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天空 温哥华天空
  • 信息版
  • 流星版
  • 流星文摘
  • 新闻
  • 大温店铺
    • 店铺
    • 约饭
  • 视频
  • 专栏
  • 论坛
  • 娱乐
    • 2016中国好声音
    • Sky秀
  • 折扣
登录 注册
  • 本地新闻
  • 加国新闻
  • 中国新闻
  • 国际新闻
  1. 新闻首页 /
  2. 加国新闻

    /
  • cover

    加拿大移民新规下周执行!这种人会被拒签

    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申请加拿大永久居民,规定发生了变化。 移民部(IRCC)突然宣布,从2025年8月21日起,规则要大改:以后拿到EE的邀请(ITA)后,你必须先完成移民体检,才能递交PR申请。 以前的流程是这样的:你先进EE池子,等收到ITA,再提交完整的PR申请,然后等移民部通知你去做体检。可新规一出,这个顺序直接倒了过来——拿到ITA后,第一步就得去体检,体检报告必须跟申请材料一起交上去。 这可不只是流程变个顺序那么简单。因为ITA一旦发到你手上,你只有60天的提交期限。现在多了“体检必须先做”这道硬要求,时间就更紧张了。你得马上找移民部认可的体检机构预约,最好当天就去,不然一拖可能就来不及。要知道,体检预约有时要等好几天,甚至几周。 而且别忘了,移民体检可不是走个过场。除了你本人,配偶、孩子——不管来不来加拿大——都得一起合格。 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那些可能“增加加拿大公共医疗负担”的情况,比如需要长期昂贵治疗的慢性病。 如果能提供病情稳定、治疗可控的证明,风险会小一些。至于传染病,比如肺结核,那基本是直接卡住。 很多人会觉得,体检新规只是对流程做了调整,认真准备就没问题。但别忘了,现在加拿大的移民审批环境,早就没有几年前宽松了——拒签率正在全线飙升。 根据最新数据,自2023年以来,加拿大几乎所有永久居民和临时居民类别的拒签率都在上升。学习许可的拒签率从40%多一下子飙到65%,访问签证的拒签率也涨到一半。毕业后工签、配偶工签的拒签率几乎翻倍。就连经济类永居申请的拒签率,也从前年的5%涨到了今年的6.7%。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加拿大政府从明年起连续三年要砍移民接收目标,还削减了3300个移民部岗位。可是申请的人并没有减少,反而还多了。截至今年6月底,系统里有超过218万份申请在等着处理,其中84万多份早就超过了移民部自己承诺的审理时间。压力一大,移民官只能用更严格的标准、更快的节奏筛人,结果就是更多申请被拒。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拒签信里用的都是模板化语言,理由含糊,看不出到底哪一步出错。这导致不少原本条件不错的人被莫名拒了,只能重新递交、上诉、甚至打官司。有律师就抱怨,现在移民部在高压下越来越依赖自动化系统和AI给出的“风险提示”,而不是仔细看申请人的材料。 克罗地亚人Nikola Maricic,以前去过多伦多,这次是想来温哥华参加气功健康师大会,结果一年内两次被拒访问签证,理由模糊到让他直接放弃再申请。 还有加拿大公民Frank Shen,从中国回加后给妻子递交配偶担保,结果被拒,移民官说不相信他住在加拿大——哪怕他交了护照、租约、水电账单这些证据。最后还是他自己在上诉庭辩护,才争取到重新开档。 更离谱的还有哈利法克斯的Victoria Joumaa,她是三名黎巴嫩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孩子们两次被拒签证,拒签信直接无视了律师提出的人道理由。最后只能打到联邦法院才重审。 移民部倒是回应说,AI不会直接拒签,只是帮官员整理信息。但业内律师普遍担心,这种“快速浏览”模式让很多细节被忽略。要知道,每一个拒签决定,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体检新规更像是在已经拥堵的移民高速公路上加了一道收费闸口。你不仅要跑得快,还得跑得合格。拿到ITA后,任何耽误都可能让你直接错过递交窗口,而错过一次,就得重新排队进EE池子,再等下一轮邀请。 数据还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加拿大四大永久居民类别拒签率分别是: 经济类:6.7% 家庭团聚类:12.6% 人道与同情类:40.4% 受保护难民及家属:16.5% 尤其是家庭团聚类拒签率的上升,让不少人怀疑,一些人是在其他移民途径行不通后,选择结婚当捷径,结果被移民官认定婚姻不真实。 多伦多律师Mario Bellissimo就预测,人道与同情类的拒签率还会继续上升,因为国际留学生和工签持有者的永居名额被削减,他们只能把这个类别当成最后的赌注。而从历史来看,申请积压越久,拒签的概率就越高。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高拒签率和体检新规叠加,对申请人的要求不只是“条件好”这么简单了,还得反应快、准备全、材料硬核。对于那些原本以为自己稳拿PR的人,这种变化很可能会打乱整个计划。 总之,从明年8月21日起,如果你打算走EE通道移民加拿大,心态一定要从容,但动作必须迅速。ITA到手,立刻预约体检,材料一次性准备齐全,不给移民官任何挑毛病的机会。在当前的审批环境下,哪怕只是一个小疏忽,都可能让你从“稳进”变成“被拒”。 毕竟,在加拿大移民这场马拉松里,现在拼的已经不只是分数,还有时间、细节,甚至运气。
    time 4天前
  • cover

    加航空服员今天正式罢工!全国600班航班取消

    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超过一万名机舱服务员于今日(8月16日)凌晨正式展开罢工,原因是与公司经过约八个月谈判仍未能达成协议。 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CUPE)指出,罢工行动于东岸时间凌晨12时58分正式开始,并在满地可、多伦多、卡加利、温哥华、卑诗省列治文、哈利法斯(Halifax)、温尼伯(Winnipeg)及渥太华等地设立纠察线。 加航于凌晨1时30分启动封锁(lockout),宣布所有 Air Canada 及旗下 Air Canada Rouge 航班暂停,仅 Air Canada Express 由第三方航空公司(Jazz及PAL)营运的区域航班不受影响。公司表示,此举每日将影响约13万名乘客,并已取消超过600班航班,提醒旅客如航班取消切勿在未获重新订位的情况下前往机场。受影响乘客可透过官网或流动应用程式申请全额退款或更改行程。 工会批评,基层空服员工资过去25年仅上调10%(约每小时加薪3加元),而且大量与安全相关的工作时间并未获支付,包括登机前安全检查、处理机上医疗及安全事故、以及协助乘客上下机等。工会更指,加航最新提出的方案未能应付通胀,即使首年加薪8%,仍不足以解决问题。 加航则表示,最新方案已涵盖未来四年总薪酬增幅达38%,包括医疗福利、退休金、带薪假期及改善休息制度,更引入业界领先的地面工时薪酬。公司强调,加航的机舱服务员已较国内最大竞争对手多赚每小时17加元,方案将使他们成为全国待遇最优厚的群体。 加拿大联邦就业部长Hajdu早前呼吁双方重返谈判桌,但工会拒绝强制仲裁,坚持透过谈判解决分歧。据工会公布的民调,近九成加拿大人认为空服员应获支付所有与工作相关的工时,八成支持加薪以应付生活成本上升。 (图:加新社)
    time 4天前
  • cover

    加拿大买房先入住再成交!到底合算吗?

