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帖 发表回复
收藏 

林散之论书 

林散之论书

[table][tr][td] 一、谈品格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与张尔宾谈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      二、谈门径      [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 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钍切惺椋铡⒚滓簿褪悄敲炊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与庄希祖谈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三、谈工具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           ——与陈慎之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           ——与庄希祖谈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     ——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长锋羊毫。      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      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林散之序跋文集》      四谈笔法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与陈慎之谈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笔笔要留。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   ——与庄希祖谈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          ——与桑作楷谈      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与范汝寅谈      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与徐利明谈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      印人要懂书法。      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url=http://www.fhshufa.com/]书法[/url],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    ——《林散之序跋文集》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 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林散之》      五 谈墨法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                ——与陈慎之谈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            ——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与庄希祖谈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林散之序跋文集》[/td][/tr][/table]
Tenile同学突然如此高雅起来,害我差一点跌了眼镜满地找啊!
新帖 发表回复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标题  (可选)
内容

恢复自动保存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