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她用8年苦战换来千手观音金光重现

Mon Oct 02 2017 11:06:26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图片

 陈卉丽在修复文物。(受访者供图)


大足石刻——我国继敦煌莫高窟后第二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石窟,也是我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过大足石刻的游客,相信都对千手观音造像印象深刻——主尊端坐莲花台,全身金光熠熠,神态庄严雍容。但曾经,由于重庆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与高温高湿的“天敌”对抗数百年后,千手观音造像进入了高速风化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此时,一个戴眼镜的女人站了出来,接过修复千手观音的重任,并用8年时间让其金光重现。她,就是2015—2016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获得者、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

从纺织工到文物修复专家

用实力消除质疑

从事纺织工作的陈卉丽1995年调到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成了一名文物监测员。

1996年,当陈卉丽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时,遭遇了不少质疑。“从事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了解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技术。我是‘门外汉’,又只有大专学历,被质疑是正常的。”虽然理解别人的不信任,陈卉丽却在心里暗暗较劲。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陈卉丽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恶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陈卉丽蜕变成技术娴熟的文物修复工作者。

在实践过程中,陈卉丽还总结出文物修复“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表面情况,对比资料影像;“闻”是嗅文物表面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用手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看似简单的“四诊法”,让陈卉丽在业界获得了“一手准”的赞誉。同事韩秀兰说,“四诊法”可初步诊断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陈卉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面对史无前例的挑战

临危受命咬牙坚持

 陈卉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6月23日,那天下着小雨。历时近8年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顺利完工,正式对游人开放。

“我无法描述当时的心情,只觉得这一辈子,值了!”陈卉丽说修复之路虽然很苦,但看着重新焕发光彩的千手观音又觉得很满足。

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病害已达34种,国内外均无修复参考案例,存在很多世界级的难题需要攻克。

陈卉丽临危受命,带着她的团队开始了8年苦战。

在修复现场狭小的空间里,每天都会上演这样一幕:瘦小的陈卉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石刻,小心翼翼地操作手术刀和注射器。“我们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不能有半点疏忽,因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并没有磨灭陈卉丽的责任心和毅力,她打趣说:“干我们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

心理和身体的问题可以靠毅力解决,那技术上的难题呢?

修复工作每一步都充满困难和挑战: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残缺440处,“病症”又各不相同,许多手指都需要加固和补型10次以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抱着这个信念,陈卉丽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细节辗转难眠。为了对症下药,陈卉丽团队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而她个人独立完成了千手观音造像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方案编制及修复技术报告编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千手观音修复工程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陈卉丽代表我国大型石质文物保护工作者,受邀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介绍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认可。“这不仅是我和团队的荣誉,更是国家的荣誉!”陈卉丽激动地说。

现在,千手观音已经神采飞扬,但陈卉丽认为挑战并没有结束。“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在路上,还有许多文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延续,我愿为此坚守一生。”陈卉丽平静地说。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