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教授:你好!
我的儿子四岁多了。他的性格倔犟。有时辅导他做作业,你叫他这样做,他偏不这样。有时我很生气,但我又不想打他强制他,你说该怎么说服他呢?
我是铁路人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我首先要表扬您:尽管有时候孩子很让您生气,您也坚持不打他不强制他,你守住了这个底线,这一点非常好。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是以儿童为本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倔强”,是一种性格。即性格刚强不屈,有主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来做事,不为外力所左右。这种性格,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却是消极的。“倔强”可以说是一种“中性”的性格。这位家长所说的“倔强”是作为贬义词使用的,好像是孩子故意“跟家长对着干”。
遇到这样的小孩子,最好不要打骂,不要强制他做他不乐意做的事。要是养成了“打他”他才听话,强制他他才去做的行为习惯,事情可能按照家长的意志做了,家长倒是满意了,但这是很有害的。孩子就会消磨、甚至丧失自觉性、主动性,形成被动、消极的性格,也很有可能会在无意中养成他的奴性。
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我真弄不明白,怎么,四岁的孩子会有什么作业呢?好象在教育部的幼儿远教育大纲里,没有留作业的规定。如果是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要问问他们是根据什么文件留的作业?就是四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还是以游戏为主,是游戏性的作业?还是书面作业?我实在闹不清楚。
如果作业是不该留的,小孩子抵制、对抗,也不能说是孩子的错,家长不该强制孩子做不该做的事。
小孩子性格倔强,有先天的成分,就是父母的遗传。父母性格倔强,继承了家长的基因,孩子也会接受遗传。孩子要是积极、主动做该做的事,这是优点。要是本该做的事却顽固地坚持不做,家长不希望,也不喜欢孩子这样的倔强。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以孩子的态度为“镜子”,先照照自己。家长要是自身就有这种现象的话,得先从自身做起,先改变自己。小孩子性格的倔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的影响。
平时,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经常表现得很强势,说一不二,这对孩子会是一种“暗示”,暗示的作用是自然而然发挥的。不是家长有意教孩子倔强,而是孩子学了家长的样子。
有时候,家长管教孩子不听从,家长很不高兴,甚至很生气,就跟孩子“较劲”。孩子越是不听从,不服从,家长就越坚持。家长非要以自己的“权势”把孩子给“镇住”不可,“整服”不可。要不,家长怎么会有威信呢?这是不少家长的想法。
其实,我不大赞成这种想法和做法。
如果真的是遇到孩子犯犟时,实在是扭不过来,怎么办?
第一,尽量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打通思想,启发自觉。这就要看家长的本事、功力了。
第二,如果说服教育行不通,可以策略一些,改变思路,把要孩子做的事改为跟孩子做游戏,用一种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事情有意思的过程感兴趣。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一般还是比较活泛,没有大人那么“顽固轴”。
第三,如果还是行不通,有的时候,就需要家长思想“活泛”一点儿,“反其道而行之”,来个脑筋急转弯,对孩子做“暂时”的退让,调整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以缓解对抗、对峙的状态。这不是屈服于孩子,而是“战略“上的退让。
孩子的情绪正处在激动状态,“一根筋”,非“一条道走到黑”不可,无论家长说什么,怎么说,他就是听不进去。家长跟孩子没完没了地较劲,这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一方面,会使家长更加生气,孩子也会忍受很大的委屈,“两败俱伤”。何必非要这样做呢?
家长是成年人,是教育者,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中,家长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应当比孩子更理智一些,克制力更强一些,更能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策略。大人跟小孩子较劲,非徒无益,还会有害。家长太过倔强,会在无意之中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倔强”。家长先做点儿让步,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了再说,肯定会好说好商量。
必须明白,家长管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听从、服从,不是跟孩子赌气,不是跟孩子争个强弱、高下。跟孩子发生矛盾生真气,真生气,那表明家长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修炼。
家长希望孩子听从、服从教导是应该的,但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为逆来顺受、言听计从、惟命是从的“乖孩子”。真要是孩子成为那样的孩子,将来有一天,您会着急的。因为孩子没有了丝毫的主观能动性,遇事就等家长说话、命令;如果家长不说话,不命令,孩子就什么事也不去做,就像木偶似的,拉一拉动一动,不拉不动。要是那样的话,您说您着急不着急?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鼓励、诱导孩子自己主动想,主动做,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给孩子以发挥自觉性、主动性的机会。
平时,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上,多动点儿脑筋,多想点儿办法,设法把孩子的“倔强”朝积极方向引导。而不要在如何把孩子给“镇住”和“制服”上瞎耽误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