    据星岛日报报道,记者走访由 95 Development Inc. “九五发展公司”兴建的“The Garden Series”屋苑(包括三幢新建townhouse排屋及两幢condo柏文大厦),并访问了三户已完成正式交楼(final closing)的华人业主: 一对北方年轻夫妇:购置townhouse,今年6月完成正式交楼,自住用途。 一个广东中年业主:购置townhouse,今年6月完成正式交楼,自住用途。 一对华裔银发夫妇:购置condo,并于今年6月底将单位出租,7月6日完成正式交楼。 上述三个单位的业主普遍经历相似:购买楼花时,先签署“房屋买卖协议”(Agreement of purchase and sale,简称APS),一般预期2至5年内可交楼。待发展商通知“临时入伙”(interim occupancy closing)后,已购买楼花的业主便可搬入单位居住,同时需按月支付临时入伙期的“入伙费”(occupancy fee)予发展商。直至发展商通知“正式交楼”(final closing),完成最后付款后,业主便取得业权。 一、 APS签订后…….  临时入伙费用由发展商主导 来自广东的中年业主指,他于一年前收到临时入伙通知,即可入住。他随即携同家人搬入townhouse单位,两个月前(即今年六月)完成正式交楼。期间他共支付十个月的临时入伙费,每月逾5,000元,包括预缴管理费、预缴地税,及余款按 7.8% 计息的贷款利息。 另一对来自中国北方的年轻夫妇指,他们一年前收到临时入伙通知,随后开始入住townhouse。他们称,直到六月完成正式交楼为止,一共缴付了约一年的入伙费,每月约6,000元。 另一对银发华裔夫妇则于今年4月底收到通知,condo可以临时入伙,随即开始付入伙费,至今年7月完成正式交楼。期间他们每月缴付逾6,000元临时入伙费,包括余款按 6.8%计息的贷款利息。 延伸阅读 【租客恶梦 ‧ 星岛独家系列报道五之一】两港女租客被勒令24小时搬走 停水停电5天 数大汉登门赶人…… 【租客恶梦 ‧ 系列报道五之二】被勒令24小时搬走 专访两港女租客如何挨过停水停电6天? 【租客恶梦 ‧ 系列报道五之三】两港女租客被停水停电8天勒令搬离  LTB发紧急令:业主须立即恢复供水电 【租客恶梦 ‧ 系列报道五之四】逼迁两港女租客断水电9天今重开 再有一户情侣租客遭限期清场 【租客恶梦 ‧ 系列报道五之五】楼花临时入伙乱象下…… 业主与租客十大须知(一文读懂) 陆嘉华律师 (受访者提供) 二、 入伙费不算供楼  全缴给地产商  利率高于银行贷款  买家开支大 “(入伙费)这笔钱不会帮你供楼,全部是交给发展商,等于交租。”星岛采访Raymond Luk陆嘉华律师,他专攻房地产法及家事法。 陆嘉华律师解释,入伙费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预缴管理费、预缴地税、以及由发展商规定之息率的买家未付楼价之贷款利息,其中利息往往是最大一笔钱,亦最容易令买家失预算。 陆嘉华指出,临时入伙普遍见于新建condo及townhouse,原意是让买家提早入住,毋须等到全幢物业完成注册。惟安省对入伙费金额及时间长短没有上限,利率亦由发展商决定,常见做法是在签约当日的银行利率基础上加约3%。 陆嘉华律师指出,当前入伙费通常每个月逾五千到七千都有;而缴付时间方面,一般来讲,缴付三个月至一年时间为常态,如果一年半甚至两年,就对买家来讲太过不利。 “我有客户要付二十个月入伙费,这对买家并不公平。”他指出,发展商通知临时入伙时,买家通常要一次交齐十二张支票,按月兑现。 “我经常收到很多客户询问,是否可以不临时入伙,直接正式交楼?因为客户不想临时收楼,客户不想支付入伙费。但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当初,APS买卖协议已有规定,当发展商通知单位可以临时入伙时,业主便要做入伙手续,同时开始支付这笔入伙费。” 来自广东的中年业主指,他理解发展商要收取地税及余款贷款利息,“我唯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收管理费,因为当时这里什么都没弄好,没有什么可以管理的。说真的,物业管理人员现在才开始进来,我都没有直接跟他们打交道,很多事情我都是自己管自己。” 三、 临时入伙费高达每月九千元  买家缴付高额利息  压力沉重  地产代理Johnson Yu接受星岛采访时亦透露,市场上最高入伙费曾达每月9,000元,背后更是以浮动利率(prime rate)计算再加额,压力惊人。缴付时长最长则高达24个月。若临时入伙期拖得过长,往往反映发展商财务或施工出现问题,“有些要等两年才正式入伙”。 他形容,有些楼盘在设计及施工上曾出现荒谬情况,例如楼梯高度夸张、施工错误等拖延整体完工进度,最终令买家长时间无法真正入住。 本地楼花买卖流程由签署买卖协议(APS)至最终正式交楼(Final Closing)之间,往往并非严格依循既定阶段,而是受制于发展商出货时间。地产代理举例指出,发展商有时甚至会以九十日试水温,先声称锁定某幅地皮,再向市场推售,实际上相关的场地规划(Site Plan)仍未获批。他提醒,有意入市的买家应透过可靠渠道核实发展商背景、地盘批文进度及周边规划,避免单凭销售资料或口头承诺作决定,“最重要是清楚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一幅已获批的地,还是一个只存在于图纸上的构想。” 四、 地产商正式交楼通知期短业主完成closing压力大 回到“The Garden Series”屋苑,多名受访业主亦反映,单位由接获发展商通知要正式交楼,到真正交楼日,期间通常只有七至十天时间。正式交楼准备时间太短,一众业主压力倍增。 来自广东的中年业主称,他的单位购入时总价接近一百万元,而今年六月获通知正式交楼之时,只有十天时间Closing付全费,而业主当时尚需支付十几万元。他称自己算幸运,因已准备好现金,亦为估价高低等变数做定预算。他对于该处自住单位较为满意,唯其中肯地指出,“发展商真的应该更早通知几时正式交楼,我们是比较幸运能完成成交,但好多人真的未必能够十天准备好全部资金。” 另一对年轻华人业主亦于今年六月完成正式交楼,他们强调,“Closing给的那个时间确实非常短,非常非常急”。好在他们亦预备充足的资金,方才成功完成交易。 一对银发华人夫妇则对正式交楼通知期太短,表示不满,“他们临时入伙期就一拖再拖,从最迟去年十一月,拖到今年四月。四月临时入伙后,我们根本不知道何时会正式交楼。而当他们通知我们正式交楼时,就只给我七天时间准备而已”。他们告诉星岛记者,自己的单位购入价为$110万元,唯在最后交楼之前,银行估价超低,只获批60万元按揭,他们最后需自付无法贷款的款项合共50万元。 五、 3个月交吉通知期较合理 业主需有充裕时间准备钱 通常接获发展商通知要正式交楼之后,业主需要一段时间准备资金,因正式交楼所需的费用颇巨大,包括如土地转让税,地产商费用,政府费用,产权费,保险费,律师费,封顶税费,等等多项杂项。如果正式交楼仅于极短时间之内通知业主,会造成业主筹集尾款及办理按揭程序颇为吃力。 陆嘉华律师亦指出,在final closing阶段,从接获发展商通知、到最终完成正式交楼,通知期太短,往往成为许多华人买家的痛点。他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说:“如果发展商通知说,一个半月之后就要final closing,我们很多客人都会很担心,因为他们需要好多时间准备定按揭。他们会觉得好麻烦。” 通知期长短,对于需办按揭的买家而言,影响尤其重大。不仅银行审批需时,而且有时就算预早做银行按揭,但由于正式交楼日期未定,银行评估只在90天内有效,过后又要重新评估。 陆嘉华律师指出,如果发展商可以提前三个月通知最后正式交楼,对买家而言,准备时间就比较充裕;如果提前两个月,算是合理;但如果只给买家一个月,那时间真的太紧张。 六、 APS 买家谈判空间少 无法如期成交后果严重  陆嘉华律师提醒,若楼花业主未能在final closing期限内完成交楼,发展商可视为违约(default),有权收回业权及订金。虽说业主可与发展商商讨延期,但买家将需支付发展商律师费及其他开支。“如果楼花业主在成交期限内‘搞唔掂’交楼,发展商会说买家default,可以拿回title,收回deposit。” 星岛询问陆律师,为何final closing的正式交楼日期及何时发出通知只由发展商说了算?陆嘉华律师直言,“因为当初你签署APS的条款就是发展商定,发展商通知你final closing你就要ready 。” 资深地产代理Johnson Yu谈到在加拿大的一般情况时指出,其实楼花买卖协议(APS)对买家保障有限。他举例指,很多买家在签署合约时,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对方叫我签,我就只能签”,等到日后出问题时追问原因,买家才发现当时根本无法修改条款。 Johnson Yu举买condo楼花为例,签订APS时有十天的冷静期(cooling-off period),虽然冷静期容许买家咨询律师,但发展商强势的情况下,律师亦难以为客户争取额外保障。特别是在市场旺盛时期,发展商可能会说“你不签,后面有人排队买”。极端情况下,个别发展商甚至会要求豁免十天冷静期,这对买家而言自然相当不利。  七、 买家应多留意APS条款  提前预算两大关键日期 陆嘉华律师特别提醒楼花买家,在签订买卖协议APS时,买家应聘请专业的地产经纪及律师。他提醒,楼花买家应格外留意两个日期,一是occupancy日期,二是final closing日期。 他指出,虽然业主只能听发展商话事,自己完全无法提早得知这两个日期,但买家应为此做好充分的财务准备。当收到发展商通知此二项日期后,买家便要准备好临时入伙费及交楼相关金钱。 因此,买家要格外留意,发展商在买卖协议APS内列明如何计算这些费用,并为此提早做好财务规划,勿失预算。 持牌法律顾问Raymond Lee亦指出,若楼花买家计划在日后转让楼花(做assignment物业转让)或出租,必须在签署买卖协议APS之前与发展商谈妥,并尽量取得书面同意,“因为一旦签署了APS,你基本上已经没有谈判的余地。” 八、 楼市低迷  发展商融资压力增 现金流系于销售与交楼时间 过去数年,多伦多原本火热的 condo 市场逐渐降温。随着投资者退场,开发商亦开始延迟或取消房产开发项目。 调查机构Urbanization 于 2025 年 7 月公布了大多区《第二季度柏文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自 2024 年初起的一年半内,大多区已有 21 间地产商取消了共 4,412 个 柏文单位的兴建开发计划,创下自 2018 年以来新高。《Global and Mail》于7月中报道指,过去三个月更有四个开发商取消项目,“九五发展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据悉,该公司取消了原定于 Markham 开发的一个小型项目。 地产代理 Johnson Yu指出,地产发展商通常透过银行或金融机构取得建筑贷款,是否使用高杠杆则视乎个别地产商。然而若单位未能顺利售出,或买家未能完成交易,银行可能拒绝按时批出贷款,导致发展商出现资金缺口,甚至追讨准买家的违约责任。由此可推,卖屋日期与交楼时间,其实密切影响到发展商的现金流状况,任何延迟都有可能影响资金链的稳定性。 九、 临时入伙期间常见出租单位  能否出租决定权全在发展商   对于买家而言,面对每月逾五六千元的高昂入伙费,非自住用途的楼花买家便经常于临时入伙后,迅即将单位出租以作补贴。陆嘉华律师亦表示,他有不少客户投资的Condo物业,在临时入伙期间已经出租。 陆嘉华律师强调,在完成正式交楼之前,业权未正式转让予业主,单位能否出租仍属于发展商的决定范畴。虽然极少有发展商明文禁止出租,但楼花业主若计划在临时入伙期间出租,应主动通知发展商,以免日后引起争议。 星岛早前采访两对被“九五发展公司”要求迁出的香港女租客及隔壁一对情侣租客,他们都称,一早已于物业管理处登记自己的租客身份,并获物业管理提供储物间、车房、信箱及大门钥匙等入户必备物品。他们亦均声称,对楼花业主未能成功交楼一事毫不知情。 香港女租客陈小姐对星岛指出,“我之前一直有跟Adam Yang(该处物业管理代表)沟通,我登记了我的资料,我跟他说了我是租客,我的租约期到何时,从几时开始、到几时结束,他都知道。” 星岛并采访一对银发华人业主得知,他们的单位于今年四月获通知可以临时入伙。之后他们开始支付每月逾六千元的入伙费。由于不知悉单位何时可正式交楼,华人夫妇于是在6月签定租约将单位租出,租约期由今年7月1日开始。他们亦曾如实告知物业管理。“我们有申请啊,我必须申请。你不申请(租客)怎么进来?你不告诉他,难道悄悄地住进来?” 华人夫妇指,之后他们被发展商要求豁免一大笔发展商应付给业主的赔偿金。 他们购置楼花单位的临时入伙日最迟应为2024年11月,但实际入伙日推迟到2025年4月28日。因延迟入伙,发展商原应支付他们一笔封顶7,500元的赔偿金。唯夫妇在发展商的要求下已豁免这笔赔偿金。 “他们(发展商)说,你要放弃这个赔偿金,才有资格在入伙期间去出租。他们说这笔豁免并非强制要你签,但你最好签。你必须要给他签一个合同,放弃你很多权益,(我们)被迫放弃。”他们又提及,知道不少业主都与发展商签字,同意豁免此项封顶7,500元的赔偿金。 银发夫妇续指,他们也曾在其他发展商处购置房产,同样情况出租,从无遇阻。 (图片:Pexels) 十、 临时入伙期租楼风险 无声陷阱租客易中招 陆嘉华律师解释,部分成交文件(closing contract)会列明,业主在临时入伙期间不得出租,或规定若想出租,必须事先获得发展商批准。唯各个发展商的规定并不一致,买家必须细阅文件。  持牌法律顾问Raymond Lee亦提醒,临时入伙期间出租,须先获发展商批准,租客及业主均需留神。 法律顾问Raymond Lee就两港女租客遭逼迁的个案引发的问题指出,举例一般情况来说,其实物业管理公司可以规定,于临时入伙期间,若有租客登记入住,必须出示发展商的书面同意,方可办理。不过,部分管理公司并无执行此细项,形同“闭眼放行”。他形容,这种情况犹如一个“无声陷阱”——管理公司不出声,租客与业主便误以为一切合法,直至日后被指未获同意,才发现问题已成事实。 对此,陆嘉华律师评论:“一般而言,只要你是个善意租客,即使不知业主是否拥有业权,也未知自己不应该居于该处,只要行事善意(conduct yourself in good faith),你依然享有租客权利。” 陆嘉华律师又建议,租客如承租新落成的公寓单位,应先确认临时入伙期间是否允许出租。租客可要求业主或管理公司提供书面同意,甚至查阅APS条款,以保障自身权益。 来源:星岛日报
    time 4天前
  • cover

    加拿大酒类店这些名酒不见了!入库吃灰

    加拿大对美国酒类的禁令,让美国酒商头痛不已。 据《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在许多加拿大酒类商店的货架上,美国品牌的杰克丹尼(Jack Daniel’s)等都已不见踪影。成千上万瓶美国葡萄酒和烈酒被堆放在全国各地的仓库。在品酒会上,加拿大人对美国酒嗤之以鼻。 今年稍早,特朗普总统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战后,加拿大各省主要负责酒类进口和分销的单位,都停止了对美国生产的烈酒、啤酒和葡萄酒的订购。在酒类商店,店员们将美国品牌全数下架,换成了加拿大产品。 经营《威士忌探险家》(Whisky Explorer)数位杂志的布里斯博伊斯(Mike Brisebois)在6月份举办了一场品酒会,在客人的推荐下,他只供应加拿大、爱尔兰和苏格兰威士忌。他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抵制美国。” 自加美贸易争端爆发以来的大约6个月里,美国酒类产业受到的冲击已初显端倪。 美国的产业组织蒸馏酒委员会 (Distilled Spirits Council) 估计,2025年前6个月,美国蒸馏酒对加拿大的出口额为4,340万美元,较2024年同时段下降约62%。该组织引述美国贸易数据称,美国葡萄酒的出口额下降了约67%。 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省,透过安省酒类管理局(LCBO)运营的688间酒铺向居民销售烈酒和葡萄酒。去年,LCBO销售了价值超过7亿美元的美国烈酒和葡萄酒,而如今销售额已降至零。 代表加州葡萄酒厂的产业组织葡萄酒协会(Wine Institute) 估计,今年6个月内,美国葡萄酒厂的出口损失超过1.73亿美元。到2024年,加拿大占美国葡萄酒出口总额的 35%,成为该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美国葡萄酒在加拿大商店的缺席不仅仅是市场混乱,更是数十年来建立的信任关系的破裂。”葡萄酒协会首席执行官科赫(Robert Koch)表示:“这不仅仅关乎葡萄酒,还关乎依赖国际市场的农民家庭、农村就业岗位和企业。” 位于加州帕索罗布尔斯的希望家族酒庄(Hope Family Wines)今年迄今对加拿大的销售额已下降约10%。酒庄执行副总裁 Gretchen Roddick表示,自今年稍早下架以来,其赤霞珠和其他产品的酒瓶一直存放在加拿大的仓库中。“这肯定会对我们个人造成伤害,”她说。 巴尔的摩萨加莫尔烈酒公司(Sagamore Spirit)行政总裁卡林斯(Robert Cullins)表示,这家位于巴尔的摩海滨的酿酒厂生产的黑麦威士忌,可能需要大约3年时间才能获得加拿大市场的批准。卡林斯说,直到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10%的出口都销往加拿大,但这一数字现在已经降至零。 (图:加通社资料图片)
    time 4天前
  • cover

    惊喜大降价!9月回国机票低至$610

    终于盼来了!中加航班大爆发! 据@北美票帝透露,继国航将在8月底增班后,南航、东航也要有“大动作”了!9月中加航班每周将再增4班,机票价格还相当给力! 南航9月16日起增班 单程$760   消息称,南航计划从9月16日起新增广州-温哥华直飞航班,每周两班,分别是周二和周五,航班号为CZ329和CZ330.航班信息如下:   CZ329:广州起飞,时间凌晨00:25.(次日)晚上21:45抵达温哥华 CZ330:温哥华起飞,时间凌晨01:05.(次日)早上06:00抵达广州 最关键的是,机票已经开卖啦! 南航官网显示,9月16日增班第一天,温哥华-广州单程直飞经济舱票价为3.954人民币(约合760加元)。 往返票也很诱人!以9月16日-10月17日一个月往返行程为例,经济舱票价为6.120人民币(约合1.177加元)。 东航预计国庆前复飞 单程$610 东航紧随其后,计划在今年国庆前恢复上海-温哥华的直飞航班,每周两班,分别是周一和周四,航班号为MU581和MU582.航班信息如下: MU581:上海浦东起飞,时间下午13:20.(次日)早上09:10抵达温哥华 MU582:温哥华起飞,时间下午12:50.(次日)下午16:10抵达上海浦东 东航官网9月22日起开始售票。以9月25日为例,温哥华-上海单程直飞经济舱票价为3.170人民币(约合610加元)。 往返价格也非常香!以9月25日-10月23日一个月往返行程为例,经济舱票价为5.560人民币(约合1.069加元)。 9月中加航班大爆发 华人沸腾 此次南航+东航双双增班与复航,加上国航8月底增加2班,9月中加航班每周总共新增6班,往返共12班次。 “国航增班”参考阅读:《定了! 多伦多-中国直飞增航+票价腰斩! 往返仅$943》 这对经常往返两地的华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选择更多,票价更合理,回国再也不愁! 大家准备好了吗?机票要盯紧了!
    time 5天前
  • cover
    2星期前

