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南京大报恩塔:古代“世界奇迹”起死回生》
2015年末,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重建后开园。今年9月,CNN记者特地来了一趟南京,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讲述了琉璃塔的历史、考古价值、重建过程以及重建后的景象,文章极尽溢美之词。
重建后的琉璃塔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座塔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太高,为何它的重建会惊动CNN特地来南京实地考察报道?
这个故事要从600多年前说起。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大报恩寺复原模型
大报恩寺内有一座高达78.2米的琉璃塔,通体用琉璃烧制,九层八面,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数里外可闻。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4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
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使团访问中国,随团的素描画家约翰·尼霍夫把沿途见到的景象以及奇异的建筑物描绘了下来,整理成《中国出使记》出版。
在《中国出使记》中最出名的当属大报恩寺和琉璃塔。尼霍夫将琉璃塔称作“瓷塔”,当他和伙伴们站在瓷塔下时,几乎看呆了:“它的美感与装饰之繁复超越了所有中国艺术建筑”。尼霍夫甚至将这座宝塔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中古世界七大奇观”相提并论。
尼霍夫画的琉璃塔
南京历史学者邓攀介绍,尼霍夫描绘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画作,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南京瓷塔热”。这座古老东方的瓷塔从此在欧洲家喻户晓,成为时尚标志。
琉璃塔在西方的知名度大到什么程度呢?
历史上欧洲人曾经把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中国文化甚至东亚文化的标识性符号,用于地图等作品上。
明清时代,一些欧洲传教士、商人、游客来到南京,必然要参观瓷塔,在他们眼里,瓷塔的知名度比长城还要大得多。
法国、英国、瑞典等国的皇室,因琉璃塔而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中国风”建筑,甚至根据尼霍夫的画,直接山寨琉璃塔。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让人在宫廷里仿造了一个瓷塔——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
安徒森的童话中也写过大报恩寺。
1839年,安徒生写了《天国花园》这个童话故事,故事通过风妈妈的四个儿子——北风、南风、西风、东风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独特景物。
其中,穿着中国服饰的东风告诉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塔铃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在故事中,瓷塔即代表着中国。安徒生一生从未来过中国,他将瓷塔作为中国的标志性景观,足见瓷塔在欧洲的知名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末期,英国几个英军官兵曾游寺登塔。在1844年英国出版的《纳米昔斯号舰行作战记》一书中,作者贝尔拉德盛赞琉璃塔:
“(琉璃塔)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筑材料的质地,它的杰出远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上。最突出的是它用来砌面的砖,全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瓷砖,敷上了光亮的釉质,以及装饰内部的大量金质佛像。”
这座塔直到现在还出现在美国所有中餐馆的外卖盒上,在各大美剧中狂刷存在感。
《生活大爆炸》里面出现过;
《老友记》里也有;
好莱坞电影也有它的植入;
就连动画片都不放过。
可惜,这座被外国人看做中国标志的“天下第一塔”,在19世纪中叶毁于太平天国年间的战火。
2008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大报恩寺遗址处发现了其前身长干寺地宫,在这座保存千年而未坏的地宫中,出土了“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国家级文物与佛教圣物。
2010年,从阿育王塔中,盛世重光了佛门至宝“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震惊华人世界和佛教界。
大报恩塔内的“千年地宫”展厅
2010年,王健林曾以个人名义向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市政府捐款10亿元人民币,专门用于南京市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引起海内外关注。
2015年12月16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公园内最受关注的当然是琉璃塔。但是,为了保护地宫,这座史上光耀世界的琉璃塔并未重现人间,现在矗立在原址上方的,是一座与原塔形似而神不似的“现代建筑”,取名为“大报恩塔”。
不过,这已经足够让外国人兴奋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重建琉璃塔,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激动。
CNN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