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从这里启航

阅读量:13967 评论数:0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200111154626_从这里启航.png

                     从这里启航

人们都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却没有说同一种文字和语言,因为要在同一个世界实现同一个梦想,可能最需要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彼此了解。而交流的基础就是文字和语言。建立外国语学校和学院,培养能够保障与其它国家正确无误交流的人员应该是外校和外院最重要的目的。

广东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明朝就有与国外通商的十三行,生意繁荣昌盛直至清朝的鸦片战争之后,我想当时的外贸主要集中在广州,想必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历史上的外语学堂必定满街都是,没承想查找了半天资料,愣是没找着,咱孤陋寡闻,或许有所遗漏。目前据我所知道的资料,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乃北京城里的同文馆。说起来丢人,鸦片战争大清朝输的彻底,只好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可谈判的时候,满京城里就是找不到通晓英文法文的人员,好不容易找到个会几句英文的广东人,八抬大轿进了紫禁城,才发现此人不但说的是“洋泾浜”英文,还根本不懂律法。所以当年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均以英法文本为主,翻译人员多为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传教士,中方主谈恭亲王,李中堂可怜兮兮的连个中方翻译都没有,而条约的中文只是附录,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洋务派恭亲王搓火大了,下定决心要建个自己的学校,培养翻译人才,身为亲王的他可没想到,为建个区区外语学校还要和帝师倭仁在朝堂上打个不亦乐乎,难度堪比建立深圳特区。好不容易打赢了,中国第一间官办外语学校于1862年在北京成立,即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办。那时候的学生们待遇可高了,包吃包所有费用,外加每月发学生纹银10两,当然汉人就不用想了,一水的满清八旗子弟。1864年6月23日,广州同文馆在广州北大门朝天街建成开馆,咱们广东也就有了第一所外语学校。

说起来还是丢人,广东同文馆的费用和教习均由粤海关负责,为啥?当时大清朝的海关从总税务司(总关长)由英国人赫德担任,以及各地分海关关长以及主要部门头目均为英国人,负责清点中国的收入,以便收取赔款。广州同文馆第一期共招收14~-20岁的学生20人(比京城好点,有几名汉人),学制3年,学习科目为英语、汉语和算学。待到光绪五年,学校添设法文、德文,各招学生10人,共20人。学制也由3年增到8年(这应该有点大学的意思了),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课程,同时开设生理学、解剖学等若干选修课。不久之后又增设东语(日语)和俄语。

200111154711_启航1.png

(同文馆的学生们)

 1903年,广州同文馆并入译文学堂。1864-1903年间,广州同文馆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大部分毕业生都在有关衙门充任译员。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首届毕业生左秉隆,在1878年曾随曾纪泽出使英国,任三级翻译官,1880年出任清政府驻英属新加坡华人总领事,前后9年连任三届,为两地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算是我们广东当时的外语高翻第一人了吧。

1949年10月1日,毛爷爷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虽说历经战火和政治运动,新中国的形势逐渐好转,国家需要各类人才,包括外语人才,于是我们的母校——广州外国语学院于1964年11月横空出世,1965年7月正式招生,广外迎来了我们的第一任院长兼书记饶彰风!

200111154740_启航2.png

(年轻时候的饶彰风院长)

饶院长是广东大埔县人,个子敦实不高,说话带有客家口音,对人和蔼可亲,是位文武双全的老革命。查阅了他的资料后,我认为陆游的诗句颇能代表他的一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1943年12月,东江纵队在惠阳县坪山乡成立,饶彰风任东纵司令部秘书长。东江纵队是一支在华南敌后战场坚持抗战的劲旅,抗击着两万多日伪军。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广东区党委派饶彰风等人,开展港澳和海外的宣传工作;其后饶彰风又受命赴新加坡,建立新华社新加坡分社,饶院长曾是中大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创办过刊物,能文善诗。东江纵队的成立宣言是我们饶院长起草滴!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1949年10月1日,他带领华商报同仁在香港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后来他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职务,他还是南方日报的第一任社长。58年,他被莫须有地扣上“犯有严重右倾投降主义、严重的地方主义和严重的反党活动性质错误“的帽子,从一方大员贬为九品芝麻官连平县令,即便如此,就是在下放连平当县委书记时,饶院长也没忘记为老百姓服务,一手组建起当地人民喜爱的连平汉剧团。1960年他才调回广东省科委任省科委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并担任了我们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职务。

200111154803_启航3.png

(饶院长和广外第一批学生在一起)

当时的广外沿用石油学校的校址,据说条件很差,饶院长头戴草帽,卷着裤脚,带领大家平整土地改善学校环境;广外成立时间短暂,教师多为当年各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深厚的师资底蕴,他无畏自己被整的经历,大胆启用外语好却背负脱帽右派的麦君素老师,宋文老师为英语教研室正副主任,陆振轩教授(当时广外唯一的教授级老师)为法语教研室主任;65年所招收的学生有一半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没有御寒衣物和铺盖,饶院长想办法给寒门子弟们找来棉被和棉袄。第一批进校的罗松(后来毕业留校,成为我们的老师)回忆,最难忘最happy的日子当属 65年的中秋节,饶院长和教职员工为学生们组织了他们毕生难忘的中秋同乐晚会,罗老师说,我们农村来的孩子从小生活艰苦,却在那年的晚会上第一次享受了烧鸭,叉烧和广式月饼,幸福指数百分百!饶院长和我们一起猜谜,下棋,大家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地度过了广外的第一个中秋节。

可惜,彩云易散琉璃脆,第二年就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广外自然不能幸免,饶院长被批斗关押,最后被送进乐昌劳改农场,1970年9月12日在该地去世,饶院长在劳改农场的岁月,我无从得知,也无法得知。虽然无缘一面,但我相信饶院长在艰难的岁月中,从无到有,创办了学生仅为300余人,教师20-30人,外教若干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如同打造了一艘小小的帆船,从仅有一栋教学楼的校园港湾出发,扬帆起航,让我们这些后来的学生能够享受余荫,得以遨游知识的大海。我们不会忘记带领广外从这里启航的带头人!饶院长无惧任何艰难险阻,无私无畏的精神终会在广外永存。

饶彰风院长,请接受一个广外晚辈的顶礼和致敬!

(图片来自网络)

June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发布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