    20岁加拿大小美女喜中大奖!打算买房

    一位安省女子可能是为数不多的20多岁就能买得起房子的加拿大人之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中了大奖。 来自巴里(Barrie)的居民Stacia Konieczny在玩即开型彩票“Instant Crossword Tripler”时赢得了10万加元的头奖,至今她仍感到难以置信。 这位20岁的年轻人是安省博彩公司(OLG)的常客。她通常每周玩一次,最喜欢的游戏填字(Crossword)和宾果(Bingo)。   “我觉得这些游戏最有趣,”她分享道。这次她的坚持得到了回报,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中奖。   Konieczny是在和家人一起在家放松时得知自己中了大奖的。 “我们当时正聊着天、分享一天的经历,我就拿起手机,用OLG的应用程序查了下彩票,”她在多伦多的OLG领奖中心领取奖金时回忆道。“我一扫这张票,然后……天哪!” 她说自己起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我看到奖金金额时,我完全不相信,整个人都懵了,”她说,“我心想:我看到的是真的?这怎么可能?太疯狂了!’” 她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和一位好友。 “他们都非常支持我、为我感到开心,”她笑着说。“我朋友还开玩笑说,‘你请客喝酒!’” 对于年纪轻轻就中得大奖的经历,Konieczny表示这简直像做梦一样。 “要我说的话,这真的太疯狂了!”这位20岁的女孩笑着说道。 她打算用这笔彩票奖金做一件很多同龄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用来支付购房的首付。 “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激。中奖的感觉真的太美好了。”她最后说道。
  • cover
    2星期前

    房子被树砸了,下水道水倒灌?别等到出事才看懂保险条款!

    随着气候变迁,夏季不仅带来酷暑和高湿,还会带来种种恶劣天气事件,保险作为财物损失的保护措施,对家庭财务至关重要。 据《星报》报道,根据总部位于多伦多的CatIQ公司提供的巨灾损失数据,去年,加拿大因龙卷风、山洪暴发和雷暴等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达到了创纪录的80亿元。 随着恶劣天气事件日益增多,审视房屋保险单,了解在发生恶劣天气事件时家庭保险范围不可忽视。 假设大多数加拿大人都有标准的房屋或汽车保险单,以下就是保险公司在严重风暴期间或之后,常见的理赔情况。 ● 邻居的树倒在你家房产上 加拿大保险局(Insurance Bureau of Canada)局长德普鲁伊斯(Rob de Pruis)表示,如果邻居的树木对你的房子造成了损害,作为房主,你应该尽快联系保险公司启动调查。 仅仅因为树木倒在了别人的房产上,并不会自动认定业主有疏忽,也不应因为树木在恶劣天气事件中造成的任何损害或伤害,要求业主承担责任。 “这些只是极端情况导致了损害,”德普鲁伊斯说。 但是,如果调查发现存在疏忽的证据,邻居就可能须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德普鲁伊斯表示,疏忽的例子包括:你的邻居知道他们的树已经腐烂并且有倒下的危险,或者在砍树时出了问题,导致它意外倒在你的房产上。 费率比较网站Ratehub.ca的保险副总裁Matt Hands补充道,作为标准保单的一部分,保险公司通常会承担移除树木的费用。Hands说:“我始终建议你定期进行物业维护检查,以确保没有损坏的迹象或风险。” ● 一棵树倒在你的车上 与上一种情况类似,树木所有者可能须要或不用对这些损坏负责。 德普鲁伊斯表示,一般来说,加拿大的自有车辆损坏属于可选险种,因此人们需要购买综合险或全险,保险公司才会承担部分车辆维修费用。 ● 风暴对围篱或其他房产物品造成损坏 标准的房屋保险通常包含4个主要部分:1.房屋本身;2.独立私人建筑,例如棚屋、凉亭或独立车库;3.房屋内外物品,例如烧烤架或一些户外露台家具;4.涵盖额外的生活费用,例如房屋因受灾无法居住时的临时住房。 德普鲁伊斯指,如果围篱被房屋或附属设备压垮,或完全拆除,只剩下一小段挡土墙,“那么它将被视为独立的私人建筑”。 标准的房屋保险单以重置成本为基础。根据Hands的说法,如果你的围栏在暴风雨来袭时已经使用了10年,并且在暴风雨过后需要更换围栏的部分,则将使用质量相似的全新材料进行更换,而不是按照原围栏的折旧金额进行更换。“只要(这些建筑)在你的保单承保范围内,你就应该能够获得暴风雨的相关损害赔偿”Hands说。 ● 水损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水损是标准承保范围。 但德普鲁伊斯解释指出,标准的房屋保险只涵盖管道泄漏、水管爆裂、水龙头故障甚至热水箱造成的水损。 下水道倒灌和陆上洪水险是可选的附加险,作为保单的额外保障须另外购买。 陆上洪水险涵盖因湖泊和河流泛滥、降雨或融雪导致水渗入房屋的情况。 有几个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减轻雨水或融化雪的水损,例如将雨水管的下水口,朝向远离房屋地基的方向。 图:星报
  • cover
    2星期前

    华裔员工歧视黑人女乘客?温哥华教授上庭索赔!

    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一名华裔员工与一位黑人女性乘客之间的机场冲突,如今已演变为一宗备受瞩目的歧视指控案件,并可能成为检验《加拿大人权法》在航空旅客权益保障方面适用范围的先例。 图片来源: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photo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这起事件发生于2018年3月1日,当事人是现年70岁的乘客弗朗西斯女士(June Francis)。她是BC省西蒙弗雷泽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因其反种族主义工作获英王查尔斯三世加冕奖章。 弗朗西斯女士声称,在温哥华国际机场搭乘飞往多伦多的航班时,因向加航地勤人员寻求协助而引发争执。 从上周五开始,法庭针对此案进行为期五天的听证会。弗朗西斯女士称,自己当时刚接受膝盖置换手术,排队时身体不适,试图寻求帮助,却遭遇粗鲁对待。“我甚至还没来得及说明情况”,值机人员就打断并大声呵斥:“去排队!”弗朗西斯女士随后拍摄了该名工作人员的照片,以便事后投诉。 然而,根据加航提供的信息,身高5尺10寸(大约1米78)的弗朗西斯被形容为“吵闹”、“苛刻”、“不守规矩”,一名主管及保安随即到场,并要求她删除照片,否则将禁止登机。 弗朗西斯回忆,主管当面对她说:“我明白你为什么是个麻烦。”这话令她感到极度羞辱,并指出“这句话暗示我需要别人告诉我怎么行为”。 她补充说,看到保安出现时她感到“吓坏了”,“我什么也没做错,我只是个黑人女性。我知道执法人员一出现,我们社区可能会发生什么。” 涉事员工后被确认是身高5尺(约1米52)的廖贝蒂(Betty Liao)。廖在听证会上作证时称,弗朗西斯态度粗鲁、带有攻击性。廖否认曾对弗朗西斯大喊,也不记得对方提到过健康需求,或索要姓名、工号。廖称自己在被拍照时感到不安,并表示:“我难道连说‘不’的权利都没有吗?” 弗朗西斯的律师乔杜里(Sujit Choudhry)指出,这是首宗黑人乘客控告航空公司歧视并进入全面听证的案件。他表示:“弗朗西斯教授是一位(当年)62岁的祖母,刚做完膝盖手术,并不构成任何威胁。” 另一位证人、当时也在机场的目击者赫夫特(Aaron Hefter)作证称,他看到一位“年长女性”明显惊慌失措,而其他人则对她“咄咄逼人”。他最终递给弗朗西斯名片以示支持,并表示:“任何人都不该那样对她说话。” 根据加航主管李伊莱(Elaine Lee)及保安报告,弗朗西斯当时已获提供工作人员姓名以便投诉。报告还声称,他们明确告知了弗朗西斯,要求她删除照片是因为拍摄意图被视为“诽谤”。对此,弗朗西斯坚决否认。 李在作证时表示自己“礼貌而冷静地道歉”,但坚持必须删除照片。她还称并不清楚加航是否有明确政策规定员工必须提供姓名或允许被拍照。 在交叉询问中,加航律师亨特(Clay Hunter)询问弗朗西斯,她是否将反种族主义视为职业生涯核心。弗朗西斯回应:“我一生都在倡导种族正义和普世正义。” 亨特还质疑弗朗西斯为何在最初投诉中未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为何在拍照后谎称已删除照片,实则偷偷保留。对此,弗朗西斯重申这是识别身份、提出投诉的唯一办法。 听证会上,圣玛丽大学学者、反黑人种族主义研究专家泽拉斯(Rachel Zellars)指出,此案所展示的细节,呈现一种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即所谓的“蓝宝石形象”Sapphire tropes),包括愤怒、苛刻、不守规矩等描述。她强调,这些刻板印象可能导致黑人女性在公共场合更易遭到误解与歧视。 泽拉斯指出,虽然涉事员工与主管均为亚裔,但是少数族裔群体内部也同样可能存在种族偏见。此外,她审阅过的文件中未发现弗朗西斯存在反亚裔倾向。 弗朗西斯目前要求加航赔偿4万加元,并呼吁航空公司推行敏感度培训、无意识偏见及反性别歧视培训,审查其服务体系,确保对种族化乘客提供尊重和合理对待。 听证会将于今年秋季继续,届时将有更多证人出庭。此案最终裁决可能对加拿大航空公司及整个航空行业在处理旅客歧视投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Costco遭曝光: 网友结账被迫升级!

    你绝对想不到,Costco也会有吃相难看的时候... 近日(8月3日),在论坛Reddit下的加拿大Costco话题下,有网友爆料称:“Costco强迫我升级会员!”这条帖子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收到了上百条评论,其中竟有多位网友有过类似经历。   图源:Elliott Cowand Jr/Shutterstock   帖主@Fearless_Ice9810说:“我在Costco自助结账时,拿着会员卡排队,第一个员工问我是否要升级会员资格。我拒绝了。另一个员工走到收银台前,再次询问我是否要升级会员。我又拒绝了。然后他们声称需要随机检查我的会员资格,尽管我的卡上已经有我的照片和姓名,而且在我进店时已经扫描并核实过了。他们收回了我的卡,并告诉我只要他们有我的卡,就可以继续扫描和付款。”   “当我去找经理要回卡时,我看到他们的电脑上有一个升级屏幕。即使我不想升级,他们也试图强迫我升级。当我说我不想升级时,经理无视了我的要求,开始反复列举会员卡的功能。我不得不多次拒绝,他们最终才放弃并退还了我的卡。” 图源:Reddit   对此,有网友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经历......我每周都去,我的卡从来没有被没收过。”   一位网友回复说:“我和你一样,他们每次都主动提出要我升级,我拒绝了,他们会说没问题。”   不过,帖主在下面解释说:“以前我拒绝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这是两年来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结果,有多名网友前来爆料,称自己遇到过类似情况。   图源:Fang Zheng | Dreamstime   “这事也发生在我身上!!!那还是在2020年之前,说真的我当时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收银员叫来了另一个人,那人直接问我要会员卡,然后把卡拿走了。我心想‘应该还会还给我吧?’结果他们就开始狂轰滥炸式地劝我升级成高级会员,烦得要命。我当场火了,说我要取消会员,他们才连忙道歉,把我打发走了。一群混账……这事真的让我认真考虑是不是该退会员了。”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没那么夸张),是在我升级会员之前。他们在你消费金额大的时候特别“热情”,甚至可以说是过于主动。以至于有一次我看到收银员在结账的时候招呼销售员过来,我立刻就打断了她——因为我知道他们又要来推销了,真是防不胜防。”   “在Peterborough,我带着婴儿,想尽快离开,结果他们就这么对我。收银员把我的卡拿走了,递给了经理。交易结束后,我不得不去找经理,经理不停地问我是否要升级。我一直说我消费金额不够。来来回回折腾了10分钟,他们终于检查了系统,说:‘哦,你说得对,你的消费金额不够,不值得升级。’当时我的孩子还在哭,因为我没推购物车。当我拒绝的时候,请尊重我的要求。如果他们再这样,我就不带卡走了,下次直接去会员服务台。带着孩子的我,没时间。”   “我遇到过这种情况,但之前并没有人跟我谈过升级事宜。当时我在普通收银台,收银员拿走了我的卡,叫了一位经理过来,经理什么也没说就拿走了。我当时很疑惑,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然后经理回来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谈论升级事宜。这是一次非常奇怪且令人不快的经历,尤其是考虑到我已经是高级会员了。”   “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了。我平时在Costco买东西不多。他们坚持要收我的卡,确认我的消费金额不值得升级,结果又不停地向我解释为什么我还是应该升级,应该开始在Costco加油。自从我2024年10月续卡以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三次了。两次是在普通收银台,一次是在自助收银台。新省Fredericton的Costco。”   “我遇到过这类事件,在卑诗省的Burnaby。”下面还有两位网友也表示,自己曾遇到过升级推销事件,即使说自己的消费不多,不值得升级之后,仍然被对方拿走了会员卡,最后在经理的确认下,才成功拒绝升级,拿回会员卡。” 对此,各位华人网友曾在Costco遇到过类似情况么?欢迎分享。  
  • cover
    2星期前

