请。我们比较了上外附中的同学,很多过去成绩比他好的同学,最后申请到的学校反而不如他。
在这里我给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烦心的家长们建议,父母首先要想清楚,孩子是要走传统国内大学这条路,还是要出国读大学,不能这也要那也要,反而会因目标不明确而走弯路。倘若坚定信念要去国外读大学,那么进一所好的国际学校会事半功倍。
大学申请时的得与失
在申请大学方面,我们特别有体会的是,陈睿进牛津大学,我们家长一点也没费劲。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把把相关事情都帮着办好了,学校的老师引导孩子们分析适合自己的学校,分析适合自己的专业。学校还利用暑假进行牛津剑桥的面试训练,指导孩子们写申请书,并且每份简历都是老师们多次修改,直到最好。
但因为陈睿又额外申报了美国学校,前期需要多次前往香港进行SAT考试,最后还找了留美留学中介,这些过程很辛苦,费时间、费功夫、金钱花费也不少。对比在学校指导下完成的英国大学申请,我们更感受到学校的好,从中也更加体会到学校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内涵。
在申请美国大学时,陈睿的A Level课程成绩也占了不少优势,最后收到全美排名第20的埃默里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最后我们放弃了美国名校,选择了更好的牛津大学,整个过程看起来同时申请美国大学似乎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目标高一些,孩子们收获的成果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目前陈睿在牛津读书,他非常快地适应了牛津的学习和生活,和同学之间相处的也很好。牛津学习非常紧张,常常有一对一的小课交流、探讨,课程很难,他现在学习也非常努力,仍保持着学习的热情。高中三年全英文教学帮助他能很快的牛津高强度的教学节奏,没有什么明显的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高中接触了很多优秀的外籍老师,因此现在跟牛津的教授们交流起来也没有什么障碍,从这点看,就读国际学校的教育优势就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