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当年扛箱子来温哥华--老移民眼中的城市新旧交替

阅读量:2012 评论数:0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当年扛箱子来温哥华,如今坐看风云变幻——老移民眼中的城市新旧交替

温哥华,曾经是许多第一代移民“落脚”的地方。从90年代的红眼航班到2020年代的高科技边境申请,这座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那些三十年前就踏上这片土地的“老移民”来说,他们早已见证了城市的繁荣,也正在经历属于他们的“中年转场”。

1. 房子买得早,但税费压力没完没了
“当年30万买的独立屋,现在政府估价300多万了。”本拿比退休华人李叔一边摇头一边叹气,“地税每年涨,家里人走了、孩子搬出去了,房子住着都像空壳。”
随着房产升值,不少老移民成了“纸上富人”,却也面临越来越高的地税、房屋维修费用和生活成本压力。“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这成了许多老移民的真实写照。

2. 医疗慢如牛,但我们别无选择
“有次腰扭了,家庭医生让等一个月看MRI。”温西的黄姨苦笑,“我们这些老人哪禁得起拖。”
虽然老移民在加拿大享受全民医保,但在实际医疗服务上却“卡在系统里”。候诊时间长、语言沟通难、专科难约,是不少老移民对BC省医疗系统最头疼的地方。

3. 华人街区不再熟悉,连超市的招牌都换了
列治文的天车站周围,从“天车时代”开始的兴建潮,到如今鳞次栉比的新楼盘和陌生的连锁咖啡馆,不少老移民觉得——“这地方已经不是我们当年认识的列治文了。”
新一代移民讲英文、不太讲粤语或国语,连菜市场都在转型。“过去买菜讲几句粤语就行,现在还得自助收银。”传统与现代的交替,让很多老一辈感到“跟不上”。

4. “我们到底是哪里人?”——归属感的反问
不少老移民说,现在看新闻,越来越多的是关于第二代、第三代的故事,而自己这一代人,仿佛成了温哥华“消失的中坚”。
“我们不是游客,也不再是新移民。”温哥华南区的张太说,“我们是这座城市的隐形脊梁——但也慢慢从公共叙事中消失了。”

写在最后:如何留住“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
也许,是时候为老移民建一个更具体的社区平台,不只是银发健身班或社区早餐,更是一个能讲述、能参与、能决定的地方——让他们不仅仅是温哥华的“过去”,而是仍在发声的“现在”。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发布者: 游客     

一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