    “我是坏人吗”?印度女子自曝爱加拿大不想回国

    一位29岁的印度女子近日在Reddit上分享了自己的烦恼:不想回印度,是否意味着自己是个坏人? 这位女子表示,她和丈夫都来自印度,目前定居加拿大,经济稳定。最初两人只是打算暂住几年,但眼看永久居民(PR)身份即将到期,他们不得不面临选择:续PR,还是申请加拿大公民身份。 “我们原本计划只在加拿大待几年,但现在PR快过期了,不得不决定是申请公民还是续签PR。我们真的很喜欢在这里的生活,父母每年都会来看我们一次,但我们担心几年后他们可能来不了。印度发生的各种新闻也让我们对回国感到害怕,我们渴望平静的生活,但不知道回印度是否还能拥有。我们如果决定继续留在加拿大,是不是太自私了?”她在帖子中写道。 这篇贴文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共鸣,许多Reddit用户纷纷留言支持: 一位网友安慰她说:“你没有错,选择一个让你感到安全、幸福和安宁的地方生活,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位网友则建议她尽快申请加拿大公民身份,并指出加拿大护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护照之一,拥有它意味着更多自由和便利。 还有人写道:“就留在加拿大吧。即便是在印度一线城市年薪达到500万卢比以上,也很难拥有像国外那样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如果你没有办法在印度拿到加拿大级别的薪水,就不要回来。设法把你父母也接过去,这才是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位在FAANG(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工作的印度网友评论:“我在印度的同事们年薪700万卢比以上,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平衡非常糟糕,经常要配合美国时区加班。而我们从不需要早起或晚登录。” 另一位网友写道:“印度的生活不容易,税负和附加费用越来越高,但基础设施却没有明显改善。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数不胜数。你还年轻,我真诚地建议你赶快入籍。拥有加拿大护照真的非常重要。” 还有人劝道:“你不欠印度任何东西。如果你回来,你的内疚感很快就会变成后悔。理智一点,别感情用事。印度什么都没有,这里一切都糟透了。要感恩能在加拿大过上更好的生活。” 更有人直言:“你们选择留下不是因为自私,而是因为聪明。为什么还要回来呢?回来找什么?宗教偏见?社会极度撕裂?坑坑洼洼的道路?高得像捐款的税收?没有下水道和排水系统?像纸牌一样随时坍塌的基础设施?腐败程度达到神级?像黑帮一样的政客?科学素养每况愈下?对他人的同理心为零?生活质量宛如生活在下水道里的老鼠?空气污染严重到你根本不需要抽烟?公路上的牛、比垃圾桶还脏的清洁环境等等……这样的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请基于事实而不是情感做出对你们最有利的选择。”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 cover
    2星期前

    加航空乘罢工投票最后时刻!航班会不会中断?

    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的一万多名空乘人员正在就是否授权工会发起罢工进行投票,今日(8月5日)为投票的最后一天。 图源:51记者拍摄 据本地英文媒体CP24报道:这项投票于7月28日启动,由代表空乘人员的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Canadian Union of Public Employees,CUPE)加航分部发起。此前,工会与加航在联邦政府指定的调解人协助下展开谈判,但未能在关键议题上达成协议。 工会表示,尽管努力不懈,但包括薪资、无薪工作安排和养老金在内的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自年初以来,工会一直与加航就新合同进行磋商。 加拿大航空方面则表示,此次投票并不等同于罢工的立即发生。 根据现行法律,即便投票结果支持罢工,工会也必须在60天的调解期结束后,再经历21天的冷静期,才能合法发起罢工。 加航在7月25日的一份声明中强调,公司仍愿意继续谈判,寻求达成一份“公平且合理”的集体协议,该协议既要认可空乘人员的贡献,也要兼顾公司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 cover
    2星期前

    活不起!越来越多加拿大人被迫遗弃宠物

    一位女性在丈夫去世后,尽管做两份工作,依然无力负担宠物的开销;一对夫妻因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得不缩减生活规模;还有一位宠物主人无力支付猫咪尿路疾病的治疗费用。 这些仅是卡尔加里人道协会上周听到的部分宠物主人故事,他们被迫放弃心爱的宠物家庭成员。 “因为生活成本和整体开销,不得不放弃宠物的情况,几乎占了我们本周所有接收的案例,”社区服务主管莎莉·约翰斯顿(Sally Johnston)告诉CBC新闻。   图源:CBC   随着加拿大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一些动物收容所和人道协会表示,他们观察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因负担不起宠物费用而选择放弃宠物。还有机构表示,宠物粮食银行等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CBC新闻联系了全国多个组织,超过一半表示,他们要么看到宠物被遗弃的数量上升,要么听到越来越多人因生活成本而放弃宠物。 卡尔加里人道协会过去两年内,任何时候都有大约200只宠物等待接收。五年前则完全没有等待名单。 图源:CBC 去年,卑诗省SPCA处理了906个宠物遗弃申请,而今年上半年就已收到800个。安大略省SPCA今年迄今也见证了16%的增长。 2024年,卡尔加里人道协会中因成本原因遗弃宠物占比76%,今年迄今为72%,约翰斯顿说。 “看着这些接收数字,我真切感受到,大多数人放弃宠物并非出于选择,而是被迫。”她说。 6月,蒙特利尔SPCA呼吁公众捐助,该组织依赖捐款支持运作。动物权益主管索菲·盖拉尔德(Sophie Gaillard)表示,今年前六个月,该组织接收了2000多只被遗弃的宠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 她说,从2015年到2020年,蒙特利尔SPCA的遗弃率稳步下降,但近几年这一趋势已逆转:“今年,动物遗弃数量创历史新高。” 受访收容所员工表示,兽医护理、住房和整体生活成本的上涨,加上兽医短缺,共同形成了“完美风暴”,导致宠物遗弃数量激增。 CBC今年早些时候的调查发现,全国兽医护理成本被企业收购诊所后大幅抬高。 收容所和人道协会指出,寻找和负担得起允许养宠物的住房,是当前宠物主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多家机构告诉CBC,他们往往在月底收到大量遗弃宠物,因为人们搬新家,新居不允许养宠。 盖拉尔德表示,这一困境对低收入群体影响尤为严重。 魁北克今年批准房东实施创纪录租金涨幅,加剧了住房紧张局势。同时,蒙特利尔SPCA正推动魁北克效仿安大略省,禁止租赁合同中的禁养宠物条款。 “每天看到来到SPCA的人哭泣、痛苦的场景,令我们心碎,”盖拉尔德说,“他们被迫放弃家庭成员,只为有个栖身之所。这是我们不该让人们陷入的无人道选择。” 多伦多人道协会表示,目前并未明显看到宠物遗弃数量增加,但越来越多宠物主前来领取宠物粮食,并参加社区活动领取玩具和用品。 2024年3月至12月底,该非营利组织发放了近5300袋宠物粮食,而2025年上半年则已发放约5600袋。 社区动物福利主管劳拉莉·多斯特(Lauralee Dorst)说:“我们在跟踪请求粮食的人数,通常是因为普通宠物店的食物价格上涨,令他们买不起。” 工作人员称,宠物遗弃并非新现象,但看到因经济压力而被迫放弃心爱宠物的案例越来越多,令人忧心。 约翰斯顿呼吁宠物主人在达到极限前,主动联系当地人道协会,许多收容所提供老年人项目、宠物留养计划或优惠兽医护理等支持。 “我们越早介入,越早提出解决方案,宠物被遗弃的情况就越能被避免。”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凉了!“最懂川普”的卡尼连电话都打不通!

    曾在自由党党魁竞选中高调宣称“了解川普、能与之谈判”的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如今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局势,不仅毫无斡旋成果,还连川普的电话都打不通。这一切,与他当初向加拿大人许下的承诺相去甚远。   加拿大原本是谈判优先对象,如今被彻底边缘化 上周五(8 月 1 日),又一个对加美贸易关系关键的日子悄然过去,加拿大依旧没有与美国达成任何贸易协议。而此时,卡尼任命的加美关系关键联络人、现任联邦内阁部长多米尼克·勒布朗(Dominic LeBlanc)已从华盛顿返回新不伦瑞克省的蒙克顿,几乎可以断定谈判已经陷入停滞。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若真有意达成协议,通常连周末都不停歇。就在上个周末,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还在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宣布与欧盟达成协议,而他的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则在瑞典与中国方面进行磋商。 相比之下,加拿大代表团虽然人在华盛顿,却根本没有机会与美国高层会面,像 Greer 这样的谈判核心人物都在处理其他国家事务,加拿大在谈判中被彻底边缘化。 卡尼连川普的电话都打不通 更令人尴尬的是,卡尼甚至未能成功与川普直接通话。 “我们今天还没有和加拿大通话。他打了电话,我们看看吧。”这是川普上周四(7 月 31 日)面对媒体时对加美谈判的回应。 而到了周日(8 月 3 日),勒布朗在接受美国 CBS 电视台《面对国家》(Face the Nation)采访时承认,卡尼至今仍未与川普直接对话,但“预计几天内会通话”。 这不仅对加拿大经济构成重大打击,也严重削弱了卡尼作为谈判者的政治信誉。 要知道,在角逐自由党党魁时,卡尼曾自信满满地表示:“我认识总统,在他第一任期时我就与他打过交道,我知道如何谈判。” 然而今天的现实却是:其他国家都在拿到贸易协议,而加拿大面对的却是不断升级的关税。 原本“唾手可得”的协议如今遥不可及 根据报道,早在今年 3 月,安省省长道格·福特(Doug Ford)赴华盛顿会见了包括 Greer 在内的美方高官。当时,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拉特尼克(Howard Lutnick)也明确告诉福特:加拿大是谈判优先对象。 美国方面承诺将于 4 月 2 日实施部分关税措施,然后就会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国家展开谈判。当时在场的不仅有勒布朗,还有如今担任加拿大财长的尚鹏飞(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尚鹏飞当时在会议中反复试图“纠正”美方立场,解释美方是错误的,结果被勒布朗当场打断。 进入 6 月,关于协议将在 G7 峰会前达成的传言甚嚣尘上,加拿大政府甚至默认了这种期待氛围。 但协议并未如期出现。 G7 期间,卡尼和川普一同在媒体面前露面时,川普仍表示“很快就可能达成协议,或许就在今天”。 但最终,在卡纳纳斯基斯(Kananaskis)也未能谈妥任何协议。之后的几周内,更是毫无进展。 这让外界对卡尼曾被 CNN 称为的“川普低语者(Trump Whisperer)”称号产生了严重质疑。他与川普的“熟悉程度”如今看来形同虚设,谈判技巧也并未展现。 其他国家都谈妥了协议,而加拿大却遭受更重关税 尽管加拿大舆论中许多人对川普极度反感,并对“任何与川普对着干的人”报以支持,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他国家正在与川普达成协议,而加拿大却被不断边缘化。 英国新任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已经敲定协议;欧盟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与川普达成了一项协议——包括购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 讽刺的是,这项天然气协议的欧洲需求原本也是对加拿大提出的,而自由党政府当时的回应是:“没有商业可行性”。 卡尼告诉加拿大人,他拥有计划、有经验、能带来成果。但眼下的现实却是:他不仅没有达成协议,还让加拿大在全球贸易博弈中不断失去立场。
  • cover
    2星期前

    加17岁少女被刺身亡,凶手每周可出狱五天!

