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民航局回应美国媒体报道,为何没有直接使用“谣言”二字怒斥?

Wed May 18 2022 09:30:23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随着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让沉寂许久的东航MU5735航班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由于华尔街日报引述的“熟悉美国官员对东航坠机事故原因的初步评估的人士”的匿名消息来源,并没有得到中国民航局的正面回应,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简单来说,美国媒体报道的事故原因,同此前已经被民航局辟谣的“东航飞机失事锁定副驾驶”等传闻一样,也是着重往人为方面关联。

鉴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影响力甚大,民航局今天也是通过《环球时报》非常迅速地给出了回应。在回应中民航局强调,“经中国民航局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参与事故调查人员证实,对方明确表示,未向任何媒体发布有关调查信息”,而且,日后“将根据需要继续为查明事故原因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仔细阅读完民航局的回应,必须要说,这个回应看似回应了什么,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回应。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可能在于,民航局一方面没有直接正面回应美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也没有将美国媒体的报道斥责为谣言;另一方面,民航局的回应全程都是强调“美方协助人员没有向任何媒体发布有关调查信息”,有些自说自话。

实事求是地说,这份回应多少让人有些底气不足,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并未提及具体的机构和人士,只是采用了“知情人士”这样模棱两可的匿名人士说法,作为有力的回应,除了着重强调美国参与调查人员未向任何媒体发布有关调查消息之外,更应该是针对报道内容本身的回应。

比如,在过往澄清副驾驶一事时,民航局就直截了当地将其归类于谣言,而对于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却没有非常直接的斥责为“谣言”,“无中生有”,而是单纯强调美国媒体的消息来源并非“调查人员”,这就让人心里有些没底了。

毕竟,对于一家媒体而言,消息来源很广,并非直接来自于调查人员的报告很正常,华尔街日报通过其他渠道拿到信息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回应媒体拿到信息的方式,而忽略信息本身不提,自然不能完全驳倒媒体的报道。恰恰相反,对媒体报道的质疑不够强烈,还能让人产生一种别人说对了的错觉。

虽然外界很关注东航坠机的事故原因,但民航局除了重申“继续与参与调查的各方保持密切沟通,科学严谨有序地开展事故调查工作”,承诺“及时、准确发布事故调查情况进展和相关信息”外,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有效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报事故调查初步报告情况时,民航局事故调查中心主任毛延峰曾提到,“从历史上看,空难调查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国际上运输航空器事故调查耗时通常在2年以上,而复杂的事故调查耗时会更长”,结合过往事故调查经验分析,东航坠机这样的严重空难,似乎意味着短时间内很难得出结论,最起码也可能耗时2年以上。

必须要说的是,在民航局MU5735事故调查初步报告发布之前,东航已经宣布恢复执飞旗下的同型号的波音737-800机型,可能就等于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至少,坠机原因可以排除波音飞机这一机型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

对于机组状况,在那份初步调查报告中曾提及,失事航班偏离巡航高度前,机组与航管人员通讯未见异常;航班脱离巡航高度后,管制员试图联系,但机组员没有给出回应。

在民航局没有否定美国媒体报道,只是强调华尔街日报消息源并非美方参与协助调查人员发布报告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对美国媒体的报道内容视而不见,继续耐心等待民航局“及时、准确”的通报信息。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楚的是,波音 737-800是全球航空业的主力机型,在商业飞行中拥有最佳安全记录之一,从1998年至2020年,包含坠毁的东航客机在内,波音共向全球航空客户交付737-800飞机合计5441架,其中,向中国客户交付了876架,而东航一家就拥有135架,是拥有波音737-800客机最多的国内航空公司。

难怪在看到民航局回应后,有网友赤裸裸地表示,“复飞已经说明一切,任何时候,身体总是很诚实的”。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