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表示,据2017年1月发表于《儿科学》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约有5%的儿童青少年罹患抑郁症,当中儿童具有学习、行为、焦虑和注意力疾病,或处于压力、经历失落或有家族抑郁症病史,有较高的得病风险。有中度或剧烈运动习惯的儿童出现抑郁徵状的几率较低。
研究者让儿童在腰间佩戴加速度计测量运动量,连续7天观测,并根据与家长的对话,评估儿童的心理健康,共收集到700名儿童资料。结果显示,在6岁和8岁有较多中度或剧烈(流汗且有点喘不过气)体能活动,两年后患上重度抑郁症的机率较低。
据台专家表示,经常哭泣、不讲道理、难以沟通、出现分离焦虑、过度关注于自己的不好、产生愤怒或敌意、觉得大家都在说自己坏话、被动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退化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抑郁徵状。
需关注孩子的社会环境适应力
专家还称,不一定抑郁的儿童就会对原先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他们注意力与耐受力会变低,没办法静下心读书、学习成绩出现退步,但仍会看电视、上网、打游戏,常常引起家庭的矛盾。
儿童问题应尽早干预,家长若发现孩子表现发生变化、成绩不如以往,应先了解原因,若发现孩子有轻度的忧郁倾向,可多沟通交谈协助。
在抑郁症期间,孩子会产生的负面想法与经验,并不会随着治疗改善而完全痊愈。例如,一个10岁孩子在学校有了一段时间的消极抑郁经历,即使情绪已改善,但他还是不想回学校。
除了徵状的改善,孩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需要得到关注。运动对于辅助治疗非常有帮助,大多运动属于团体性质,同时还能够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
易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
运动是可自由控制的行为,孩子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订定运动的时间与目标,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当运动达到需要急促喘气的情况时,大脑精力专注于运动与生理方面,也减少了儿童沉溺在负面情绪的机会。
儿童时期因体能状况较好,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可从简单的跳绳或慢跑运动开始,把时间逐渐增长就可以达到中度或剧烈运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