    据加拿大环球新闻(Global News)最新报道,加拿大一名被判处一级谋杀罪的男子,在服刑将近二十年后,现获得了每周五天离开监狱的许可。这一决定让受害者家属深感难以接受,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一桩震动蒙特利尔的凶案   2004 年,年仅 17 岁的蒙特利尔少女布里吉特·塞尔(Brigitte Serre)在当地一家加油站值夜班时遭遇恶性抢劫,被凶手残忍刺杀 72 刀,当场身亡。案件发生后引发社会极大震动,人们痛惜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被毫无理由地夺走,也谴责凶手的极端残忍。     不久后,凶手塞巴斯蒂安·西蒙(Sebastien Simon)被警方逮捕并判处一级谋杀罪,依法处以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25 年。   近20年后,凶手开始“走出牢门”   如今距离案件发生已将近二十年,但塞尔的家人并未从痛失至亲的阴影中走出。而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凶手西蒙目前已获得“逐步释放”的权利,每周可以离开监狱五天。   据加拿大假释委员会的决定,西蒙目前在一种名为“有条件监外执行”(Day Parole)的状态下服刑,意味着他白天可以离开监狱,晚上则需返回羁押机构。   对于这样的一项决定,塞尔的家人表示难以接受,甚至愤怒至极。     “我不知道是震惊还是无法置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塞尔的继母达琳·瑞安(Darlene Ryan)表示,她对假释委员会的这一决定感到“震惊”。   “我不知道该说是震惊还是无法置信。”她说道。   她指出,凶手对一个无辜少女犯下了极其残忍的罪行,如今却能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这对他们的家庭是一种二次伤害。   “这个人刺了我继女 72 刀,”瑞安说,“而现在他每天早上可以走出监狱,像个普通人一样去逛商场、喝咖啡、搭公交……而我们一家,仍然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他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家属呼吁重新审视制度   瑞安及其他家属表示,加拿大的司法制度在面对极端暴力犯罪时,应该有更为严谨的机制。他们认为,当前的假释政策对于受害人家庭而言并不公平,也未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目前,加拿大刑法规定一级谋杀罪须无期徒刑,且至少 25 年不得假释。然而,罪犯在服刑满一定年限后可申请“日间假释”,逐步重返社会。   尽管这一机制的初衷是帮助改过自新者更好地融入社会,但对于像塞尔家人这样曾遭遇严重创伤的受害者家庭而言,这样的“宽松处理”无疑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   他们呼吁社会各界、立法机构重新审视相关政策,给予受害者家庭更多的尊重与保护。  
  • cover
    2星期前

    人山人海!北美最大印度神像加拿大揭幕!

    好家伙!大多伦多这回又成功夺全世界的眼球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美最高的印度拉姆神像(Lord Ram)在GTA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盛大揭幕。     这个高达51英尺(约15.5米)的巨大神像,伫立在密西沙加的印度文化遗产中心(Hindu Heritage Centre)前。     开幕式引爆人潮!成千上万人涌入寺庙神像前围观。     周日8月3日,这座神像揭幕那可是大场面!     游行+宗教仪式齐上阵,现场人山人海挤爆了,你们感受下~     只见巨大的神像周围挤满了人。     人们敲锣打鼓游行,挥旗呐喊拍手,神像上撒花~     视频详情   这尊神像有多大?神像本体高 51英尺(约15.5米)。在加上底座(7英尺)和未来将增设的“神伞”(chattri),总高度可能突破60英尺(约18米)!     据悉,神像使用印度德里制造的玻璃钢(fiberglass)材料,内部为钢架结构,坚固耐风,能抵御高达200km/小时的大风。   官方表示,使用寿命预计可达100年!   印度文化遗产中心创办人兼首席祭司Acharya Surinder Sharma Shastri表示,这项工程酝酿了近三年,灵感来源于2024年初印度阿约提亚(Ayodhya)拉姆神庙的落成典礼。寺庙方希望借此在加拿大发扬传承印度文化,并将拉姆神的庇佑带给加拿大社区。   寺庙方还强调这座神像虽然在印度制作,但最后是在加拿大由本地工匠组装完成。     神像揭幕活动的组织者Kushagr Sharma表示,多伦多的机场--皮尔逊国际机场(Toronto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就在附近。而大多数航班在降落时正好会从高耸的神庙上空飞过。   他很骄傲地表示,“以后来多伦多的所有乘客在飞机上看到的第一个地标,就是这座巨大的印度神像!”   这座寺庙神像也获得市政府的许可,和三级政府的重视。当天揭幕仪式有大量政要出席,包括联邦、省级部长、国会议员、市议员以及密西沙加市长等。   然而,这不是大多伦多地区第一座巨型印度神像!     在多伦多“印度城”--宾顿(Brampton)去年刚刚建成了一座高达 55英尺(约16.8米)的汉努曼神像。     那座拔地而起的巨型神像位于Brampton Hindu Sabha Mandir,如果驾车行驶在Gore Rd.的Hwy 7北部时,从很远处就可以看到,那座神像也曾被称为加拿大乃至北美最高的印教神像。   然而,由于加拿大近年来对某些族裔的反移民情绪升温,那栋宾顿的印度神像曾在社交媒体上遭到种族主义攻击。因此,这个新印度神像的揭幕仪式特别重视安全问题,主办方为此次活动安排了严密安保。当地政府也派出大批警察维护秩序。   话说印度宗教文化在加拿大越来越盛行。     就在去年,安省热门景点Wasaga沙滩湖景区还出现了大批印度人抱塑像站在湖里浸泡,场面十分壮观~ 那也是印度教的传统。活动组织者对日后的目标是,浸泡1万+尊塑像。     对于大多伦多又多了一个巨型印度神像,加拿大网友们已经炸了。   一些网友觉得神像很美:   “看起来很酷。”   “太美了。”   “恭喜加拿大。”   但也有很多网友狂骂:   “加拿大已正式被印度人侵占~”   “他们实际上需要一座 51 英尺高的巨型马桶雕像。”   “太恶心了。”   “谁能把它从架子上拿下来?这在我们的土地上散发着荒谬的气息。”   “你确定那不是特鲁多装扮的?”   “所以,加拿大现在只是印度的一个附庸国了吗?”   “讨厌我们美丽的加拿大变成这样。”   “加拿大正在慢慢被接管。”   “欢迎来到印度2.0”   “地球上有15亿印度人。他们总有一天会霸占。这是一场数字游戏,而西方国家的人口正在下降。”   “RIP加拿大~”   大家怎么看?  
  • cover
    2星期前

    庞巴迪董事长为自家豪宅砍树惹众怒!

    魁北克航空业巨头庞巴迪Bombardier的董事会主席皮埃尔·博杜安(Pierre Beaudoin),近日因在他位于东部城镇(Estrie)的豪华湖畔住宅前方砍掉近百棵公共树木,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许多人指责他此举是为了开阔自家对布罗姆湖(Lac Brome)的视野。 博杜安自2004年起担任庞巴迪董事会成员,并在2008至2015年间出任公司CEO。他在Lac Brome湖畔拥有一栋估值约780万加元的豪华住宅,可以俯瞰整片湖景。 百棵树木被截顶 热门小径失去阴凉 去年冬天,博杜安雇用了EGH修剪公司,对一座位于他家与湖之间的小岛进行树木作业。 问题是,这座小岛并非他的私人领地,而是属于当地市政府。小岛贯穿着一条深受骑行者和步行者喜爱的小径,不少蒙特利尔人周末会专程来此骑行或散步。 当地居民发现,小岛上的树木被“截顶”,也就是在树干中段被砍断,几乎失去原本的树冠。一名居民数了数,总共有97棵树受到影响。 居民Marc Pelletier愤怒地说:“我们在小径上已经没有阴凉了。这是大家常来散步的地方,我亲自数了97棵。” 来自蒙特利尔的游客Suzanne Lemire也在现场表示:“太可怕了,毫无道理。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享受大自然。” 疑为自家开阔湖景 居民挤爆市政会 不少市民怀疑,砍树是为了开阔豪宅的湖景。照片显示,截顶后的树木高度几乎与豪宅所处斜坡平齐,从湖上远望,就像专门为豪宅“开了一扇窗”。 居民Jacinthe Grondin说:“只要到湖上就能看出来,他好像给自己做了个巨大的落地窗。” 本周一晚的市政会议吸引了约100名居民到场,是平时的五倍之多,会议大部分问题都围绕这片小岛的树木事件。但市长Richard Burcombe仅回应称,事件“正在调查中”,公众可能还需等待几周才会有结论。 公关称合法 市政府许可存疑 博杜安和EGH公司的公关代表Justin Meloche表示,市政府已经发放了相关许可,整个操作旨在“树木维护”,并且全程透明、无违规行为。他还称,市政员工甚至在现场协助打开通往小岛的门,以便施工。 然而,他提供的许可证照片上仅标注了博杜安的私人土地,并未提及市政土地。 树艺师批评:这不是养护 是伪装砍伐 专业树艺师、Arbres Pro-Santé公司总裁Jean-François Cloutier看到被截顶的树木照片后,直呼“太糟糕了”。 “哪怕给我10万加元,我也不会做这种活儿。”他说。 Cloutier解释称这种操作是“伪装的砍伐”,因为它严重威胁树木存活:“病虫害和腐烂会很快入侵。原本20年后才需要砍掉的树,可能5年内就得砍掉。这不是树木养护。”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全新发行“恐龙硬币”!

    这枚新出的加拿大硬币让人想起《侏罗纪世界》 一枚全新的加拿大硬币刚刚推出,凭借其仿恐龙眼的设计,散发着浓厚的侏罗纪世界氛围。 如果你是硬币收藏爱好者或恐龙迷,这枚恐龙眼硬币一定会引起你的兴趣。这枚银币呈椭圆形,形状仿佛是Thanatotheristes的眼睛轮廓,这种恐龙在侏罗纪世界电影中也毫不违和。 侏罗纪世界 那么,这只恐龙与加拿大有什么关联呢? 化石遗骸在阿尔伯塔省博河沿岸的Foremost地层中被发现。根据皇家铸币局的说法,Thanatotheristes是已知的最古老加拿大霸王龙,也是当时的顶级掠食者。它在2020年获得了正式名称,寓意也很恰当,因为Thanatotheristes的意思是“死亡的收割者”。 这种霸王龙大约在8000万年前在北美地区活动,绝对让人感到畏惧,身长可达10米,体重可达2.5吨。作为顶级掠食者,它以如Colepiocephale和Xenoceratops等草食动物为猎物。 侏罗纪世界 这枚硬币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反面雕刻得像是恐龙的皮肤。仔细观察掠食者的眼睛,可以看到数百万年前恐龙漫游地球的场景。反射在恐龙凸面眼睛中的史前世界展现了其他Thanatotheristes穿行于白垩纪西加拿大的沼泽森林中。该硬币由加拿大古生物艺术家朱利乌斯·科托尼设计,并经过皇家泰瑞尔古生物博物馆进行准确性审核。 侏罗纪世界 想拥有这枚独特的加拿大历史纪念币吗? 这枚硬币的面值为20加元,零售价格为164.95加元。其尺寸为48毫米乘30.33毫米,采用99.99%的纯银制成。仅有8,500枚此款硬币可供销售,预计订单将于8月12日发货。 皇家铸币局今年推出了多个独特的设计,例如一枚带红珊瑚的金币、一枚全息硬币,以及一枚捕捉北极光的发光硬币。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雇主"不装了": 要求每周工作80小时!

    还记得几年前HR口中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吗?那个被无数 LinkedIn 帖子和企业文化挂在嘴边的“美好词汇”? 如今,它被无情宣判死亡。 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公司也不再掩饰这一点,反而在招聘广告里直接表明:我们要的是拼命三郎! 他们公开兜售的是竞争、牺牲和专注。而对于员工来说,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新的职场常态。 图源:51记者拍摄 加班成为常态:不拼=出局 过去,企业至少还会在台面上喊“平衡”。现在,他们直接撕掉伪装。例如吗,Shopify、Solace和Rilla等公司都在公开招聘里强调:长时间工作是常态,平衡不是。 Rilla的招聘广告上写着:“我们没有严格的工作政策,但我们倾向于每周工作60到80小时。”企业文化更直接:在纽约工作的员工可以获得租房补贴,以便住在办公室附近。其CEO已经连续8年没有休过假。 Shopify曾经宣扬“工作与生活平衡”,如今也在找能“跟上高压节奏”的产品经理。 Solace这个医疗平台更加直白:“如果你想要工作–生活平衡,这里不适合你。” 这类招聘广告直接筛选了人群——他们只要把高强度工作当作日常的员工。 至于科技巨头?Google、Microsoft、Amazon和Meta也不再玩“灵活办公”的温柔牌,纷纷强制员工返回办公室,并期望员工的工作时间远超“朝9晚6”。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甚至公开表示:“每周工作60小时,是生产力的最佳区间。” 在各行各业,英伟达CEO黄仁勋也说自己每周工作7天,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生活”界限,并直接将英伟达冲到4.2万亿美元市值归功于这种工作习惯。 为什么公司敢这样?答案很残酷 在加拿大,这类招聘广告可能触及《就业标准法》中对最长工作周和加班薪资的规定,无论员工是否“自愿”。即便是自愿的员工,也未必能长期承受这样的强度;雇主若提出这类要求,也面临残障索赔甚至因精神或身体崩溃而被指控疏忽的风险。 同时,还有社交媒体的舆论反噬,甚至可能遭到现任或前任员工的公开指责。 这些招聘信息筛选了他们想要招募的人。他们想要的是那些将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视为日常惯例的员工。 然而,回报远超这些风险,包括拥有一支更敬业、更高绩效的员工队伍,从而能用更少的员工创造更多的产出。这些招聘广告筛选掉了那些没有准备好迎接挑战的人,这样公司就可以避免日后的解雇麻烦。 而且,这些企业文化所带来的高绩效表现也使其客户有目共睹,从而创造了营销优势。但将这些要求和文化直接列在招聘信息中,本身就是对任何基于过度工作或不合理工作条件而提出的“变相解雇”索赔的一种辩护。这一点应该通过职位描述、绩效计划、年度评估和内部备忘录来加以强化。公司必须能够证明他们是透明的,并已披露了他们的期望。 如今的雇主已经“不装了”,你会接受每周60–80小时的工作来换取“高薪+高位”吗?还是宁愿保住生活平衡?
  • cover
    2星期前

    住房市场回归“新常态”!加拿大买家不再观望?

