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当“学霸”要当心:勤奋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惰

Fri Apr 28 2017 12:47:11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图片

搬家收拾东西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我那些布满灰尘的、各式各样的奖励证书。北京市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团员、院系奖学金……

曾经是最看重的东西——外部的社会认同,并为之夙兴夜寐、苦苦追索。

少有的早熟,少有的体制内的适应能力,教育体制内的回报曾经是超乎想象的。

记得初二我已经长到了1米74,已经成为同学中的“学霸”、“榜样”,已经成为了学校、老师的宠儿,已经探囊取物似地获得了同年龄段能得到的几乎所有荣誉!

图片

到高中被分配进了“特招班”(早期为“奥数”做准备的体制内试验班)后,一切都改变了。

我的个头儿再也没有长过,更可怕的是,又要硬着头皮迎接自己的弱项——数学、物理,我的学习成绩终于不再是班里第一、年级前10名了,正式“泯于众”了。

高考是我学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反弹,高考成绩进入北京市文科前30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

到大学,虽然也能在年级120人里排到前30,但再也不是“学霸”了,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自己留学英国。

图片

其实,我的“学霸”生涯不过是短暂的虚假繁荣而已。自己不遗余力地死读书、读死书,每天都在努力完成任务,而没有时间体会读书学习的文化乐趣,没有时间掌握举一反三的研究方法。

为了满足外部的评判标准,我已经做到了最好,但恰恰像写作文跑题一样,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了。

记得在大学宿舍里与同学聊天时,他们说的很多话题我都闻所未闻,他们的很多观点我都目瞪口呆。那一刻,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没有文化的考试机器而已。

图片

一张发黄的奖状浮现在眼前,“荣获北京市复兴路小学力量赛优秀奖”。想起小学三年级学校运动会的一幕:一根绳圈(头尾相连的、闭合的)拉成三角形,每个角内站一个人,把绳子放在腹部,三个角上的选手同时发力去拿身前的沙包,先拿到者获胜。

我这个组用时最长,三个人势均力敌,我当时脚上用力过猛,一只球鞋已经搓掉了,四周的同学一边加油一边笑。两只脚不平衡了,我索性把另一只鞋也挣脱开,还在不停地向“标的物”努力地挪动。

估计三个人都拼了!其他组别的比赛都结束了,我们这边竟然难分高下,最后裁判老师一声长哨,宣布比赛结束。

没有获胜者的比赛怎么就停止了?这三个人一边擦汗,一边困惑着看这老师。我刚把鞋穿好,场地边的高音喇叭宣布:三年级四班的赵刚同学,获得三年级组力量赛优秀奖!

图片

有些奇怪,但应该是为我搓掉鞋仍坚持比赛而给予的鼓励。

勤奋与坚持是我曾经怀疑过的,特别是失去“学霸”的外界认同之后。功利目的的努力,其实是不得要领的蛮干,会在一定时期内收获“面子工程”的风光,但长此以往,如果连功利的边际效益都递减,不但独立的、自我的意识会丧失,可能连面子都保不住了。

当习惯了一种行为方式、并得到短期的“好处”时,我们可能会按照这种“舒服”的、被激励的节奏坚持下去。而当获得的激励逐渐流于形式,不能维系自己的发展时,勤奋其实已经变成了懒惰!

幸运的是,英国留学让我彻底摆脱了传统“学霸”思维的束缚。那时,我已经对自己多年来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惰性恨之入骨,希望硕士研究生(MBA)阶段的学习,能让自己真真正正地“研究”一把。

图片

为此,我甚至矫枉过正地把学习成绩“置之度外”了。

有时作业或考试成绩不高,我心理还是挺别扭,但这次来英国我抱定不再疲于应付老师的指令,像一台复印机或扫面议,做些硬性的复制。

于是,我一头扎进了英国大学的图书馆。每天(包括周末)我可以保证至少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这里度过,而且在参考任课教师的参考书目后,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不屑于仅仅为了作业和考试而消磨时光。

国际化的交流环境、学术自由的广阔空间,留给自己更大的思维跨度。在课上、课下的小组讨论中,我开始把自己经历的管理案例用国际视角去解读,同时与更多同学讨论如何找到更可行、更有效的方法增强管理的穿透力。

图片

有一个细节又帮我调整了坚持的方向。

当我跨进商学院管理层的办公室时,看到桌子上、地上到处是七零八落的讲义、书籍,几乎要开出一条路才能进去,而办公桌后面的主任兼教授若无其事地招呼我坐下。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学管理仅仅接触讲师、教授还远远不够,至少学术范儿的管理者还需要解决自我管理的问题。

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近EMBA班上课的同学里,他们大部分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举手投足透着专业,言语精炼,一针见血。与他们一起上的大课,收获巨大。

图片

整理箱中的最后一张获奖证书是“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年征文优秀奖”。我很开心,从英国留学后,我的写作有所进步,在2010年写的这篇《圆明寄怀》算是第一次真正经过独立思考、具有个性观点的文章,能被社会认可确实是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整理过去的“荣誉”竟然跨越了三四十年的求索之路。心理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曾说:“真正地活着,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语言,拥有独一无二的怀疑与挑战的意识。”为了思想的自由而坚守的勤奋,才不会陷入平庸和懒惰。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