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帖 发表回复
收藏 

情人节单身更积极 网络相亲成主流 

情人节单身更积极 网络相亲成主流

“相亲”作为一种颇具东方传统特色的恋爱方式,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互联网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今天,相亲也被网络被赋予了更多的释义与方式。   网络相亲已经逐渐成为年轻人们的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的“中国式相亲”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1、相亲方式多样化   趋势描述:   最近三年来杭州的各类相亲活动,由早期简单的悬挂抄写相亲资料卡片、面对面相亲交流的最原生态的综合性相亲大会,逐渐增加了“八分钟交友”、“才艺表演”、“个性化相亲牌”、“单身主题派对”、“相亲旅游团”、“爱情摩天轮”、“爱情运动会”、“婚恋心理咨询”、“专家性格配对”、“电视相亲会”、“红桌寻缘”、“爱情培训班”、“婚恋大讲堂”以及各类节假日交友活动等等。相亲方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从调查来看,有很多年轻的人群活跃于这些相亲会之间。   分析点评:   相亲,似乎只能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的产物,这种延续了不知多少年的方式,早在上个世纪初,就逐渐地被追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摒弃。然而在今天,它作为时下流行地结识异性的方式活跃于新一代的人群中。   今天的“相亲”,已与传统意义上的相亲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已从人们生活交际中攀延开来,切入了人们日常生活角落。从婚介所相亲到网上相亲、公开的PARTY约会、电视相亲、公园相亲角赋予了传统相亲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从上述现象不难得出,相亲的形式与载体正由过去单调、枯糙的单一形式,向多样化、丰富化、细分化的趋势过渡转变。   相亲现象的流行和社会人群对相亲一词的现代演绎,导致了相亲方式在现阶段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宽松的相亲氛围,帮助那些羞涩还放不开的单身男女甩掉拘谨和沉默,更好地展现自己、更积极主动对心仪的异性沟通交流,大胆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从而大大有利于提高相亲配对的成功率。   2、相亲阶层差异化(相亲群体扩大化)   趋势描述:   经中国红娘数据库数据分析,越来越多的低龄青年男女前往征婚。以往多是一些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前来征婚觅友,而现在许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男女也开始委托其帮忙找对象。据中国红娘运营总监罗仙林阐述,大学生在相亲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相亲的大学生中,线上相亲大三过度到大四的为多,线下现场相亲的大四到毕业的居多;其中女生占总大学生相亲人数的55%~60%左右。   分析点评:   当代的年轻一代做为新相亲的主流力量,涌入了相亲的队伍中,扩充了相亲群体。使原本容易联想到死板、封建的相亲变的柔和。   3、相亲观念复杂化(相亲心态理性化)   趋势描述:   从部分交友网站了解到,许多即将毕业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在网站登记注册自己的信息,公开细致的择偶标准及条件,希望通过中介尽快找到自己的伴侣。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调查人数认为追求富二代过于物质化,有6.2%的人则赞同这种观念。   分析点评:   对此,国家资深婚恋指导师严山认为,由于社会竞争强、就业压力大,很多年轻女子希望通过结婚转移生存压力,同时提出职业、金钱等方面更加具体现实的择偶条件,这是对待婚姻极不慎重的态度,男女双方应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能够用合适的沟通模式来处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备结婚的条件。   4、相亲年龄低龄化   趋势描述:   调查数据表明,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心理成熟趋于低龄段,有66%的人在20岁之下谈过恋爱,其中12-14岁的有5%。在调查的人员中,41.2%的人小于23岁,曾经有过相亲经历的占总人数的45%。   分析点评:   有社会学家认为,相亲低龄化趋势表明,“结婚焦虑症”正在社会上扩散,越来越多的男女意识到,与其坐等婚姻成为老大难,不如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但婚恋专家提醒,婚姻的真谛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相亲的低龄男女要端正人生价值观,学会平等、有责任地跟人相处,这样才能收获甜蜜的感情。   5、相亲机构多元化   趋势描述:   随着相亲大发展的形势下。电视相亲机构、网站相亲机构、现场的各类相亲机构等等,繁多的相亲机构应运而生。而各类机构性质和目的也有着不同的区别,有的提结识异性的平台,以真实相亲为目的。而有些则是以犀利的言语和敏感的话题提升收视率为目的。   分析点评:   在“拜金”、“毒舌”、选手裸照和“富二代”等话题引发轩然大波之后,相亲类节目开始集体整风,下一步该“真实”、“人性”和“温情脉脉的细节”出场了。希望电视相亲能在永恒的爱情和婚恋这个话题上能够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和新生代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6.相亲效果明显化   趋势描述:   调查发现:在相亲渠道多样显化、相亲形式的丰富化和相亲心态理性化、相亲半径扩大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各类相亲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化,不再流于形式。   分析点评:   对于爱情,年轻男女比大龄青年抱有更高的期望,想法也更理想化,但他们也试图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找到满意的对象。建议相亲的男女开始接触的时候不必动辄就谈婚论嫁直奔主题,应多交异性朋友,给爱情多些发展空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后的爱情才能更加牢固。   “相亲会”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它为男女青年提供了一个扩大接触、扩大交往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也是一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谭劲松   7.相亲现象普遍化   趋势描述:   伴随着这次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相亲热”,在节目摄制组工作人员的眼中,父母相亲会既新奇也够非凡,每个工作人员在来杭州之前,对父母相亲会都有一些看法,来了之后更被一些东西触动,而他们也在触动一些社会学家对父母相亲的解读。   分析点评:   此外,我们调查获悉,在过去相亲热的三年时间里,就还包括香港《大公报》、台湾《中国日报》、朝鲜中央通讯社、韩国《朝鲜日报》以及美国《世界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诸多境外知名媒体关注报道过中国的相亲热。   相亲活动的品牌化、相亲婚介行业的标准化、相亲阶层的扩大化等诸多内在因素,加上国内媒体关注度的提高、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等外部因素,使得境外媒体给予了“中国式相亲”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国当前的相亲热影响力也由此往全球化发展。   8.相亲频率频繁化(恋爱次数增多化)   趋势描述:   和过去长辈们的爱情婚姻观相比,现在的年轻人进步多了。也自由多了。在这里,感情经历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而成了一种无上的荣耀。所以,在结婚之前,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享受爱情时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结婚之前,可以无论玩多少个异性朋友,都没关系。有的人把恋爱作为游戏,为了排解寂寞,为了需找乐趣,但也有人把恋爱当做是一件终身大事般,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不断恋爱。   分析点评: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长个人经历的复杂化,人们倾向于粉饰以往的恋爱回忆:那些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保留,形成了对当下情感经历强烈的对比效果。比较的结果大多使人感觉对当下的失望和对以往更多的留恋,每次比较都是对回忆的再次提纯过程。这样的提纯使得人们做出取舍时更容易看到缺陷和不足,对比的次数越多,成功的希望越渺茫,心中对“或许今后能遇到更好的”想法越强烈。这就是恋爱过程中阻碍幸福成功的自惑心理。   9.相亲节目真实化   趋势描述:   节目制作方是不是给明星嘉宾出场费?对于愈演愈烈的电视“相亲”大战,网友质疑声不断。相亲交友节目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栏目掀起了各大卫视的“媒婆大战”。如今卷土重来的相亲节目又一次占据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也给了“剩男剩女”娱乐“秀”的机会。但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教授认为国内电视婚恋节目“不属于服务类节目,是娱乐真人秀节目。”   分析点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徐舫州说,现在荧幕上的相亲节目与10几年前的《玫瑰之约》不同,节目不属于服务节目,这种节目是真人秀式的娱乐节目。真正作为服务节目的娱乐色彩是非常淡的。   “现在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婚恋问题,也不是解决大龄男女找对象难的问题,实际上它就是娱乐节目、真人秀的节目,真正服务性的目的被淡化了。”   中国社科院传媒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对徐舫州的看法表示认同。现在所谓相亲类的节目,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的电视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了?其实这是中国电视“泛娱乐化”的变种,这绝对不是给大龄青年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   时统宇表示,“我觉得,中国电视,包括相亲类节目的乱象,其实万恶之源还是收视率,收视率既是有形的手,也是无形的手,在起巨大的作用。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学者,对这个事情的看待应该还是比较冷静的。”   10.恋爱消费趋高化   趋势描述:   如今,“傍大款”、“傍富婆”的人多了,很多传统的观念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指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有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随着商品化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许多崇高的东西,也开始被世俗化和计量化,转化为可以等量交换的货币单位,其中也包括爱情。   分析点评:   客观地说,傍大款或富婆者毕竟是少数,因为形象资本(魅力或美丽)的持有者在社会上是稀缺的。金钱其实也对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产生了影响,因为在现代消费社会,没有金钱做基础,就无法维持某种模式的生活方式。所以,配偶的形象(美丽或魅力),经常成为自己的物质财力的符号显示,因为归根到底它是社会阶层地位在婚姻市场地位中的符号显示。   所以,金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婚姻的物质基础,从而消解了古老的爱情神话,使唯情主义的爱情转化为唯物主义的爱情,感性主义的爱情变成理性主义的爱情,至上的爱情变成功利的爱情。   这个趋势有着社会学基础,显示了现代化在情爱领域所造成的一种爱恨交织和无奈。但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它并非是无可避免的,社会显然可以通过媒体和其他力量,来正确引导。
新帖 发表回复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标题  (可选)
内容

恢复自动保存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