    随着加拿大央行再次维持利率不变,经济学家和房地产专家表示,当前住房市场的“新常态”其实越来越像新冠疫情爆发前的“老常态”。特朗普关税影响逐渐减弱,一些买家结束观望开始重返市场。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助理首席经济学家Robert Hogue说,“现在市场上供应更多,房源更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全国各地),整体正在回到疫情前的常态,”。 “实际上,情况可能比疫情前还要更常态化一点,因为买家现在有更多时间做决定。” 买家信心逐步恢复 Hogue指出,2025年初许多买家之所以观望,是由于美国即将实施或已实施的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但几个月过去,加拿大人的心态发生变化,“末日论”情绪减弱,使一些买家重返市场。 加拿大房地产协会(CREA)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全国6月房屋销量增长了2.8%,继5月增长3.5%之后持续回升。 不过,CREA高级经济学家Shaun Cathcart提醒称,尽管销售有所反弹(包括大多伦多地区自4月以来反弹了17.3%),但从全国来看,整体趋势仍是“5月销售情况的复刻”。 图源:51记者拍摄 长期乐观,但挑战依旧 Hogue表示,市场的积极情绪和信心增长对长期发展有利,尤其是RBC预计未来不会再有降息。 他说,“近几个月的回暖仍较为温和,更像是市场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除非在贸易方面出现重大利空消息,否则这种回升有望继续。” 购房者虽多,仍面临心理门槛 尽管对美关税和经济存在担忧,加拿大一些按揭经纪人仍表示,购房者正在陆续入市。 加拿大按揭经纪人协会大西洋分会主席Hannah Martens说,“我接触的每一个按揭经纪人都很忙,因为房价高、利率不理想,但人们还是在买房”。 “虽然我们现在的市场并不完美,我认为也永远不会有‘完美市场’,但如果人们准备好了,那就该入市。” 图源:51记者拍摄 心理预期与市场现实的错位 安省持牌按揭经纪Mary Sialtsis表示,即使一些人有购买能力,也因心理预期难以入市。她说,“我们仍面临负担能力问题,但我认为即便是有能力的人,他们也没采取行动。他们需要临门一脚”。 “或许真的需要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这种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我现在确实有一些买家在看房,但就是不愿意出价。” 她补充道,买家和卖家都需要调整心理预期。 她说,“有些买家还在等所谓的‘更好交易’,但这已经变得不现实了,而对于卖家,他们确实需要根据邻里的实际成交价调整期望——我相信他们的地产经纪人也已经在提醒他们。” 利率不会回到疫情时的超低点 对于那些希望利率回到疫情时期超低水平的加拿大人,这可能不现实。但皇家地产(Royal LePage)研究传播总监Anne-Elise C. Allegritti认为,人们似乎也逐渐接受了现实。 她说,“我认为加拿大人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利率水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利率可能还会小幅下降,但没人再指望回到疫情期间的超低利率,这是件好事”。 “我们曾经历过一个极端,现在这看起来像另一个极端,其实这更像是市场的回归和平衡。”
  • cover
    2星期前

    荒谬!卡尼计划5个月内对燃油车强征$2万税!

    加拿大燃油车将会被征收2万加元的税?这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确实有所依据... 最近,保守党领袖Pierre Poilievre在社交媒体上宣称:“卡尼计划在五个月内对燃油车征收2万加元的税,并在十年内禁止所有燃油汽车。 这项自由党提出的电动车强制规定简直荒谬至极,这关乎意识形态和政府的控制手段。 废除卡尼的电动车强制规定,让司机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保守党官网也显示,Pierre立志立即废除“卡尼税”,该税项规定从明年起,对燃油汽车征收2万加元的税款。 此前,Pierre已宣布计划取消加拿大制造汽车的消费税(GST),以使这些汽车更适合作为辛勤工作的家庭的购车选择。 保守党网站上写道:“保守党将全力支持加拿大汽车业,保留现有的所有支持措施,包括针对汽车产业链的环保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属于我们的技术而非税收政策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将遵守所有与电动汽车和电池工厂建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现有协议,这样我们就能在加拿大生产更多各类汽车,并让我们的汽车工人继续工作。 我们还将对加拿大制造的车辆降低消费税,只要美国的关税政策仍然生效。 此外,我们还将设立‘留住加拿大工人基金’,以保护那些直接受到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的汽车工人的工作岗位。” Pierre还表示:“卡尼税是对加拿大工人和家庭的攻击,它会使汽车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奥沙瓦和温莎的工厂倒闭,并将数以千计的优质加拿大工作岗位转移到美国,这完全符合特朗普的初衷。” Pierre的说法是,在卡尼自由党执政期间,从2026年起,将对可销售的燃油汽车数量进行限制。 那些超出自由党设定的限额销售的制造商,每辆车将被征收2万加元的税款。 Pierre认为,这笔费用必然会转嫁给加拿大民众,从而使汽车价格进一步上涨。 “在十年内,自由党还将更进一步,全面禁止燃油汽车的销售。 自由党针对加拿大人的最新汽车税与民众的生活状况相去甚远,加拿大汽车协会发现,电动汽车在零下7摄氏度至零下15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中,电池寿命会减少多达40%。 而像温尼伯和Thunder Bay这样的城市,冬季气温是很低的,但卡尼却更热衷于意识形态上的斗争,而非关注加拿大民众的日常实际生活状况。 自由党的执政将对我们的汽车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将给奥沙瓦和温莎的工厂带来压力,并导致数以千计的高薪工作岗位转移到美国,正如特朗普所期望的那样。 《加拿大经济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自由党的这一政策得以实施,将会有38,000个汽车行业的岗位被裁减,同时汽车行业的损失总额将高达1,387亿加元。” Pierre表示:“我对电动汽车本身并无异议,如果你想要一辆,那就去买吧,但一定要是加拿大制造的!而且政府不应强制推广这类车辆。 新一届保守党政府将让你重新掌握主动权,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家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车型——燃油车、混合动力车或者电动汽车,让选择变得多样化。” 那么Pierre的说法属实吗?事实上,卡尼并没有出台有关“每辆燃油车罚2万加元”的政策,这仅仅只是保守党对卡尼零排放车辆销售标准(ZEV Mandate)政策的政治解读。 零排放车辆销售标准(ZEV Mandate)规定,从2026年起,所销售的轻型车辆(包括轿车、SUV 和卡车)中,必须有至少20%为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100%。 如果制造商未达标,那么就将面临“处罚”,每缺一个积分就是2万加元,而每个积分大致相当于一辆电动车。 也就是说,如果所销售的电动车没有达标,那么每多卖出一辆燃油车,车企可能会遭受约2万加元的罚金损失。 至于这个损失最终是否由消费者承担,那就要看制造商的意愿和政策了。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超三成55至64岁女性没存够养老金!

    68岁的退休教师乔安妮·利夫利(Joanne Lively)并非出生在一个讲理财的家庭,也未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过正式的金融教育。 然而,凭借自学与稳健的理财习惯,这位居住在伯灵顿的女性积攒下足够养老金,于65岁顺利退休。她表示,金融知识对女性而言“极为重要”,更是实现经济独立的关键。 图源:51网记者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利夫利的故事凸显了一个更广泛的现实:女性在退休准备方面普遍落后于男性。安省市政雇员退休金计划(OMERS)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未退休的安省成年人在过去一年内没有为退休储蓄,而女性在规划和信心方面均低于男性。数据显示,仅34%的未退休女性开始规划退休,男性则为44%。 另一项由安省医疗保健养老金计划(HOOPP)进行的全国性调查也发现,55至64岁女性中,有36%没有任何退休储蓄,而男性为22%。 专家指出,性别工资差距、职场不平等和社会角色期望构成了女性退休储蓄劣势的制度性根源。《粉红税》一书作者罗根(Janine Rogan)表示,女性往往较晚接触理财知识,这与历史上的金融不平等密不可分——直到几十年前,女性甚至无法在没有丈夫签字的情况下开设银行账户。 据悉,所谓“粉红税”,意指女性在购买同类产品和服务时所需支付更高成本,加剧了可支配收入与储蓄能力的差距。对女性来说,这是一项隐形的负担,亦会影响退休储蓄。 此外,女性普遍承担更多家庭照护责任,例如照顾年幼子女或年迈父母,这不仅影响她们的收入,也减少了养老金缴费时间。金融顾问比安卡·汤姆森指出,许多女性因照护责任转为兼职工作,进一步拉大退休金差距。 “退休储蓄是基于你一生的收入。如果男性挣得更多、缴得更多,他们退休时就能领得更多,”罗根说,“这个差距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女性在统计上比男性平均多活4到5年,这意味着她们需要为更长时间的退休生活做好财务准备。尽管如此,大多数女性的储蓄与预期寿命之间并不匹配,导致许多人在晚年面临经济不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根强调了“交叉性”的重要性。她指出,弱势群体、有色人种女性和残疾女性往往收入更低、资产更少,更容易受到多重边缘化影响。 “有些日子,我真的感到沮丧,”她说,“整个系统需要被重新审视,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变革的一部分。” 从25元起步:实践中的理财智慧 尽管面对重重挑战,利夫利的经验证明,女性完全可以实现退休财务自由。她在30岁出头时开始向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每周定投25元,并坚持了几十年。“最重要的建议就是:越早开始越好,而且要设定自动存款机制,”她说,“哪怕是小额储蓄,时间久了也能累积成财富。” 她鼓励年轻女性利用雇主提供的RRSP配比缴费,“这基本等同于免费拿钱。”同时,她也强调免税储蓄账户(TFSA)在长期投资中的作用。“如果你从2009年开始投资,到2025年可以累计缴纳10.2万加元。如果你坚持30年、年化收益率为8%,账户可能增长到百万级别。” 罗根则提醒,TFSA中的资金提取是免税的,这在退休时有巨大优势,尤其可避免因提取RRSP资金而进入更高的税阶。 利夫利通过阅读个人理财书籍建立了自己的退休规划观念。她也关注金融专家社交媒体内容,持续汲取知识。 “知识带来自信,”比安卡·汤姆森表示,“女性可以从书籍、课程和金融顾问中获取重要信息。重要的是采取主动,而不是等待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罗根开设了专为女性设计的课程,帮助她们建立六位数的投资组合,强调“女性必须夺回控制权”。她说,即使是每月25加元起步,也能积少成多。 罗根指出,许多女性因为“没有早点开始”而陷入羞愧感。“但你是在当时最好的知识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她说,“当你了解得更多,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利夫利在退休前使用养老金计算器评估自己的未来,并决定偶尔做代课老师,以便既有收入补贴,又不会牺牲退休生活。她说:“我母亲已经101岁了,所以我知道自己需要做好长寿的准备。” 如今,她享受旅行、阅读和自我探索的生活,还计划参与国际房屋交换和终身学习课程。“我过得很开心。”她说。 加拿大政府网站提供多种计算工具,可帮助你预估CPP和OAS可得金额,规划目标收入。此外,选择一位全面关注你的财务与个人福祉的金融顾问,也是确保退休生活质量的关键。 Next Chapter生活方式顾问公司联合创始人苏珊·拉特雷穆瓦尔提醒:“退休的幸福,不止关乎金钱,更关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 cover
    2星期前

