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至加拿大官员、下至普通民众,大家对口罩的看法似乎都变成了认可和接受。连一直对戴口罩持反对意见的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也改变口风,用词已经从“个人选择自由”变为“应该佩戴”。
加拿大“网红”总理小土豆更是起表率作用,这几天每每有露脸的机会,总是戴着口罩,而一众议员们也追随其脚步。
更别说连奢侈品牌都开始涉足口罩产业,纷纷转手做口罩。
路易威登LV
加拿大休闲品牌Roots
美国时装品牌Gap
自此,“口罩风”算是这样刮起来了。
很难想象,就在3月底还有新闻报道说,有人因为戴口罩而遭到歧视性辱骂,当时加拿大的统一口径还是“生病的人才戴口罩”。而且两周之前的民调还显示,60%人外出时不戴口罩,而现在数据却成了,7成受访者认为戴口罩有用。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口罩就从“众矢之的”翻身成为“大众网红”了呢?
其实,这不足为奇,历史上不管是时尚品牌的流行还是犯罪率的攀升,都遵循这一规律,其中也不外乎口罩。
热销书《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 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规律。看过书的人应该就知道,制造流行需要三大要素:
先说第一条,抓住关键人物
这条不难理解,看看“带货达人”李佳琦或是各路名人代言就知道网红和明星的魅力有多大,所以人家几分钟就能赚得别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钱,就是因为这些“关键人物”能够给厂商带来更大利润。连民众也深谙此道,不管是慈善捐款活动还是新开门店,都会请一些知名人士,这也是运用“关键人物”这一条。
说回口罩,哦不,先说袜子。还记得杜鲁多的袜子吗?因为他不遗余力地推行“袜子外交”,使得他穿着的这些袜子都成为热销货。
上图为杜鲁多的“星际大战”袜子;下图是杜鲁多向欧盟领导人展示他的特色袜子
你可能说他不务正业,甚至质疑他的领导能力,但你不能否定他(或是他团队)引爆话题的能力,这不就是网红的典型运作方式嘛。但这能力现在算是用在“正地儿”,小土豆戴口罩的一张照片可能就比普通人把口罩的好处说破嘴皮子都管用。
好了,一个东西的流行还要满足第二条,也就是产品的附着力,什么意思呢?就是东西好不好还是由这东西本身决定,口罩能够隔离唾沫飞溅,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此次新冠病毒恰好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而感染人体,所以在无法保持社交距离时佩戴口罩就成为不二之选,这也是为什么医护工作者在高危环境下需要长时间佩戴口罩。
那是什么让口罩从小众群体流行到普罗大众呢?这就不能不提最后一条,环境的作用。虽然刚开始口罩主要在华裔社区中流行,华人也因此遭遇各种“另眼相看”,当时的本地白人还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并且深信“多洗手”就能自保。但随着疫情的发展,社区传播成为主要感染源,那些潜在的感染者就生活在你我身边,再怎么“洗手”就抵不住一个有毒的喷嚏打过来,这个时候口罩的第二条“隔离飞沫”的作用就明显体现出来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戴口罩,戴口罩的人达到一定的人口基数后,反而能让更多人开始佩戴。想想那些时尚品牌的流行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
(网上热传的中外对口罩的看法。口罩的流行也老外从只关注脸的上半截,到关心起下半截)
就像《引爆点》所写的,“为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潮,首先要去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在疫情之初就勇敢戴口罩的华人们,你们虽然遭遇了各种白眼儿和不理解,但是想想你们为口罩的平反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是心里也好过一点了呢?
最后想分享一张照片。
在纽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杨飞霖, 站在时报广场向路人免费赠送口罩,她还制作了标语“Mask+Asian ≠Virus (口罩+亚裔≠病毒)”。她说:“我做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可以破除这样的一个联想,口罩加亚裔并不等于病毒。”
让我们与之共勉,也希望看到更多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都能戴上口罩。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