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中国的孩子:移民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篇外一)

阅读量:11932 评论数:0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最近,我正在写几篇关于中国的孩子移民以后的变化,受到大家关注,谢谢。为了配合这个系列的文章,我在这里用两个篇幅,《美国人育儿观念的两次革命(上、下)》,讲讲美国父母的育儿理念,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最佳的为人父母之道?

 

美国人的观念,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都是因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之变而变。二战之后,著名的儿科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博士曾出版过名噪一时的超级畅销书《斯波克育儿经》(Baby and Child Care)。

 

作者在书中谆谆教诲婴儿潮一代的父母们——他们应该采取放养式的教育,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自由发展,而不是压制子女,让小孩子追赶成年人生活的日程和规则。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那一代父母推崇放轻松的教育理念,追求同孩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

自然放养的教育则放手任由孩子发展,让他们更多地凭借自己的天分和运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父母没有什么计划,也不怎么干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起,关于何为好父母的主流观念和社会规范就开始发生转向,特别是自90年代开始,斯波克的“放任教育”越来越为人所摒弃。新一代的父母开始转向“精密教育”的新模式,一部分原因正在于大脑发育的科学新知。通过育儿手册、家庭杂志,再到现身电视节目的专家,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但是,一如父母教育哲学的此前转变,新风气最先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所接纳,并在其育儿实践中加以贯彻。一位来自本德镇的上层阶级父亲就这样告诉我们:“所有那些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书,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读过。至于比我们更年轻的新一代父母,他们甚至会为此准备得更多。孩子的事,都是天大的事。”

 

 

在当下的美国,父母非常看重孩子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往往从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掘他们的潜能,如此一来,“模范父母”就变成了一项需要家长投入极大时间和金钱成本的工程。尤其是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而言,“好妈妈”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一定要不惜血本,而“好爸爸”当然不能只是个工作达人,还要更多地投身家庭生活,关爱孩子的日常。

 

所谓精密教育,主要是指中产阶级父母的育儿方式。这类父母从一开始就深谋远虑地为子女做教育投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养,最终是为了自家孩子将来可以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学校内有着优秀的表现。

 

现如今,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父母都青睐精密教育,但是那些文化程度低、经济上困难的家长其实难以把这些新理念付诸实践。而在教育孩子时,这类经济上困难的父母更多依靠硬规矩和大棒,很少密切关注子女的表现,缺少对孩子的鼓励,更谈不上讲道理和平等协商。

 

在绝大多数研究中,我们都能发现为人父母的规范已经表现出了一项普遍的阶级差异:

 

高知父母致力于培养自主、独立、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要让子女自尊自强,有能力作出积极向上的选择;在那些取得了研究生学位的父母中,高达70%的家长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子女的自立,仅有19%的家长更看重孩子对家规的服从。也就是说,上层阶级的父母同他们的子女有着更平等的关系,更愿意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出于内心愧疚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相反,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往往把目光投向纪律和服从,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家长定下的各种规矩。在那些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家长中,父母更强调服从而不是自立,其中高达65%的家长把教育目标设定为子女的服从,只有18%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自立。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我来说两句
发布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