    买房换护照!加拿大人也在选第二国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开始通过房地产投资来获取第二本护照,而这一趋势并非源自更便捷的签证通行权,而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增加灵活性并确保未来安全。 这一现象尤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体现。 加勒比海五国成为新热点 随着全球公民投资计划(CBI)的兴起,圣基茨和尼维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圣卢西亚和格林纳达等国开始不再单纯依靠其无尽的海滩景观来吸引投资者。相反,通过房地产投资或捐款换取公民身份的做法逐渐流行,成为这些国家的新兴经济来源。 房地产投资的吸引力根据彭博社的报道,Latitude Consultancy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梅杰(Eric Major)在接受CTVNews.ca采访时表示,加勒比海的公民投资计划首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圣基茨和尼维斯,并且这些计划已经发展成熟,成为获取第二国籍的途径之一。申请人通常可以选择投资政府批准的房地产或向国家基金捐款,以获得该国的国籍。“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房地产投资这一途径”,梅杰说道,“实际上,这些地方是他们愿意花时间待的地方”。他补充道,房地产投资提供了一个既能获得国籍,又能享受当地生活的双重好处。申请过程:严格的审查与透明度虽然购买第二国籍的想法曾经受到质疑,梅杰表示,这些计划对于一些小岛屿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公民投资计划所带来的收入占到这些国家GDP的50%左右”。他说。对于大多数申请者而言,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护照使他们能够享受更广泛的签证免签待遇。梅杰指出,加勒比海的护照可以让持有者免签进入150多个国家,包括欧盟、英国和新加坡,这对来自签证较差国家的人尤其具有吸引力。然而,加拿大人的需求则有所不同,“加拿大人已经拥有强大的护照”,梅杰解释道,“他们选择申请第二国籍的动机通常有三种:提升生活质量、税务规划,或者是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应急计划”。加拿大家庭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加勒比海地区提供公民投资计划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家庭希望寻找一种不同于传统度假地的度假天堂。许多加拿大人开始青睐这些东加勒比地区的国家,而不再局限于佛罗里达或古巴等传统热门目的地。“很多加拿大人和美国人正在寻求获取另一国籍”,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公民投资律师詹妮弗·哈丁-马林(Jennifer Harding-Marlin)表示,“这些东加勒比国家逐渐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双重国籍的法律便利对于考虑参与加勒比海CBI计划的加拿大人来说,持有多本护照并不涉及任何法律障碍。事实上,加拿大法律允许双重国籍和多重国籍,而不设限制。梅杰表示,联邦政府并不限制公民能够获得多少个国籍,这也使得加勒比五国的投资移民计划对加拿大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提升生活质量、拥有海外度假屋或在不确定时期寻求后备计划的人来说。不过,加拿大政府会关注税务问题。梅杰指出:“拥有护照并不意味着你会自动成为税务居民。真正决定我是否需要在加拿大交税的是我在国内停留的时间,通常是六个月以上”。加拿大全面关注税务合规如果加拿大公民在国内保留银行账户、驾驶执照或其他个人联系,可能会引起联邦政府的关注。梅杰提醒,加拿大人需要特别注意税务合规问题。新规:加勒比海国家对“公民身份”提出新要求根据东加勒比公民投资监管机构(ECCIRA)的新草案,成功获得公民身份的申请人将在获得国籍后的五年内,需在该国至少停留30天。如果没有合法理由未能满足这一要求,国家有权罚款,最高罚款金额可达投资额的10%,并可能启动撤销护照的程序。加拿大是否会重启投资移民计划?梅杰表示,加拿大应该考虑重新推出基于投资的公民身份计划,“在如今的签证世界里,包括护照、黄金签证和投资签证,很多国家的公民投资计划正在不断发展”。他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够重新启动曾经被废除的投资移民计划。该计划原本允许富裕的个人通过重大经济投资获得永久居民身份,但在2014年被上一届政府废止。梅杰认为,随着地缘政治格局、贸易紧张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变化,重新启动这一计划可能会受到越来越多加拿大人的关注。未来展望:加拿大如何从中获益哈丁-马林表示,公民投资计划能够为国家带来可观的收入,吸引富裕的个人、企业主及各行业专家。如果加拿大能够借鉴其他国家在此领域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获得类似的经济利益。随着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专家们认为,加拿大不妨重新审视这一移民渠道,以增强其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吸引力。  
  • cover
    2星期前

    极端天气房屋保险覆盖哪些风险?记住关键细节

    随着加拿大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日益常态化,龙卷风、山洪与雷暴等极端气候事件也愈加频繁。保险行业数据公司CatIQ表示,2023年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了创纪录的80亿加元保险损失,凸显出家庭财产保险在当前气候环境下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CTV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专家提醒,加拿大大多数居民都拥有标准的房屋或汽车保险,但面对风暴、洪水等极端情况,仍有不少细节容易被忽视。以下是几种常见灾情下的保险处理方式: 邻居的树倒在你家房产上:谁赔? 如果暴风雨中邻居家的树倒塌并砸中你的房屋或财产,加拿大保险局(IBC)全国总监德普鲁伊斯(Rob de Pruis)建议你应第一时间联系自己的保险公司。 即便树是邻居家的,也不代表对方一定需要负责。若事故纯属极端天气导致,通常由受损房主自己的保单承担。但如果邻居明知树木早已腐烂、倾斜而不处理,或砍树操作不当,造成事故,他们可能被判定存在疏忽并需赔偿。 另外,保险通常会覆盖倒树清理费用。保险费率比较网站Ratehub.ca副总裁马特·汉兹(Matt Hands)建议定期检查自家树木和周边风险隐患,以防万一。 树倒在你的车上:需有“全险”才能理赔 若倒下的树砸中了你的汽车,车辆损坏赔偿需依赖你是否购买了“综合险”或“全险”(comprehensive or all-perils coverage)。 德普鲁伊斯指出,这类保障并不属于强制汽车保险的一部分,若只购买基本险将无法获得赔偿。 风暴损坏围栏、车库或烧烤架:保险通常涵盖 标准房屋保险通常涵盖以下四大内容: 主建筑(房屋本身) 独立结构(如凉亭、车库、围栏等) 房屋内外物品(如户外家具、烧烤架) 临时生活费用(如房屋无法居住时的住宿支出) 德普鲁伊斯表示,围栏可被视为附属结构或独立建筑,具体取决于其布局和与主屋的连接方式。保险公司通常按“重置成本”赔偿,而非折旧后价值,即使围栏已有十年历史,若遭破坏,赔偿的也是新建费用。 水损:并非全都在保单范围内 许多房主误以为所有水灾都包含在标准保险内。实际上: 涵盖范围:如水管爆裂、水龙头漏水、热水器故障等人为事故造成的水损。 不涵盖范围:如地面积水、河流或湖泊泛滥、水倒灌等自然灾害,需额外购买“下水道倒灌险”和“地面积水险”。 德普鲁伊斯建议安装排水装置,将落水管引导远离地基,并定期检查地势是否有向房屋倾斜的现象,以减少地下室渗水风险。 在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加拿大家庭亟需重新审视自身的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在风暴或水患来袭时不至于措手不及。保险专家建议定期与保险顾问沟通,更新保单条款,并针对具体风险投保附加项目。 毕竟,真正的防护,从了解保单开始。
  • cover
    2星期前

    关税再抢钱!电脑衣服酒类涨价潮来袭

    特朗普最新一波关税即将于8月7日生效,企业即使试图负担部分成本,但仍可能转嫁给消费者,其中电脑、电子产品、手表、服饰、鞋子及酒类等大宗进口品的价格最有可能推升。 特朗普7月31日公布新对等关税,近70国面临10%到41%不等的税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列出可能因这波大规模关税上调而变得更贵的商品。CNN指出,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今年6月的电脑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近5%。 电子产品短期内涨价18.2%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算,特朗普新一波关税如果无限期实施,可能导致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价格短期内(从现在起的2到3年)上涨18.2%,长期(3到10年内)上涨7.7%。 一如电子产品,美国也大量进口服饰,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计,服饰短期价格可能上涨37.5%,长期可能上涨17.4%。 服饰价格或上调37.5% 此外,手表是瑞士对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去年瑞士向美国出口手表的总额即超过40亿美元,而瑞士将面临39%的关税。 越南和印尼是主要鞋类生产国,下周起,这2个国家的关税起码为19%。 根据美国葡萄酒和烈酒批发商协会(WSWA)数据,进口葡萄酒和烈酒占美国酒类市场总销售额的35%。欧盟是葡萄酒、威士忌和伏特加等酒精饮料的主要供应方,7日将面临15%的关税。 家具玩具势加价 越南是美国进口家具的最大来源国,其次是中国。中、越同时也是向美国出口玩具的前两大国。关税阴影下,中国玩具品牌商早已示警价格将上涨;而美国对越南商品征收的更高关税,也可能成为新的压力点。 由于企业已预期关税将上涨,许多厂商花费数月囤货,迄今尚未将关税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 cover
    2星期前

    温哥华“骄傲游”今年赞助费暴减!卡尼现身!

    文件- 温哥华骄傲游行。(CityNews 图片) 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于周日出席了温哥华的骄傲庆典。 他在群众中走动,向大家挥手。 卡尼表示:“这是骄傲的节日,是一次庆祝,展现了我们国家的伟大。”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其中。” 活动组织者预计,今年的活动将吸引10万人参加,其中包括年度骄傲游行和庆祝活动。 据City news报道,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8月3日在会见BC省长尹大卫和温哥华港官员后,参加了温哥华的骄傲庆祝活动。 他跟随骄傲游行队伍行进了大约一公里。 卡尼受到了沿途人行道两旁游行人群的热烈欢呼,他多次曲折地穿过街道与支持者见面打招呼,保镖紧随其后。 温哥华警察局当天加强活动周边的安保。 今年的游行正值温哥华骄傲协会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与前几年相比,赞助商数量有所减少。 董事会秘书摩根·奥格尔 (Morgane Oger) 称,赞助商去年为该活动投入了约 90 万元。 今年,这一数字已降至约50万元。 奥格说:“温哥华骄傲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协会,受商业现实的约束,比如我们必须有保险,必须有经营许可证,必须依靠拨款来举办活动。” “如果我们只能筹集到一半的资金,我们的预算也会只有一半,但如果城市成本没有灵活性,如果成本不随着我们的支出而下降,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无法开展工作。” 奥格尔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赞助额为何大幅下降,但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 她说,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反 DEI(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情绪日益高涨,这种情绪也可能蔓延到加拿大。 她说:“有报道称,美国政府承包商面临压力,不得参与股权相关活动或赞助。” 去年,时任总理贾斯汀·特鲁多也出席了此次活动,与人群握手并自拍。
  • cover
    2星期前

    关税重压!加拿大经济为何还有些“韧性”?

    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度挥动关税大棒,对加拿大商品加征35%关税,加上此前针对钢铁、铝、汽车和铜等产品的重税,加拿大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韧性。不过,经济学家和央行警告,尽管短期未现崩盘迹象,长远来看,增长潜力已受到实质性压制。 图源:51记者拍摄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加拿大央行行长麦克勒姆(Tiff Macklem)上周表示,加拿大经济“有一定韧性”(resilience),能够在面对日益升级的美方关税压力下保持稳定。但他也坦言,这种压力正在对企业信心、投资和出口带来实质性影响。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上周四公布的数据,尽管4月和5月的GDP略有下滑,但6月预计实现反弹,若预估准确,第二季度整体经济将实现零增长。TD银行经济学家厄科拉奥(Marc Ercolao)指出,这种表现“出乎意料地强劲”,比许多机构数月前预测的大幅下滑情形要乐观得多。 “我们避免了最糟糕的情况,”厄科拉奥说。 数据显示,加拿大经济过去六个月基本停滞。制造业和运输等出口导向行业受到重创,而服务业则保持相对稳健。尽管失业率升至近7%,就业市场在非贸易敏感行业仍显示出一定活力。 加拿大央行本月维持基准利率在2.75%不变,为连续第三次按兵不动。分析认为,如果央行认为关税对经济构成更大风险,可能已考虑降息。 在经济应对方面,联邦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支持计划,帮助受关税影响的行业工人,并加快国防和基础设施支出,以刺激经济。 尽管如此,麦克勒姆承认,即使关税维持现状,加拿大经济的“增长路径将永久性下移”。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若目前的关税结构持续存在,2025至2026年期间的年增长率将比无关税情境下低约0.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满银(BMO)首席经济学家波特(Doug Porter)认为,新一轮35%关税的实际影响可能低于预期,因为许多出口商品仍享有《美加墨协定》(CUSMA)下的豁免。BMO估算,目前实际关税水平仅约为7%,略高于此前的6%。 不过,波特警告,35%的关税可能成为2026年《CUSMA》重新谈判时的“谈判筹码”。若新协议未能达成,该税率或将全面生效,带来更深远冲击。 央行还列出更严峻的“关税升级”情境——如果美国取消加拿大在《CUSMA》下的豁免并同步提高全球关税,加拿大GDP到2027年将进一步下滑1.25%。波特称,这虽“肯定严重”,但“尚非灾难性”。 前文提到的TD经济学家厄科拉奥总结道,尽管早前对关税带来的打击充满担忧,但由于美方政策节奏断断续续,加方企业获得了调整时间。“这为我们争取了缓冲空间,减轻了冲击。” 不过,他也提醒,“这场关税战还远未结束。”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多位省长呼吁扩大移民权限!遭反对!

