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作为父亲,我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博士的

Wed Mar 29 2017 13:09:04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当我们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感觉都用了洪荒之力时,作为父亲的他,却培养孩子,出了5个博士。他就是蔡笑晚,一位看似平凡的父亲。他有六个小孩,孩子中学以前一直生活在乡村。十多年后,六个孩子个个长大成才,其中五个考取博士。他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如此成才?

  我的事业是“父亲”

  在介绍我自己之前,我要先介绍我的六个子女,因为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蔡笑晚职业:父亲

  背面印上:

  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国内发展;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岁考人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父亲”,不得不做的事业

  有人会奇怪,我的职业分明是医生,在瑞安当地也有些名气,为什么还强调自己的事业是“父亲”?个中缘由,说来话长。

  1941年,我出生在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1962年,父亲病逝,我从杭大物理系退学回家。那时,家中连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兄弟姐妹十人。留在家中的属我年龄最长,不能不分担家庭的重担。那时我22岁,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年龄,但现实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绝境。我一个人跑到父亲坟头。跪在父亲坟前暗暗发誓,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来,我就不是人!我一定要让自己振作起来。让整个家振作起来!

  1967年,妻子小湘怀孕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孩子。从那时起,我决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一个26岁的热血男儿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将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听上去多么荒唐可笑,但在当时,这却是我不得不做的选择。我深知自己必须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于是,我改名为“蔡笑晚”,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对于早期教育的理念,不少人持反对态度。但是。我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就坚信并奉行这个理念,我早早就为孩子们的成长规划了一张清晰的蓝图。

  孟母三迁为择邻,而我们多次举家搬迁,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入学、顺利跳级。大儿子天文六岁进了瑞安莘塍当时最简陋、甚至连围墙也残缺不全的九里村小学,随后转入莘塍五七小学就读。天文成绩好,我打算不让他读“过渡班”就直接跳级上初中,但莘塍中学对年龄有限制,我只好先“曲线”将他转到另一所中学读初一。然后再转回莘塍中学继续学业。初三分快慢班时,成绩优异的天文被分到了慢班,我心生疑惑,分到慢班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于是我又一次为天文办了转学手续。

  在老大的影响下,老二天武只有4岁就吵着要跟哥哥去上学,哥哥在教室里听课,他就站在教室窗外旁听,放学后跟哥哥一起回家。5岁我设法送他正式上学,10岁考入瑞安中学初中部。

  对许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上中科大少年班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我。从老大开始就设计好这条路。老大没如愿,老二念高一时,我壮胆写信与中科大少年班联系。7月7日考试,我们3月5日得到参加少年班考试的通知。在四个月零两天的时间内。我陪天武啃完了一年半的书,天武顺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两个哥哥给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我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入学早,到小女儿天西。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2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做个成功的父亲,需要艺术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小女儿天西的一封家书。信里抄录了一句诗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时有人问女儿,从小这么高强度的读书学习,会不会累。会不会后悔?女儿用这句诗做了回答。女儿的回答令我感动,更令我骄傲。

  父母总抱怨孩子逆反心理太强,不愿和父母沟通。在我看来,这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子女的自觉行为,需要技巧和艺术。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一天之中的清晨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6点钟光景,我开始在楼下拉二胡,二胡的声音悠扬地飘进孩子耳朵里。不用多久,孩子陆续起床。那时清晨广播里播放英语、日语节目,我把广播声音放大,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后来我就干脆每天用外语广播节目来叫孩子们起床。

  我们家还有个传统,六个孩子都有一张我给他们做的“存折”。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而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逢年过节,孩子们就把“存折”上的数字兑换成零花钱,高高兴兴地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

  当然,我也不是没遇到过困难。《霍元甲》、《少林寺》等武侠片风靡大陆时,老四天润天天嚷嚷着要练功习武、除恶扬善,周围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

  1986年9月的一个清晨,老四郑重其事地向我们道别,独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正宗武术。对儿子的决定,我提心吊胆,但没阻拦他,而是告诉他:做自己想做的,但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留心体察社会。个性倔强的老四当场写下保证书:今生绝不后悔。老四走后,我们一直保持通信。终于有一天,他在信中写道:“习武虽有用。但是未来社会,还是先掌握知识要紧。”离家一年后,老四回到高三课堂,后来考上重点大学。

  出人才,不出书呆子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如今,我的孙子孙女常围在膝前用童稚的声音朗诵这首儿歌,这是我当年教儿女的第一首儿歌。

  如今,六个孩子个个成才,成绩不俗,多少人投来艳羡的目光,多少人称我们的孩子为天才。但我心里很清楚,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非智力。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我的六个孩子,之所以个个成才,而不是成为书呆子,关键在此。

  年轻时,我最崇拜爱因斯坦,因为崇拜,我如饥似渴地研习他的相对论,还曾把写成的厚厚一沓论文投寄给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回信鼓励我。所以,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家里到处贴有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小女儿天西五岁就口口声声对我说,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哈佛教授问我教子经

  2000年6月8日,我和妻子应哈佛大学的邀请,去美国参加女儿蔡天西的博士典礼。

  其间,天西的博士生导师L.J.Wei教授和原系主任Marvin Zelen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两位教授诚恳地用英语问天文我是如何带领六个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在这些世界学术权威面前。我不好意思信口开河,只是很谦恭地说是孩子们有志气及老师教学有方。可他们穷追不舍。非得要我说出来让他们借鉴。天文告诉我,在这些人面前过分地谦虚会被看成是不礼貌。因此。我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了。我提了五点切身体会:

  一、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四、用苦难去磨炼意志,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其执著的追求精神。

  五、用科学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要点,放弃细节,保证百分之八十五。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