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两岸中国人:每晚到赌场报到的装修老板

阅读量:7756 评论数:2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今天讲的这个老板,就是“事业线”女神ANNA的前老公,他没有英文名字,大家叫他进哥,我就叫他JEAN吧。


与ANNA离婚前,JEAN也许有些感悟。他丢掉国内的生意,专心待在温哥华,可惜已经覆水难收。

 

JEAN原来在国内做生意,来到加拿大,想要找份实实在在的工作,真的是太难了。但是,温哥华这里有个很容易入行,来钱也快的行当,就是做装修。JEAN先跟着一些装修佬做了一段时间的下手,然后就自己开始做装修佬了。他做的第一单生意是帮一家人升级改造洗手间。别人开价1万5千,他最后只要8000就做了。
不过他也想的很开,只当是有人付费给他做学徒,因为他是拿这家的工程做实践的。果然,做的过程中,他因为没有经验,把别人的水管给钻穿了,水沁到了楼下的天花顶。好在这家人已经决定卖掉这房子了,让他把这个娄子给修补好,又要他减掉了一些工钱,也就算了。

 




做装修是个很辛苦的活,不管你是当老板还是不当老板。半年下来,JEAN就从一个白白胖胖的中国式小老板,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大老粗。

 

大前年的时候,我们家准备粉刷外墙,请JEAN来做了一个估价。他来的那天,脸上红通通的,满身酒气。虽然没有醉,但还是很让人惊诧。他的价钱和西人比,还蛮便宜的,不过比不了印度人。很抱歉,我最后还是没有找JEAN来做这个工程。为了让我们双方都觉得好受一些,我甚至把工程推后了整整一年。后来,听我一个在赌场工作的朋友说,JEAN几乎每天晚上都来赌场报到。他们初次见到的时候,JEAN还有点尴尬,之后就若无其事了。


他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女人。他爱把手搭在她的肩上,时不时触摸她的前胸。那里,也是有一条深深的“事业线”。

 



从中国移民温哥华,很多曾经的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经历了浴火重生。请把你自己的故事在温哥华天空中大声讲出来吧。既解脱心灵,也滋养后人。到VANSKY的“专栏”中,点击投稿,你就可以按照提示,很快完成注册,然后你就有了自己的讲台,可以自由的发稿了。如果你是我们已有的广告客人,你还可以在你的文章最后,添加你的广告链接,让你的故事和生意同时有更多的人看到。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我来说两句
发布者: 游客     
Avatar
看到上文也用自己的移民经历 - 和大家交流   7年前
                溫哥華歐羅巴旅店漫筆                                                           老三届    這座溫哥華最早的水泥大樓就在煤氣鎮東端,像附近形形色色的物體如西端高聳入雲的海關中心和中段超過兩噸的世界第一座蒸汽鐘一樣,也是當地一景。我來到加拿大以後,因搵食之地在其附近,幾乎每天都從它下面走過。大樓底層開著一家畫廊,仿古的裸體畫和最現代的抽象派畫,擺得琳琅滿目。樓上悄然無聲,大概是一家舒適的公寓式旅店。              本世紀初的遺物   西海岸開發發祥地        一天在圖書館偶爾翻到這張附有説明的照片,才知道它建于1908年,是本世紀初的遺物。承造商就是此前六年在世界各地首先建造高層水泥的美國辛辛那提混凝土建築公司。溫哥華建市于1886年,當時的市政廳就在這樓下的水街上。如今那裏仍是街磚馬路,古老的建築裏除了酒家就是禮品店,過去卻是溫城的門戶,是溫哥華第一條大街。這麽個不惹眼的地方,就是加拿大西海岸開發的發祥地。早年成千上萬的歐洲移民爲著幸福蜂擁而來,本地的木材、礦產也是在此集中裝船,源源駛向大洋的。是時海輪汽笛的低吼、工廠機器的喧囂、街頭兜售的叫賣吆喝,餘音尚在繚繞;淘金的漢子、擺攤的女郎、上岸的水手、熙熙攘攘、充街塞巷,情景猶可想見,而一下卻過去了一個世紀。            歐式建築出自義人之手   與唐人街相映成趣        令我不得不陷入遐想的是,這座名為歐羅巴旅店的歐式建築,竟是意大利人營建的,也算是來自西方的“移民”了。無獨有偶,在它南面三個街區的唐人街,前幾年也從東方“移民”來一座蘇州園林式公園。新老“移民”遙遙相望,相安無事,相映成趣.從建築上體現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移民,這是一個充滿艱難和辛酸的字眼.對此國内來的同胞不會沒有感慨。在一夜之間,你突然發覺過去嚮往的土地上並沒有你的位置,連同故鄉一起抛掉的還有賴以吃飯的學歷和資齡,心裏自是沉重複雜的。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也就是說我經歷了困難時期、四清、文化革命、上山下鄉那段中國歷史上極爲兇險的年代,可是乍來外國,仍被自己的孤立無援和面臨的巨大困難震驚了。我兩手空空,一無所長,唯有一腦袋吃大鍋飯的思想。和我經常小聚的朋友對資本主義即為痛恨、罵不絕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体膚……”我默念著前賢的教誨,抖擻精神,用過去拿粉筆的手急急書寫履歷,然後邁開曾走向農村、奔向山區的雙腿,照著廣告上的餐廳地址逐家派發。爲了生存,我到餐館洗碗、幫人剪草、給公寓搞清潔,在停車場收款,還曾開車滿城跑,一家一家去到老人住處給他們洗澡擦背……我沒有回流,倒不是因爲什麽“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古訓,而是認定後面是死路,唯有勇往直前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要承認,我們已比前輩們幸運,我的外祖父1918年隻身來到溫哥華,分文未掙,卻要繳納當時可買兩間房子的500元人頭稅。                 供人瞻仰憑吊的歷史保留區       這座大樓蓋在亞歷山大街和鮑爾街匯入水街形成的銳角形地段上。它一邊寬一邊窄,像一隻艦艇,反給人一種不屈不撓的印象。誰能想到,它不獨是加拿大西海岸第一座防火旅館,還曾是溫哥華第一流的商業旅館呢?二次大戰期間,還目睹了加拿大士兵出征,從這裡奔赴太平洋戰區。光陰荏苒,坐賈行商來來去去數也數不清,周圍的樓房拆了蓋、蓋了拆不知有多少,溫哥華市中心也逐漸西移了。這裡的溫柔富貴、花柳繁華便成了往昔,遺址成了供人瞻仰憑吊的歷史保留區,怎不叫人發出“昔日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感嘆呢!你看這棟建築,竟不理會逝去的漫長歲月。室内的彩磚、大理石、黃銅設施依然完好無損,樸實端莊的外墻也仍是昔日的風貌。任你從春到秋,從冬到夏,任你風霜雨雪、酷暑嚴寒,它總是悠然翹首,傲視路人,像一個亭亭玉立、風韻猶存的美人。               像個亭亭玉立風韻猶存的美人       我第一次看到歐羅巴旅店,還是無牽無掛的青年,不覺如今卻已滿面皺紋、兩鬢秋霜,身後總跟著兩個半大淘氣的兒子了。可是我每次看到這個建築,心裏就會有這麽一種感受:人也應該這樣,頂風冒雪、傲首挺立。     它就坐落在溫哥華煤氣鎮,煤氣鎮之父凱西·傑克的銅像對面——鮑爾街四十三號。
   0    0
Avatar
游客   7年前
进是掉沟里去了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