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留夏:从小到大上过那么多年学,修过那么多门课,当我们最终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发现很多学问都再无用武之地。同时,又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很多人生的必修课竟与我们擦肩而过。
一,管理学
提到管理学,我们一下子会联想到很多。高考的热门报选专业,UBC的Sauder商学院,听上去牛气哄哄的MBA,每天都在用的苹果手机和已经过世的乔布斯……
而不少人对于管理学都有一些误解,认为管理学是做生意、开公司才用的到的学问。其实不然,管理学是一门适用于各个领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从品牌管理到市场营销,从人力资源到财务运营,从商业管理到文化产业管理,每一个行业、组织和个体,都会用到管理学的概念和技巧。
当我们学习了管理学之后,就会对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你去参加一个车展,看到里面有各式各样酷炫的新款跑车,有奥迪、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如果你从管理学的课程中了解到,这些跑车品牌从股份上全部属于大众公司(Volkswagen),那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跑车会被放在同一个展厅里面参展。
再比如,很多国际品牌像是耐克、阿玛尼、Coach,都是made in China,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贴上外国的牌子就变成了天价,甚至为此感到愤愤不平。管理学告诉我们,昂贵的价格背后是品牌效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高仿的假包无法取代真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支付了品牌所代表的奢华。
二,心理学
很多人对于心理学的认知,也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它是一门治病的学问。似乎只有当发生一些明星抑郁、学生自杀的公众事件时,心理学才会被公众重新记起。
其实,心理学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课程。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外延分支,像是消费心理学、婚恋心理学等等,心理学无处不在。
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
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对梦境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他提到,梦境反射出来的是无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梦境中的人、事、物来自于已经发生的现实,但在梦境中这些因素的逻辑关系被打乱,发生了重组。所以,在你的梦境中,十几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可能出现在了你现在生活的城市,跟你一起上学、玩耍。而你之所以会梦到他,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有某种因素让你能够联想到这个人,比如你可能无意间浏览了他发的好友圈。
再比如,有一个人好长时间以来过得都不太开心,想要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心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千里迢迢从中国来到了温哥华。新的一切让她过得忙碌而充实。然而,几个月或者几年过去了,她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突然发现,没有了刚来时的新鲜感和活力,那种不太开心的状态又慢慢地涌上心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Tal Ben-Shahar在他的课程中提到过,一个人的心理幸福感水平,如果没有受到重大的创伤或者有效的治疗干预,通常会维持在一个既定的水平上。生活中的琐事,或许会让这条线出现小幅度的上下波动,比如升职加薪会让你高兴一阵子,挨骂受伤会让人难过一段时间,但是当事情过去之后,幸福感就会自动回复到原有水平。这也解释了快乐的人在哪里都会过得开怀,抑郁的人走到天涯海角也无法逃避。
三,艺术和文学
喜欢艺术或者文学的人,往往被贴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其实,不了解艺术和文学的时候,也没有觉得人生有什么缺失,而开始接触这些东西之后,发现人生像是又打开了一扇窗,世界仿佛变得更加广阔,从一次元进入了多次元。
艺术能够让我们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就像《小王子》中狐狸跟小王子提到的“驯化”,本来毫无关系的人、毫不相干的物,经过了“驯化”就建立了联系,有了新的感情。从此,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也不只是水。当你看过了梵高的画作,再路过麦田时,你看到的便已不只是麦田,你会不禁地想起画中那金黄的无穷尽的麦浪,还有那离去的不回头的鸦群。你从眼前的生活,又看到了别处的生活。
文学让人觉得不孤单。读一本书,像是听一个人讲话。有时,他说了一句什么正中你心坎的话,就像一位特别懂你的老友一样感同身受,你会忍不住对着一本书频频点头,说的太好了。有时,他让你明白了很多事情,想通了很多道理。读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猛然顿悟,原来两口子过日子,最重要的是说得着,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说到夜深了还是想再继续说点儿别的。这就是天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