    随着各省面临不断增长的劳动力短缺和服务压力,加拿大多位省长正要求在移民事务上获得更多控制权,包括签发工作许可和定向引进技术移民。 对此,本国移民政策专家警告:在移民政策上,加拿大不需要碎片化的“各自为政”,而真正需要的是一场全国范围、以证据为基础的移民体系全面改革,以重建公众信任和政策连贯性。 图源:51记者拍摄 据本地英文媒体CP24报道:在安省亨茨维尔举行的省长会议上,各省和地区领导人一致呼吁提高经济类移民配额,并希望扩大自身在移民决策中的话语权。安省省长道格·福特(Doug Ford)表示,他不主张完全地方化移民系统,但希望安省能享有类似魁北克的自主权。 魁北克拥有独立的移民筛选机制,并将法语能力作为一项核心标准。其他省份则希望在各自面临的现实挑战下,拥有相应的工具。安省移民厅长皮奇尼(David Piccini)也强调,寻求庇护者数量激增已对该省社会服务体系构成压力,渥太华应提供更多财政支持。 萨省移民部长雷特(Jim Reiter)则明确表示,各省不应再被视为“利益相关者”,而是“合作伙伴”,在移民决策中拥有实质影响。他呼吁恢复被削减的省提名计划(PNP)名额,并指出当前3600个名额中有四分之三被迫分配给临时工人,严重限制了该省在其他关键领域的提名能力。 “我们正在萨斯卡通郊外建造全球最大钾矿,每次与必和必拓集团(BHP)开会时,对方都会提到技工短缺问题。当前移民配额限制,正在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雷特说。 各省的诉求,反映出加拿大现行移民政策的不足。正如本国移民政策专家、退休学者特雷比尔科克(Michael Trebilcock)批评:“许多现行政策都是在缺乏系统评估的情况下仓促制定的……这些政策普遍缺乏研究依据。” 然而,尽管省府的诉求合情合理,但专家也指出,加拿大移民体系的核心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战略审查。 前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官员尼内特·凯利(Ninette Kelley)表示,过去20年各省获得了更多移民权限,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从未接受全面评估。“各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人才,但政策效果的长期影响,我们并未真正了解。” 她和特雷比尔科克都认为,应尽快启动一场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移民体系审查,而不是继续依赖对热点问题的“片段式回应”——如近期对国际学生和临时劳工的限制措施。 “民意调查显示,加拿大人对移民的支持正在下降,这令人担忧,”特雷比尔科克指出,“我们必须开展一场公开对话,基于证据而非情绪来重建公众信任。” 专家强调,在住房、医疗系统已面临巨大压力的当下,联邦、省、市各级政府必须共同协作,才能有效安置和服务新增移民。 “我们需要协调设定移民配额,并同步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策,”凯利说,“没有这种跨级合作,移民政策就难以为继。” 同时,特雷比尔科克建议,各省可推动简化海外资质认证流程,帮助移民更快进入本地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在医疗和法律等高需求领域。 随着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国际局势动荡,加拿大移民体系正面临转型关键期。各方普遍认为,现在是展开深度改革对话、重构移民愿景的恰当时机——否则,碎片化的政策和不断下滑的民意支持,恐将动摇这一国家核心制度的基础。
  • cover
    2星期前

    收入骤减$6万! "老夫少妻"想回国养老!专家摇头

    在多伦多生活51年的詹姆斯(James)和亚裔妻子阮(Nguyen)原本无忧无虑,直到一场政策变动,让他们的人生计划被彻底打乱。失业、养老金、跨国搬迁、30岁年龄差…这对跨国夫妻,正面临一场关乎余生的大抉择。 从年入6万到失业,搬回越南成选项? 詹姆斯72岁,阮46岁,两人结婚7年。阮在多伦多担任大学讲师,年薪6万加元。 然而,一切在联邦政府大幅削减国际学生签证数量后发生了改变:阮因裁员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每年6万加元的收入。全家收入骤减。 如今,这对夫妻正在考虑是否搬回阮的家乡——越南,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他们相信靠詹姆斯的退休储蓄和养老金在那里可以更舒适地生活。 图源:Gigi Suhanic/National Post photo illustration 詹姆斯(自主管理投资者)的财务状况: 储蓄 40 万加元,其中 20 万是高增长股票,14 万分散在免税储蓄账户(TFSA)和注册退休收入基金(RRIF)中。还有 6 万加元在投资交易账户。 雇主退休基金20万(跟随S&P 500) 每月收入:约4,470加元(CPP+OAS+养老金+RRIF提取) 每月支出:约4,291加元(包括2,000 租金+741人寿、疾病保险) 阮的存款约为4万加元。 詹姆斯盘算:“我们可以用 16 万到 18 万在胡志明市买一套两居室公寓。” 但他们更希望留在多伦多,但前提是这些储蓄能继续增长,并能保证阮在詹姆斯去世后仍然有体面的生活。 他们还面临一系列问题:搬到越南后,詹姆斯的加拿大养老金(CPP)、老年金(OAS)和雇主养老金会怎样?是否会面临非居民预扣税?需要缴多少?他们买的人寿保险在越南还有效吗? 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詹姆斯也在想是否该从增长型股票转向分红股:“我不希望资产贬值。我每年从RRIF提取大约6%,希望资本能至少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这样10年或20 后我去世时,留给我妻子的资产还能维持。” 专家:看似生活成本更低,实则风险重重 渥太华退休规划师Eliott Einarson 示,搬去越南生活成本更低,这确实有吸引力,但未必能解决他们的财务问题。 “第一步是请跨境税务专家确认搬到海外后的收入税率,以及是否会损失 OAS 等福利,”Einarson说。“了解这些后,再做退休计划,才能评估不同方案的财务影响。” 他建议詹姆斯向自己RRIF所在的金融机构或保险顾问申请详细的退休规划,并确认长期护理保险是否在海外有效、海外护理设施条件如何。 Einarson还提醒了更多风险:搬出加拿大可能失去的医疗和社会服务福利、税率变化、养老金换汇的汇率风险,以及搬迁本身的成本。他提出关键问题:“如果詹姆斯出事,CPP和养老金减少甚至取消,阮的未来怎么办?” 卖掉投资去越南买房,真的划算吗? 乍一看,去越南生活似乎便宜,但这对夫妻在加拿大没有房产可卖来补贴购房。如果他们在越南花16万到18万买公寓,几乎要用掉所有非注册投资和存款。 Einarson说:“这样一来,詹姆斯只剩下27万加元的注册投资可以提取,加上雇主养老金和CPP,税前月收入约3,800加元。” 他提醒,必须考虑“万一”场景:如果RRIF投资表现不佳?如果随着年龄增长,RRIF强制提取比例提高而资金耗尽,留不下任何资产给阮怎么办?如果他们用掉其他资本买房,遇到紧急支出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两人相差近30岁,詹姆斯去世后,阮可能还有30到50年的退休生活需要依靠这些收入。而一旦阮不在加拿大工作,她将失去继续累积CPP的机会,也可能丧失未来领取OAS的资格。 留在多伦多,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Einarson认为留在多伦多可能是最稳妥的方案。两人月支出约4,300加元,而詹姆斯月收入4,470加元,“如果留在加拿大,可以把TFSA和非注册资金继续投资,用阮的4万加元存款补短缺,直到她找到工作。” 不过,他也提醒詹姆斯降低期望:“想在取出6%收益的同时,还让资产每年复合增长12%,并降低风险,这目标可能不现实。转向分红股可以增加稳定性,但应该只是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 Einarson还建议詹姆斯利用非注册账户和TFSA来对冲RRIF最低提取比例不断上升的影响,并每年有余钱时优先补充TFSA。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在高成本的多伦多苦撑,还是去低成本国家养老?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亚裔女子带娃住民宿,天花板塌了!

    前一阵,渥太华女子Victoria Nguyen带着小儿子去Kitchener看望他的曾祖父母。 出于方便考虑,Victoria在Airbnb上租了一套民宿。 Victoria表示,在她抵达之前一周,她就已得知天花板曾遭受过水损。 房东是这样描述的:“厨房天花板上有一个小的凸起部分,略微向外鼓出了一些。” 房东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天花板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完全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 可是当Victoria的哥哥和父亲到达这家Airbnb民宿的时候,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还给Victoria发了一张现场的照片。 “照片中的房顶是倾斜的,就像天花板下垂了一样。” 当她亲眼看到这一幕时,更是觉得匪夷所思。 “我望着天花板,心里想着:‘天哪,这东西看起来随时都可能会掉下来。’” 就这样,当他们在租住的房子里住了三天之后,发生了始料未及的事情,一大块天花板直接掉落了。 “这一切就发生在我眼前,当时我正在给孩子喂奶。 突然之间,毫无预兆地,天花板就塌了下来,声音很大,出乎意料地大,石膏板掉了下来,差点砸到我父亲。” Victoria说,要是当时那个区域有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和我儿子整个上午都在这个区域,所以要是他出了什么事,我简直无法想象。” 之后,Victoria试图联系房东,告知他天花板坍塌的情况,但都没能联系上。 最后,她还是直接联系了Airbnb平台,该平台为她提供了30%的退款。 Victoria表示,她讲述自己的经历是出于想要警示他人的目的。 “我认为Airbnb应当对客人的安全状况设定更高的标准,并对这类事件给予更严肃的对待。所幸的是,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 事后,记者联系到Airbnb,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这套Kitchener的出租房源已被暂停,直到房东确认天花板问题已得到解决。 Airbnb还表示,Victoria将获得全额退款。  
  • cover
    2星期前

    真惨! 女子吓唬一下加拿大鹅, 被判罚$300!

    温尼伯一名女子因为在朋友家楼下,被一只加拿大鹅挡住了路,就朝它扔东西,结果被罚了300加元。   要知道,这种鹅是受加拿大联邦法律保护的,骚扰它是违法的。   图源:Wikipedia   这位20岁的女子后来在法庭上认了罪。她被拍到朝一只正在筑巢的鹅扔了一瓶皮革清洁剂,还有一个路锥,想把它吓跑。   “我只是……只是想吓唬它一下,”她上个月在温尼伯的一次庭审中,对法官凯利·莫尔(Kelly Moar)这么说。   莫尔法官问她:“所以你承认,当天你就是这么做的?你现在知道它们是受保护的动物了吗?”   “现在知道了,”她说。当时她妈妈也坐在她身边陪着。   图源:ChatGPT生成的示意图   这件事,其实也反映了加拿大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是怎么运作的。有位专门研究动物法律的专家V·维多利亚·施罗夫(V. Victoria Shroff)说,虽然这种案子不多见,但像人和动物发生冲突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挺常见的,只是大部分时候没人看到。   “这次只是刚好有人看见,还拍了视频,”施罗夫说。她在温哥华的Shroff动物法律事务所工作,同时在UBC大学的法学院教书。   “现在每个人手机里都有摄像头,大家都在拍。你以为没人看到,其实有人在看。”   “不知道是犯法的”?——没用,照样罚!   法庭上说,这个案件的调查是从2024年5月8日开始的。当时环境部门接到举报,说前一天有人在温尼伯亨德森公路(Henderson Highway)附近骚扰一只正在筑巢的鹅。   执法人员根据举报查到了现场的一辆车,然后联系了车主。车主说,当天是他女儿在开车。他女儿也承认了骚扰那只鹅的行为,但她说自己当时情绪不太好,因为刚知道自己怀孕。   虽然原本这张罚单上写的是730加元的罚款,法官考虑她的情况后,把金额降到了300元。   联邦的检察官琼·施密特(Joan Schmidt)说,考虑到具体情况,她认为减轻处罚是合理的。但她也强调,这个罚款还是要让大家明白:虽然有时候加拿大鹅确实挺烦人的,尤其是在筑巢时可能会很凶,但它们在加拿大是受到保护的动物,我们必须想办法避开它们。     施罗夫律师表示,其实这种情况本质上就是“人觉得自己有权利”,以及“不了解法律”。   “有时候人们一看到野生动物,就觉得‘我先来的,它挡了我,我有权利处理它。’”   “很多人事后才说,‘我不知道这是犯法的。’但问题是——不知道也不行。法律就是法律。”   还有哪些事不能干?罚多少钱?   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之前发过一些通告,让大家了解哪些行为会被起诉,罚款可能有多高。有时候几千块,有时候甚至能超过100万加元。   比如去年在魁北克,有两个人在处理土堆的时候,把燕子的鸟巢给毁了。一个人被罚6万加元,另一个人被罚了5千加元。   再比如2019年,阿尔伯塔省一家石油公司因让30只蓝鹭暴露在沥青中死亡,被罚了177.5万加元。   在曼尼托巴,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官员主要用这条法律来管打猎的问题,比如:没有打鸟许可证,或者打的鸟超过规定数量。其他比较少见但也会被罚的行为包括:捡鸟蛋吃、捡活鸟回家养(很多人以为是孤儿鸟)、或者拿鸟的标本、羽毛去卖。   政府工作人员说,这类案件他们每年大概会处理3到6起。   与此同时,环境与气候变化部表示,2023年他们在全国一共依据这部法律提出了34项正式指控,这里面还不包括那些只是被警告、开罚单、或者交了罚款了事的情况。   他们还提醒说,如果有人遇到鸟类引发的问题,应该联系加拿大野生动物服务处,或者相关的动物执法单位,寻求专业的建议,而不是自己处理。   这条“候鸟法”其实是很早以前就制定的。那时候加拿大鹅数量非常少,政府花了很多钱才把它们养回来。   虽然现在鹅越来越多了,但政府也警告说——如果取消保护措施,数量很快就可能又掉下去。  
  • «
  • 6
  • 7
  • 8
  • 9
  • 10
  •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 封面
    买在高点的加拿大房主,何去何从?
  • 封面
    报税撒谎要出事! CRA拟推新规罚款+坐牢!
  • 封面
    突发! 加航罢工结束!部分航班今日复飞!
  • 封面
    大反转!印度男子移民欺诈案永久中止审理!
  • 封面
    加拿大刚刚发布严重旅行警告!慎去此地!
  • 封面
    37岁女子从不吸烟,却确诊肺癌末期!
  • 封面
    7月通胀降至1.7%,但食品通胀加速!降息没戏!
  • 封面
    枪手家人欢呼!加拿大致命枪案16岁疑犯认罪被放
  • 封面
    不去美国到加国东海岸度假?得花多少钱
  • 封面
    加拿大境内航班票价为啥这么贵?
  • 封面
    加拿大邮政前员工曝光“假投递”内幕!
  • 封面
    罚款、坐牢?加航空乘人员无视复工令后果严重!
Contact Vansky
Tel: (604)269-8468, (604)537-9766
Location: 258 - 5701 Granville St, Vancouver, BC V6M 4J7


微信客服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1999 - vansky.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